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夜色潛行
- 亂世凰華
- 明明一冉
- 2655字
- 2018-09-24 09:00:00
呂蒙的愛這般堅定與沉重,壓成山的自卑感在肩上擔負著,讓他抬不起頭。
秦沁心,這個他眼中天下獨絕的美麗女子,她的桀驁不馴,出人意表,都將他比進塵埃中,他只是一個小小的千戶長,并不能在她無助害怕時給她無憂無慮的依靠。
他很清楚依靠不是靠握一下手,傳遞肉體的溫暖,而是需要顯赫的身份和雄厚的實力支撐。
呂蒙是個很現實的人,他知道什么是門當戶對,什么是男人的責任,什么是男子的擔當。
他早年喪父,母親帶著三個姐姐和他艱苦度日,母親再窮再苦也不求人,從未考慮改嫁,她靠一雙巧手為他人縫補衣裳賺取微不足道的銀子養家糊口。
母親日日夜夜縫補,舍不得自家燈油,因村里祠堂常年有燈火,她一個婦人就帶著針線去祠堂,陪著一群死人做活,熬得眼睛都快瞎了,才艱難帶大孩子。
呂蒙很敬重母親,也很恨他父親,他沒有盡到一個夫君的責任,沒有履行一個父親的義務,男人,一旦娶妻生子,就沒有死的權利,就算真要為國捐軀,也該先為家人謀算后路,才配娶妻生子。
呂蒙沒娶妻,其一是沒遇到真正令他心動之人,其二就是因他知道這份責任有多重。他還沒有這個能力和底氣。
一直在暗暗努力呂蒙,現在更下定決心,一定要混出名堂娶秦沁心為妻。
所謂亂世出英雄,有成千上萬的機會等著自己,只要有置生死與度外的勇氣,有以死相搏的狠勁,他呂蒙一定能出人頭地。
呂蒙對自己有信心,只是他不知秦沁心的心思并不在意他是將軍還是千戶長,只在周瑜身上。
秦沁心趁亂換了孫匡手上的兵符,待會將真兵符帶給周瑜,為他解了危機,他一定對自己感激不盡,以身相報這也是理所當然的事。
秦沁心竊竊自喜,想為周瑜守身如玉至今,今時今日終可如愿以償,就好像一個不曾嘗葷的酒肉和尚,因受了封印被壓抑欲望,現在封印一旦揭開,必然一發不可收拾。
秦沁心還沒吃到嘴,已經開始做長遠打算,衛鈞是第二個,那樣的美男子,一定不可放過。
呂蒙是第三個,趙云第四個,恩,還有那個只見過一面的遠房表哥,西域馬超。不僅生得一表人才,性格更有西域人的狂蕩不羈,對比中原男子含蓄,偽君子做派大不相同,秦沁心也十分有興趣,只是太遠了些,自己卻不想費心思去西域找他。
秦沁心做著美夢,未察覺黑夜中潛伏的危機,一個黑衣人無聲尾隨在后,他腳下生風,內力深厚,手上握一把長劍,犀利的目光在黑暗中澤亮。只見他腳步越來越快,追上騎馬徐行的二人,正要抽劍襲擊,從側面閃過一道白影,眨眼之間,黑衣人被白影悄然帶走藏身密林。
“將軍,我跟了這一路,那女子出現得不明不白,我怕她是來搗亂的,”黑衣人揭下黑色面罩,但有黑暗掩飾依然看不清臉。
“我知道。”白衣男子聲音熟悉,卻是讓秦沁心不能忘懷的美男子衛鈞。
“將軍何意?”
“此女不是尋常人,待我查清底細,再決定是殺是留。”
“莫非將軍想將她引薦給丞相?”黑衣男子疑問,“丞相要的可是周瑜。”
“哼,周瑜?不也被你我耍的團團轉,我并不覺他有什么本事。”衛鈞不屑道。
“將軍,鄱陽湖上十萬水軍,號稱‘江上蛟龍’,水戰無往不利。你應該知道,丞相南下不定,就是因旗下水軍勢弱,而要攻打東吳,必須跨越長江,水戰不可避免。丞相若得周瑜,不僅可將自家水軍訓練成雄獅,更因周瑜對東吳水軍作戰方針了如指掌,能直搗要害。周瑜對丞相有多重要,不需我提醒將軍吧?”
