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生命的最高原則:適合自己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事物,我們總喜歡分個好壞、爭個高低。比如季節,我們總會問春天好還是秋天好?比如鞋子,我們就會問高跟鞋好還是平底鞋好?比如職業,我們總是問從政好還是從商好?……種種這些疑問,我們都忘了從自身特點及需要出發來尋找答案,大都隨大眾喜好而隨波逐流。
其實,世間客觀存在的萬事萬物,離開了人的主觀需要,就無所謂好壞;客觀存在的萬事萬物,只有和人的主觀需要產生了聯系,才體現出價值的高低、作用的大小。世間萬事萬物,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生命的最高原則就是適合自己!
有一個寓言故事,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公雞登上一堆沙土,在上面刨了個不亦樂乎,它忙忙碌碌地想找點食物,最后卻翻出了一顆珍珠。公雞說:“這個寶物盡管光彩奪目,對我卻毫無用處,還不如找到一顆麥粒,用它來填飽肚子。咱們庭院里的雞鴨羊豬,都喜歡吃麥粒,要這珍珠干什么呢?我用不著佩戴這個寶物,也不想用它來打扮自己,就讓人們去把它當作寶貝吧!”說罷,公雞把珍珠丟到一邊,繼續去翻找它的麥粒。
生活中,有些人總是缺乏智慧,常常羨慕別人、羨慕名人,總覺自己太過平凡。事實上,名人自有名人的煩惱,凡人自有凡人的自在和灑脫。居鬧市可以開懷大笑,掬山風可以縱情一吼,這種凡人的自由隨性,何嘗不是深居簡出的名人所羨慕和企盼的呢?
鞋,不一定漂亮,只要自己穿著合腳,那就是最好的。又如婚姻,又如愛情,在別人眼里,可能并不值得羨慕,或許還有可能是不可思議,但如果自己感覺幸福,那就是幸福,自己感覺快樂,那就是快樂。
好高騖遠,是一種不切實際,更是一種奢望。我們有些時候,總是選擇原本不適合自己的路而行走,結果總是碰得頭破血流,即使經過努力到達了一個終點,回頭望望,仍是一臉迷茫,因為那個過程并非是自己當初想要的,那個終點也并非是自己想象的那樣美好。
記得自己年輕時也曾經是那樣的不切實際、好高騖遠,也確實是在社會現實面前碰得頭破血流。剛剛大學畢業時,意氣風發、高談闊論、舍我其誰。有詩和遠方,卻沒有注意自己腳下的路,一路奔跑,一路挫折,摔倒了自己擦干身上的血和淚,又繼續前行。從農村到城市,從老區到特區,從大特區(海南)又到小特區(深圳),又從中國到美國,不停地尋找適合自己的地方,經過千辛萬苦、千變萬化、千頭萬緒,最終才明白,路在心中、路在腳下,適合自己的不在別處,也不在遠方,就在自己的心中,就在自己的腳下。
生活,在于選擇。把自己擺在一個合適的位置,選擇適合自己的生活與生存的方式,即使不是功成名就,只要心是快樂的,那就是最好的。
法國哲學家狄德羅說過:知道事物應該是什么樣,說明你是聰明的人;知道事物實際是什么樣,說明你是有經驗的人;知道怎樣使事物變得更好,說明你是有才能的人。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大千世界,人生各異,人與人之間不必去進行太多的比較,過好自己的生活、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不去羨慕別人,也是一個人成熟的象征。
既然不能像太陽那樣照耀大地,那么就像星星一樣閃爍發亮吧;既然不能像參天大樹那樣傲然挺立,那么就像小草那樣給大地增添一抹綠色吧;既然不能像海洋那樣海納百川,那么就像水滴那樣滋潤萬物吧……
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