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3.1 風電場工程分析概述

風電場工程的建設、營運過程中,將釋放一定的污染物,如廢水、廢氣、廢渣,以及生態破壞等,對周圍環境產生一定的影響。本章介紹風電場環境影響的產污環節、污染物類型及可能產生的環境影響,主要依據為HJ 2.1—2011、HJ 19—2011、HJ 2.4—2009、GB/T 19485—2014。

3.1.1 工程分析的內容和作用

1.工程分析的內容

根據風電場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了解風電場工程組成、規模、工藝路線。從規劃相符性方面論證風電場工程的合法性,從規模布局的合理性分析風電場工程與周邊環境的相容性,通過對工程施工工藝的比選,找到環境最優施工方案。此外,在確定最優規模、布局、施工方案的基礎上,對工程施工和營運可能產生對環境較大影響的主要因素進行深入分析,判斷工程建設及營運環境影響因素、影響方式和影響強度。

2.工程分析的作用

工程分析是風電場工程項目決策的重要依據之一。風電場工程建設項目工程分析衡量項目是否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環境保護政策和相關法律法規要求,從項目選址、規模布局、施工方案、設備選型等入手確定風電場建設和營運過程中的產污環節、生態影響,核算污染源強,從環保角度分析規模布局合理性,技術經濟先進性、環保措施可行性,進而確定風電場工程的環境可行性。

工程分析是風電場環境影響評價的基礎。工程分析中確定的污染源強、影響方式等,是環境要素影響預測的基礎,為定量評價風電場環境影響的程度和范圍提供了可靠的保證。

工程分析為風電場環境保護提供優化建議。通過對已知的可行性研究報告進行工程分析,明確了風電場建設過程中的產污環節和數量、生態影響方式和影響程度,經過環境影響評價對風電場施工工藝改進、設備選型優化、生態修復方案等論證,評價提出滿足清潔生產要求和環境友好的建設運行方案,給出對受損環境的減免、修復和補償措施,使風電場所在區域的環境質量得以維持原樣或改善。

工程分析為風電場建設營運期的環境管理提供依據。工程分析篩選的主要污染因子和非污染影響是建設單位、監理單位和環境監管部門日常跟蹤管理的對象,也是竣工驗收的重要依據。

3.1.2 工程分析應遵循的技術原則

風電場建設項目的工程分析應進行全時段和完整性分析。風電場建設項目除了主要產生生態影響外,同樣會有不同程度的污染影響,通過全時段和對工程組成進行完整性分析,識別可能帶來生態影響或污染影響的來源,應盡可能給出定量或半定量的數據。

1.全時段分析

風電場工程產生的環境影響一般從生態影響、環境污染和社會影響三個方面考慮。總體上,風電場屬于生態影響型建設項目,其主要環境影響是非污染生態影響,但同時會伴有不同程度的污染影響。工程分析應涵蓋勘察期、施工期、營運期和退役期,即應全時段分析,其中以施工期和營運期為調查分析的重點。

勘察期主要包括風電場初步勘察、選址和微觀選址,一般風電場選址在進入環評階段前已完成,其成果會在可行性研究報告中體現。因此風電場工程環評與可研編制的過程是一個互動的過程,評價過程中若發現初勘、選址和相關設計中存在環境影響問題,應及時提出調整或修改建議。

風電場的施工期根據風力發電機組數量的多少、裝機規模大小,一般時間跨度少則幾月,多則幾年,尤其是海上風電場的施工,受天氣條件影響較大,一般時間跨度較長。風電場營運期一般為20~25年,到達設計年限后,風力發電機組即退役。對生態影響來說,施工期和營運期影響同等重要且各具特點。施工期產生的生態影響一般為臨時性的,但在一定條件下,其產生的間接影響可能是永久性的。因此,在實際環評工作中,注重施工期直接影響的同時,應關注可能造成的間接影響。營運期的生態影響可能會造成區域性的環境問題。比如風電場的阻隔作用,造成鳥類遷徙路徑發生變化。

