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智力:商業奇跡的底層思維
- 李中瑩
- 5014字
- 2019-01-05 03:21:20
第一章 發現心智模式
一、幕后的操縱者
在企業里,問題有諸多。然而,所有企業里的問題都是人的問題,所有企業里人的問題都是老大的問題,所有老大的問題都是他心智模式的問題。
何謂心智模式呢?心智模式就是對待事情的態度的慣性模式。心智模式存在于人的內心深處,是人的思想所依據的“標準”,也就是我們生活中所說的“三觀”——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
例如,某書中的一則資訊:
2013年9月,有人預測并提醒移動電源行業,小米要殺進來了!該行業的反應:我們的行業很特殊,一款鋁合金外殼、6000毫安的移動電源,售價也要199元,小米進來也會被秒殺!
2013年底,小米移動電源推出,鋁合金外殼、10400毫安,售價69元。所有移動電源公司哭了。
2014年4月,有人提醒插線板行業,互聯網要殺入插線板行業了。該行業回應:我們的行業太特殊了,要殺進來不可能。
2015年3月,小米生態鏈公司(青米)出品了3插孔、3USB插線板,售價49元;后來奇虎360也推出3插孔、4USB插線板,售價59元,公牛等插線板企業蒙了。
2014年5月,有人提醒南孚總部高管,如果互聯網殺入電池行業,他們是否已經思考如何應對。該企業回應:我們的行業真的很特殊,不可能。
2015年10月,小米推出彩虹電池,10節僅售9.9元,價格驟降一半多。
……
這種認為“我們的行業很特殊,不可能”的觀點就是心智模式的具體呈現。

心智模式示意圖
心智模式是存在于一個人的潛意識中,對事物所抱持的固有看法。心智模式是不易被察覺的,它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不動聲色地影響著我們的思維模式與情緒模式。當你認定某人是壞人又不得不與他打交道時,你的第一反應便是如何保護自己,以免遭受傷害。事實上,無論你內心有何種想法,都是基于認定“這個人很壞”,而隨之怎么說、怎么做,都是以所認定的這點為基礎。可見,心智模式以一種不被察覺的方式,決定一個人面對或處理事情過程中的思維模式與情緒模式。
心智模式操控一個人的思維模式,而思維模式操控一個人的言行模式。人的思維模式是有意識的,可察覺的。舉個例子,當你外出見客戶時,你通常會思考該和他談論些什么話題,對他做些什么事情,以確保是恰當的,這就是思維模式——通過“想”決定如何“說”與“做”。
心智模式還操控一個人的情緒模式,情緒模式影響人的聲調與身體語言,并對事情的效果起到決定作用。也許你經歷過這樣的一個情況:有個人從你身旁經過,匆忙間不小心打翻你手中的一堆書籍,而他卻以一種無所謂的態度跟你說了聲“對不起”敷衍了事,你心里自然是覺得不舒服的。當他意識到你的不滿時,卻拋出一句“我都說對不起了,你還想怎樣”,試問此時你的感受是不是會更加糟糕?事實上,彼時對方說“對不起”這個言行并無效果,決定效果的不是“對不起”這三個字與說“對不起”這個行為,而是對方說它時表現出的聲調與身體語言。假如對方能用緩和、真誠的語調與稍微屈腰的姿勢說出“對不起”,你勢必會欣然接受他的道歉并愉快和解的。因此,真正操控效果的是一個人的情緒模式。
心智模式決定一個人的思維模式與情緒模式,即在面對人、事、物時,如何思考、行動,并達到何種效果。對于企業家也一樣,事實上你的心智模式已經操控了你怎么想以及當時的情緒,也許你還未察覺,也許察覺了卻不知該怎么做。當你發現企業中很多問題重復出現,包括團隊難管、人才難找、經營不善、盈利不佳等問題時,也許該意識到可能真正的問題在于你的心智模式。因為無法覺察,無法通過意識去進行思考,所以說不出來,但實際上它已經操控了你的內心。
誰在影響你做出正確的判斷
心智模式形成的原因與要素紛繁復雜,源自個人發展與成長各個階段的經歷,與個人生活的家庭環境、受教育的程度、宗教信仰、接收的資訊與知識等緊密相關。人們對心智模式塑造的過程也許莫衷一是,可對心智模式所呈現的方式,卻有著非常相近的看法。在我看來,心智模式決定一個人的思維模式、判斷模式和動力模式。
