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巖在被羈押期間,仔細回味一下此次受宴請的過程,發現機巧太多,而且有許多明顯人為的痕跡。
后來事實上發生的事,證實了柯巖他們的猜測是對的。
這確實是一些人的處心積慮與包藏禍心。
柯巖讀到的后人對有關無字碑失竊的研究文章,對制造者制造這次失竊事件的目的、動機以及過程都有過比較詳盡的敘述。
簡單地說,就是某些人基于無字碑帶來的連鎖效應,為了各自的切身利益,策劃了這次的無字碑失竊事件。
一個古堆,于這些人有什么切身利益?
這是他們從考古家那里得來的信息:
1、那個埋藏無字碑的小丘被專家命名為“李三古堆”,這說明小丘很不簡單。2、無字碑為什么無字,它有什么不為人知的故事?
如果無字碑的秘密被公開,李三古堆就會身價百倍!如果這個李三古堆特別有價值,國家就會加以保護。
這就是所謂的連鎖效應。
于是他們將無字碑偷偷地藏了起來,不讓考古專家繼續研究,當然也讓上面和社會忽視李三古堆的存在。
所以無字碑的失蹤,只在社會上掀起一層微瀾,過后便銷聲匿跡了。
當初無字碑的被發現,李三古堆成了人們熱門的話題,但很快隨著無字碑的失蹤而被人們漸漸淡忘,只剩下李三古堆這個名字了。
制造者是些什么人呢?這些人又為什么要這樣做呢?
這很好理解:無字碑既然是在李三古堆上出現,這說明什么?說明李三古堆真的就是一座古墓!
而既然是古墓,則里面肯定有古物,古代人放進古墓的物件,那怕在當時只是一個盤子,一把瓦壺,到現在都是寶物。
問題是這是一座什么樣的古墓?這決定著這座古墓的價值!
那么這座古墓到底有多古?無字碑傳遞了什么信息?考古家們情緒亢奮,都想據此揚名立萬。所以他們把眼睛均盯著無字碑、盯著李三古堆。
但是當時誰也沒有料到,這座古墓(乃至周圍的墓群一一周圍是墓群均是后來被鎖定)竟然與楚國聯系起來。
有點歷史知識的人都知道戰國七雄中有一個楚國。楚國建國距今已經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了。
楚國是戰國七雄里面存在時間最長的,一共892年。
楚國的祖先在商朝的時候就開始崛起了,不過一直受到商朝壓迫,所以不斷地南遷。
周文王、周武王時期楚國的祖先幫助周朝滅商。
公元前1115年,周成王封楚人首領熊繹為子爵,建立楚國。
公元前223年,秦軍攻破楚都壽春,楚國滅亡。楚國是秦滅六國里面最難滅的。
但楚國在楚地,一般認為是今HUB省全域。可考古界對于楚國全域的界定并沒有統一的認識。
無字碑卻破解了這一難題:壽縣及壽縣周邊幾縣,當時正是戰國時楚國的勢力范圍①。這便突破了楚國乃湖北全域為楚地的界定。
由于無字碑有著這樣重要的價值信息,打它主意的人自然為數不少。無字碑下的李三古堆更是如此。
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從安徽省FY市遷都至壽縣②,因此這座古墓的歷史含金量就增加了無可估量的厚重感。
而那塊無字碑正是了解楚文化的一個切口。
國民政府派遣考古隊到壽縣來,就是為了尋找這塊無字碑。如今無字碑被找到,它不僅成了轟動一時的新聞事件,關心無字碑和李三古堆的人也趨之若鶩。
但是現在竟說無字碑失蹤,并且遷怒于考古隊。一一有人指控考古隊在尋找無字碑的過程中,涉嫌盜挖和倒賣古文物。
甚至有人異想天開進行聯想:考古隊既然會盜賣文物,那在尋找到無字碑后,不就會用卑劣的手段暗中攫取無字碑嗎?
柯巖他們在朱家集鎮住了一晚,第二天即被陳布林解到了壽縣縣署。
在這里他見到了蔡廷祥。他是柯巖的老師,可柯巖并不認識他!
