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趣味中醫叢書:三國演義與中醫
- 胡獻國
- 806字
- 2019-01-10 18:38:31
淡泊可以明志
原文賞析
成語淡泊明志,出自《三國演義》第三十七回”司馬徽再薦名士,劉玄德三顧草廬”:劉備二顧茅廬,至中門,只見門上大書一聯云:“淡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諸葛亮《戒子書》也載有:“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淡泊明志,意即指不追求名利才能使志趣高潔。如清·無名氏《杜詩言志》卷三載有:“至于寬閑之野,寂寞之濱,每自寓其天懷之樂,而淡泊明志,寧靜致遠,未嘗不處處流露”。大千世界,物欲橫流,人心浮躁,各種各樣的誘惑充斥其間。若能固守淡泊,獨善其身,可保身心健康。
中醫觀點
淡泊是一種崇高的境界和心態,是對人生追求在深層次上的定位。懂得淡泊并能做到固守淡泊的人,就不會在世俗中隨波逐流,追逐名利;就不會在獲得名利時大喜,失意時大悲;可使自己的人生不斷得以升華:不眼熱權勢顯赫,不妒嫉金銀成堆,不乞求聲名鵲起,不羨慕美宅華第。就像著名人口學家馬寅初先生的養生名言樣:“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觀天外云展云舒”。
固守淡泊是無雜念擾于心,不為凡塵中各種攪擾、煩惱所左右,以一種平常心為人處世,是用坦蕩的豪情面對人生路上的風風雨雨;也是一種理智,是用堅韌的意志迎擊人生路上的種種誘惑和阻礙。淡泊可以和高雅氣度、高尚情操、高風亮節交融互補,并相映生輝。淡泊者,包容萬象,謙謙于懷,遇喜怒哀樂,皆泰然處之,嘗酸苦辛辣,均甘之如飴。固守淡泊是一種自我修養、提高的過程。不斷進行自我反省、自我解剖,把握自己,剛正廉潔,即在功成名就時不會飄飄然,保持一種清醒和理智。遇到失意或棘手的問題時,善于平息內心的煩惱,通過獨善其身而達到豁然開朗的境界。這就是:忍一言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淡泊,是別人都忙于追波逐流時自己仍然保持的那份坦然。淡泊,使人獲得精神的釋放,心理上的平衡;淡泊,使人卸去沉重,減少悲戚,平添輕松和歡樂。看來,人生能夠淡泊是一種高品位的精神享受,是一種莫大的福分,是對生命的一種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