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業銀行經營與管理(第二版)
- 潘麗娟
- 4910字
- 2019-04-12 11:08:09
第一節 商業銀行的歷史演變
一、商業銀行的產生
銀行是一個古老的行業,它是隨著人類社會經濟的發展,特別是隨著人類交易活動和市場經濟的發展而發展的。
早在公元前2000年的古巴比倫寺廟、公元前500年的古希臘神廟、公元前400年的雅典、公元前200年的古羅馬帝國等,都出現了銀錢商和類似銀行的商業機構。當時的貨幣兌換者根據信徒朝拜者們的需要,把寺廟當作開展“銀行業務”的場所,主要是為信徒們保管珠寶、金銀和其他貴重物品,有時也向游客提供一定的有息貸款。
近代銀行在中世紀的世界貿易中心意大利的威尼斯首先產生。那時候,各國商人云集威尼斯,他們攜帶著不同形狀、不同成色、不同重量的鑄幣在那里進行交易。為實現商品交換,商人們首先要把不同的貨幣進行兌換,從而一些專門從事貨幣兌換并收取手續費的商人應運而生了,這些人就是貨幣兌換商。正如馬克思所述:“貨幣經營業,即經營貨幣商品的商業,首先是從國際交易中發展起來的……”當時,各國各地的商人為避免因長途攜帶貨幣或保存貨幣而帶來的危險,便把自己的貨幣交給兌換商保管,或委托他們代辦轉賬支付或匯兌。由于早期市場上貨幣兌換商營業時總是坐在長板凳或椅子上,而12世紀的意大利語“Banko”有“長板凳”或“椅子、桌子、柜臺、場所”等含義,于是“Banko”便成為“銀行”的代名詞。
最早把“Banko”一詞引入銀行的是熱那亞、威尼斯、那不勒斯幾家“銀行”。后來,由于業務量的不斷擴大,這些“銀行”又設置了保險柜,并利用手中集中的貨幣資金從事存、放款業務,使一般經營業務向信用業務轉化,逐步形成了銀行業的雛形。
當這些業務經營活動轉到英國后,英國金匠為發展和完善商業銀行功不可沒。起初,英國金匠只從事金銀及其加工品的買賣,后來逐步開始參與貨幣兌換活動。英格蘭內戰爆發后,許多有錢人紛紛把錢存到金匠的保險柜里。所以,英語“Bank”(柜子)就代替了意大利語“Banko”,成為銀行的名稱。金匠們接受了存款,就給客戶開具存單憑證,日后,存單也在商品交換中流通起來,成為貨幣供應量的一部分。由于金匠們經營良好,信譽大增,當存入的錢多于需要支付的錢時,他們不僅向存款人提供兌付資金,也向借款人發放貸款。開始時,只向商人發放,后來不斷擴大范圍,甚至向政府發放,這就出現了存款、結算、貸款等諸項金融服務業務。商業銀行開始正式出現,并展現出早期職能:凳子——交易職能;柜子——保管或風險控制職能。
二、商業銀行的發展
(一)國外商業銀行的發展
作為正式的商業銀行,在當時的資本主義社會條件下,有兩種發展途徑:一是從舊的高利貸性質的銀行逐步適應新的環境轉變而成的商業銀行;二是以集股方式組織起來的股份制商業銀行。
1171年成立的威尼斯銀行(Bank of Venice)首先以“銀行”(Banko)命名。1397年,佛羅倫薩成立了美弟奇(Medici)銀行。15世紀,美弟奇家族控制了意大利銀行業。隨之,銀行向北擴展到德國南部和瑞士等地,最后遍布歐洲。1407年熱那亞銀行(Bank of Genoa)成立,成為早期著名的存款銀行。隨后,1593年米蘭銀行成立,1609年阿姆斯特丹銀行成立,1619年漢堡銀行成立,1621年紐倫堡銀行成立,1635年鹿特丹銀行成立,1688年斯德哥爾摩銀行成立。
1694年,最早的股份制銀行——英格蘭銀行成立,它被譽為現代商業銀行的鼻祖,標志著現代商業銀行制度的建立,并且后來演變為英國中央銀行。其正式貼現率一開始就規定為4.5%~6%,大大低于早期銀行業的貸款利率,這既滿足了新興資產階級低息貸款的需求,又以強大的金融力度致命地打擊了高利貸者,迫使高利貸者提供低息貸款;同時突破了獨資/合伙小銀行和商業信用范圍的限制,可以在更大范圍和更高層次上運用信用更好的流通工具。1703年,維也納銀行成立。1782年,處于殖民時期的美洲大陸上,第一家現代意義的銀行——美洲銀行成立。1781—1861年,美國的各類銀行超過2500家。1864年,美國國會通過《國民銀行法》,商業銀行的所有者可以選擇持有州特許執照或國家特許執照,從而形成了美國的州銀行和全國性銀行的兩級銀行體制。1933年,美國國會通過《格拉斯—蒂格爾法》(Glass Steagall),該法旨在鞏固美國的商業銀行,在商業銀行、證券業、保險業之間構筑起一道“防火墻”。它開啟了美國的“規范的銀行業”的時代,標志著美國金融管理當局摒棄銀行自由經營原則,實現了向以維持金融穩定和保障存款安全為目標的集中統一管理的歷史性轉折,使金融系統的運行納入政府全面、嚴格監管的軌道。1984年,聯邦法庭同意并命令聯邦儲備委員會允許“非銀行的銀行”(Nonbank Banks)成立,且允許它們參加聯邦存款保險。1987年,美國國會又決定停止“非銀行的銀行”的擴張,并用傳統銀行業務必須遵循的法規加以制約。1999年11月12日,美國頒布了《金融服務現代化法》,為美國銀行業從“分業管理”向全能銀行和“聯合經營”轉變掃清了障礙,使之更適應金融全球化、自由化和競爭化的趨勢。
