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應急物流配送車輛路網路徑實時生成方法研究
- 郭武斌
- 12659字
- 2019-02-01 15:59:09
第二節 突發事件應急物流管理體系概述
應急物流是由非常規突發事件引起的,因此有必要介紹一下非常規突發事件的機理特征。如前所述,非常規突發事件是指超出常規的,具有突發性質的,發生、發展速度迅速,難以控制,易造成極為嚴重后果,并且處理方式不同于常規突發事件,需要政府立即采取措施加以處理的事件。如2001年美國的“9·11”恐怖襲擊事件、2004年印尼的地震海嘯事件、2008年中國的“5·12”汶川大地震等。此類非常規突發事件的發生、演化和衍生規律與一般公共事件存在很大差異,因此需要考慮其特征,總結規律,提出有針對性的應急救援措施,以便在處理突發事件的過程中取得主動地位。
一 非常規突發事件的概念及其特征
非常規突發事件也稱突發公共事件,這個概念是我國學者在20世紀90年代初提出的。最初的突發事件分析大多采用定性的方法,針對多數突發事件或某一具體突發事件進行描述和分析,而突發事件的其他相關研究很少被學術界關注。SARS之后,關于突發事件研究的文獻數量迅猛增長,其研究的領域逐漸擴展,研究方法也逐漸增加。但因突發事件研究起步較晚,學術界還沒有對突發事件形成統一的認識,不同領域的學者從不同的角度給出了突發事件的定義:如趙舉海(1990)從法學的角度將突發事件界定為突發事件是超越常態、脫離常規的事件;孫崇勇等(2005)從公共管理的角度認為,突發事件就是在某種必然因素支配下出人意料地發生,給社會造成嚴重危害、損失或影響且需要立即處理的負面事件;曾昊等(2004)從管理學的角度將突發事件界定為帶有突然性和難以預見性,常常帶來災難性影響的事件;鄭保章等(2003)從新聞傳播的角度將突發事件界定為那些突然發生、帶有異常性質、人們缺乏思想準備也無法預先掌握的能引起人們關注或興趣的事物或現象;童輝杰等(2003)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引用國外學者的定義,指出嚴重的突發事件指的是一種導致個體產生無法抵御的感覺、失去控制的情境。國務院(2005)發布的《國家突發公共事件預案體系》將突發公共事件定義為“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生態環境破壞和嚴重社會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緊急事件”。根據突發公共事件的發生過程、性質和機理,突發公共事件大致可分為自然災害、事故災難、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突發社會安全事件。
盡管學者們對突發事件的定義“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以上的定義都包含了非常規突發事件的一些共同特征,具體如下。
1.突發性和不確定性
突發公共事件爆發的時間、規模、具體態勢和影響深度,經常出乎人們的意料,即事件發生突如其來,一旦爆發,其破壞性的能量就會被迅速釋放,并呈快速蔓延之勢,而且事件大多變化迅速,解決問題的機會稍縱即逝,如果不能及時采取應對措施,將會造成更大的危害和損失。不確定性表現在其產生的原因、變化方向、影響因素和后果等各方面都無規則,事件瞬息萬變,難以準確預測和把握,不確定性和人類理性的有限性使人們在事件面前往往無所適從,同時也增強了人們的恐慌感和不安全感。
2.涉及主體的公共性和范圍的廣泛性
危機往往會影響個體、組織和社會等各種主體,但突發公共事件專指在公共管理范疇內的危機事件,其影響和涉及的主體具有公共性。突發公共事件的直接涉及范圍不一定是普遍的公眾領域,但是事件卻會因為迅速傳播而引起公眾的關注,成為公共熱點并造成公共損失、公眾心理恐慌和社會秩序混亂。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各國對外開放力度的加大,我國與世界的聯系越來越緊密,一些突發公共事件在空間上波及的范圍越來越廣。例如,2003年發生的“非典”疫情、2005年的禽流感等,它們波及的范圍涉及眾多國家和地區。