衛鈞微微一笑,他知道黑衣人明則保周瑜,暗則怕兵符被秦沁心偷走送回,不能讓周瑜身敗名裂,功虧一簣。讓周瑜背叛東吳,這種可能性幾乎不存在,而丞相也有這個心理準備,所以給出的指示是,周瑜若不肯來降,便殺之除害。但最重要的是,周瑜不能白死,一定要死在吳候手上,才能亂東吳軍心,攪東吳內政。
所以衛鈞費盡心思布局陷害周瑜,是為離間君臣關系,但現在他決定稍微改變一下計劃,就因為這個突然冒出來的秦沁心,他有預感,此女是個相當利害的人物。
“李都尉,你奉命在我手下辦事,就當聽我的命令,而不是質疑我。此女才干不遜于周瑜,并且,以周瑜在東吳的地位,你真的相信,吳候會因他丟失兵符,而將其依法論罪?”衛鈞問道,也說出了黑衣人身份,此人是曹操禁軍都尉,李典。
李典道:“丟失兵符,罪無可恕!”
衛鈞搖頭:“李都尉,你對孫權太不了解了。當年孫策攻下廬江,在離山挖出一樣寶貝,乃是一把名劍,干將劍。此劍采五山之鐵精,六合之金英鑄成。干將劍邪甚,出鞘必見血方可回,殺人利刃,大將寶器。只要是英雄人物都求之若渴,孫策將此劍贈予了孫權,可事后轉悔,覺得這個弟弟英氣不能與名劍匹配,認為周瑜更適合為名劍之主,本來送出去的東西不好要回,但孫策是霸氣之人,更是惜劍之人,居然當真要找孫權要回寶劍,轉贈周瑜,”說到這,衛鈞在暗色中抿嘴一笑,輕輕搖了下頭,“若是李都尉,恐怕要跳腳相爭了,”
李典聽出他意,羞愧紅臉,默然低下頭,“但讓人料想不到的是,孫策還未開口,孫權清將寶劍送與周瑜,其心胸大度非一般人能比。難道孫權不愛劍,不要面子嗎?那是因為他知道,小不忍則亂大謀。這些年孫權一直寬厚示人,禮賢下士,能忍常人所不能忍,他能尊孫策遺囑,任周瑜為將,說明其人深謀遠慮,他豈會不知殺了周瑜,對江東政局有何影響?”
李典默然,“李都尉,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不可操之過急。其實孫匡發兵之時,我們的目的已經達到了,現在吳侯急尋一個臺階,我們不給,他自己也會找,何必讓周瑜領吳候這個人情,不更堅固主臣關系?”衛鈞胸有城府道。
李典聽明白衛鈞考慮周全,跪地請罪:“屬下見識短淺,不及將軍看得通透,方才言語沖突了將軍,還請將軍責罰。”
衛鈞將李典扶起:“責罰談不上,但有一事還需都尉辛苦一趟。”說完拿出密簡,“此中軍機大事,都尉務必親手交至丞相手中,屬下在東吳聽候丞相指示。”
李典領命而去,衛鈞見其消失在茫茫夜霧中,才轉身輕步追上秦沁心的馬匹尾隨。
李典針對周瑜,其實不僅是因公事,更因他與周瑜有一筆私仇未清。
年少時李典與周瑜都曾在壽春袁術手下共事一段時間,那時他對別部司馬白修之女白錦瑟暗生情愫,只愧于出身不好,不敢上門提親,躊躇不決之際,被名門將后的周瑜捷足先登,白錦瑟嫁周瑜為妻。
其實李典也不是心胸狹窄之人,所謂男女緣分,上天注定,不可強求,況且這都是十幾年前的舊事,他已娶妻生子,為人夫君,不該在為此事耿耿于懷在心。
只是白錦瑟嫁周瑜為妻未滿三年,便葬身火海,落了個尸骨無存的悲慘下場,李典為此傷心一場,后不知從何處打聽到,這把火是周瑜親手所放,因周瑜懷疑白夫人不守婦道,為保自己名聲,痛下殺手。
李典如何也不會相信大家閨秀白錦瑟會做出這等傷風敗俗之事,就算是,周瑜也不該殺她,心中已將周瑜視為仇人,此次奉命來東吳接應衛鈞行事,難免有假公濟私之心,想替白錦瑟討回一個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