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7章 文學(xué)的派別(1)

  • 國學(xué)十八篇
  • 章太炎
  • 1279字
  • 2013-09-07 17:25:09

什么是文學(xué)?據(jù)我看來,有文字著于竹帛叫做“文”,論彼的法式叫做“文學(xué)”。文學(xué)可分有韻無韻兩種:有韻的今人稱為“詩”,無韻的稱為“文”。古人卻和這種不同。《文心雕龍》說:“今之常言,有文有筆,有韻者文也,無韻者筆也。”范曄自述《后漢書》說:“文患其事盡于形,情急于藻,義牽其旨,韻移其意,政可類工巧圖績,竟無得也;手筆差易,文不拘韻故也。”可見有韻在古謂之“文”,無韻在古謂之“筆”了。不過做無韻的固是用筆,做有韻的也何嘗不用筆,這種分別,覺得很勉強,還不如后人分為“詩”“文”二項好。

古時所謂文章,并非專指文學(xué)。孔子稱“堯、舜煥乎其有文章”,是把“君臣朝廷尊卑貴賤之序,車輿衣服宮室飲食嫁娶喪祭之分”叫做“文”,“八風(fēng)從律,百度得數(shù)”叫做“章”。換句話說:文章就是“禮”、“樂”。后來范圍縮小,文章專指文學(xué)而言。

無韻文

文學(xué)中有韻無韻二項,后者比前者多。我們現(xiàn)在先討論無韻的文。在討論文的派別之前,把文的分類講一講,并列表以清眉目:

我們普通講文,大概指集部而言,那經(jīng)、史、子,文非不佳,而不以文稱。但上表所列文的分類中,以“傳”而論,“四史”中列傳已在集部以外,“本紀(jì)”、“世家”和“傳”是同性質(zhì)的,也非集部所有,集部只有“家傳”。以“論”而論,除了文人單篇的論文,也有在集部以外的。譬如:莊子《齊物論》,荀子《禮論》、《樂論》,賈誼《過秦論》都是子部所有的。以“序”而論,也只單篇的,集中所已備;那連合的序,若《四庫提要》,就非集部所有。至如“編年史”中《左傳》、《資治通鑒》之類和“名人年譜”,都是記事文,也非集部所能包了。

“傳”是記述某人的一生或一事,我們所普通見到的。明人以為沒曾做過史官,不應(yīng)替人作“傳”,我以為太拘了。史官所作,是卿相名人的“傳”。那普通人的“傳”,文人當(dāng)然可以作的。

“行述”、“狀”和“傳”各不相同。“狀”在古時只有幾句考語,用以呈諸考功之官,憑之以定溢法。自唐李翱以為“狀”僅憑考語不能定溢法,乃定“狀”亦須敘事,就與“傳”相同。“行述”須敘事,形式與“傳”雖相同而用處不同。

“碑”原非為個人而作,若秦“嶧山碑”是紀(jì)始皇的功績,漢裴岑“紀(jì)功碑”是記破西域的事跡,差不多都是關(guān)于國家大事的。就以“廟碑”而論,雖為紀(jì)事,也不是純?yōu)榧o(jì)事的。只有墓上之碑,才是為個人而作。“碑”、“碣”實質(zhì)是一樣的,只大小長短不同。唐五品以上可用“碑”,六品以下都用“碣”。“表”和“碑”、“碣”都不同,沒有大小長短的區(qū)別,說到彼等的內(nèi)質(zhì),“傳”是紀(jì)事的,“狀”是考語兼紀(jì)事的,“碑”是考語多,后附有韻的銘,間有紀(jì)事,也略而不詳。宋以后“碑”和“傳”只有首尾的不同。“表”,宋后就沒有“銘”,在漢時有“表記”、“表頌”的不同,“表頌”是有“銘”的。

漢以前沒有“墓志”,西晉也很少,東晉以后才多起來。這也因漢人立碑過多,東晉下令禁碑,“墓志”藏在墓內(nèi),比較便當(dāng)一些。北朝和唐并不禁碑,而墓志很流行:一、官品不及的,二、官品雖大曾經(jīng)犯罪的,三、節(jié)省經(jīng)費的,都以此為便:“墓志”的文章,大都敷衍交情,沒有什么精彩。至于很小的事,記述大都用“書事”或“記”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水富县| 盖州市| 德格县| 惠安县| 新田县| 定西市| 红河县| 佛冈县| 枞阳县| 辽中县| 哈密市| 临高县| 分宜县| 神池县| 台东市| 惠水县| 台州市| 七台河市| 吐鲁番市| 镇康县| 曲周县| 海盐县| 嘉祥县| 湟源县| 舟山市| 肥西县| 武穴市| 贵阳市| 克拉玛依市| 溧阳市| 庄河市| 秀山| 化德县| 张掖市| 中卫市| 兴宁市| 沂源县| 且末县| 桃江县| 宜都市| 繁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