3.事件的多樣性和涉及領域的多元化
我國不僅自然災害頻繁,而且隨著社會的轉型,政治、經濟和社會等各個領域的突發公共事件也日益增多。突發公共事件的發生、發展具有不同的情景,在表現形式上各有特色,事件的獨特性導致難以照章辦事,突發公共事件的分類有近百種之多,而且同樣的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原因及變化的趨勢又各不相同且千變萬化。
4.危害性和破壞性
隨著突發公共事件擴散力和傳染力的增強,突發公共事件波及的范圍不斷擴大,給社會帶來的危害也越來越大。這種危害的增大不僅表現在直接的生命和財產損失上,而且表現在引發社會恐慌心理、影響人們的正常生產生活秩序以及產生社會的混亂和不穩定上。人類對自然界的掠奪和破壞不斷加劇,自然災害的種類也在增加。“同時我們也面臨著來自生物因素、有毒化學物質、核輻射、電腦病毒、疾病等的潛在威脅;不論什么性質和規模的突發公共事件,都必然不同程度地給社會造成破壞、混亂和恐慌,造成無可估量的損失和社會危害。此外,突發公共事件還會給人們心理造成無法用量化指標衡量的負面效應。”
5.社會性和群體性
我國正處于經濟轉軌和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許多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逐漸顯現,誘發突發公共事件的社會性因素也不斷增多。有資料表明,近年來,我國勞資關系、勞企關系緊張,糾紛、沖突數量呈上升趨勢;社會秩序受到破壞,各類犯罪、治安事件日益突出;各類交通、火災、工傷和建筑事故頻頻發生;腐敗案件不斷增加,大案要案比例越來越高;社會不穩定因素增多,社會突發事件影響范圍越來越大,涉及人群越來越廣,參與主體日益多元化;多種矛盾和問題相互交織,社會突發事件性質復雜,持續時間長。
6.信息的有限性
由于突發公共事件的隨機性和不確定性,很多信息是隨著事態的發展而演變的,而時間的緊迫性使決策者掌握的信息有可能不全面,得到信息不及時,并且在信息的反饋和處理過程中,信息的準確性和有效性也難以保證,導致信息失真,這是對決策者最嚴峻的考驗。
二 應急管理與應急物流
突發事件所具有的突發性、不確定性、危害性及破壞性等本質屬性,為突發事件的處理帶來了巨大的困難和挑戰。應急管理就是要在充分了解突發事件的本質屬性和內在規律的基礎上,利用應急物流等救援手段,協調各種機構和資源,依據收集到的有限信息和突發事件的演化規律動態調整救援方案,迅速有效地處理突發事件,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災害帶來的損失。
1.應急管理
應急管理(Emergency Management),通常又稱為危機管理或災害管理,是伴隨公共突發事件產生的一個概念,國內外學者對此尚無一個統一的定義。“中國行政管理學會”課題組認為,政府應急管理,就是指政府為了應對突發事件而進行的一系列有計劃有組織的管理,主要任務是有效地預防和處置各種突發事件,最大限度地減少突發事件的負面影響。《國家公共突發事件總體應急預案》指出,應急管理是指政府及其他公共機構在公共突發事件的事前預防、事發應對、事中處置和善后管理過程中,通過建立必要的應對機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保障公眾生命財產安全,促進社會和諧健康發展的有關活動。
應急管理是一門綜合、交叉運用公共管理、運籌學、戰略管理、信息技術以及各種專門知識,研究突發事件決策優化的學科。近年來,由于一些重大事件的發生對社會公共安全造成了巨大的沖擊,關于這方面的研究引起了越來越多的關注。應急管理研究也因為突發事件對社會的重大影響而顯現出重要意義(王東紅等,2013;計雷等,2006)。許多國家都設立了專門的研究機構,如美國的蘭德公司、英國的倫敦國際戰略研究所、日本的野村綜合研究所等。日本是較早研究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的國家。2001年日本設立了由首相直接任命的危機管理總監職位,改變了各省廳各自為政的管理方式。“9·11”事件后,美國在全國幾乎每個城市都建立了研究機構,大幅度擴大了研究隊伍,對世界上的各種疾病和城市災害展開了研究。
