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木工程施工
- 石曉娟
- 3398字
- 2020-01-07 17:10:59
1.5 土方施工異常情況處理措施與方法
在土方工程施工中,由于施工操作不當和違反操作規程而引起質量事故,其危害程度很大,如造成建筑物(或構筑物)的沉陷、開裂、位移、傾斜,甚至倒塌。因此,必須特別重視土方工程施工,按設計和施工質量驗收規范要求認真施工,以確保土方工程質量。
1.場地積水
在建筑場地平整過程中或平整完成后,場地范圍內高低不平,局部或大面積出現積水。
(1)原因
①場地平整填土面積較大或較深時,未分層回填壓(夯)實,土的密實度不均勻或不夠,遇水產生不均勻下沉而造成積水。
②場地周圍未做排水溝,或場地未做成一定排水坡度,或存在反向排水坡。
③測量錯誤,使場地高低不平。
(2)防治
①平整前,應對整個場地的排水坡、排水溝、截水溝和下水道進行有組織排水系統設計。施工時,應遵循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則做好排水設施,使整個場地排水通暢。排水坡度的設置應按設計要求進行;當設計無要求時,對地形平坦的場地,縱橫方向應做成不小于0.2%的坡度,以利于泄水。在場地周圍或場地內設置排水溝(截水溝),其截面、流速和坡度等應符合有關規定。
②場地內的填土應認真分層回填碾壓(夯)實,使其密實度不低于設計要求。當設計無要求時,一般也應分層回填、分層壓(夯)實,使相對密實度不低于85%,以免松填。填土壓(夯)實的方法應根據土的類別和工程條件合理選用。
③做好測量的復核工作,防止出現標高誤差。
(3)處理
已積水的場地應立即疏通排水和采用截水設施,將水排除。場地未做排水坡度或坡度過小,應重新修坡;對局部低洼處,應填土找平、碾壓(夯)實至符合要求,避免再次積水。
2.填方出現沉陷現象
基坑(槽)回填時,填土局部或大片出現沉陷,從而造成室外散水坡空鼓下陷、積水,甚至引起建筑物不均勻下沉,出現開裂。
(1)原因
①填方基底上的草皮、淤泥、雜物和積水未清除就填方,含有機物過多,腐朽后造成下沉。
②基礎兩側用松土回填,未經分層夯實。
③槽邊松土落入基坑(槽),夯填前未認真進行處理,回填后土受到水的浸泡產生沉陷。
④基槽寬度較窄,采用人工回填夯實,未達到要求的密實度。
⑤回填土料中夾有大量干土塊,受水浸泡產生沉陷。
⑥采用含水量大的黏性土、淤泥質土、碎塊草皮作土料,回填質量不符合要求。
⑦冬季施工時基底土體受凍脹,未經處理就直接在其上填方。
(2)防治
①基坑(槽)回填前,應將坑(槽)中積水排凈,淤泥、松土、雜物清理干凈,如有地下水或地表積水,應有排水措施。
②回填土采取嚴格分層回填、夯實。每層虛鋪土厚度不得大于300mm。土料和含水量應符合規定。回填土密實度要按規定抽樣檢查,使其符合要求。
③填土土料中不得含有直徑大于50mm的土塊,不應有較多的干土塊,急需進行下道工序時,宜用二八或三七灰土回填夯實。
(3)處理
基坑(槽)回填土沉陷造成墻腳散水空鼓,如混凝土面層尚未破壞,可填入碎石,側向擠壓搗實;若面層已經裂縫破壞,則應視面積大小或損壞情況,采取局部或全部返工。局部處理可用錘、鑿將空鼓部位打去,填灰土或黏土、碎石混合物夯實后再作面層。因回填土沉陷引起結構物下沉時,應會同設計部門針對情況采取加固措施。
3.邊坡塌方
在挖方過程中或挖方后,基坑(槽)邊坡土方局部或大面積坍塌或滑坡。
(1)原因
①基坑(槽)開挖較深,放坡不夠,或挖方尺寸不夠,將坡腳挖去。
②通過不同土層時,沒有根據土的特性分別放成不同坡度,致使邊坡失穩而造成塌方。
③在有地表水、地下水作用的土層開挖基坑(槽)時,未采取有效的降、排水措施,使土層濕化,黏聚力降低,在重力作用下失穩而引起塌方。
④邊坡頂部堆載過大,或受施工設備、車輛等外力振動影響。
⑤土質松軟,開挖次序、方法不當而造成塌方。
(2)防治
①根據土的種類、物理力學性質(土的內摩擦角、黏聚力、濕度、密度、休止角等)確定適當的邊坡坡度。經過不同土層時,其邊坡應做成折線形。
②做好地面排水工作,避免在影響邊坡的范圍內積水,造成邊坡塌方。當基坑(槽)開挖范圍內有地下水時,應采取降、排水措施,將水位降至離基底0.5m以下方可開挖,并持續到基坑(槽)回填完畢。
③土方開挖應自上而下分段分層依次進行,防止先挖坡腳,造成坡體失穩。相鄰基坑(槽)和管溝開挖時,應遵循先深后淺或同時進行的施工順序,并及時做好基礎或鋪管,盡量防止對地基的擾動。