思維模式指的是一個人看待人、事、物的角度、維度與方式,它決定著個體的言行。舉個例子:企業中的兩位員工,面對突然被加派的任務。其中一位員工習慣消極的思維模式,認為公司在刁難,故意加派任務增加其工作負擔,故解讀為“壓力”,于是消極應對工作;而另外一位員工生性樂觀積極,認為這是公司對其工作能力的肯定與認可,將臨時加派的任務看成“挑戰”與“機會”,因此反而干勁沖天。可見,心智模式決定思維模式,直接影響一個人對人事物的認知,就如同一個“濾鏡”,決定一個人能“看到”什么,是壓力,還是挑戰。如上述例子所示,具有不同思維模式的人看待同一件事時,所得出的結論與所產生的行為,往往是迥然不同的。
判斷模式,即一個人對其思考對象,如人、事、物等,所做出的肯定或否定的斷定的習慣。判斷往往基于信念,信念是所有判斷模式的基礎。
信念就是“事情應該是怎樣的”,或者“事情就是這樣的”的主觀判斷,是我們認為維持世界運作下去的法則,也就是來自說話者大腦里認知的世界,即主觀的法則,是解釋和支持行動或沒有行動的理由,是解釋和支持變化或沒有變化的理由,是對于這個世界各種關系的主觀邏輯定律。對很多人來說,信念也就等于真理——事情就應該是這樣的。所以,對信念的擁有者來說,更準確地說,是對這個人內心的運作系統來說,信念是絕對的。也正因為如此,我們不難看到,一個人在對事物做出判斷時,往往伴隨著 “是/不是”“有/沒有”“可能/不可能”“做成/不能做成”“可以/不可以”“等于/不等于”“應該/不應該”“因為……所以”等絕對性的語言,或者描述事物時帶有肯定的語氣。
例如,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我們常常會聽到:
“我就是這樣一個人!”
“這是天意,沒有辦法!”
“這個任務我能完成!”
“這件事你應該聽我的!”
信念是如何影響我們做出判斷呢?我認為“信則有,不信則無”這句話便是最佳的詮釋。信念是本人認為世事應該是怎樣的,可真理卻并非真的如此。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將主觀信念和客觀真理區別開來。當一個人本著某種信念時,他便會像被蒙蔽了雙眼,做出可能不符合客觀事實的判斷。也就是說,信念具有局限性,或是限制性。
你也許聽說過“Flat Earth Theory”(地平論),這是一群自稱“Flat Earther”(地平者),即“相信地球是平的”的人做出的論斷。這些人大多相信地球的形狀就如同一個扁平的盤子,以北極為中心,南極洲則是環繞在地球外圍的一座冰墻,防止人類從這個平地延伸的“地球”掉落下去。他們甚至為印證自己的判斷,大肆批判“地圓說”是偽科學,地球的球體照片不過是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為糊弄大眾而偽造的。
當一個人堅持某一信念的時候,是看不到也聽不到不符合這個信念的東西的。即使看到了聽到了,他也會為堅持這一信念,扭曲事實,做出錯誤的判斷。能夠把主觀信念和客觀真理區分開來并且認為它們是兩回事,便是一個人已經達到一定智慧水平的認證。
除了蒙蔽客觀真理這一弊端,信念的限制性還操控一個人的成敗苦樂。人接受生命,就有權利去追求:接受、尊重、愛;更多輕松滿足,成功快樂;幸福人生;系統更平衡、穩定、發展、壯大。然而,很多人在童年的成長過程中,充滿被別人否定的體驗,積累下來,就形成了限制性信念,使一個人無法朝上述方向發展,無法獲得生活過得更好的機會,無法擁有更好的明天的可能性。限制性信念是輕松管理的頭號敵人,讓企業家在面對事情和問題時,內心做出的判斷往往是“不(能/可能)”“沒(有辦法)”“難”。
有這些信念的人,常常試圖用冠冕堂皇、不易辯駁的虛泛言語合理化自己的“不作為”(例如“應該知足”“安分守己”“做人不可以那樣”等)。這些虛泛言語只會讓人把注意力放在無能為力和沒有效果的地方。事實卻是,每個人,只要有生命,我們總是有能力使自己更成功,同時使其他人、事、物更好。但凡成就大事的人士,都是允許自己有夢想,認為自己“能”“可以做到”,都是從思想上突破開始的。
動力模式,即人的內在驅動模式,指的是一個人習慣于受什么驅動。事實上,每個人都被他的價值觀所推動。
什么是價值?價值是事情的意義和一個人能夠在事情里得到的好處,比如在這件事情里什么最重要、這件事可以給我帶來什么,或者憑這件事我可以得到什么。我常常喜歡引用弗洛伊德的一句話:“一個人做一件事,不是為了得到一些樂趣(正面價值),便是為了避開一些痛苦(負面價值)。”可見,價值是做與不做任何事的原因。因此,想要推動一個人,須先了解他的價值觀,即他在乎一些什么樣的價值,并想辦法在他要做的事情中增添這些價值。
