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前言
- 希臘神話和傳說
- (德)施瓦布
- 4038字
- 2018-10-31 15:40:17
我國讀者對于西方文化的興趣越來越濃了,這在國家開放形勢下是很自然的。但是,決不像牛仔褲、耐克鞋及皮爾·卡丹服飾之類,西方文化不可能成為趕時髦的對象;它像其他文化一樣,是需要按其字源學上的意義,經過一番心靈的訓練和陶冶,才能逐漸掌握的。首先須了解,西方文化有兩根支柱,一根是希臘神話,另一根是《圣經》。分別熟悉一下這兩根支柱,將有助于理解西方文化的起源和發展。那么,這本希臘神話集的編譯和出版,對于我國讀者特別是青年讀者,該不至于顯得多余吧。
世界上有許多民族,每個民族都有她自己的神話。中國就有盤古開天地、神農嘗百草以及《山海經》里刑天舞干戚之類的神話。在世界各地,除了希臘神話,著名的還有埃及、印度、羅馬、冰島、愛爾蘭等古老民族的神話。這些神話大都起源于原始人類解釋周圍世界,首先是自然界的嘗試,并與當時當地的宗教密切相關。其中說到內容最豐富、表現手法最富于藝術性,而且流傳范圍最廣泛,不能不數希臘神話了。
希臘神話是古希臘民族關于神和英雄的故事的總匯。在希臘人心目中,神具有人形和人性,英雄則是半人半神式的人物,這就是所謂神人同形說。古代希臘人把神想象成人的形象,并把人的情感、欲望和行為附加在神的身上,這一點本來是和其他民族的神話相似的。不過,對于后者,神性和人性的界限分明,神身上如果出現了人的情欲,那是不得了的,是要被貶謫下凡去受苦的,中國神話里天篷元帥后來變成豬八戒就是一個例子。而在希臘神話中,神和人卻幾乎太相似了,不但按照人類父權制家庭的形式,組成了以宙斯為首的奧林波斯山上的神圣家族(父親宙斯,母親赫拉,姑母得墨忒耳,叔父波塞冬,女兒雅典娜、阿耳忒彌斯、阿佛洛狄忒,兒子阿波羅、赫淮斯托斯等),而且每一位神都具有人身上常見的一些長處和弱點,即使是弱點,也都同樣顯得可以理解以致可愛,而不致受到難堪的指摘和懲罰。例如天神宙斯本人,他簡直就是一個泛愛主義者,熱烈的女性追求者;至于他的子民,日子過得隨心所欲,逍遙自在,就更不在話下了。正由于充滿愉快、活潑而又自由的人性,希臘眾神從不令人感到恐怖,反倒廣泛地為人所喜愛。
希臘眾神畢竟又是神,自然比人有更大的能耐,也有更多的形態和變化。作為圖騰崇拜的殘余現象,有些神靈本來就具有動物的形狀,如長羊腳的牧神潘和林神薩堤洛斯,半人半馬的肯陶洛斯,半人半牛的彌諾陶洛斯。宙斯的本領不下于中國七十二變的孫悟空,他曾化身公牛去搶劫歐羅巴,又曾化身天鵝去親近勒達。還有被動的變形,如阿克泰翁被變成鹿,赫卡柏被變成狗,與巨龍搏殺過的卡德摩斯晚年也變成了龍。還有變成植物形態的,如達佛涅變成月桂樹,許阿鏗托斯變成風信子花,密耳拉變成沒藥樹,那耳喀索斯變成水仙花。這些千奇百怪、多姿多彩的變化景觀,使得希臘神話進一步引人入勝了。
希臘神話像其他神話一樣,首先也起源于對自然力的崇拜,如宙斯是雷電之神,波塞冬是海神,赫淮斯托斯是火神,得墨忒耳是谷物與農業女神。除了自然界的痕跡,希臘神話還反映了人類氏族社會的發展,如關于阿瑪宗人的神話保存著對母系氏族的記憶,關于弒母者俄瑞斯忒斯的神話標志著母權制向父權制的轉變。希臘神話也不止是想象的創作,另方面還以歷史事實為依據,例如特洛亞戰爭便引發了一系列的神話故事。
