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中之計以成,這布道洪荒自當行動起來。
太乙將教化生靈,廣普仙法的第一站就放在青華山外一座生靈聚集的中品靈山上。
青華山周圍的千萬里之地,是太乙的勢力范圍。太乙統治之域的廣大,處了上品靈山青華山乃其道場歸其直轄;其他的三千座中品和五萬余低品靈湖仙山,生活的九千二十六位先天生靈和近百萬名后天生靈只要聽其規矩,太乙這個大神就庇護他們。
因為太乙規矩寬松,只要不破壞靈山靈湖和無緣無故撕斗,太乙對一眾生靈們就聽其任其。正因太乙如此,他的勢力范圍內很是吸引了不少求安定的低等先天生靈和眾多后天生靈來此居住。
“見過大神!”““大神萬福!”……
靈山內的生靈們見太乙降臨于靈山之巔,連忙向統治此域內仁慈的太乙大神表示恭敬之意。
太乙沒有阻止這些生靈們帶著敬示臣服之語,這本就是應該的,自己受之無愧。如果太乙出言阻止,只會讓他們惶恐不安的。
“今吾太乙,覺爾等洪荒先后天生靈求道艱難,我愿傳之法門以利洪荒眾生,吾自今日起布道天地,教化生靈!”
太乙對洪荒天道發出宏愿后,就召出九品青蓮自己坐于上,開始了他布道洪荒的第一講!
太乙道篇一一概論洪荒
“混沌未分先有道,道無形色亦無情。盤古化育生天地,洪荒天道自此生?!?
“道生天地始無名,分判陰陽立五行。人位其中靈萬物,人從天地道生成?!?
“”道生於一復何疑,可以無為可有為。萬法本來歸一處,本質雖殊無不殊,當於親處下工夫。人身大扺同天地,造化陰陽總屬吾?!?
……
太乙道篇——炁先后天
“道本無為化有為,自然玄機道自成?!?
“三才天地人同炁,人稟先天一炁靈。一炁具身名曰道,感通天地及神明。”
“一真真外更無真,祖炁通靈具此身。道一生三生妙用,元精元氣與元神?!?
“元精元氣與元神,三者無形亦有形。運用得傳真可見,光明無極是分明?!?
“先天祖炁至陽晶,鏈盡陰魂一性靈。九死輪轉方明道,陰陽交姤結胎嬰?!?
“臍輪后與腎相連,兩處空空總后天。若問先天玄妙處,除非得遇至人傳。”
“真陰真陽既不識,水可浴兮火可灸。靈光一點不分明,受度亡魂有何益?!?
……
太乙道篇——法門總綱
“吾之法門分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道,超脫天道?!?
“煉精化氣,后天生靈補本源培養精元,參悟道基練就不滅金丹?!?
“煉氣化神,是后天生靈培養元氣轉化法力,以金丹為根本,演練先天靈光,后天生靈元神小成,成就不滅元神?!?
“煉神返虛,后天生靈便是以以元神為根本煉化純陽元氣,打磨先天靈光,不斷純化元神,渡劫羽化成就先天散仙?!?
“煉虛合道,先天生靈五行之物與仙身五臟相合,感五行大道五氣朝元,證就不朽金仙的?!?
“超脫天道:金仙五氣朝元循環其身,太乙感天道,三花聚頂證大羅之果,后求大羅之果超脫天道。”
……
太乙道篇——法門修行
“以金為堤防,水入乃伏游。金計有十五,水數亦如之。臨爐定銖兩,五分水有余。二者以為真,金重如中初。其三遂不入,火二與之俱。三物相含受,變化狀若神。下有太陽氣,伏蒸須臾間。先液而后凝,號曰黃輿焉。歲有將欲訖,毀性傷壽年。形體為灰土,狀若明窗塵。”
“同治并合之,馳入赤色門。固塞其際會,務令致完堅。炎火張于下,晝夜聲正勤。始文使可修,終競武乃陳。候視加謹慎,審察調寒溫。周旋十二節,節盡更親觀。氣索命將絕,休死亡魄魂。色轉更為紫,赫然還成丹。粉提以一丸,刀圭最為神?!?
“推演五行數,較約而不繁,舉水以激火,奄然滅光明。日月相薄蝕。常在晦朔間。水盛坎侵陽,火衰離晝昏。陰陽相飲食,交感道自然。
名者以定情,字者緣性言。金來歸性初,乃得稱還金丹”
“陰陽得其配兮,淡泊自相守。木行處房六兮,春華震東卯;金行在昴七兮,秋芒兌西酉,火行在張二兮,正陽離南午?!?
“三者俱來朝兮,家屬為親侶。本之但二物兮,末乃為三五。三五并危一兮,都集歸一所?!?
……
太乙道篇一一天地陰陽
“物之大者無若天地,然而亦有所盡也。”
“天之大,陰陽盡之矣;地之大,剛柔盡之矣?!?
“陰陽盡而四時成焉,剛柔盡而四維成焉。夫四時四維者,天地至大之謂也,凡言大者,無得而過之也。”
“天生于動者也,地生于靜者也,一動一靜一交一,而天地之道盡之矣?!?
“動之始則陽生焉,動之極則陰生焉,一陰一陽一交一,而天之用盡之矣;靜之始則柔生焉,靜之極則剛生焉,一柔一剛一交一,而地之用盡之矣。”
“動之大者謂之太陽,動之小者謂之少陽;靜之大者謂之太陰,靜之小者謂之少陰?!?
“太陽為日,太陰為月,少陽為星,少陰為辰,日月星辰一交一,而天之體盡之矣?!?
