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語言學
書名: 國學之常識精選與趣典作者名: 王克忠本章字數: 4613字更新時間: 2022-03-30 11:47:23
《爾雅》
《爾雅》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解釋詞義的書,是中國古代的詞典,也是儒家經典之一。其中,“爾”同“邇”,近的意思;“雅”即“雅言”,是某一時代官方規定的規范語言。“爾雅”就是使語言接近于官方規定的語言。其作者歷來說法不一,相傳為周公所作,再由孔子增益而成,也有認為是秦漢時人作,經過代代相傳成為《爾雅》。現存《爾雅》19篇,分別為釋詁篇、釋言篇、釋訓篇、釋親篇、釋宮篇、釋器篇、釋樂篇、釋天篇、釋地篇、釋丘篇、釋山篇、釋水篇、釋草篇、釋木篇、釋蟲篇、釋魚篇、釋鳥篇、釋獸篇及釋畜篇,內容豐富,與今人分類編排的百科詞典頗為類似。《爾雅》的釋義非常簡單,如介紹第一人稱“我”,它寫道:“卯、吾、臺、予、朕、身、甫、余、言,我也。”由于注義往往太過簡單,它所涉及的許多語言知識很不容易理解,因此后世又出現了許多注釋、考證它的著作,如晉朝郭璞的《爾雅注》、清朝邵晉涵的《爾雅正義》馬國翰的《爾雅古注》以及郝懿行的《爾雅義疏》等。盡管如此,但由于《爾雅》是最早的訓詁書,保留了許多古注、古義,是閱讀古代經典的重要參考,因此很被學界看重。
《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簡稱《說文》,是我國第一部系統分析字形和考證字源的字書,作者為東漢時期的許慎。《說文》原書有十四篇,敘目一篇。正文以小篆為主,收入9353字,還有古文、籀文(古代的一種字體,即大篆)等異體字1163字,解說133441字。但是,它在流傳中被改動較多。現在的版本由宋朝徐鉉校定,和原書相比,徐氏版本的篇目很多,每篇又分為上下卷,共三十卷,收入9431字,異體字1279字,解說122699字。《說文解字》改變了秦漢以來的字書編纂方法,將收入的字編成四言、七言韻語的形式,部首編排法首次問世。許慎總結了前人的“六書”理論,創造了系統解釋文字之法,即先解釋字義,再分析字形構造,最后注明讀音。由于《說文》對古文字、古文獻的研究很有價值,因此對其考據的文人學者頗多,以清代為例,僅為《說文》作注的就有幾十家,其中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王筠的《說文句讀》和《說文釋例》、桂馥的《說文解字義證》以及朱駿聲的《說文通訓定聲》最受推崇。
訓詁學
訓詁學是中國傳統研究古書中詞義的學科,屬于中國傳統語文學——小學的一個分支。訓詁學在譯解古代詞義的同時,也分析了古代書籍中的語法、修辭現象。研究訓詁學對于人們閱讀古代文獻很有幫助。“訓詁”,也叫“訓故”、“故訓”、“古訓”、“解故”、“解詁”,“訓”指用通俗的語言解釋詞義;“詁”指用當代的話解釋古代的語言。“訓詁”連用,最早見于春秋時魯國人毛亨注釋《詩經》的《詩故訓傳》,“故”、“訓”、“傳”皆為注解古文的方法。訓詁學一般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的訓詁學包括音韻學、文字學,狹義的訓詁學只是小學中與音韻、文字相對的學科。訓詁學早在先秦時就已經開始了,到漢代基本形成。宋代時,訓詁學得到一定革新。元朝時,出現了一定程度上的衰退。到了清代,訓詁學迎來了發展的輝煌時期。到了現代,人們則以現代語言學的方法來發展訓詁學。
語言一直都在不斷的變化中,相對于今人,古書中的許多詞義、語法都在變化,歷史語言學家考證古書中詞的當代意義,編著出注疏書籍,即訓詁學。訓詁學最主要的研究對象是漢魏以前古書中的文字。注疏書籍分兩種:一種專為注疏某一本重要的書,逐字解釋全書的意義,如《論語注疏》、《韓非子集解》、《毛詩注疏》等;另一種是單純解釋、搜集古代的詞匯,分類注釋,如《爾雅》、《方言》、《說文解字》等。此外,還有對訓詁學的書籍進行補充、闡釋的書籍,如《方言疏證》。具體來說,訓詁學的研究方法有六種,分別是:互訓法,以同義詞互相解釋,如“老,考也”;“考,老也”。聲訓法,以聲音相似意義相同的字解釋,如“衣,依也”。形訓法,以字形說明字的來源、意義,如“小土為塵”,說明“塵”的意思為“小土”,其簡體字即由此而來。義訓法,以當代的詞義解釋古詞的意義,如“明明、斤斤,察也”,說明“明明”、“斤斤”都是“察”的意思。遞訓法,指用幾個詞連續解釋,如“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說明“庸”字用聲訓是從“用”字來的,但意思是指“得”。反訓法,指用意義相反的詞注釋,如“亂而敬,亂,治也”,此處的“亂”是“治”的意思,與現代意思相反。
