序
“靈長類(目)”譯自拉丁文Primates,原意是“首要”的意思。它為眾靈之長,是脊椎動物進化的最高點。人類是靈長類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員,與人類相區別,我們常常將其他靈長類動物稱為非人靈長類。人類的很多行為都可以在非人靈長類身上找到影子,比如阿姨行為、母子關系以及對待死亡的態度等。研究非人靈長類對保護這些精靈和認識人類自我均有著諸多幫助。
滇金絲猴是我國特有、珍稀、瀕危的非人靈長類動物,也是生存海拔最高的非人靈長類。它們的生活環境給觀察和研究者帶來了極大困難。1897年,法國動物學家米勒·愛德華茲根據標本,對滇金絲猴首次進行科學描述,將其正式命名為“Rhinopithecus bieti”。此后,很少有關于滇金絲猴的研究報道。20世紀60年代末期,非人靈長類專家甚至認為滇金絲猴已經從地球上消失了。1980年之前,我們沒有見過一張野外滇金絲猴的照片。后來,在彭鴻綬、全國強、趙琪琨、李致祥、馬世來、龍勇誠等科學家們的不懈努力下,我們才對滇金絲猴的生態和習性等有了初步的了解。
2003年,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在美國大自然協會的資助下開始了滇金絲猴生態與行為學的深入研究,我是項目的負責人。我與李明研究員、任寶平博士等人,先后在云南麗江老君山和白馬雪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地開展研究工作。當時的條件十分艱苦,依稀記得我與李明研究員一起在金絲場跟蹤猴群的場景。那個時期老君山金絲場沒有現在的基礎設施,我們住在山上臨時搭建的小木屋里,晚上幾個人擠在里面過夜,北風烈,寒夜長,望天空中群星閃爍、月亮彎彎,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天地之美,此樂何及,此生何求?一晃十余載,仿佛昨日。如今由李明研究員帶領的靈長類生態學研究團隊仍然堅守一線,對滇金絲猴的起源、演化、生態與行為等一系列科學問題有了全新的認知。
《滇金絲猴生活史》記述了靈長類生態學研究組長達十幾年的研究經歷,向公眾展現滇金絲猴的神秘世界。本書一改傳統的科普形式,不單單對知識介紹,更像一部電影,通過作者的架構,展現滇金絲猴復雜的社會結構和行為模式。本書深入淺出、老少皆宜,讓“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沒有知識背景的讀者會驚嘆于滇金絲猴種種不可思議的生存方式,關注動物保護的學者、管理者會從中獲得保護動物的啟示,在校的學生會從中找到科研入門之路。更難能可貴的是作者在書中始終貫徹科學的思維方式和人文的情懷。知識的普及是短暫的,而科學的思維是永恒的!
《滇金絲猴生活史》再現滇金絲猴鮮為人知的神秘世界,帶來人與動物關系全新的思考。科學的普及是提高全民族科學素養的重要途徑,只有提高國民科學素養,才會有層出不窮的科學巨匠,才能有推動人類生產力變革的發明和創造。希望更多的科研人員能夠參與到科普創作中,將更多科學的前沿成果傳遞給公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