1986年,英國頒布《金融服務法》;1989年,英國進行了大規模的金融監管體制的改革,金融監管機構——金融服務局統管銀行、保險、證券、貨幣外匯交易等,金融監管權力高度集中,管理成本降低,效率提高,政府職能得到加強。1997年5月,英國政府向議院提交了《英格蘭銀行法案》(The Bank of England Act)和《金融服務與市場法案》(The Service Market Bill Act),這些法案被相繼批準頒布。
1994年,日本學習英國,進行了改革,把原來四十多個涉及金融的法律進行了修改,并于1998年12月頒布《金融體制改革法》。該法的原則是自由、公平與全球化,它授予銀行、證券、保險及其他金融機構更多的自由競爭的權利。1999年1月該法開始逐步落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二)中國商業銀行的發展
中國是世界上使用紙幣最早的國家。高利貸活動很早就有,但是銀錢業到南北朝之際才有記載。北宋滅后蜀之后,四川首先使用紙幣,1057年的文獻中首次出現了“銀行”一詞。經宋、元、明、清各朝,錢莊、銀號、票號先后興起,銀錢業長足發展,主要經營存、放款和匯兌業務。由于中國長期以“銀”為通用貨幣,各種經商店鋪稱為“行”,因此,人們就將“Bank”一詞譯為“銀行”。
中國最早出現的正式銀行是1845年在廣州設立的英國麗如銀行(分行)即東方銀行,之后英、美、法、德、俄、日等國陸續在中國設立銀行分支機構。1897年成立的中國通商銀行是中國自己創辦的第一家股份制銀行,它標志著中國近代銀行業的開始。1905年(清光緒三十一年)成立了官商合辦的戶部銀行,1908年將其改為大清銀行,1912年定名為中國銀行。1907年成立交通銀行。1912—1927年,新設私人銀行多達186家。
中國共產黨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的過程中,一貫重視銀行業的發展。1948年12月1日,在解放戰爭的隆隆炮火中,在各革命根據地和解放區新設立的銀行的基礎上,宣告了中國人民銀行的成立并開始發行人民幣,1949年2月中國人民銀行遷入北平。新中國成立前后,根據1948年4月在北平召開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的《共同綱領》,對官僚資本銀行進行了接管,并分不同情況進行停業清理或改組為專業銀行;將官商合辦的4家銀行改組為公私合營銀行;對私營銀行則進行整頓和改造;還取消了在華外商銀行的一切特權,并禁止外國貨幣在國內流通。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了由中國人民銀行“大一統”的銀行體系,即銀行不劃分專業系統,各個銀行都作為中國人民銀行內部的一個組成部分,從而使中國人民銀行成為既辦理存款、貸款和匯兌業務的商業銀行,又擔負著國家宏觀調控職能的中央銀行。“文化大革命”期間,在“左”的思想指導下,銀行的獨立性日漸消失,1969年9月甚至將中國人民銀行并入財政部,成為財政部所屬的二級機構,使其基本上淪為政府的“大錢庫”和“出納員”。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即十年動亂結束,我國的銀行體系也開始恢復和重建。從1979年初開始,在改革開放方針的指引下,我國相繼恢復了主管農村金融業務的中國農業銀行,從中國人民銀行中分設出了主管外貿信貸和外匯業務的中國銀行,從財政部中分設出了主管長期投資和貸款業務的中國人民建設銀行,1981年底又成立了負責接受國際金融機構貸款及其他資金轉貸給國內企業的中國投資銀行。
1983年9月17日,國務院發文明確規定中國人民銀行專門行使中央銀行的職能,同時決定成立中國工商銀行,接辦中國人民銀行原有的信貸和儲蓄等商業銀行業務,至此我國基本形成了以中央銀行為領導、以四大國家專業銀行為骨干所組成的銀行體系。1985年中國人民銀行出臺了專業銀行業務可以適當交叉和“銀行可以選擇企業、企業可以選擇銀行”的政策措施,鼓勵四家專業銀行之間開展適度競爭,從而打破了銀行資金“統收統支”的“供給制”,四家專業銀行還開始將其觸角伸向農村,為當時正在蓬勃發展的鄉鎮企業提供貸款。與此同時,在改革開放的推動之下,其他類型的銀行也迅速發展。1986年7月交通銀行重組成以公有制為主的股份制全國性綜合銀行,之后我國相繼成立了中信實業銀行、招商銀行、深圳發展銀行、煙臺住房儲蓄銀行、蚌埠住房儲蓄銀行、福建興業銀行、廣東發展銀行、中國光大銀行、華夏銀行、上海浦東發展銀行、海南發展銀行、民生銀行共12家股份制銀行。