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怨以德
【原文】報怨以德。(《老子·第六十三章》)
【大意】用恩德報答怨恨。
老子主張善待他人,即便是那些有意或無意傷害了我們的人,我們也應善待他,用恩德報答怨恨,化干戈為玉帛。
古人云:“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這句話的意思是:別人對我的幫助,千萬不可忘了,反之,我對別人的幫助,應該樂于忘記。
佛法云:故見怨或親,非理妄加害,思此乃緣生,受之甘如飴。
因此,當怨敵或親友無理傷害我們的時候,我們應立即想到“這些傷害都是從因緣聚合而生的”,于是欣然去承受。
面對他人的傷害,如果以牙還牙、以怨報怨,問題會越來越嚴重。因為他人在進行傷害行為時,他的心為煩惱所制而無有自主,如果在此時遇到了對抗,定會如同火上澆油,嗔心會更熾盛。大家知道,“沙門四法”的原則是:罵不還口,打不還手,不以嗔怒對嗔怒,不以揭短對揭短。如果以怨報怨,就違背了必須遵循的行為準則,平時修持的功德,也就會在剎那之間毀壞殆盡。最終的結果,于人無益,于己有害,所以這種以怨報怨的行為,是萬萬不可采取的。
樂于忘記舊怨是一種心理平衡的一種方法。有一句名言:“生氣是用別人的過錯來懲罰自己?!崩鲜恰澳钅畈煌眲e人的“壞處”,實際上最受其害的是自己,把自己搞得痛苦不堪,何必?這種人,輕則自我折磨,重則就可能導致瘋狂的報復,最終害人害己。
樂于忘記舊怨是成大事者的一個特征,只有既往不咎,才可甩掉沉重的心理包袱而大踏步地前進。人要有點“不念舊惡”的精神,況且在同事之間,在許多情況下,人們誤以為“惡”的,又未必就真的是什么“惡”。退一步說,即使是“惡”吧,對方心存歉疚,誠惶誠恐,你不念舊惡,以禮相待,說不定也能使對方改“惡”從善。
唐朝的李靖,曾任隋煬帝的郡丞,他最早發現李淵有圖謀天下之意,曾親自向隋煬帝檢舉揭發。李淵滅隋后要殺李靖,李淵之子李世民反對這種報復行為,再三強求保他一命。后來,李靖馳騁疆場,征戰不疲,安邦定國,為唐朝立下赫赫戰功。魏征曾鼓動太子建成殺掉李世民,李世民同樣不計舊怨,量才重用,使魏征覺得“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也為唐王朝立下了大功。宋代的王安石對蘇東坡的態度,應當說,也是有那么一點“惡”行的。他當宰相那陣子竭力推行變法,因為蘇東坡與他政見不同,便借故將蘇東坡降職減薪,貶官到了黃州,搞得他好不凄慘。然而蘇東坡胸懷大度,他根本不把這事放在心上,更不念舊惡。王安石從宰相位子跌下來后,蘇東坡不斷寫信給隱居金陵的王安石,或共敘友情,互相勉勵,或討論學問,十分投機。
相傳唐朝宰相陸贄,有職有權時,曾偏聽偏信,認為太常博士李吉甫結伙營私,便把他貶到明州做長史。不久,陸贄遭罷相,被貶到明州附近的忠州當別駕。后任的宰相明知李、陸有點私怨,便玩弄權術,特意提拔李吉甫為忠州刺史,讓他去當陸贄的頂頭上司,意在借刀殺人。不想李吉甫不記舊怨,上任伊始,便與陸贄飲酒結歡,使那位宰相借刀殺人之陰謀成了泡影。對此,陸贄深受感動,便積極出點子,協助李吉甫把忠州治理得一天比一天好。李吉甫不圖報復,寬待了別人,也幫助了自己。
將心比心,誰沒有過錯呢?當我們有對不起別人的地方時,是多么渴望得到對方的寬容和諒解啊!
印度現代民族解放的著名領袖、非暴力主義倡導者、圣雄甘地也是“以德報怨”的典范,他從小在家庭中接受了印度教的影響,并將“愛”的思想作為基礎,作為處世的哲學,主張“逢惡報善,以德報怨”。1904年,甘地閱讀了托爾斯泰的《天國就在你心里》和英國作家魯斯金《等到這最后》之后,大徹大悟,認為人與人的關系均應以愛為宗旨,從此,直到去世他一直過著苦行僧式的生活,將自己的整個身心都投入到民族解放斗爭中。當他為了讓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停止沖突而不斷用非暴力的絕食來感化他們時,一個印度教青年卻企圖刺殺他,當他幸免于難后,仍以德報怨,以仁愛的精神和寬容的胸懷,請前來的警察不要對這個青年施以暴刑,勸導他改惡從善。他死后人們給了他極大的贊譽,稱他為印度的“國父”,連擔任過印度總督的英國將軍蒙巴頓都稱:“圣雄甘地的英名將如同釋迦牟尼和耶穌那樣千古永垂。”
一位名叫拉比的賣磚商人,由于另一位對手的競爭而陷入困難之中。對方在他的經銷區域內定期造訪建筑師與承包商,告訴他們:拉比的公司不可靠,他的磚塊不好,生意也面臨即將歇業的危險。拉比對別人解釋說他并不認為對手會嚴重傷害到他的生意。但是這件麻煩事使他心中生出無名之火,真想“用一塊磚來敲碎那人的腦袋作為發泄”。
一個星期天早晨,拉比去聽牧師講道,主題是要施恩給那些故意為難你的人。之后他把競爭者使他失去了一份25萬的訂單的事跟牧師說了。但是牧師卻教他要以德報怨,化敵為友,還舉了很多例子來證明他的理論。當天下午,拉比在安排下周日程表時,發現住在弗吉尼亞州的一位顧客,正因為蓋一座辦公大樓需要一批磚,所指定用磚的型號也不是他公司制造供應的,恰與競爭對手出售的產品很類似。他同時確定那位滿嘴胡言的競爭者完全不知道有這筆生意機會。
這使拉比感到為難,是遵從牧師的忠告,告訴給對手這項生意的機會,還是按自己的意思去做,讓對方永遠也得不到這筆生意?那么到底該怎樣呢?拉比的內心斗爭了一段時間,牧師的忠告一直縈繞在他心田。最后,也許是因為很想證實牧師是錯的,他拿起電話撥到競爭對手家里。
接電話的正是那個對手本人,當時他拿著電話,難堪得一句話也說不出來。拉比還是禮貌地直接告訴他有關弗吉尼亞州的那筆生意。結果,那個對手很是感激拉比。拉比說:“我得到了驚人的結果,他不但停止散布有關我的謠言,甚至還把他無法處理的一些生意轉給我做?!崩鹊男睦镆脖纫郧案械胶枚嗔?,他與對手之間的誤解也獲得了澄清。以德報怨,化敵為友。這就是迎戰那些終日想要讓你難堪的人所能采用的上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