目前,國內外學者針對應急管理的理論研究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1)應急管理的基本概念、特點、分類、體系構成、運行機制等方面
楊靜、陳建明等(2005)通過應急管理分類分級的思路和方法確定突發事件的發生、發展及狀態轉移狀況,為建立突發事件處置預案提供了依據;季學偉、翁文國等(2008)對突發公共事件預警分級定量模型進行了研究,建立了預警分級綜合模糊評判模型計算框架;李湖生、劉鐵民(2009)提出了應急準備規劃理論與方法,應急準備系統結構、任務和目標能力,應急準備評估理論與方法,應急準備文化的內涵與特征等應急準備體系理論研究方面的關鍵科學問題;汪偉全(2013)提出了突發事件區域應急的聯動機制;劉俊(2014)提出了軍民融合應急物流體系保障力生成機理;徐長濤等(2008)從管理的角度出發,定性分析了整個應急物流體系的總體搭建思路;張臻竹(2014)提出了構建基于供應鏈視角的物流控制體系的思路,指出應急物流控制體系由組織管理系統、安全監管系統、預警及風險防范系統、信息系統和激勵評價系統5個系統構成;張杰等(2012)研究了企業應急物流風險、建立風險預警模型和風險控制策略三方面內容,提出了從應急物流的角度出發,用“BP神經網絡”方法對突發事件的風險大小進行有效的評價,為企業應對應急物流突發事件提供參考依據;陳蕙珍等(2013)提出了地震災害下應急物流系統的績效評價方法;冀巨海等(2014)從應急物流運行管理體系、建設水平、質量保證體系、技術支持體系和支撐體系五方面對糧食應急物流系統績效進行評價,將糧食應急物流績效評價系統、評價指標及其特征值作為物元,進而得到關聯度和指標權重,該方法保證了績效評價的客觀性。
(2)應急預案編制方面
在應急預案編制方面,Jenkins(1999, 2000)針對有毒物質泄漏處置預案的制定,對如何選取預案中的特定場景等決策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并建立了一個整數規劃模型,使所有選取的情景覆蓋程度之和最大;吳宗之等(2003)對重大事故應急預案分級、分類體系及其基本內容進行了總結和分析;劉功智、劉鐵民(2004)提出了重大事故應急預案編制指南;黃建群(2006)對應急救援預案在制定和應用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了改進措施;滕五曉(2006)探討了城市災害應急預案的基本要素;劉暢等(2010)針對數字化預案建設過程中的新問題,結合語義Web服務技術,建立了基于語義Web服務的數字化應急預案檢索系統;商麗景等(2013)針對節假日期間B2C企業訂單數的增加,從送貨的準時性、貨物的安全性和費用三方面因素考慮,運用層次分析法進行了B2C企業應急物流方案選擇分析;武富慶(2013)選取影響應急物流供應商方案選擇的七個因素,即快速響應、質量、交付水平、柔性、生產能力、研發能力和成本進行評價,運用方案滿意度的多屬性決策方法對應急物流供應商方案選擇進行了評價;魏新等(2014)針對突發事件的特點,綜合模糊方法和BP算法的優勢,考慮交通、地理和經濟等因素,通過模型計算得到應急物流中心選址的最優解,為應急系統方案的選擇提供了客觀準確的評價;杜宇峰(2014)對干擾風險影響下的應急物流倉儲量最優模型進行研究,分析不同的干擾風險因素,使用倉儲量方案優化指標體系層次結構,獲取最佳的倉儲量控制方案,采用微粒子優化算法對立體物流倉儲模型進行優化求解,彌補了傳統模型在處理應急物流倉儲量時存在的抗風險性弱的缺陷。
(3)應急智能決策支持方面
在應急智能決策支持方面,范維澄(2005)提出了突發公共事件應急信息系統總體方案,并凝練出當時我國的應急管理基礎研究迫切需要解決的關鍵科學問題,主要包括:應急管理體系的復雜性科學問題,應急心理與行為的科學問題,突發公共事件的信息獲取及分析的科學問題,多因素風險評估和多尺度預測預警的科學問題,以及復雜條件下應急決策的科學問題。劉士興等(2007)圍繞火災、爆炸與毒氣泄漏等突發重大事故,研究災害事故監測技術、模擬預測方法,結合Internet、GIS、無線數據傳輸、無線通信等信息化技術,以分布式的形式整合各獨立系統,構建應急管理與決策系統平臺。李紅霞、袁曉芳(2008)等針對重大突發事件應急救援與決策中的復雜性、不確定性等特點,構建了基于義類詞典和云模型的重大突發事件案例推理系統和基于義類詞典的煤礦瓦斯爆炸案例推理系統。魏偉(2009)利用數學分析的方法分析建筑突發事件的特點,構建了突發事件的處理機制,包括智能建筑系統集成、突發事件決策支持和虛擬現實三大模塊,并對這些模塊進行了研究設計和具體實現。
