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夜訪
- 不忘法心
- 凌絕頂笑
- 1977字
- 2018-09-06 13:06:04
52班的教室就在教導處旁邊,與教導處隔著一個樓梯。教室后面配套有一間房作為班主任的辦公房,與教室是相通的。一般情況下,班主任還會住在里面。
李林在李家烈的帶領下穿過教室走進教室后面的辦公室,打量著自己這今后一段時間的“領地”。房間里只有一張黃中帶黑的木桌,一把木椅,一張有點晃動的老式木床,還有一個膠桶橫倒在墻角。整個房間蓋有一層灰塵,顯得有點臟,可能是經過一個暑假沒人打掃的緣故吧。
李林把書扔到桌上,拍拍手說:“爸,我今天沒帶被褥,沒辦法在這里住,只有回去了。”
李家烈虎著臉說:“那可不行,你以為當班主任這么輕松,很多事的,你今后得長期住校了。我在后面那排平房有個房間,被褥已經鋪好了,你先去那邊睡,我得回去幫你媽做農活。”
李林無可奈何的說:“那好吧。”
農村的夜來得比較早,太陽落山不久,夜幕就像一頭巨獸一樣把整個阮家村包括河灣中學吞沒了。阮家村和河灣中學陷入了一片黑沉沉的靜謐,只有散落在各處的人家中露出幾點昏黃的燈光。當然,不時有山風吹過圍繞河灣中學的松樹林,帶起陣陣松濤聲。這樣的夜色,要是過去,李林肯定會遐想出許多武俠“奇遇”來,但今天,他躺在河灣中學李家烈住房的木床上,卻怎么也遐想不出什么武俠“奇遇”來。
李家烈的住房在河灣中學后面的那排紅磚瓦房的西頭,隔壁還住了一位姓趙的男老師,大約三十多歲,在河灣中學算年輕的。白天李林和他打過招呼,但趙老師愛搭不理有點怪。在瓦房的東頭還住著學校食堂的大師傅,一位五十多歲的老頭子,大家都叫他鐵師傅,(李林估計他并不姓鐵),愛抽個嗆人的旱煙,但人很和善。今天晚飯時和李林寒喧了幾句,還一個勁的給李林加菜,生怕李林吃不飽。整排瓦房就住了他們三個人。在瓦房前面的教學樓里,也就是教導處所在的那棟樓,還住著雷明。他家在縣城里,很遠,雷明很少回去。整個學校就住了他們四個人,其他老師家里大都是像李家烈家一樣的“半邊戶”,也就是家里只有一個老師,配偶在農村,大都就住附近,上課之后都會回家幫忙干農活,很少住學校。
紅磚瓦房的地面是當地一種稱之為“三合泥”的東西鋪的,很潮濕。而且可能是房子的瓦房頂漏水的緣故,李家烈床上的被褥一股子霉味,潮得能擰出水來似的。李林躺在床上,聞著被褥那濃烈的霉味,心里暗嘆:“這住宿條件,比在縣二中讀書時的學生宿舍都不如啊。”
強烈的感官刺激下,李林遐想武俠“奇遇”的“文思”完全沒有了。但夜色中那死一般的寂靜,及寂靜中偶爾傳來的松濤聲卻勾起了李林莫名的情緒,楊玉那窈窕的身影毫無防備的襲上心頭,與楊玉在一起的點點滴滴就像那打開閘門的水一樣漫過李林心里的每個角落。
“楊玉這個時候應該還在火車上吧,不曉得今后還能見到她嗎?”李林感覺眼睛有點濕。
沉沉的夜色也淹沒了一列從省城開往BJ的火車,在火車靠近餐車的一節臥鋪車廂里,伴隨著火車車廂有節奏的撞擊鐵軌的“咣當”聲,唐靈香已經發出了輕微的鼾聲。而楊玉望著車廂外沉沉的夜色,了無睡意,心里似有萬千條絲線纏繞著:“這可恨的李林,還是這么傲,今天竟真的沒有露面。”
讀中學的這幾年,不知是因為長得還算有點帥,會寫點小文章,還是其他的原因,李林在同學們面前總是一副酷酷的樣子。班上的男生大多數不喜歡他,而女生們呢?楊玉是知道的,實際上暗地里都對李林有點小心思。而李林對大家一視同仁,對女生們的小花樣基本上是視而不見,只有在楊玉面前才會展露他那有點迷人的笑容。
“算你識相。”想到這里,楊玉不由得露出了一絲笑意,“現在看你還狂不?”
“玉妹子,還不睡?別明天報到搞不清坨呀。”唐靈香從上鋪探出半個身子,揉著眼睛說。
“就睡就睡。”楊玉一邊應著,一邊側過身子閉上了眼睛,“唉,別想了,明天就要開始火熱的大學生活了,走進法律殿堂,多么令人激動的事呀。”
“咚,咚,咚!”死一般寂靜的夜晚,這突然響起的敲門聲是那么的滲人。李林不由的頭皮一緊,那莫名的傷感也被趕到九宵云外去了,緊抓住被子顫聲說:“誰?”
“小李,不用怕,是我。”門外傳來雷明帶點嘶啞的聲音。
李林不由的松了一口氣,打開房門。只見雷明打著手電筒站在門口。穿著還是白天的樣子,右褲腿仍然高高卷起,只是上身多披了件卡嘰布外衣。李林忍住笑,說道:“雷主任,有事嗎?”
雷明走進房間:“看你房間還亮著燈,知道你還沒睡,我也睡不著,找你聊聊?”
坐到房內書桌前的木椅上,雷明又看看李林:“有些話,我白天想說又不方便說,我問你,你就打算這樣一直在這里代課下去?”
李林不好意思的低下頭:“不知道呀,先這么著吧!”
“我倒也不反對你教書,教書育人,多有意義的事呀!但你不要以為憑你能寫點小文章,就能把書教好。而且,人還得現實一點,沒有一個像樣的文憑,你在這里永遠轉不了正,遲早要被人趕走。所以,我還是希望你努力復習,踏踏實實的考進大學進行系統的學習。”雷明的眼睛里滿是長者的滄桑與誠懇,“我年輕的時候和你一樣,也有許多不切實際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