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機遇與挑戰
互聯網作為人類社會發展史上最偉大、最重要的發明之一,經過了幾十年的發展,不僅自身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對于社會生活也造成了極為深遠的影響。從最初的傳統互聯網,發展到了現在的移動互聯網,越來越多的用戶開始享受互聯網為生活帶來的便利??茖W技術的進步推動著互聯網時代的演變,高速的移動網絡以及先進的智能終端設備,成為移動互聯網時代最為重要的技術特征。
相較于互聯網時代,移動互聯網時代依靠智能終端接入網絡,不僅擴大了互聯網的影響范圍,更為用戶提供了一種新的社會生活方式。依靠手機瀏覽互聯網,處理日常事務成為大多數用戶的選擇,因此這也就帶動了用戶需求的進一步改變。對于互聯網企業來說,用戶需求的改變意味著新的市場商機的出現,這之中既存在著機遇,也隱藏著挑戰。
而對于騰訊來說,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最初階段是十分難熬的,剛剛從“3Q大戰”中脫身的騰訊,仍處于滿身疲憊的狀態,但這時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大幕卻已經拉開了。隨著iPad和iPhone 4的火爆熱銷,在短短一年時間之中,智能手機和平板等終端設備開始占領市場。轉眼之間,互聯網用戶關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一直聚集在PC端的用戶開始逐漸轉向移動端,新的用戶群體產生了新的用戶需求,這對于依賴于PC的騰訊無疑是一項巨大的挑戰。除了這方面外,新浪微博的出現對于騰訊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未來似乎更具有威脅性。
2009年9月,新浪微博正式上線,這是一款模仿Twitter的社交軟件,相較于QQ而言,它的使用更加便捷,而且更接近于一個網絡社區。新浪方面通過精巧的媒體運營手段,廣泛邀請明星入駐,在明星效應的帶動下,新浪微博以令人震驚的方式瘋狂吸引著廣大用戶的加入。智能終端設備的出現,更加促進了新浪微博的發展,在移動智能設備普及之后,新浪微博也成為新一代的國民級產品。
在新浪微博的運營維護上,新浪舉全體之力,不斷研發新的功能,并簡化更多使用環節,這為用戶帶來了更好的使用體驗。而在2010年11月5日,新浪微群的推出可以說是對QQ的一種正面進攻,新的微群產品不僅具備了媒體傳播的功能,同時還兼具了即時通訊的能力,而此時的騰訊仍然陷身于“3Q大戰”之中,新浪微博漸漸開始了自己的“超車”之旅。
2010年11月16日,在首屆微博開發者大會上,新浪方面宣布,新浪微博的用戶已經達到了1億人,每天的微博發送量已經超過了2500萬條,而這其中有超過三分之一是來自移動端,這也就表明新浪微博已經成為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中國最有影響力、最受矚目的微博運營商。
新浪微博已經發展成了“燎原之勢”,這時的騰訊才剛剛走出“3Q大戰”的陰霾之中,還沒來得及整理,便進入了與新浪微博的戰爭之中。馬化騰明白在這一新的時代之中,時間就是最為寶貴的資源,面對新浪微博帶來的威脅與挑戰,騰訊必須應戰,而且要迅速地加入戰場,于是就有了騰訊微博的匆匆上線。
騰訊微博于2010年5月上線,與新浪微博相比整整相差了8個月時間,如果在互聯網時代,騰訊還有時間追趕上新浪的步伐,但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這8個月的時間對于騰訊而言已經成為一條無法逾越的鴻溝。