(4)資源調度與優化配置問題方面
在資源調度與優化配置方面,國外的Barbarosoglua等(2004)發展了救災援助中的直升機派遣問題的數學模型。Revelle等(2005)對應急設施的選址問題進行研究,指出設施的服務半徑是有標準的,構建了設施覆蓋問題(Location Set Covering Problem, LSCP)模型和最大覆蓋問題(Maximum Covering Location Problem, MCLP)模型。在國內,計國君等(2007)綜合考慮后續一定時間內系統中災情的發展狀況及對抗災物資的需求情況,利用機會成本的關系,建立了整數規劃模型,為實現應急物流配送系統資源調度的最優方案提供了依據。王蘇生等(2008)研究了基于公平優先原則的多受災點應急資源配置算法;楊琴等(2010)研究了突發事件中的資源調度問題。陳雷雷、王海燕(2010)研究了大規模突發事件中基于滿意度的應急物資優化調度模型。楊文國、黃鈞等(2010)對大規模突發事件中傷員救助的救護車分配優化模型進行了研究。孔祥榮、韓伯棠(2010)研究了基于合作博弈的運輸分配方法;Peter Korosec等(2013)比較了幾種現代啟發式算法求解的應急運輸計劃,并認為幾種算法各有優缺點;Yu Jun Zheng等(2013)在分析了2007年以來中國自然災害的基礎上,提出了災害救援供應鏈應急運輸規劃的多目標模糊優化模型,并通過模型分解進行求解;Miaomiao Du等(2012)研究了基于道路堵塞和無時間窗口的多目標應急物流車輛路徑問題,并用遺傳算法進行了求解;Xiaoge Zhang等(2013)提出了一種基于時間變化的應急物流管理路徑選擇新仿生算法;胡志華(2013)建立了基于多儲備點、多物資、單受災點的應急物資配送模型,求解最低運輸成本和物資最少短缺次數;劉向錚(2014)提出了基于加權Voronoi圖的連續型應急物流設施選址優化方法;馬祖軍等(2012)研究了震后應急物資配送的模糊動態定位-路徑問題,并提出了基于雙層規劃的震后初期應急物流系統優化方法。
2.應急物流
趙偉蘭(2009)認為應急物流是指為應對非常規突發事件的應急物資需求,提供所需應急物資的特殊物流活動。應急物流具有與普通物流相同的構成要素和效用。但是由于突發事件的不確定性,應急物流更趨近于物流目的的達成性。同樣,應急物流也更具彈性和靈敏性。它具有以下特點。
(1)突發性
由突發事件所引起的應急物流,其最明顯的特征就是突然性和不可預知性,這也是應急物流區別于一般物流的一個最明顯的特征。由于應急物流的時效性要求非常高,因此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內,以最快捷的流程和最安全的方式來進行應急物流保障。
(2)不確定性
應急物流的不確定性,主要緣于突發事件的不確定性,人們無法準確地估計突發事件的持續時間、影響范圍、強度大小等各種不可預期的因素,因此應急物流的內容就具有不確定性。
(3)弱經濟性
應急物流的最大特點就是一個“急”字,如果運用許多平時的物流理念,按部就班地進行工作是無法滿足應急物流需求的。在一些重大險情或事故中,物流的經濟效益原則將不再作為物流活動的核心目標,因此應急物流目標具有明顯的弱經濟性。
(4)非常規性
應急物流本著特事特辦的原則,許多平時物流過程的中間環節將被省略,整個物流流程將表現得更加緊湊,物流機構更加精干,物流行為表現出很濃的非常規色彩。
(5)應急物流需求的事后選擇性
應急物流的突發性和隨機性,決定了應急物流的供給不可能像一般的企業內部物流或供應鏈物流那樣根據客戶的訂單或需求提供產品或服務。應急物流供給是在物流需求產生后,在極短的時間內向全社會調集所需的應急物資。
(6)流量的不均衡性
應急物流的突發性決定了應急物流系統必須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內將大量的應急物資運送到位,這就可能造成應急物流流量的不均衡性。