任何一件事給我們帶來的價值都不會僅有一個,只是我們沒有注意到罷了。這眾多的價值里,是有著輕重緩急之分的。通常,我們會放棄一些較低的價值而成全一些較高的價值,在抉擇上,我們是憑借價值的高低進行取舍的。
所有事情帶來的價值中,既包含正面的(心中想要的),又包含負面的(心中想要避開的)。它們按價值的正負和輕重,在一個人的潛意識里排列:從最想要的正面價值到最輕微的正面價值,到輕微的負面價值,再到最不想要的負面價值。
如果一個人有清晰的價值觀,那么處理事情與做出決定時便能干脆利落,否則會猶豫不決。不過,在一些情況下,即便我們對一件事的價值觀有著清晰的輕重排序,仍會出現困擾,這是因為在意識和潛意識里事情的價值常常是不同的。
例如,一個員工老說是為了金錢工作,可當他已經擁有一份收入不錯的工作時,仍然感覺不開心。經過引導,他才明白內心即潛意識其實是極其需要上級的肯定,并且渴望得到學習的機會。可見,在他的潛意識中,是視上級的肯定與學習機會為高于金錢的價值的。
這說明,人的需求是有兩層的:表層需求與深層需求。表層需求主要表現為對環境的需求,如物質和金錢,還有行為上的需求,如技能提升、良好的感覺;而深層需求有責任、原則、成功快樂、信念(應該這樣)、身份(我是一個怎樣的人)、意義(我的人生為系統做出了什么貢獻)。

理解層次示意圖
要推動一個人,必須搞清楚其表層需求與深層需求,找出他最注重的價值。當所有關于推動、激勵人的方法,都是運用價值觀的方法,在這個人要做的事情上增加他所注重的價值時,那么他便會對那件事情有興趣,會自動、積極和認真地去做。
凡是重要的事情就一定做得很辛苦嗎
中小企業對社會、對國家都非常重要。它們在社會經濟發展和國家繁榮昌盛中擔任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太多的經濟學研究解釋這點,這里就不贅言了。
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國家的經濟實力以史無前例的速度增長,至今已是世界第二大的經濟體系,我認為中小企業的貢獻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回看中小企業走過的40年,實屬不易。改革開放之初,龐大的創業者尋找各種創業機會并謀求發展,一路淘汰了很多人,但更多的,而且越來越多的成功創業者把自己的事業建立起來并且越做越大,一小部分人甚至闖入了世界500強。隨著市場競爭越來越充分,對中小企業的生存及其經營能力的要求就越來越高。互聯網時代的來臨,帶來了很多新科技、新經營模式的出現,以至整個社會從工商業、農業到人們的生活習慣,到處都出現顛覆性的改變。傳統經營理念及方法都失去了效果,中小企業在驚濤駭浪中掙扎,未來充滿未知數。
如此形勢下,不知道從何時起,社會上有了一個信念:有意義的事情、重要的事情,就必須要做得很辛苦、做得很艱難。漸漸地,人們的焦點不是放在“意義、重要”上,而放在了“辛苦、艱難”上。若兩者有得選擇,人們甚至直覺地選擇后者,似乎不辛苦、不艱難就沒有意義,不重要了。
他們口中還是不斷地訴說著那些意義如何重要,但那只是“幌子”——讓他們能夠抵擋別人的勸說,讓他們能夠堅持繼續辛苦艱難下去而已。
如何證明我說得沒錯呢?只要看看他們所做的事情有沒有他們希望的效果。當企業家“越做越感到疲憊無力,距離成功快樂也越來越遠,口中還有一大堆道理,堅持這樣做才是對的”時,還能找出一大堆環境因素、外界人事物如何不配合的借口。至于為什么在同樣的環境與人、事、物的情況下,有人能取得成功?他們就會拿出最后一件法寶:別人運氣好,我不跟人比較,我只管做自己的事。
其實他們唯一欠缺的運氣是:不愿改變一下思維的方式,不允許自己考慮無須辛苦,可以更輕松更有滿足感的不同做法。一方面不甘平庸,另一方面卻維持平庸,重復一個舊的、無效的模式。
我堅信:人生里的任何事,都可以得到成功快樂,同時過程可以做得輕松滿足,企業管理也可以。你今天就可以開始允許自己,從一個信念開始,相信既然這個企業對我很重要、很有意義,我肯定可以做得更輕松、更有效果、更開心,同時更成功。我們只需要掌握一些正確的思想,正確的思想推動正確的行動,就會拿到想要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