在戰略上,騰訊采用了與新浪相似的方法,通過說服各路明星和意見領袖加盟騰訊微博,從而將用戶拉入到騰訊微博之中,為此騰訊采取了各式各樣的手段。同時依靠QQ平臺強大的用戶基數,騰訊開始引導用戶轉移到騰訊微博之中。僅僅7個月之后,騰訊宣布微博用戶已經達到了1億。
雖然騰訊憑借著自身原有的優勢加快了騰訊微博的發展速度,但依然無法縮小與新浪微博之間的差距。可以說騰訊如果單純地想要通過同樣的產品去完成超越,顯然是不現實的。移動互聯網時代,已經完全不同與互聯網時代,用戶的需求更加挑剔,用戶并不需要同樣功能的產品,在某一特定的市場之中,排名第二的產品與排名最后的產品對于用戶的價值是相同的。
在這新的具有轉折意義的時刻,每一個互聯網企業都在尋找著屬于自己的戰略型產品,新浪拿到了這一新時代的第一張入場券,而騰訊顯然在準備進入新時代之前便遇到了挑戰??梢哉f如果騰訊無法拿出一個能夠適應新時代的新產品的話,即使再龐大的帝國也就會面臨分崩離析的結果。
古語有云:“福兮禍之所倚,禍兮福之所伏?!焙芏鄷r候機遇往往是和挑戰并存的,只不過有時是機遇先出現,有時則是挑戰先出現。這種機遇與挑戰往往是會互相轉變的,也就是說如果先遇到機遇的人,若不思進取,挑戰便會隨之而來;如果遇到挑戰的人,如刻苦攻堅,依然能夠等到機遇的降臨。騰訊的轉變就很好地闡釋了這一道理。
在新浪微博面前,騰訊微博節節敗退,顯然無法再與新浪為敵,但馬化騰卻并沒有及時停掉騰訊微博的運營。馬化騰知道騰訊微博已經無力回天,但至少可以抵擋住新浪微博的進攻態勢,所以騰訊微博需要繼續承擔起抵御新浪微博進攻的責任。而“超車”的工作則交給其他產品去做,這里所說的“其他產品”就是微信。
微信的出現對于騰訊而言可能是一個偶然的事件,但微信在騰訊能夠獲得成功則一定是一件必然的。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初期,除了以新浪微博為代表的社區類產品外,另一類產品也十分受用戶喜歡,那就是即時通訊軟件,這一類軟件并不同于互聯網時代的QQ等聊天軟件。在新時代下,即時通訊市場呈現出了一種新的趨勢,那就是語音通訊方式的出現。
在微信之前,Kik和Talkbox都是新出現的即時通訊軟件,相較于Kik而言,Talkbox最大的特點就是通過語音錄制和傳輸為基本的信息傳遞方式,這種方式不僅便捷,同時也更能表達出用戶的真實情感,可以說相較于單純依靠文字傳輸方式的聊天工具,這種新型的聊天工具更加適合用戶的需求。
正是看到了這樣的機遇,馬化騰才決定放棄與新浪微博的正面碰撞,他要以一種顛覆性的產品來完成騰訊在移動互聯網領域的新發展。馬化騰將微信開發的任務分配給了三個團隊去做,最終張小龍所帶領的團隊完成了微信的研發工作,將微信推向了市場之中。
這一看似與騰訊的主營產品QQ相互沖突的產品,剛一進入市場就爆發出了驚人的能量。面對著市場的反饋,張小龍團隊不斷地優化著微信的功能,隨著微信版本的更迭,以及智能終端設備的普及,微信的用戶數量呈現出井噴式的增長。從2011年1月21日,到2013年1月15日,短短兩年時間,微信便獲得了超過3億的用戶支持。
正是抓住了語音通訊這一機遇,才使得微信獲得了成功,并最終發展成為騰訊的重要支柱之一。通過自身不斷地探索,騰訊最終抓住了新時代的機遇,找到了自己的發展之路。
騰訊便簽:
移動互聯網時代,機遇與挑戰并存,這一新的時代對于任何人都是平等的,每個人都會遇到屬于自己的機遇與挑戰,即使是危機和挑戰先“登門”,也不能放棄。因為機遇就在挑戰的身后,抓住了機遇就能夠克服困難和挑戰,贏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