(7)時間約束的緊迫性
應急物資多是為搶險救災之用,事關生命,事關全局。應急物流速度的快慢直接決定了突發事件所造成危害的強弱。
(8)應急物流的社會公益性
應急物流中的社會公共事業物流多于企業物流,因此經濟效益的重要性位于社會效益之后。
三 應急物流運行階段的劃分
根據非常規突發事件發生發展的規律以及由此造成的救災需求變化,可以將應急物流劃分出不同的運行階段,以便決策者掌握應急管理不同階段工作的重心。目前應急物流階段的劃分多是參考其他學科的相關概念。如Cottrill(2012)借用了風險管理中的階段概念,將應急物流分為計劃、減災、預警、反應與恢復五個階段。Lee等(2003)針對應急物流中信息系統運行狀態的變化,將應急物流分為準備階段、處理階段與后處理階段。但這種階段劃分方式忽略了應急物流的本質特征,應急物流是貨物與信息在供給主體與需求主體之間的一種流動過程,它是由突發事件所引起的一種特殊的物流活動。由于所處的環境及約束條件的不同,它在物流配送網絡、執行主體的行為、外部環境等方面與一般商業物流存在較大差別。但是這些差別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突發事件處置措施的實施,事件的發展、擴張將會受到控制,而此時應急物流的約束條件也將發生較大變化,與一般商業物流的差異會逐漸消除。繆成(2007)根據突發事件處置過程中,應急物流作為一類特種物流活動,在目標、執行主體、約束條件等方面的變化,以及應急物流與一般商業物流的差異點的演變,將應急物流系統的運行劃分為四個階段。
1.日常管理階段
當應急管理體系處于平時狀態時,應急物流相應地處于日常管理階段,在該階段,應急物流的主要工作是為突發事件爆發后的物資供應進行準備。包括開展易發性災害的風險管理,評價各級政府的應急救災物資儲備庫的綜合保障能力,對應急物流構成實體分級分類、查缺補漏、尋找隱患。按照“以用備戰”的原則,根據長期建設的各類應急物流設施分級分類結果以及對緊缺資源的最低保有量的評估結果,合理配置、調整、儲存一定種類與數量的應急救援物資,建立合理的物資儲備網絡,提高突發事件爆發后應急物資的保障能力。對民間各類經濟與人道組織儲備的應急物資進行調查統計,摸清現狀,以便突發事件爆發時快速籌措物資。
對于儲備的應急物資制定完備的管理制度,在應急物資的采購、儲備過程中加強物資質量控制,及時進行必要的維護保養,確保在應對突發事件時供應物資的質量不降低。當應急物資的儲備量不能滿足該機構級別要求時,則根據其綜合保障能力的要求進行補充。
設計靈活、完善、全面、可操作性強的應急救援物資保障預案,明確不同種類級別突發事件爆發時的應急物流的計劃、實施方案與各主體的職責,并定期組織演練,確保在應急管理系統進入警戒狀態時,應急物流執行機構及時到位,設施運轉良好,能夠及時提供應急指揮中心處置突發事件所需的應急救援物資。在日常管理階段中應急物流的準備工作非常重要,它的工作質量直接影響后續階段中應急物資的保障力度。
2.啟動階段
應急物流進入啟動階段運行的前提條件有兩個。
①預警系統預測到某種突發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提升到警戒點以上。
②沒有預警的情況下突發事件突然爆發。
當兩個條件其中一個得到滿足,應急物流就會進入啟動階段,在該階段,應急物流的主要任務是根據突發事件的事態發展以及應急預案中的救援物資供應方案,保障突發事件初期所產生的大量應急物資需求。
在條件①下,應急物流開始準備應對突發事件所需的應急救援物資,根據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和當地自然、社會條件,預測所需的應急物資種類與數量,在貯存物資不足的情況下,建立緊急采購渠道,同時指揮救災物資儲備庫提前做好物資備運工作,還可以按照應急預案要求提前建立避難所,儲備部分救援物資,以便突發事件爆發時及時向受災民眾發放。
在條件②下,啟用未遭到破壞的信息收集渠道,盡可能地掌握事件發生地的人口、基礎設施現狀等基本數據以及突發事件爆發位置、種類、級別等數據。根據需要建立避難所或物資集中發放點,評估應急物資需要,啟動各類應急救援物資的供應渠道,征用運輸工具,號召周邊地區群眾捐贈款物,在事件爆發后盡可能短的時間內將救援物資運達事件發生地,以最快的響應速度實現救援物資的空間與時間效用。