“日為暑,月為寒,星為晝,辰為夜,暑寒晝夜一交一,?而天之變盡之矣?!?
“水為雨,火為風,土為露,石為雷,雨風露雷一交一,而地之化盡之矣?!?
……
太乙道篇——五行丹法
“剛柔稟自然,金火當直事,水土相含受,雄雌并一體,用之有條理。”
“變化即未濟,終即復更始。”
“初九為期度,陽和準早晚,周歷合天心,陽爻畢于已?!?
“正陽發丙午,自丁終于亥;水火列一方,守界成寒暑,東西表仁義,五行變四時?!?
“如是陰陽之互用,順三一而得其理;神室設位,變化乎其中?!?
“神室者,上下釜也;設位者,雌雄配合之密也?!?
……
太乙道篇一一長生者也
“生生者,修夫意者也。生長者,修夫言者也?!?
“生收者,修夫象者也。生藏者,修夫數者也?!?
“長生者,修夫仁者也。長長者,修夫禮者也。”
“長收者,修夫義者也。長藏者,修夫智者也?!?
“收生者,修夫性者也。收長者,修夫情者也。”
“收收者,修夫形者也。收藏者,修夫體者也。”
“藏生者,修夫圣者也。藏長者,修夫賢者也?!?
……
太乙道篇——感形觀物
“所以謂之反觀者,不以我觀物也;不以我觀物者,以物觀物之謂也?!?
“走感暑而變者,性之走也,感寒而變者,情之走也,感晝而變者,形之走也,感夜而變者,體之走也。”
“飛感暑而變者,性之飛也,感寒而變者,情之飛也,感晝而變者,形之飛也,感夜而變者,體之飛也?!?
“草感暑而變者,性之草也,感寒而變者,情之草也,感晝而變者,形之草也,感夜而變者,體之草也?!?
“木感暑而變者,性之木也,
感寒而變者,情之木也,感晝而變者,形之木也,感夜而變者,體之木也?!?
“性應雨而化者,走之性也,應風而化者,飛之性也,應露而化者,草之性也,應雷而化者,木之性也?!?
“情應雨而化者,走之情也,應風而化者,飛之情也,應露而化者,草之情也,應雷而化者,木之情也。”
“形應雨而化者,走之行也,應風而化者,飛之行也,應露而化者,草之行也,應雷而化者,木之行也?!?
“體應雨而化者,走之體也,應風而化者,飛之體也,應露而化者,草之體也,應雷而化者,木之體也?!?
“性之走善色,情之走善聲,形之走善氣,體之走善味。性之飛善色,情之飛善聲,形之飛善氣,體之飛善味。性之草善色,情之草善聲,形之草善氣,體之草善味。性之木善色,情之木善聲,形之木善氣,體之木善味。”
“走之性善耳,飛之性善木,草之性善口,木之性善鼻?!?
“走之情善耳,飛之情善目,草之情善口,木之情善鼻。”
“走之形善耳,飛之形善目,草之形善口,木之形善鼻?!?
“走之體善耳,飛之體善目,草之體善口,木之體善鼻。”
“所以目善萬物之色,耳善萬物之一聲,鼻善萬物之氣,口善萬物之味,靈于萬物,不亦宜乎?”
……
太乙道篇一一天地之數
“其終則萬物歸地,地歸天,天歸道,是以貴道也。”
“天數五,地數五,和而為十,數之全也。天以一而變四,地以一而變四。四者有體也,而其一者無體也,是謂有無之極也?!?
“天之體數四而用者三,不用者一也。地之體數四而用者三,不用者一也。”
“是故無體之一以況自然也,不用之一以況道也,用之者三以況天地人也。易有真數,三而已。”
“參天者三三而九,兩地者倍三而六。參天兩地而倚數,非天地之正數也。倚者,擬也。擬天地正數而生也?!?
“天數二十有五,合之為五十,地數三十,合之為六十。故曰五行五位相得而各有合也?!?
……
太乙道篇一一紀元時辰
“一元十二萬九千六百,分而為十二,以當一日十二時之數,而進退六日矣?!?
“三百六十以當一時之數,隨小運之進退,以當晝夜之時也?!?
“十六變之數,去其交?數,取其用數,得二萬八千二百一十一兆九百九十萬七千四百五十六億,分為十二,前六限為長,後六限為消,每限得十三億九千九百六十八萬之一百六十七億九千六百一十六萬。”
“每一百六十七億九千六百一十六萬年,開一分,進六十日也。”
“六限開六分,進三百六十日也,其退亦若是矣?!?
“十二萬九千六百,去其三者,交?數也。取其七者,用數也?!?
“用數三而成於六,加馀分故有七也?!?
“七之得九萬七百二十年,得四萬五千三百六十年,以進六日也?!?
“日有晝夜,月有朔望,以成十二日也?!?
“每三千六百年進一日,凡四萬三千二百年,進十有二日也。”
“馀二千一百六十年,以進馀分之六,和交數之二千一百六十年,共進十有二分,以為閏也?!?
“故小運之變,凡六十日,而成三百六十有六日也?!?
“陽數於三百六十上盈,陰數於三百六十上縮?!?
“日以遲為進,月以疾為退。”
“日月一會而加半日減半日,是以為閏馀也。”
“日一大運而進六日,月一大運而退六日,是以為閏差也?!?
“一歲之閏,六陰六陽。”
“三年三十六日,故三年一閏?!?
“五年六十日,故五歲再閏。”
“日月之相食,數之交?也。日望月則月食,月掩日則日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