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平垂頭喪氣卻厚顏無恥答:“是陳丹紅暗示,我的決定。”
方穎氣得臉色發青:“知人知面不知心,她,她,她,受害者成了害人者。”
何平戰戰兢兢說:“我也不想干這傷風敗俗的事,可人心都是肉做,她在你的脅逼下,把我的罪惡憋在肚中救了我們,可她自己卻得了抑郁癥,.她是咱們家的恩人,她救了咱們這個家,什么好事都讓我們占盡,我們是時代的幸運兒,她卻成了我們的犧牲品,時代的可憐人……”
朱云平詳細講述了陳丹紅的不幸。李素珍聽后也淚涔涔。
朱云平恬不知恥繼續說:“她不幸福,永遠是壓在我們心頭的一塊大石頭,成了我們的心頭之痛,你也不是常說要給她補償嗎?只有我與她結婚,才是對她最好的補償,我才能贖罪,才能改變她的命運,當年她善良聽你勸,成全了咱們,一報還一報,如今你發善心作一些讓步、犧牲,成全她也不為過。”
“奇談怪論!”李素珍自言自語。接著怒氣沖天吼:“你鬼迷心竅竟用這種荒唐透頂的方法贖罪,補償。”
朱云平厚顏無恥,強詞奪理:“她二十年來打落牙齒往肚中咽,有苦有難一人扛,從不來找咱們的麻煩,更不來討要補償費難能可貴,感人之深,要改變她的命運這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李素珍動了惻隱之心,她左思右想,也覺合乎情理,可行,她軟弱無力問:“難道只有這一條路嗎?”
朱云平喜悅掠過心頭,他夸大其詞:“要是她紅顏發怒,鬧得滿城風雨,咱們的臉面往那兒擱,這是救家上策。”
李素珍氣又往上涌,她猛地對朱云平踢了一腳吼:“你不想想,女人四十一枝花,況且她還只有三十八歲,還可干一番大事業,陪伴你這個老頭子,況且是害她的仇人,她會幸福嗎?”
朱云平插言:“不是我強人所難,是她暗示,千金難買一個愿字。”
李素珍咄咄逼人吼聲如雷:“她是過怕了沒有房子的苦日子,他實在買不起房,而千方百計鉆牛角尖,她是喪失理智、心血來潮、是一時之氣、一時之熱、一時沖動、她是笑在臉上苦在心中,是無奈,是違心,是急辦法,是撈救命稻草,可你卻乘人之危,乘虛而入,妄想長期欺凌她,你這是企圖第二次非禮她,你不是真正救她,是害她,更是毀家,你如果執迷不悟,我就把丑事抖出去,就去上告,把你的老罪新賬一齊算!”
朱云平被鎮懾了,驚醒,急轉直下忙下跪求:“決不能去上告,家丑不能外揚……”
李素珍話鋒逆轉:“要我不告也可以,可你得答應我——”
“什么事?你快說,”朱云平如斗敗的公雞垂頭喪氣催促。
李素珍循循善誘:“俗話說,夫妻同心就沒有過不去的火焰山。只有咱倆同心,才能撐起搖搖欲墜的家,下活全家這一盤死棋,及幫助陳丹紅擺脫困境。”
被逼無奈,朱云平嚯地站了起來,抓住妻子的手說:“好,好!只要你不去告,我保證婦唱夫隨,你有高招快說。”
李素珍說了知罪伏法及幫助陳丹紅擺脫困境的辦法,朱云平也能接受。可怎樣拯救變質墮落的女兒,讓她們回去和好?怎樣拯救外甥?夫妻倆沒了主意。如何對癥下藥?夫妻苦思冥想,可實在想不出具體辦法。
第二天,李素珍在整理抽屜時,突然發現了一封信,她眼前刷地一亮,突地想起,三年前拿安居房時,她曾與在BJ的哥哥商量,唯恐電活中說不清,哥哥特地來了信,閘明了他的觀點。這封信還保存著,她急忙翻出來,讀著——
妹妹:
獲悉老家將要拆遷,關于拆遷補償,老屋置換新屋之事,我談幾點看法:
