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得要有姿態,讓自己無可替代
- 吳穎
- 1442字
- 2019-01-05 07:20:52
能忍,才能為人所不能為
古人云:“忍人之所不能忍,才能為人所不能為。”忍耐是一種力量,很多時候能夠創造奇跡。當我們收回拳頭的時候,從來都不是因為放棄,而是一種蓄力,只有收回的拳頭打出去才能更加有力。
唐朝詩人張公的《百忍歌》可以推薦給大家誦讀。
百忍歌,歌百忍;忍是大人之氣量,忍是君子之根本;
能忍夏不熱,能忍冬不冷;
能忍貧亦樂,能忍壽亦永;
貴不忍則傾,富不忍則損;
不忍小事變大事,不忍善事終成恨;
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失愛敬;
朋友不忍失義氣,夫婦不忍多爭競;
劉伶敗了名,只為酒不忍;
陳君滅了國,只為色不忍;
石崇破了家,只為財不忍;
項羽送了命,只為氣不忍;
如今犯罪人,都是不知忍;
古來創業人,誰個不是忍。
忍耐也是一種智慧,小不忍則亂大謀,不懂得忍耐何談成就更好的自己?其實,從某種意義上說,忍耐也是為了等待,等待自己更好層次的到來;忍耐也是為了積蓄自己的力量,為了變成更優秀的自己而磨煉心性。只有學會了忍耐,才能為人所不能為,因為成功需要蓄力。
春秋時期,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打敗,退守在會稽山上。越王要求跟吳國講和,吳國的條件是要勾踐夫婦到吳國給夫差當仆役,勾踐答應了。
勾踐將國事委托給大夫文種,讓大夫范蠡隨他夫婦倆前往吳國。到了吳國,他們被囚禁在山洞石室中。夫差兩次外出,勾踐都親自為他牽馬。有人指罵他,他也不在乎,低眉順眼,始終表現出一副馴服的面孔,很討夫差歡心。
一次,夫差病了,勾踐在背地里讓范蠡預測了一下,知道此病不久就會好,于是親自去見夫差,探問病情,并親口嘗了嘗夫差的糞便,向夫差道賀,說他的病很快就會好的。夫差問他怎么知道,勾踐就胡編說:“我曾經跟名醫學過醫道,只要嘗一嘗病人的糞便,就能知道病的輕重。剛才我嘗了大王的糞便,味酸而稍微有點苦,用醫生的話說,是得了‘時氣癥’,所以病會很快好,大王不必擔心。”
果然不幾天,夫差的病就好了。夫差認為勾踐比自己的兒子還孝順,深受感動,就把勾踐放回國去了。
勾踐歸國后,深為會稽之恥而痛苦,一心伺機報仇。他睡不好覺,吃不好飯,不近美色,不看歌舞,苦心勞力,唇干肺傷,對內愛撫群臣,對下教育百姓,經過三年的努力,百姓都歸順了他。
為了更好地籠絡群臣,每當有甘美的食物,如果不夠分他就不敢獨吃;有酒就倒入江中,與人民共飲;他自己耕種吃飯,靠妻子親手織布穿衣,吃喝不求山珍海味,衣服不穿綾羅綢緞。為了鍛煉斗志,他不過舒服生活,連褥子都不用,床上鋪著柴草,還備一個苦膽,隨時嘗一嘗苦味,以不忘所受之苦。他還經常外出巡視,隨同車輛裝著食物去探望孤寡老弱病殘。
國力強盛之后,越國終于與吳國在五湖決戰,吳國軍隊大敗,越軍包圍了吳王的王宮,攻下城門,活捉夫差,殺死吳國宰相。滅掉吳國兩年后,越國稱霸諸侯。
勾踐臥薪嘗膽,忍他人所不能忍,為他人所不能為,是隱忍讓他成就了最后的霸業。對于一個王者來說,甘于屈尊于他人,以奴仆的身份面對世人,那是一種多大的魄力啊!這是一種韜光養晦的謀略,也是一種能屈能伸的氣魄,更是一種等待時機一飛沖天的智慧!
《貓王》中有一段話很有意義:“一只不懂忍耐的貓,是不配作戰的。你手里有千軍萬馬,可是,戰爭給你的機會也許只有一次,你必須先學會等待,讓自己靜下來,因為只有這個時候,你的頭腦最清醒,能夠對事態作出正確的判斷。一旦機會來到,你才能穩穩抓住,作出致命一擊。”是的,凡事能夠有所作為的人,大都有著能屈能伸的個性和堅韌不拔的品質。我們不可能永遠處于被動,總有翻身的那一天,學會忍耐,所以積蓄自己的力量,總有機會讓你證明自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