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弱小民族文學
- 知堂回想錄(中冊)
- 周作人
- 1211字
- 2018-08-29 16:01:21
《域外小說集》第一冊于己酉(一九〇九)年二月間出版,接著編印第二集,在六月里印成,這時魯迅已經預備回國,到杭州的兩級師范去教書,那里的校長便是沈鈞儒,很招羅了些有名的浙江留學生去當教員,許季茀便早已進去,蔣抑卮此時也已病好,回到上海去了。
《域外小說集》在那時候要算印的特別考究,用一種藍色的“羅紗紙”做書面,中國可以翻作“呢紙”吧,就是呢布似的厚紙,上邊印著德國的圖案畫,題字是許季茀依照《說文》所寫的五個篆文,書的本文也用上好洋紙,裝訂只切下邊,留著旁邊不切,可是定價卻很便宜,寫明是“小銀圓貳角”,即是小洋兩角。卷首有一篇序言,是己酉正月十五日寫的,其文曰:
“《域外小說集》為書,詞致樸訥,不足方近世名人譯本,特收錄至審慎,移譯亦期弗失文情。異域文術新宗,自此始入華土。使有士卓特,不為常俗所囿,必將犁然有當于心,按邦國時期,籀讀其心聲,以相度神思之所在。則此雖大海之微漚歟,而性解思惟,實寓于此。中國譯界,亦由是無遲暮之感矣?!?
短短的一小篇序言,可是氣象多么的闊大,而且也看得出自負的意思來,這是一篇極其謙虛也實在高傲的文字了。雖然是不署名,這是魯迅的筆墨,后來在一九二〇年的三月群益書社重印《域外小說集》的時候,有一篇署我的名字的序文,也是他做的,里邊說當初的經過,今抄錄于左:
“當初的計畫,是籌辦了連印兩冊的資本,待到賣回本錢,再印第三第四,以至第X冊的。如此繼續下去,積少成多,也可以約略紹介了各國名家的著作了。于是準備清楚,在一九〇九年的二月,印出第一冊,到六月間,又印出了第二冊。寄售的地方,是上海和東京。
半年過去了,先在就近的東京寄售處結了賬。計第一冊賣去了二十一本,第二冊是二十本,以后可再也沒有人買了。那第一冊何以多賣一本呢?就因為有一位極熟的友人,怕寄售處不遵定價,額外需索,所以親去試驗一回,果然劃一不二,就放了心,第二冊不再試驗了。但由此看來,足見那二十位讀者,是有出必看,沒有一人中止的,我們至今很感謝。
至于上海,是至今還沒有詳細知道。聽說也不過賣出二十本上下,以后再沒有人買了。于是第三冊只好停板,已成的書便都堆在上海寄售處堆貨的屋子里。過了四五年,這寄售處不幸失了火,我們的書和紙板都連同化成灰燼,我們這過去的夢幻似的無用的勞力,在中國也就完全消滅了。”
但是這勞力也并不是完全消滅,因為在“五四”以后發生新文學運動,這也可以看作《新生》運動的繼續。當初《域外小說集》只出了兩冊,所以所收各國作家偏而不全,但大抵是有一個趨向的,這便是后來的所謂東歐的弱小民族。統計小說集兩冊里所收,計英法美各一,俄國七,波蘭三,波思尼亞二,芬蘭一,這里俄國算不得弱小,但是人民受著迫壓,所以也就歸在一起了。換句話說,這實在應該說是,凡在抵抗壓迫,求自由解放的民族才是,可是習慣了這樣稱呼,直至“文學研究會”的時代,也還是這么說,因為那時的《小說月報》還出過專號,介紹弱小民族的文學,也就是那個運動的余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