退役期不僅包括主體工程的退役,也涉及主要設備和相關配套工程的退役,退役過程中可能存在環境影響問題需要解決。比如埋于海底的電纜和樁基基礎仍然占用海域資源等。

2.完整性分析

工程分析應包含風電場工程建設全部內容,要求工程組成完整,包括臨時性工程和永久性工程。工程組成應有完善的項目組成表,一般按主體工程、配套工程、輔助工程分別說明位置、規模、施工和營運設計方案。

主體工程和配套工程一般指永久性工程,主體工程在風電場工程建設中指風力發電機組及輸電線路的建設。配套工程包括公用工程、環保工程。風電場工程建設項目中,配套工程一般指配套升壓變電站、營運管理中心的建設。輔助工程一般指施工期的臨時性工程,如施工臨時道路等。

3.影響源識別

生態影響分析時,應明確給出土地征用量、地表植被破壞面積、底棲生物破壞面積、取土量、棄土(渣)量,土地征用面積應包括臨時占地和永久占地。同時應分析施工時間計劃和施工方式帶來的生態影響。

污染源分析時,從廢水、廢氣、固體廢棄物、噪聲與振動、電磁等方面分別考慮,明確污染源位置、屬性、產生量、處理處置量、排放量和最終去向。

4.環境影響識別

風電場環境影響識別應在結合環境影響特點、區域環境特點和具體環境敏感目標的基礎上開展。其中,生態影響識別不僅要識別項目工程行為造成的直接生態影響、間接生態影響,還要識別在時間和空間上形成的累積影響,通過列表法,明確各類影響的性質和屬性。如有利與不利、短期與長期、可逆與不可逆等。

3.1.3 工程分析的方法

風電場工程建設項目工程分析中污染源分析主要采用的方法有:類比分析法、物料平衡計算法、實測法、實驗法、查閱參考資料法。影響識別的主要方法有疊圖法、列表清單法等。

1.類比分析法

類比分析法是基于與擬建風電場類型相同、環境相似的現有已建成的風電場工程的設計資料或實測數據進行工程分析的一種常用方法。采用該方法時,應注意擬建項目與類比對象的相似性和可比性,應對以下方面進行可類比性分析。

(1)工程特征的相似性分析:包括風電場工程的性質、規模、布置方案、設備類型、樁基基礎方案、進出線方案、變電站方案等。

(2)環境特征的相似性分析:包括氣象條件、地形地貌、生態特點、環境功能、區域環境現狀。

類比分析法也常用單位產品的經驗排污系數計算污染物排放量,但需根據生產規模等工程特征和生產管理及外部因素等實際情況進行必要的修正。經驗排污系數法的計算公式為

A=AD·M

AD=BD-(aD+bD+cD+dD

式中 A——某污染物的排放總量;

AD——單位產品某污染物的排放定額;

M——產品總產量;

BD——單位產品投入或生成的某污染物量;

aD——單位產品中某污染物的量;

bD——單位產品所生成的副產物、回收品中某污染物的量;

cD——單位產品分解轉化掉的污染物量;

dD——單位產品被凈化處理掉的污染物量。

風電場工程建設項目工程分析中,生態影響方式和強度、輸電線路和變電站的電磁輻射強度常采用類比分析法。

2.物料平衡計算法

物料平衡計算法是一種常規的,用于計算污染物排放量的最基本的方法,適用于所有的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工作。其基本理論為物料守恒定理,即生產過程中投入的物料總量必須等于產品中消耗量與物料流失量之和。在風電場建設項目工程分析過程中,施工期和營運期三廢排放強度常采用物料平衡計算法。其計算通式為

G投入=∑G產品+∑G流失

式中 ∑G投入——投入系統的物料總量;

G產品——產出產品總量;

