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每個存活到大星際時代的文明的歷史都是一部傳奇的話,那么,因陀卡集群的文明發展史就是一部鴻篇巨制。
在因陀卡集群的原生星球的第一任主人發現原始因陀卡集群正在以星球作為寄生體之后,其實從某種意義上只不過是另外一種星球寄生體的他們無法容忍自己有一個如同“病毒”一般的“兄弟”,于是乎,大清洗開始了。
對于這段歷史,連集群目前的最高散式集群鏈接體的思維數據庫都沒有太多的資料記錄,所以絕大多數情況下因陀卡集群更多的是依靠原始的基因記憶去回顧那一段往事。
大清洗遍布了整個星球,尖角族人深入探索了他們所能夠探索的星球的每一個角落,并且用他們比因陀卡集群高了不知道多少個文明層次的科技試圖將他們的“兄弟”趕盡殺絕。
但事實證明,最開始確實可以被稱之為“行星病毒”的因陀卡集群并沒有因此遭受到滅頂之災,他們在大清洗的環境壓迫下——至少原始因陀卡集群認為大清洗是自然環境對于他們自身的排斥;開始走上了一條更為瘋狂的道路——抓住一切機會,分裂,繁殖,分裂,繁殖......地表無法存活,那就去地幔,大清洗追到了地幔;地幔無法存活,他們就去地心......經過一代又一代的分裂,繁殖,進化,因陀卡集群逐漸變成了尖角族人最為畏懼的生物群落。
這種生物群落不畏懼任何極端氣候,火山與極地都能找到它們的存在;它們不畏懼輻射和酸堿侵蝕,大清洗中最常用的手段開始無法對其產生作用;它們進化的速度越來越快,以致于每出現一種清洗方案不出一周就會被其所適應。
它們儼然已經成為了這個星球上最強大的生物之一,唯一的缺點是沒有任何一項研究表明它們擁有完整的邏輯思維或是情感思維,它們為生存而進化出來的種種器官和生物群落形態也不足以使其產生智慧這種步入高級生物的門檻。
尖角族人也發現了因陀卡集群的這種強迫型而非主動型的發展模式,大清洗運動很有可能在某個特殊的時期使其催生出智慧這一生存下去的重要進化之一,可以預見到的,因陀卡集群出現智慧的那一天,也就是尖角族人不再是星球唯一主人的那一天。
大清洗運動很快被嚴令禁止了,當局用近乎嚴苛的手段快速停止了對因陀卡集群的清掃,雖然民間依舊存在私人個體獨自清掃集群的事件,但當局和專家們認為小范圍的清洗并不會催生整個族群更快產生智慧。
值得關注的一點是,大清洗運動被禁止了之后,當局幾乎是同時宣布了深空探索時代的到來——大清洗后期,管控機關逐漸認識到大清洗活動的無力,于是乎,另外一項方針便被秘密啟動了——深空探索:研發深空探索技術,讓出原始母星,在因陀卡集群產生智慧之前最大限度轉移,以深空淘金與深空殖民的名義向外移民,保留族群。
這或許是第一項還未大范圍列裝軍隊和政府機構便直接向平民普及的技術;同時,深空移民局,深空探索管控委員會等一系列探索指導部門如同雨后春筍般涌現,民營深空探索集團也是層出不窮;第一部有關于深空探索的法令——《深空探索規范及探索條令》亦在不久之后被頒布了出來,作為深空探索的指導法規。
一時之間,殖民,開拓,淘金在全球大范圍盛行,無數懷揣著理想抱負亦或是想要一夜暴富的人們從這顆星球上出發,向著遙遠的星空前行著。
同一恒星系內的星球在短短一個月內便插滿了各種代表著所有權的旗幟,人們便開始向著更遠的深空進行探索,原本擁擠的原始母星人口幾乎可以用跳樓式銳減來形容,上百億人口一夜之間揮發過半。
這也正是當局想要看到的。
聽到這里,林非渡心中感嘆之余,心中卻有一個小疑問——如果說這只是存在于因陀卡集群基因當中的記憶,為什么會了解的如此清晰?不是說尚未產生智慧嗎?
的確,因陀卡集群對于原始母星的很大一部分記憶來源于原始的基因記憶,但或許戲劇性是所有文明種族發展的共同點——幾乎是深空探索計劃出現的同時,因陀卡集群就是這么剛好的,出現了原始智慧。
僅僅只是擁有著原始智慧并不會對尖角族人的深空探索計劃產生任何威脅,這就像一顆星球上都研發出核彈了還會對彈弓產生畏懼嗎?
可惜問題就出在這里,最早產生原始智慧的因陀卡集群確實如同一把彈弓一樣弱小,但當一個種族自誕生起便是為了繁殖而繁殖,那么如何進行最大限度的繁殖即成為了深深烙印在種族靈魂深處的印記。
因陀卡集群便是如此。
擁有了原始智慧之后,他們怎么可能又會安于現狀,原始的智慧在尖角族人小范圍的民間清剿和深空探索計劃對母星產生影響的共同作用下,這種原初的閃光便跨過了任何一個正常種族所應該走過的文明發展歷程——他們改造自身,對于正常碳基生物而言,基因改造是經過一代又一代的基因改良后才能夠得以成型,對于因陀卡集群也是,不過,而這唯一的不同點在于——因陀卡集群的每一代實在是太短了,短到僅僅只是一個母星自轉日他們就能夠更新換代數十代;他們逐漸將自己改造成了一種無需呼吸,體內生態能夠長時間自恰,甚至在極端環境下通過融合其他族群就能夠在其內部產生一個“人造”生態系統,以此來保證在宇宙環境當中的穩定與生存。
這便是因陀卡“集群”最早的雛形,但由于這種雛形終究只是在星球內部演化出來的——他們沒有去過太空,只能通過偷聽尖角族人對于宇宙的描述進行改良自身:當然,這也是因陀卡集群能夠擬態的初衷;就是探聽情報以保證種族發展。
第一批跟隨著某艘民間飛船到達太空的因陀卡集群幾乎團滅,宇宙射線,恒星風暴,粒子流,引力潮汐,甚至是飛船本身的動力源都使得這支先遣隊遭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幸運的是,仍然有一到兩個因陀卡粒子帶回了珍貴的數據——他們將數據刻印在自己的細胞壁當中,然后把自己“摔”回了母星——他們將自己作為黑盒子,為族群鋪就了前進的道路。
就這樣,在一批又一批赴死的先遣隊的引領下,因陀卡集群最終將自己改造成了如今這個樣子——雖然當時這種形態的功能遠沒有現在這般豐富,卻也使得因陀卡集群正式踏入了星際時代。
他們用了比他們“兄弟”短成百上千萬年的時間,就鋪就了整個種族發展的需要。
這是一個“病毒”種族逆襲的故事,個中細節雖然已不可考,尖角族人最終的命運也沒有了下文,但林非渡覺得,何必拘泥于這些呢——因陀卡集群如今成為了弗曼立徹超級星域最古老的種族之一,這本身已經能夠證明這個種族的很多特性了。
當然,故事戛然而止的還有另外一個現實原因——他們到了。
戰場邊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