④施工中應避免在坡體上堆放棄土和材料。
⑤基坑(槽)或管溝開挖時,在建筑物密集的地區施工,有時不允許按規定的坡度進行放坡,可以采用設置支撐或支護的施工方法來保證土方的穩定。
(3)處理
對溝坑(槽)塌方,可將坡腳塌方清除作臨時性支護措施,如堆裝土編織袋或草袋,設支撐,砌磚石護坡墻等;對永久性邊坡局部塌方,可將塌方清除,用塊石填砌或回填二八灰土或三七灰土嵌補,與土接觸部位做成臺階搭接,防止滑動;將坡頂線后移或將坡度改緩。在土方工程施工中,一旦出現邊坡失穩塌方現象,后果非常嚴重,不但造成安全事故,還會增加大量費用,拖延工期等,因此應引起高度重視。
4.填方出現橡皮土
(1)原因
在含水量很大的黏土或粉質黏土、淤泥質土、腐殖土等原狀土地基上進行回填,或采用上述土作土料進行回填時,由于原狀土被擾動,顆粒之間的毛細孔被破壞,水分不易滲透和散發。當施工氣溫較高時,對其進行夯擊或碾壓,表面易形成一層硬殼,阻止了水分的滲透和散發,使土形成軟塑狀態的橡皮土。這種土埋藏越深,水分散發越慢,長時間內不易消失。
(2)防治
①夯(壓)實填土時,應適當控制填土的含水量。
②避免在含水量過大的黏土、粉質黏土、淤泥質土和腐殖土等原狀土上進行回填。
③填方區如有地表水,應設排水溝排水;如有地下水,地下水水位應降低至基底0.5m以下。
④暫停一段時間回填,使橡皮土含水量逐漸降低。
(3)處理
用干土、石灰粉和碎磚等吸水材料均勻摻入橡皮土中,吸收土中的水分,降低土的含水量;將橡皮土翻松、晾曬、風干至最優含水量范圍,再夯(壓)實;將橡皮土挖除,然后換土回填夯(壓)實,回填灰土和級配砂石夯(壓)實。
拓展閱讀: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近幾年城市高層建筑不斷涌現,而且向著更高、更復雜的趨勢發展。建筑功能的多樣化、建筑結構的合理要求和場地空間的有限性使得深基坑工程越來越多。一般認為深度在5m及以上或者地質條件復雜、周邊環境和地下管線復雜、影響毗鄰建筑物安全的基坑即為深基坑。例如,北京財源國際中心位于朝陽區東長安街延長線、原北京第一機床廠院內。基坑北側距居民樓最近距離為3.36m,西側距麗晶苑6.9m。該工程基坑開挖長為279m,寬為47~67m,開挖深度為24.86~26.56m;基坑北側為磚砌擋墻+護坡樁+4(5)層錨桿支護體系;西側、南側采用連續墻+5層錨桿支護體系(麗晶苑部位增加管棚支護);基坑的東側、南側東段采用土釘墻+護坡樁+錨桿支護體系;連續墻厚度為600~800mm,深度為20.24~34.1m。
深基坑工程是巖土工程的一個新的領域,由于地質的復雜性、受力狀態的多邊形、結構形式的多樣性,構成了其自身的特殊性,給基坑工程領域帶來了新課題,也勢必會帶來新的技術革命。
思考題
1-1 土可分為哪些類型?它們與土方工程的關系如何?
1-2 土的可松性在場地平整土方工程中的意義是什么?
1-3 為什么對計劃標高進行調整?如何調整?
1-4 試述場地平整土方量計算的步驟和方法。
1-5 何謂“最佳設計平面”?最佳設計平面如何設計?
1-6 計算土方量的四方棱柱體法、三角棱柱體法、模截面法的適用條件及其優缺點分別是什么?
1-7 場地平整土方工程的主要機械有哪些?各自的適用范圍及施工特點是什么?
1-8 試述管井井點、輕型井點、噴射井點、電滲井點的構造及適用范圍。
1-9 試述輕型井點的布置方案和設計步驟。
1-10 簡述井點降水對周圍環境的影響和防治措施。
1-11 試述流砂形成的原因以及因地制宜防止流砂的方法。
1-12 回填土料有哪些質量要求?
1-13 填土壓實有哪些方法?哪些因素是影響填土壓實的主要因素?如何影響的?怎樣檢查填土壓實的質量?
習題
1-1 某建筑場地方格網的地面標高如圖1-56所示,方格邊長a=20m,泄水坡度ix=2‰,iy=3‰,不考慮土的可松性的影響,確定方格各角點的設計標高。

圖1-56 習題1-1圖
1-2 某工程基坑開挖如圖1-57所示,坑底平面尺寸為30m×15m,天然地面標高為-0.300m,基坑底標高為-4.500m,基坑邊坡坡度為1∶0.5;土質地面至-1.800m為雜填土,-1.800~-7.100m為細砂層,細砂層以下為不透水層;地下水位標高為-1.000m,細砂層滲透系數K=18m/d,采用輕型井點降低地下水位。

圖1-57 習題1-2圖
試求:(1)輕型井點系統的布置;
(2)輕型井點的計算(計算涌水量、井點管數量和間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