農民拆遷后四世同堂沒有片瓦,也買不起房,安居房是當地政府因地制宜給失地拆遷的農民造的,老屋置換新屋理所當然。可我卻截然不同,我們一家的戶口全部在城市,我拿著國家給的高退休金,養尊處優,我已在BJ有房改后的私房,還用住房公積金及儲蓄買了房,因此我決定不與失地農民爭房屋,加重當地政府的負擔,我的二套房不再置換新房,作自動放棄,支援新農村建設,為建設新農村出微簿之力。
妹妹,你沒有種過一天田,也沒有一分責任田、口糧田,長期以來吃的是皇糧,我們沒有為建設新農村出過一絲力,你們一家的戶口也全部在城市,你們還領取國家給的住房公積金,當地政府卻一直照顧我們,父母已死了十幾年,在城市你也已有了三套房,我勸你不要鉆政策的空子,城市與鄉村二面投機取巧,大發拆遷財,加重當地政府的負擔,在失地農民中間造成不好的影響,損害國家公務員、人民教師的形象。妹夫倒插門后已離開老家四十年,更不應腳踏第三只船……
小輩就像彈簧,拉力特強;小輩就像縮放尺,伸縮性特強;小輩就像無底洞。你如果少給或沒有給他們,他們反到能奮發圖強,自力更生創業,也會孝敬你。俗話說,“屋多成惡。”屋對于無屋人來說是喜,可對屋多者卻會釀禍。你越是傳給子女多,他們越不滿足,越嫌少,還會引起子女之間互相猜疑,傾軋,造成不安定因素,子女也不會好好待你;屋多了,反而會滋生小輩的懶惰性,依懶性,使小輩成為玩物喪志,不思進取的庸人,到那時你會哭笑不得。兒孫自有兒孫福,現在的年輕人比我們幸福,不必為他們爭天奪地,多愁善感。小輩也有雙手,要養成他們自食其力,以辛勤勞動,艱苦奮斗為榮的好習慣,假使子女有出息,他們不需要你一分錢,一間房;假使子女無出息,你越多給他們反而禍越大。留給女兒的房產要適可而止,才能安居樂業,也算盡到了你們當父母的責任,對得過去她們。房產過多不能安居樂業,反會操心,多居懶業。留給子女萬貫家財,不如留給子女做人的榜樣。
總而言之,不與失地農民爭房屋,你們可根據需要置換少量房,其余酌情收取老屋評估費,或放棄,為支援新農村建設作貢獻。大主意你們拿。
對于孫輩不能溺愛而滋生惡習,可考慮給他們發獎學金,使他們養成勤奮學習的好習慣。
收入高了不忘低收入者,不忘回報社會,多作一些募捐、救濟,為本地紅十字會、慈善機構作捐贈獻愛心,閑時多作一些志愿者公益活動——既能鍛煉身體、休閑、還能與群眾融為一體。
妹妹聽我的勸,當機立斷。同時我的老屋處理全權委托你辦理。
……
二零零八年八月
李素珍讀后已熱淚盈眶,心潮澎湃:哥哥胸懷大局,想得周到,主動放棄了鄉下的房產置換,可房子實在金貴,誘惑力實在大,三年前我財迷心竅,哥哥的話一句也聽不進去,反而把他自動放棄支援新農村建設的二套房也占為己有。人心不足蛇吞象,如今已印證了哥哥的預言,屋多了,不但沒給我帶來實惠、幸福,反而禍起蕭墻,福飄移,家庭動蕩……哥哥一家在BJ過得非常幸福,老夫妻相敬如賓;子女有出息,能挑重擔干大事,能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家和業興。二家成了鮮明對比。她追悔莫及。
歸根結底是房多惹的禍,不撞南墻不回頭,如天空出現了閃電,李素珍夫妻眼前一亮,茅塞頓開,她們有了綁定幸福,安居樂業,重振家,拯救女兒及孫輩,輕松度晚年的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