《方言》
《方言》是西漢學者揚雄的語言學代表作。模仿《爾雅》寫成,是中國第一部方言詞典。距今已有兩千年的歷史,全名為《輶軒使者絕代語釋別國方言》。“輶軒”指古代使臣所乘坐的輕便的車子,漢末應劭曾說:“周秦常以歲八月,遣輶軒之使,采異代方言。”大意是說,周秦時代,每年到八月五谷入倉之時,就會派遣乘輕車的使者到各地采集方言,以考查風俗民情,供統治者參考。到了西漢時,揚雄把這些采集來的材料加以分類編纂,即《輶軒使者絕代語釋別國方言》,后因書名煩瑣,被簡稱為《方言》。
《方言》所記載的語言所屬區域極為廣闊:北起燕趙(今遼寧、河北一帶),南至沅湘九嶷(今湖南一帶),西起秦隴涼州(今陜西、甘肅一帶),東至東齊海岱(今山東、河北一帶)。對于朝鮮北部的方言也有所搜集。由于整理工作艱辛,《方言》至脫稿時已用去了27年的時間。我們今日見到的《方言》是晉代郭璞的注本,其內容比原本有所增加(原本9000字,今本近12000字),大概是郭氏以前的學者進行了增補。作為一部工具書,《方言》的問世對后人研讀古代史籍很有意義,對研究漢代社會文化也是難得的寶貴資料。
《釋名》
《釋名》作者劉熙,字成國,漢朝人(可能在桓帝、靈帝時),曾師從著名經學家鄭玄,漢獻帝建安年間曾避亂至交州,史書中少有記載,事跡不詳。
《釋名》共八卷,二十七篇,釋名共計1502條。卷首有作者自序:自古以來,器物事類“名號雅俗,各方名殊……夫名之于實各有義類,百姓日稱,而不知其所以之意,故撰天地、陰陽、四時、邦國、都鄙、車服、喪紀,下及民庶應用之器,論敘指歸,謂之《釋名》,凡二十七篇”。闡釋其撰書的目的是讓百姓知曉日常事物得名的原由或含義。其27篇分別為:釋天、釋地、釋山、釋水、釋丘、釋道、釋州國、釋形體、釋姿容、釋長幼、釋親屬、釋言語、釋飲食、釋采帛、釋首飾、釋衣服、釋宮室、釋床帳、釋書契、釋典藝、釋用器、釋樂器、釋兵、釋車、釋船、釋疾病、釋喪制。雖不夠完備,但已是相當豐富。對于后世研究訓詁、語言及社會學來說,有著重要的價值。《釋名》解釋名源,用的是聲訓的方式,就是用聲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來解釋詞義。比如“貪,探也,探取入他分也。”“勇,踴也,遇敵踴躍欲擊之也。”以音義結合的方式說明名稱的來由。《釋名》也有其不足,比如“斧,甫也。甫,始也。凡將制器始用斧伐木已,乃制之也。”“雹,跑也,其所中物皆摧折,如人所就跑也。”這分別是《釋用器》、《釋天》中的闡釋,明顯有穿鑿杜撰之嫌。不過,在近兩千多年以前,能寫出這樣一部具有語源學性質的書,已經十分可貴了。清朝人畢沅曾評說:“其書參校方俗,考合古今,晰名物之殊,辨典禮之異,洵為《爾雅》、《說文》以后不可少之書。”這是很中肯的評價。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明朝時,郎奎金將《釋名》與《爾雅》、《小爾雅》、《廣雅》、《埤雅》合刻,稱《五雅全書》。由于其他書都有“雅”名,為求統一,遂改《釋名》為《逸雅》,因此《釋名》又別稱《逸雅》。《釋名》的明刻本缺誤較多,清人對其進行了補證疏解,其中畢沅的《釋名疏證》、王先謙的《釋名疏證補》最為重要,后者被譽為研究整理《釋名》的集大成之作。
《切韻》