古希臘的文學藝術與希臘神話之間有著幾乎不可分割的有機聯系。例如人類和世界的起源,阿耳戈號船員們的遠航,以及赫剌克勒斯、忒修斯、珀耳修斯等英雄的豐功偉績,都曾是希臘詩人和藝術家的創作題材。關于希臘神話的最重要的文獻有被認為是荷馬所作的兩部史詩,即《伊利亞特》和《奧德賽》,還有別奧提亞詩人赫希奧德的《農作與日子》和《神譜》。在描寫特洛亞戰爭末期事跡的《伊利亞特》中,眾神被分成兩個集團,一個由波塞冬、赫拉、雅典娜、赫淮斯托斯等組成,站在希臘人一邊;另一個由阿波羅、阿耳忒彌斯、阿佛洛狄忒等組成,站在特洛亞人一邊。在這場由眾神和眾英雄共同參與的戰爭中,實際上是以神話的外衣掩飾了荷馬時期氏族部落之間的相互掠奪,而為這種掠奪行為所需要的英勇作戰精神則被歌頌為至高無上的美德。在《神譜》中眾神的起源得到最完整的描述,據說宇宙間最初只有四個神,即卡俄斯(混沌,創世之前所有的空間),該亞(大地),塔耳塔洛斯(深淵)和厄洛斯(愛)——在近代心理分析學說中被炒得火熱的“利比多”,其根源原來在這里。而在《神譜》中并未受到重視的,為人類從神那里盜火的普羅米修斯,經過希臘大悲劇家埃斯庫羅斯的塑造,則成為不畏暴虐、不怕犧牲、敢于為理性與正義承受最殘酷懲罰的偉大典型,自古至今一直為進步人類所頌揚,并永遠賦予歷代詩人、劇作家、音樂家、造型藝術家們以再創造的靈感。
羅馬人繼承了大部分希臘文化,包括希臘神話,并以他們特有的樸素風格和拉丁名稱把它們保存下來。希臘神話中幾乎每一個神都能在羅馬神話中找到他的對應者,事實上不過改換了一個名字而已。例如,天神宙斯改稱朱庇特,天后赫拉改稱朱諾,智慧女神雅典娜改稱彌涅耳瓦,美神阿佛洛狄忒改稱維納斯,月神或貞潔女神阿耳忒彌斯改稱狄安娜,冥后珀耳塞福涅改稱普洛塞庇娜,神使赫耳墨斯改稱墨丘利,火神赫淮斯托斯改稱武爾坎,海神波塞冬改稱尼普頓,戰神阿瑞斯改稱瑪爾斯,酒神狄俄倪索斯改稱巴克斯,愛神厄洛斯改稱丘比特,等等。不過,還須了解,古羅馬人不論在共和時期還是帝國時期,他們的宗教本質上是一種政治行為,其世俗目的在于促進社會秩序的平靖和國家機器的完善;而對于處在低級社會發展階段的希臘人,他們的宗教基本上是一種自由而愉悅的自然崇拜,并以發揚個性和美感為己任,形成詩、藝術和獨立精神的源泉。因此,在嚴格的意義上,詩意濃郁的希臘神話和散文化的羅馬神話又是不能混為一談的。
隨著基督教的傳播,《圣經》以外的神話在歐洲逐漸遭到摒棄,任何異教的神祇都被視為“妖魔”,不再對人們的宗教信仰起什么支配作用。但是,希臘神話的優美形象和濃郁詩意仍然長久留存在人們的意識中,并作為文學藝術的永恒題材而流傳下來。到文藝復興時期,希臘神話更經過一些偉大的造型藝術家的手筆,牢固地植根于歐洲文化的土壤中,對后世產生了輝煌的審美效果和深刻的啟示作用。有人甚至說,沒有希臘神話,就沒有文藝復興可言。自此以后,一個人是不是熟悉希臘神話,在西方便成為檢驗他的文化水平的標志。
