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氣血與精津的關系
氣、血、精、津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賴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在臟腑組織的功能活動和神的主宰下,它們之間又相互滲透、相互促進、相互轉化。在生理功能上,又存在著相互依存、相互制約和相互為用的密切關系。
一、氣與血的關系
人體的氣是維持機體生命活動的精微物質,血是循環流動于脈管內的營養液體。氣與血的關系是“血由氣生,氣由血化”;“氣為血帥,血為氣母,”即互相滋生、互相依存、互相制約、互相轉化的關系。人之一身,皆氣血之循行。氣主煦之,血主濡之。氣中有血,血中有氣,氣與血不可須臾相離,乃陰陽互根,自然之理。氣屬陽,血屬陰,兩者皆源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和腎中精氣,氣能生血,氣旺則血充,氣虛則血少。氣能行血,氣行則血行,氣止則血止,氣滯則血瘀。氣能攝血,人身之生,以氣統血,血之運行上下,全賴乎脾,故有諸血皆統于脾之說。若脾虛不能統血,則血無所主,因而脫陷妄行。血為氣之母,血能生氣,氣存血中,賴血之運載而達全身。血為氣之守,氣必依附于血而靜謐。故氣陽而血陰,血不獨生,賴氣以生之;氣無所附,賴血以附之。血能載氣,守氣為血。氣與血,一陰一陽,互相維系,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守。血盛則氣旺,血衰則氣少;血氣不和,則百病叢生。氣為百病之長,血為百病之胎。氣與血相互為用,運行全身,不斷地進行新陳代謝,維持著人體的生理活動。
二、氣與精的關系
精是先天腎氣與后天水谷之氣所化生的精微物質,是人體各種活動的物質基礎;氣是腎精與水谷之精及所吸入的清氣所產生的生理功能。氣產生于精,精的化生有賴于氣。故氣之與精,本自互生,精依氣生,氣化為精。精乃氣之子,氣聚則精盈,精盈則氣盛,精氣充足,則神自旺。精少則氣衰,氣弱則精走。精由氣化,氣由精生。精藏于腎,腎精充足,氣血旺盛,滋養臟腑,以維系人體生理活動。
三、氣與津液的關系
氣屬陽,津液屬陰,兩者源于脾胃所運化的水谷精微,在其生成與輸布過程中關系密切。氣能生津、行津、攝津。氣旺則津充,氣弱則津虧。津液源于水谷精氣,而水谷精氣賴脾胃之腐熟運化而生成。脾胃氣機旺盛,運化正常,則津液充足。氣化不行,津液不布,則口渴而小便不利。膀胱津液,得以化氣,升騰于上,敷布于臟腑而還為津液,津生而渴自止。氣能行津,氣的升降出入,津液的輸布排泄,全賴氣之運行。氣能攝津,體內津液,需氣固攝。若氣之不固,則津液外泄,汗多遺尿,故補氣固津。水可化氣,氣生于水。水谷化生之津液,依脾氣升清散精,上輸于肺,經肺之宣降通調水道,下輸于腎和膀胱。腎陽蒸化為氣,升騰敷布于臟腑,發揮其滋養作用,以保證臟腑組織的正常生理活動。《素問·經脈別論》說:“水精四布,五經并行。”津液是氣的載體,氣必須依附于津液而存在,否則就將渙散不定而無所歸。津液的散失,導致氣之耗損。津液虛少,無以化氣,則見少氣懶言、肢倦乏力等氣虛之候。若因汗、吐太過,津液大傷,則氣隨液脫。
四、血與精的關系
血與精,精與血均源于脾胃所運化的水谷精微,兩者之間有著互相滋生、互相轉化的關系。《赤水玄珠·調經門》說:“夫血者,乃水谷之精氣,和調于五臟,灑陳于六腑,男子化而為精,女子上為乳汁,下為經水。”精者,血之精微所成。血液流于腎中,與腎精化合而成為腎所藏之精。精能化血,血能生精,精血互生,故為精血同源。血能生精,血旺則精充,血虧則精衰。《景岳全書·血證篇》說:“血即精之屬,但精藏于腎,所蘊不多,而血富于沖,所至皆是。”腎藏精,精生髓,髓養骨,骨髓堅固,氣血皆從。故精髓化生血液,精足則血足,腎精虧損則血虛。
五、血與津液的關系
血與津液是周流全身的液態物質,同源于水谷精微,在其運行輸布過程中有著相畏相成,相互交會的關系。津血同源,津可入血,血可成津。津液和血液同源于水谷精微,輸布于肌肉、腠理之津液,滲入孫絡則為血液。運行于脈中的血液,滲于脈外化為津液。故為“津血同源”。津血屬陰,水中有血,血中有水,水與血原并行而不悖,共同發揮其滋養、濡潤作用。《靈樞·邪氣臟腑病形》說:“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于面而走空竅……其氣之津液,皆上熏于面。”當血液不足,則津液病變。如血液瘀結,津液無以滲于脈外,以濡養皮膚肌肉,出現肌膚干燥粗糙甚至甲錯。失血過多,則脈外之津液滲入脈中以補償血之不足,而致脈外津液不足,出現口渴、尿少、皮膚干燥等癥狀。汗為津液所化,汗出過多則耗津,津耗則血少,血脈空虛、津枯血燥。故血能病水,水能病血。水腫可致血瘀,血瘀亦可致水腫。汗出過多則傷血,下后亡津液則傷血,熱結膀胱則下血,是為水病而累血;吐血咳血,必兼痰飲,血虛則精竭水結,痰凝不散,失血則水腫,瘀血化水,亦發水腫,是為血病而兼水。所以津血互相影響而并存,臨證時應注意水病治血、血病治水、水血兼顧,方能治愈血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