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懂禮儀的孩子,走到哪里都受歡迎
- 宋華
- 1591字
- 2019-01-05 07:56:52
說臟話的孩子
孩子說臟話多半是模仿,并不知道其真實的含義,更不知道臟話對自己帶來的影響。發現孩子說臟話,家長首先要審視自身,然后再糾正孩子。
我的班上有一個小姑娘長得十分清秀,穿著打扮也十分可愛。在一群經常玩兒得灰頭土臉的孩子中間,特別引人注目。看得出來,她媽媽希望她成為一位小公主。
起初,我也是這樣看待她的。直到有一天,我聽到她對另外一個孩子說了一句:“×××。”就是大人們經常說的那句三個字的臟話,瞬間讓我覺得這個小公主沒那么可愛了。在我的詢問下,孩子們七嘴八舌地將事情的來龍去脈告訴了我。原來兩個孩子本來玩得很好,但是因為意見出現了分歧,就吵了起來。
我看了一眼那個小女孩,沒有說話。走出教室后,我思量良久,要怎么幫孩子改掉這個壞習慣呢?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將這個孩子叫到辦公室,然后問她:“你怎么能說臟話呢?你知不知道這是不文明的行為?”這是很多老師或是家長在遇到這種情況時的第一反應,也是最直接的做法。但是這樣能夠見效嗎?她或許會為了當時得到老師的原諒,而承諾自己不該說臟話,可是她能夠真的意識到說臟話給她帶來的負面影響嗎?
我想,這種簡單粗暴的方式只能一時憑借老師的威嚴震懾住她,并不能真正改變她。孩子最愛的人是父母,因此也最在乎父母對自己的看法,那種在乎遠遠超乎父母們的預料。放學后,我叫住了準備離開的小女孩,然后刻意等到所有同學都離開后,才對她提起課間時她說臟話的事情。
“你知道你說臟話,如果被別人聽到了,人家會怎么看你嗎?”我問她,此時的孩子頭低得很低,她已經做好被責罵的準備了。聽到我這樣問時她很意外,抬起頭,忽閃著大眼睛,一臉茫然的表情。
顯然,孩子說臟話僅僅是模仿,她并不知道這其中的利害關系。
“人家會覺得你是一個沒有教養的孩子。”我將答案說給她聽,雖然我并不能確定,以她的年齡,是否能夠理解“教養”的含義。
孩子沒有回答,但是她在認真聽,于是我繼續說道:“別人會認為,你的爸爸媽媽沒有管教好你。不但會批評你,還會批評你的爸爸媽媽。”看著我無比認真的表情,孩子的眼睛睜得很大,她沒有意料到,自己無心的一句話會帶來如此嚴重的后果。
“老師,我以后再也不說臟話了。”過了一會兒,孩子消化了我的話后,對我承諾到。
《弟子規》中曾提到:“奸巧語,穢污詞,市井氣,切戒之。”其中的“穢污詞”指的就是臟話、粗話。這樣的話語是不道德的,難登大雅之堂,一旦從自己的嘴巴里說出就會降低自己的身份。聽到別人的耳朵里,別人就會認為這是個沒有教養的小孩,甚至會因此懷疑孩子的人格。
孩子說臟話,不是跟父母學的,就是跟周圍的小朋友學的。甚至有一些孩子還會因此覺得自己很“酷”,并將說臟話當作一種潮流。細心的家長可能會發現,孩子在三歲左右時會不斷地說各種粗話和臟話,有時還會發出“惡狠狠的”詛咒。這個時期的孩子說臟話是以“好玩”為目的,當這些言語得不到家長的回應時,孩子就會慢慢失去說的興趣。
然而當過了這個時期孩子還是有說臟話的習慣時,家長就要及時制止了。有些父母在聽到孩子說臟話時十分氣憤,但是可笑的是,他們還是會用臟話來管教孩子,臟話已經成了家長的口頭禪,他們自己說出來不覺得怎樣,但是當臟話從孩子嘴里說出來時就會覺得不能接受,有的甚至會為此打罵孩子。我曾看到一個小男孩,因為在家說了一句臟話被他的爸爸用皮帶將嘴巴抽腫,但是這依舊沒能改變孩子說臟話的習慣。因為他的爸爸一邊抽他,還一邊用臟話罵他。
父母的言傳身教,不是說說而已。
有些家長曾無比郁悶地問我:“為什么我們家大人都沒有說臟話的習慣,孩子卻總是說臟話?”對于這種情況,我的建議是,先對孩子曉之以情,動之以理,可以以孩子崇拜的人物為例,對孩子進行勸導;然后再給孩子下一個“不得說臟話”的禁令,一旦孩子觸犯了該禁令,就會受到懲罰,懲罰可以是不得看動畫片、不得購買心愛的玩具等。當孩子漸漸不再說臟話時,一定要及時進行夸獎與鼓勵,以此來鞏固“教育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