G流失——物料流失總量。

在可研文件提供的基礎資料比較翔實或對工藝路線熟悉的基礎上,優先采用物料平衡計算法。

3.實測法

通過選擇相同或類似工藝實測一些關鍵的污染參數。風電場工程項目分析中,建設場地的氣象條件、地形地貌、水文情勢、環境現狀、風力發電機組噪聲強度等常采用實測法。

4.實驗法

通過一定的實驗手段來確定一些關鍵的污染參數。在海上風電場的工程分析中,為判斷風力發電機組低頻噪聲和電磁輻射對海洋生物的影響,可采用實驗法,在實驗室建立模擬噪聲和電磁輻射發生源,選取風電場所在區域特定生物物種,進行實驗并記錄數據,以反眏影響程度與影響方式。

5.查閱參考資料法

查閱參考資料法是利用同類工程已有的環境影響評價資料或可行性研究報告等資料進行工程分析的方法。但所得數據的準確性難以保證。所以只有在評價工作等級較低的情況下使用。

6.疊圖法

疊圖法是利用風電場工程平面布置圖與環境功能區劃圖、規劃圖、土地利用圖、環境保護目標圖疊置,分析項目與周邊環境的關系及影響的方法。一般用于項目建設的合法性判斷。

7.列表清單法

列表清單法是將工程分析對象按環境要素逐一列表,分析其對環境可能存在的有利與不利、可逆與不可逆、短期與長期、是否存在累積效應等影響,并列表判斷其影響程度。該方法一般用于自然環境影響、生態影響和社會影響的定性判斷。

3.1.4 風電場環境合理性分析

1.政策規劃相符性分析

政策規劃相符性分析即分析風電場工程規劃選址、裝機規模、總體布置與國家、地方政策法規和國家、地方規劃的相符性。國家、地方政策法規一般包括與能源發展相關的法律法規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可再生能源法》《海上風電開發建設管理暫行辦法實施細則》等。國家、地方規劃一般包括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綱要、產業發展規劃、能源發展規劃、風電發展規劃、城市總體規劃、岸線發展規劃、港口規劃、環境功能區劃、海洋功能區劃等,同時還應考慮與上層規劃環評的相容性。

2.選址合理性分析

首先根據風電場工程的政策規劃相符性分析結果,判斷項目選址的合法性。通過疊圖法分析風電場選址、取棄土場等臨時設施是否與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重要生態敏感區、種質資源保護區、重要礦產資源分布區、飲用水源保護區相沖突,是否占用了敏感資源等。此外,還應當考慮其他利益相關者的訴求,如軍隊、農業、林業、規土、水利、海洋、海事部門,并獲得相關部門有關項目選址的認可。

3.規模布局合理性分析

對于陸上風電場來講,一般選擇沿山脈、道路或者岸線成線性排列,對于海上風電場來講,一般采用陣列布置。因此風電場裝機容量的大小、風力發電機組機型的選擇直接決定了風電場占用的場地面積、布置長度。適宜的規模不僅能有效利用風力資源,避免過分占用土地或海域資源,也可以通過優化布局來減小和控制生態影響。規模布局合理性分析應綜合項目自身特點和所在區域環境特點、環境功能、規劃要求,通過規模比選、布置優化等手段選擇環境最優規模布局,以減小項目帶來的環境影響。

4.施工工藝比選

施工工藝比選主要是對施工方案和施工設備的先進性和可靠性分析。風電場工程重點關注樁基基礎施工方法、風力發電機組吊裝施工方法、電纜施工方法、施工設備優化比選。從清潔生產、產污種類與數量、施工時間、占用資源、環境保護等角度來評價。

主站蜘蛛池模板: 连平县| 大城县| 铜鼓县| 永新县| 富川| 崇阳县| 阿荣旗| 祁门县| 自贡市| 宣化县| 鱼台县| 罗甸县| 图们市| 南乐县| 屏山县| 开鲁县| 鹤峰县| 永城市| 南宫市| 沈丘县| 丹江口市| 镇远县| 抚宁县| 徐州市| 杨浦区| 昔阳县| 浑源县| 平凉市| 旺苍县| 贵南县| 丹凤县| 宣汉县| 马鞍山市| 灵山县| 昌乐县| 富川| 闽清县| 韩城市| 江陵县| 密云县| 德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