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環境影響評價是一門綜合性學科,也是一項環境管理制度,旨在通過對人類社會中各類規劃和建設項目實施可能造成的環境影響進行分析、預測和評估,并提出可行的減緩措施和跟蹤監測計劃,科學地引導人類活動,盡可能減小人類活動對環境造成的不良影響。自1979年我國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試行)》把環境影響評價作為法律制度確立,到200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正式頒布實施以來,環境影響評價在協調我國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
在當前全球煤炭、石油、天然氣等能源資源日益匱乏,溫室氣體排放威脅人類生存環境的嚴峻形勢下,風能作為一種可以不斷再生、永續利用的能源資源,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風力發電已成為目前新能源領域中最具規模開發條件和商業化發展前景的發電方式之一。我國可開發風能資源較為豐富,近年來風電產業取得了高速發展,風電場開發從平原、丘陵地區走向山區,從陸地走向海洋,但風電場建設運行給自然環境和生態帶來的影響也不容忽視。為了適應風電產業的快速發展,有效協調好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相互關系,對風電場工程開展全面深入的環境影響評價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編者根據我國風電場工程環境影響評價發展的實際需要,按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標準,并結合最新學科研究成果、風電場工程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實踐經驗,完成了本書的編撰。
本書共分10章,第1章、第2章介紹了風電場工程的概念、分類和發展趨勢,風電場工程環境影響評價的主要內容、工作程序、相關法規政策和標準、評價等級和范圍以及評價重點;第3章介紹了風電場工程特征分析的原則、內容和方法,闡述了陸上和海上風電場工程各自的工程特性和環境影響特征;第4章詳細介紹了陸上、海上風電場工程環境現狀調查的原則、范圍、內容、方法和現狀評價的具體內容和方法;第5章系統闡述了陸上風電場工程主要環境影響要素噪聲、電磁輻射、生態、鳥類及其生境的環境影響預測評價內容和方法,以及水、大氣、視覺、光影、社會、風險等其他環境影響評價內容;第6章系統闡述了海洋水文、海洋地形地貌與沖淤環境、海水水質、海洋沉積物、海洋生態、水下噪聲、鳥類、電磁環境、環境風險的環境影響預測內容和方法;第7章~第10章為案例部分,分別選擇了有代表性的近海風電場、潮間帶風電場和山地型陸上風電場,詳細介紹了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的編制內容和方法,第9章針對目前海上風電場工程較為關注的水下噪聲影響,介紹了水下噪聲對海洋生物影響的探索性研究成果。
本書由我國從事風電場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主要企事業單位和科研院所合作編寫,匯聚了團隊多年在風電場環境影響評價領域的實踐經驗和科研成果。本書力求通俗易懂、簡明實用,便于讀者學習領會。
限于認知水平和視野,書中難免有不足之處,懇請讀者批評指正。
編者
2016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