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老子公開課
  • 劉亞玲
  • 2807字
  • 2019-01-05 10:27:24

人貴有自知之明

【原文】自知者明。(《老子·第三十三章》)

【大意】能認清自己的人是聰明的

人貴有自知之明。現代人都有一種通病,那就是不了解自己。我們往往在還沒有衡量清楚自己的能力、興趣、經驗之前,便一頭栽進一個過高的目標,而這個目標往往是在與人攀比時得來的,而不是了解自己之后定出來的,所以我們每天要受盡因自己有些盲目的目標帶來辛苦和疲憊的折磨。

人如果在生活中總是與別人攀比,總是希望獲得他人的掌聲和贊美,博取別人的羨慕,那么,他就會慢慢地迷失自己,否定真實的自己。一個人成天乞討別人的掌聲,他的生活必然是空虛的。久而久之,他的生活就變成了負擔和苦悶,而不是充實和快樂。所以,人貴在了解自己,根據自己的能力去做事,那才有真正的喜悅。人彼此都不相同,有的人聰明,有的人平庸;有的人強壯,有的人羸弱;每個人的性格、能力、經驗也各不相同。我們只有依照自己的潛能去發展,才能有真正的成功,真正的快樂。

有一些人自以為是,不懂裝懂,剛剛了解了一些事物的皮毛,就以為掌握了宇宙變化與發展的規律;還有些人沒有什么知識,而是憑借權力地位,招搖過市,擺出一副無所不知的架勢,用大話、假話欺人、蒙人。對于這些人,老子不以為然。

在自知之明的問題上,中國古代哲人們有非常相似的觀點。孔子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在老子看來,真正領會“道”之精髓的圣人,不輕易下斷語。只有這個態度,才能使人不斷地探求真理。他還說:“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意思是:知道自己還有所不知,這是很高明的。不知道卻自以為知道,這就是很糟糕的。有道的圣人沒有缺點,因為他把缺點當作缺點。正因為他把缺點當作缺點,所以他沒有缺點。

所以,老子認為“知不知”,才是最高明的。在古今社會生活中,剛愎自用、自以為是的人并不少見。這些人缺乏自知之明,剛剛學到一點兒知識,就以為了不起,從而目中無人,目空一切,甚至把自己的老師也不放在眼中。這些人肆意貶低別人,抬高自己,以為自己天下第一,這說到底,就是沒有自知之明。

人需要了解自我之“短”。知其不足而后改之,乃是一種公認的美德。但是,常有一些人,或則只知其長,不知其短;或則雖知其短,但卻自諒,而不知其短之害;或則視“短”為“長”,甚至洋洋自得。項羽力能扛鼎,力氣過人,少有大志;他的叔父項梁要他讀書,不成,又學劍術,不成,遭到叔父怒斥,項羽說:“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意謂自己將來要指揮千軍萬馬,馳騁疆場,不學書劍又何妨。項羽不知其短,尚有可諒,而不知其短之害,甚至視“短”為“長”則是一個大錯誤!這也正是他后來雖有雄心,而無雄才,終至事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知人不易,自知更難。老子認為能識別他人只是機智,而能認識自己才算高明。古希臘也有近似的名言:“認識你自己。”認識自我是人類永遠也不會完成的任務,直到今天,人們還一再強調“人貴有自知之明”。

有人說:我自己還能不了解我自己,這不是笑話嗎?“如魚在水,冷暖自知”。其實,問題絕不那么簡單。僅就才能這一項來說,許多庸人卻以天才自居,狂妄自大,不安于平凡的工作崗位;天才反而自輕自賤,悲觀畏縮,壓抑和埋沒了自己潛在的優勢。

有些杰出的天才甚至長期被自卑所困擾。俄羅斯大文豪屠格涅夫,在出版《獵人筆記》之前,一直懷疑自己的文學才華,幾次準備放棄文學創作。奧地利哲學家維特根斯坦,寫出了令人驚嘆的不朽之作《邏輯哲學導論》后,仍然覺得自己缺乏哲學才能,一天半夜他去敲羅素的房門,失望地問這位英國的大哲學家:“我是不是個白癡?我能不能從事哲學事業?”還有許多科學攻關到了關鍵時刻,僅僅因科研承擔者對自己才能缺乏自信導致半途而廢。