然而蔡廷祥表面上與柯巖很熱情,骨子里卻透出一股冷漠,這讓柯巖感到迷惘:這又是一種什么情況?是自己的錯覺,還是里面隱藏著玄機?
但他很快釋然:一個老師,對自己的學生被人們詬罵,內心能好受嗎?可是柯巖反映的情況又是事實:考古隊當時確實遇到了生存危機!
縣長古沛然也來見他,希望他能談點感想:作為一個政府官員知法犯法,是法律所不容;而作為一個科學工作者,被金錢所腐蝕,更是有損科學家的名聲。
這兩點都說得冠冕堂皇,足以令當事人汗顏。
而柯巖并沒經歷這些事,所以他采取的態度是一口否認:這是造謠、污蔑、誹謗,考古隊絕沒有做過這種事。
縣長古沛然見柯巖冥頑不化,痛惜地攤了攤手,表示無能為力!
原來不管是蔡廷祥也好,還是古沛然也好,是希望柯巖能承認錯誤,以解除司法追究。想不到柯巖這么不配合。
結果是,柯巖和考古隊被押回南京,送上法庭。但由于羅宋潛逃,又找不到考古隊藏匿無字碑的證據,故法庭裁定:考古隊隊員免于訴訟,考古隊隊長監禁一年零六個月。
就這樣,考古隊自然而然遭遣散,他們各奔東西,各自謀生。
于是柯巖自穿越以來,未干半事,未立寸功,就身陷囹圄。他愈想愈生氣,愈生氣愈覺著其中有貓膩!
身陷囹圄中的柯巖想起了一件事:蔡廷祥來見柯巖,談到無字碑,柯巖問無字碑是什么樣,從無字碑上發現了什么?
因為柯巖確實沒有見過無字碑,連無字碑是什么樣都不知道,這應該是順理成章。
但柯巖這樣問老師,老師應該感到吃驚:你怎么連無字碑是什么樣也不知道?你什么意思?
可是蔡廷祥并未表示出任何的意思,倒是很仔細地向他講述了他從無字碑身上讀到的信息。
蔡廷祥談到了這可能是一座戰國時的古墓,理由是,古碑的碑首上雕刻的那個“雙龍戲珠”,這樣的圖飾在以前出土的戰國時代的古墓中出現過。
而且蔡廷祥還透露出一個信息:這座墓可能是楚墓!
楚墓?蔡廷祥確實了不起,在那個時候就得出這么一個結論(那怕是猜測),這需要厚重的知識和非凡的聯想!
而柯巖,他作為二十一世紀的大學生,他當然知道其中的答案了。
至于為什么是無字碑,蔡廷祥搖搖頭說,有待考正。
柯巖在大學里所學到的就是這位國學大師后來的研究成果:無字碑上為什么無字?
就在無字碑被發現旋即又失蹤后不久,有人在報刊上發表了一篇文章,說無字碑本身具有重大的研究價值,呼吁全社會重視無字碑,重新尋找無字碑。并且正告將無字碑竊為已有的人,無字碑不是屬于某個人,而是屬于國家和人民。
柯巖在監獄里讀到了這篇文章,隱隱覺著它的作者就是蔡廷祥,為蔡廷祥的愛國精神感動。
至于無字碑是怎樣被盜、怎樣失蹤的報道卻一直沒有看到。
連坊間也沒有流傳。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注①荊楚是指古域包括現今湖北全域及其周圍,現指HUB省。
商代,中原人就以荊楚來稱呼江漢地區的南方地區和南方部族,荊楚部族在與北方商王朝的對峙中也吸收了先進的商文化,為自身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荊楚部族興起于楚,也稱荊楚。楚人由長江流域三苗部落發展而來。荊楚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她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和巨大的經濟文化開發價值。楚文化、荊楚文化同屬一個概念,均指楚人、楚國創造而長期沉淀的文化實體和形態。歷史上荊、楚不分,荊、楚或荊楚、楚荊作為一種特定的稱謂,已沿襲三千多年。
注②當時也叫壽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