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絲綢之路的義烏猜想
“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中央提出的新的重大戰略,將對中國以及國際經濟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目前,各有關省區市都在謀劃如何機遇分享。
浙江作為率先發展、走在前列的東部沿海發達省份,在“新絲綢之路經濟帶”打造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而其中,義烏作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貿易中心、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城市,與新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經貿往來密切、經濟互補性強,在“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如何抓住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對義烏新一輪改革發展的歷史性機遇,進而帶動全省開放型經濟的新突破?
筆者認為,主要是要實施好“175”戰略。
“1”指的是目標,即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的“一個重要戰略支點”,努力將義烏打造成為我國建設“新絲綢之路”自由貿易區的試驗區和樞紐城市。
“7”指的是打造“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小商品“七大基地”:創造基地、生產基地、集散基地、進出口貿易基地、金融結算基地、物流基地和跨境電子商務基地。
“5”指的是義烏在戰略支點建設中要實現“五個拓展”:一是從消費品為主向消費品、生產資料并重拓展,使義烏成為全球各類生產資料的展示、銷售基地;二是從出口為主向出口、進口和轉口并重拓展,把培育內銷市場作為轉型升級的重要內容;三是從線下為主向線下、線上并重拓展,努力打造全球網貨配送中心、全國網商集聚中心和跨境電子商務新高地;四是從商品貿易為主向商品貿易、服務貿易并重拓展,把義烏建設成新絲綢之路下的國際服務重要提供基地;五是從產品創新為主向產品創新、品牌創新并重拓展,成為小商品品牌集聚中心。
圍繞上述目標,近期義烏要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努力開拓多元化國際市場。義烏市場要主動尋求與“現代絲綢之路”目標國和中轉國建立長期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的機遇,主動與這些國家建立聯系,從而使外貿發展的主動權緊緊掌握在自己手中。30多年來,各地借鑒義烏經驗修建了上百個小商品市場。義烏可將這個模式復制到中東、東南亞及歐美地區,在利用已有境外分市場或配送中心的基礎上,不斷擴大境外分市場或配送中心數量。優化出口結構,強化技術品牌。
第二,打造全國物流體系支點。一要推進大通關建設,建成國際內陸港。整合建設國際陸港物流園區,在城西集中建設打造國家綜合服務型二級物流園區——義烏國際陸港物流園區。二要積極創建綜合保稅區。實現義烏B型保稅物流中心向義烏綜合保稅區升級和轉型。三要全面開放義烏航空口岸。
第三,完善大宗貨物集散運輸體系。一要實現大宗貨物交通運輸方式升級。建設具有高效吞吐能力的大宗貨物集疏運體系,強化以義烏—寧波鐵海聯運,義—新—歐、義—滿(滿洲里)—俄、義—阿(阿拉山口)—中亞、義烏—東南亞等國際集裝箱班列為主導的國際大宗貨運通道建設,實現義烏國際貿易“借海出洋”和“借陸出境”常態化。二要謀劃快速高效的鐵路貨運疏運通道。優化規劃金華—寧波客貨共線普通鐵路運輸功能,打通浙中至浙東北沿海貨運大通道;同時,為遠期客貨分線運輸預留用地,滿足遠景鐵路貨運發展彈性需求,規劃線路按二級標準建設,新建長度約150公里。
第四,深化體制機制創新。加快新一輪的制度改革和市場轉型創新,形成更加完善的可持續發展機制,為提升小商品國際貿易競爭力和影響力搭建更大的平臺,為打造“新絲綢之路經濟帶”重要戰略支點創造良好環境和條件。要深化行政管理改革,處理好放權與擴權的關系;借鑒上海自貿區經驗,實行負面清單管理模式;促進金融制度創新,增強人民幣國際化服務功能。
(本文發表于《浙江日報》2014年5月15日第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