當然,人們更多的是被自傲所害,我們往往高看了自己的長處。如今這個世界上,很少有人滿足于自己的地位和財富,很少人不滿意自己的才能。

怎樣才能既不盲目驕傲又不妄自菲薄呢?這就需要我們進行廣泛的社會交往,人也和任何事物一樣,是在相互比較中獲得對自己的正確認識的。如有人談到自己的能力時說:“比上不足,比下有余。”這一認識就是通過比較得來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要進行廣泛的社會實踐,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修正對自己的認識。俗話說:“旁觀者清,當事者迷。”蘇東坡在《題西林壁》一詩中吟道:“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我們自己看不清自己的主要原因,就和身在廬山反而看不清廬山真面目是一個道理。要有自知之明,還得讓自己跳出自我的小圈子,站在旁觀者的立場來分析和評價自己。孔夫子稱他每天反省自己三次。反省就是自己把自己作為對象進行審視,讓自己成為自己的審判官。魯迅先生也曾說過:“我有時解剖別人,但常常更嚴格地解剖自己。”這樣才能對自己有清醒的認識。

另外從低谷中認識自己,也是一種智慧。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有時情場失意、工作不得志、與家人無法溝通、在同事中不被認同……我們常因為無法得到他人或是自己的認可與肯定而陷入低潮。當我們處在低潮時,其實正是好好反省、重新認識自己的時候,因為我們在所謂清醒的時刻,往往并非是真正的清醒。不管是刻意壓抑或是在潛意識中,都會在有意或無心的時候,否定了內心種種的感受,也壓抑了各種情緒,忽視了自己心靈深處的呼喚。生活中的低谷就像在馬路上開車遇到紅燈一樣,可以讓我們停下來做個短暫的休息,伸個懶腰、做做深呼吸來放松緊張的精神,甚至可以看看是否走錯了方向。車子在行進當中需要集中注意力,若是沒有這些短暫的休息,肯定是無法好好地繼續完成旅程的。

中國人歷來把自知之明看作君子的道德,認為善知人者必先知己。毛澤東早在青年時代就認識到自知的重要性。他在評論“五四”前夕各項社會改革的流弊時說道:今天下紛紛,本為變革應有的事情;就人而言,則是諸人自身本領之不足使然。而本身本領之不足:“此無他,無內省之明,無外觀之識而已矣。己之本領何在,此應自知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大本領,而妄談變革社會,當然是十分可笑的,其可笑之處也在于缺少自知之明。

然而一個人要做到有自知之明并不容易。《貞觀政要》有“知人既以為難,自知誠亦不易”的古訓,自知比知人更難,難就難在它不僅需要智慧,而且需要勇氣,敢于以挑剔的眼光面對自身的不足。這常常是與自尊心和自信心相沖突的。

人在社會上需要給自己一個心理定位,不要越位也不要錯位,也不能不到位或者缺位。給自己定位定得太低,自卑了不行,人一自卑就沒有精神、沒有斗志;也不要越位,越位以后容易傲慢自負,看不起別人;錯位更不行,你本來不適合當廠長、當經理,可非要爭,爭到最后徹底完蛋。就好像一些教授學者,學問上很好,可當不了管理者。因為管理者需要管理、公關的能力。所以,當教授的未必適合當院長,有管理能力未必能搞科研。如果能認清自己并給自己以合理的定位,生活會變得非常美好,到處陽光普照,自己也會心情愉悅;如果定位不當,自己痛苦,對別人也是負擔。

主站蜘蛛池模板: 迁西县| 茂名市| 阳谷县| 开江县| 无锡市| 呼图壁县| 南昌市| 东台市| 平塘县| 肇州县| 武乡县| 蓝田县| 南召县| 昌江| 武汉市| 丘北县| 开化县| 英吉沙县| 广饶县| 自贡市| 新宾| 双柏县| 黑龙江省| 永靖县| 喀喇沁旗| 永丰县| 松潘县| 丰台区| 县级市| 临城县| 彭泽县| 射阳县| 大厂| 绿春县| 铜川市| 南康市| 饶阳县| 昌图县| 平和县| 时尚| 和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