到今天,希臘神話已與西方各民族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甚至成為家喻戶曉的口頭語,出現在各個通俗作家的筆下。例如,作為稀世珍寶的代名詞的“金羊毛”,解作爭端或禍根的“金蘋果”,代表致命弱點的“阿喀琉斯的腳踵”,日夜睜著的“阿耳戈斯的眼睛”,藏污納垢的“奧革阿斯的馬廄”,幫助擺脫困境的“阿里阿德涅的線團”,永遠灌不滿的“達那伊得斯姊妹之桶”,飛得太高而為太陽融化的“伊卡洛斯的蠟翼”,惹禍招災的“潘多拉的匣子”,削足適履的“普洛克儒斯忒斯的床”,誘惑水手觸礁的“塞壬的歌聲”,徒勞無益的“西緒福斯的苦役”,難解的“斯芬克斯之謎”,目標可望而不可即的“坦塔羅斯的磨難”,等等。此外,西方天文學家還用希臘神話里的名稱來為一些星宿命名,如稱仙女座為安德洛墨達,稱南船座為阿爾古舟,稱太陽為赫利俄斯,稱武仙座為赫剌克勒斯,稱雙子座為卡斯托耳和波呂丟刻斯,稱半人馬座為肯陶洛斯,稱仙王座為刻甫斯,稱飛馬座為珀伽索斯,稱英仙座為珀耳修斯,等等。以上這些典故、習語和名稱,已是人們接近和理解西方文化之前所不可缺少的常識了。
到十九世紀,西方學者對于希臘神話的興趣進一步發展,先后創立了許多研究神話遺產的學派,如自然派,象征派,字源學派,人類學派等,不一而足。有的認為神是自然力量的化身;有的認為眾神的形象來源于人類的原始恐懼;有的認為神話的目的在于說明某種制度或風俗的緣起,或者解釋某個被誤解的名稱;有的還認為,神話所表現的人與自然強力(包括猛獸和非人)的拼搏,象征著人與其卑下情操的斗爭,等等。這些學者值得一提的有:英國的東方學者馬克斯·密勒(1823—1900),他采用印歐語系比較語言的科學方法,最早創立了比較神話學,雖然積極的成果有限;蘇格蘭人類學家詹姆士·喬治·弗雷澤(1854—1941),他的十二卷巨著《金枝》研究了神話的起源及其在宗教發展史中的重要地位,并通過探討原始祭禱儀式,開闊了文學史家們的眼界;瑞士心理學家卡爾·古斯塔夫·容格(1876—1961),他提出了種族或集體無意識的觀點,斷定其中儲存著人類過去所有的經驗,包括所有神話的象征在內,由此證明神話不可能是狹隘意義上的歷史,而是由各時代存在過并將永久存在下去的各種事件逐漸編成的故事總匯,同時還提出了原型的概念,肯定了人類所有無數典型經驗的統一性和同一性,不但解答了馬克斯·密勒認為原始神話充滿“野蠻、荒謬、愚昧”成分的疑惑,還幫助形成了二十世紀從客觀上把握文學類型的共性及其演變的原型批評。此外,十八世紀意大利哲學家維柯的巨著《新科學》(1725)在十九世紀獲得了新的理解,其中關于“詩性智慧”的觀點啟發近代神話學者認識到,原始人類缺乏抽象思維能力,只能用具體形象代替邏輯概念,這才產生了神話。當然,我們還知道,馬克思和恩格斯根據唯物史觀指出過,神話是人類童年的產物,只產生在人類歷史上的一定生產方式下,像朱庇特、武爾坎等形象不可能出現在科技發達、發明了電報和鐵路、各種自然現象得到科學解釋的時代;他們還強調,神的形象除了自然屬性,還具有社會屬性,并認為比較神話學片面地斷定神只是自然力量的反映,是導致神話學陷入混亂的原因之一。
對于普通讀者,神話就是神話,它的興味在于故事本身,而不在于表達方式和敘述風格,更不在于那些莫衷一是的理論問題。那么,讓我們還是先來讀讀面前這本希臘神話集吧。等我們熟悉一下這些美妙的故事,再來考慮建立我們的神話觀也不遲。本書作者施瓦布屬于以詩人烏蘭德為核心的施瓦本浪漫派,他的這本希臘神話集正是德國浪漫派開掘并發揚古典遺產的重要成果之一,而從它一直重版至今,并在世界各國流傳的普及效果來看,也算是對于包括我國讀者在內的人類文化繼承的一份厚禮。
綠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