《切韻》是代表中古漢語語音的一部韻書,是漢語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切韻》的編寫工作始于隋文帝開皇初年,當時,陸法言的父親陸爽在朝廷做官,劉臻、顏之推、盧思道、李若、蕭該、辛德源、薛道衡、魏彥淵這八位當時的著名學者到陸法言家聚會時討論了編訂新韻書的綱領性意見,陸法言執筆把大家商定的審音原則記下來,即《切韻》的雛形,該書直至隋文帝仁壽元年(601年)才編寫完成。該書韻目的特點是按平、上、去、入四聲分卷。由于平聲字很多,合在一卷篇幅太大,跟其他各卷不平衡,所以分成上平聲和下平聲兩卷。五卷總共206韻,上平聲28韻,下平聲29韻,上聲55韻,去聲60韻,入聲34韻。韻相同而聲調不同的三個韻組成一個“韻部”;收塞音韻尾的入聲韻配合收相同部位鼻音的陽聲韻部組成一個“韻系”。沒有入聲韻相配的一個陰聲韻部也叫一個韻系。這種分組,叫做“四聲相承”。由于有些韻系不是在每個聲調都有字,所以“四聲相承”中有空缺,不是很整齊。《切韻》音系的性質是一個綜合性質的語音系統,綜合了南北許多方言的特點,還吸收了古音的特點。
在漢語音韻學中,《切韻》音系是最受重視的一個音系,被看作是整個語音史的中樞,是研究歷代音系的重要參照系統。《切韻》是歷史上影響深遠的韻書,它成于隋朝,到初唐時仍被朝廷規定為標準韻書,即官韻。宋朝時,對其加以擴充成了《廣韻》,地位得到了進一步強化。到了元明清三朝,雖然不再以《切韻》或《廣韻》為官韻,取之以“平水韻”,但平水韻也是在《廣韻》的基礎上改編而成的。從公元7世紀到19世紀末,《切韻》音系一直占據著音韻學的主導。
《廣韻》
我國現存的重要韻書,也是我國第一部官修韻書,全名《大宋重修廣韻》。是陳彭年、丘雍等奉詔修訂《切韻》、《唐韻》等韻書而成。成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廣韻》為增廣《切韻》而作,除增字加注外,部目也略有增訂。全書分五卷,收錄26194字,注文191692字,分206韻,較《切韻》增多13韻,字數比《切韻》增加了一倍以上。206韻中,平聲57韻(上平28韻,下平29韻),上聲55韻,去聲60韻,入聲34韻。
在《廣韻》中,讀音相同的字列為小韻,每一小韻的第一字下,均先釋字義,然后注音,標明同音字的數目。余下各字,分別釋義,不再注音。《廣韻》是《切韻》最重要的增訂本,它使已經亡佚的《切韻》的古音得以完整地流傳了下來,成為研究中古漢語語音的重要資料。現存的《廣韻》版本很多。較受肯定的是清代黎庶昌《古逸叢書》覆宋刊本。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是張玉書、陳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學者奉康熙帝圣旨編撰的一部漢字辭書。編撰工作始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成書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歷時六年。字典全書分為十二集,以十二地支為標識,每集又分為上、中、下三卷,共排列214個部首,載47035個字目。書中按韻母、聲調以及音節分類排列韻母表及其對應漢字,為漢字研究的主要參考文獻之一。
《康熙字典》依據明代《字匯》、《正字通》兩書加以增訂,兩書錯誤之處,《康熙字典》還做過一番“辨疑訂訛”的功夫。《康熙字典》有這樣三個優點:首先,收字相當豐富,共有47035字,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是我國收字最多的一部工具書(直至1915年《中華大字典》出版,收錄了48000余字);其次,它有兩百部首分類,并注有反切注音、出處及參考等,幾乎把每個字的不同音切和意義都做了列舉,供使用者查閱;三是除了僻字僻義以外,又幾乎在每字每義下,都舉了例子并且注明了歷代用法以佐證其變遷。
《康熙字典》的版本很多,有康熙內府刻本(即武英殿版本),該本有兩種紙本:開化紙和太史連紙兩種。康熙內府刻本十分豪華,多是內廷賞賜用的,在民間不常見。此外還有道光七年的內府重刊本、其他木刻本以及清末的鉛印本、石印本、影印本。而最流行、發行量最大的版本是清末上海同文書局的增篆石印本。《康熙字典》的社會影響巨大,其文字、音義、書證被廣泛引用,其編排體例也成了后世出版字書的藍本。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參考文獻之一,《康熙字典》有著極高的研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