1986年底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郵政法》將郵政儲蓄業務法定為郵政企業的業務之一,從而使郵政儲蓄遍布全國,形成了一個“準銀行”系統。2007年3月20日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正式掛牌成立,承繼原國家郵政局、中國郵政集團公司經營的郵政金融業務及因此而形成的資產和負債,并將繼續從事原經營范圍和業務許可文件批準、核準的業務。2012年2月27日,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發布公告稱,經國務院同意,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有限責任公司于2012年1月21日依法整體變更為中國郵政儲蓄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1987年中國人民銀行提出要建立以中央銀行為領導,各類銀行為主體、多種金融機構并存和分工協作的社會主義金融體系。1993年11月中國共產黨十四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建立政策性銀行,實行政策性業務與商業性業務分離”之后,在1994年內相繼成立了專門辦理政策性信貸業務的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及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從而為國家專業銀行向國有獨資商業銀行的轉變創造了有利的條件。1995年5月10日,第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13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明確了商業銀行的性質、地位及與其他金融市場主體之間的關系,并為商業銀行自主經營、提高資產質量提供了法律保障。1995年,中國人民銀行開始在16個城市進行在城市信用社的基礎上組建城市合作銀行的試點。同年2月,中國第一家城市商業銀行——深圳城市商業銀行成立,到1996年底共有18家城市合作銀行開業。經過近20年的改革和發展,到1996年底,我國已形成了一個以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為骨干的龐大的商業銀行體系,在支持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盡管自1998年以來,我國政府不斷推進商業銀行的改革,加強對商業銀行的監管。但在2002年以前,我國商業銀行的改革主要是在轉變經營機制、健全管理制度、變更業務范圍、調整營業網點等較淺的層次上,對國有商業銀行的監管也比較薄弱。
2003年4月28日,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根據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的《關于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履行原由中國人民銀行履行的監督管理職責的決定》,正式掛牌履行職責,提出“抓兩頭、帶中間”,以深化大型商業銀行和農村金融機構改革為抓手,帶動銀行業改革全面推進。十年來,銀行業資產快速增長、經營績效大幅提升,與國際同業間差距不斷縮小。最新統計顯示,我國銀行業總資產已經由2010年的94萬億元,增至2014年的150萬億元,同比增長13.27%,繼續呈現平穩的增長態勢。
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金融領域正面臨著利率市場化改革、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建立存款保險制度和完善市場化退出機制“四改并舉”的形勢,銀行經營環境更加復雜、更加具有挑戰性,市場利率波幅加大,市場化定價的存款替代品快速增加,銀行資金成本上升,存貸利差收窄;與此同時,資本市場的爭奪加劇,對銀行的風險定價和風險管控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互聯網金融的興起,也正在倒逼銀行業加快改革……當下,各領域的風險關聯性增加,傳染性增強,引發區域性、系統性風險的因素也在增多,銀行業必須加強風險管控,加快改進規模高增速、業績高指標、利潤高增長的戰略定位,業務模式和管理機制加快改革創新,下定決心從單純注重資產規模擴張轉向資產負債平衡匹配管理,加快適應新金融時代的發展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