在突發事件爆發初期,信息處于不對稱狀態,這時向事件發生地供應救援物資往往帶有一定的盲目性。隨著與事件發生地應急管理部門相互溝通與信息反饋,信息逐漸趨于對稱,這時我們能夠比較準確地掌握事件發生地需要物資的種類、數量、最短運輸路徑等數據。同時突發事件得到有效的控制,它所造成的影響開始減弱,應急物流進入平穩運作階段。
3.平穩運作階段
應急物流系統進入平穩運作階段也有兩個過渡條件。
①突發事件已經被有效控制,突發事件的危害受到控制。
②應急物流執行機構可以掌握或準確預測應急處置突發事件所需救援物資的種類和數量。
在同時滿足上述兩個條件后,應急物流開始進入平穩運作階段。
平穩運作階段的目標也是保障應急處置突發事件的物資供應。但是從啟動階段向平穩運作階段過渡的條件來看,在平穩運作階段人們已經可以較為準確地掌握救援所需物資的種類、數量,突發事件受到控制,外部環境趨于穩定,所以應急物流在物資需求端、供給端、外部環境等方面與一般商業物流已無區別。因此在應急物流進入平穩運作階段后,可以借助第三方物流力量,利用其準時、快捷、成本低的優點,做好救援物資運輸、流通加工、短期倉儲等工作。第三方物流是由物資供應方、需求方以外的第三方物流企業提供物流服務的業務模式,它可以提供高度專業化的物流服務,具有降低作業成本、提高服務水平、減少業務風險、可以對供應物資全程監控等優點。
應急物流進入平穩運作階段后,物流執行主體已經可以比較準確地掌握或預測救援所需物資的種類、數量以及運送地點等數據,可以制定較為全面的救援物資保障計劃,建立覆蓋全面的避難所與集中物資發放點等物資發放設施,創造將應急物資的運輸、配送等功能要素外包給專業第三方物流公司的條件。而且平穩運作階段與善后處置階段持續時間較長,繼續以政府相關部門為執行主體負責應急物流的具體運作,長期承擔救援物資運輸、配送的實施工作是不切實際的。一方面,由于應急物流系統運轉的物質基礎是通過行政手段征集的各類資源,如運輸車輛等,長期使用征集資源來保障應急物資供應是不可靠的:通過行政手段不能有效協調不同利益團體的行為,所以無法長期維持應急物流系統高效運轉。另一方面,由政府實施、控制的物流系統在物流效率、保障力度方面也無法與專業的第三方物流公司相比。加之在應急物流進入平穩運作階段后,應急物流的目標也由以最快速度將救援物資運輸到突發事件發生地、救助傷者、安撫受災群眾逐漸過渡到降低物資供應成本,按時、按量地將救援物資運送到需求點上來。因此應急物流執行機構可以與專業第三方物流公司簽訂協議,在第三方物流公司保證能夠將救援物資按時、按量地運達目的地的前提下,建立合同關系,由第三方物流公司負責完成物資運輸、配送等環節。利用第三方物流公司服務水平高、克服需求波動能力強、技術先進、成本低的優點來提供應急物流服務,在進一步提高救援物資供應服務水平的基礎上,降低供應成本。應急物流執行主體只需要控制供貨渠道和籌措應急救援物資,其他的物流業務都可以外包給第三方物流公司,而且目前國際上許多大型跨國物流企業已經開始參與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置,從事應急救援物資運輸與配送業務。因此,在應急物流進入平穩運作階段后,可以將應急物流業務外包給第三方物流公司。
4.善后處置階段
在突發事件處置進入重建期時,應急管理體系框架中的指揮調度系統開始將工作重點轉入當地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恢復。應急物流也進入了善后處置階段。與應急管理相適應,應急物流的善后處置階段也是持續時間最長的一個階段,它從進行災后重建工作開始,一直到突發事件的影響完全消失、災區恢復正常生活秩序為止。
應急物流的善后處置階段與平穩運作階段相比,最大的區別是救援物資在物資供應網絡中流轉的驅動力發生了變化。在善后處置階段,救援物資的供應將由應急物流執行主體推動調整為受災群眾拉動。由于在應急物流啟動階段與平穩運作階段受災群眾對救援物資的需要存在緊迫性,因此一般采用推動方式供應救援物資。而進入善后處置階段以后,應急處置方案的目標是恢復受災區域的正常生產、生活秩序,應急物流與一般商業物流的差異也完全消失,突發事件已經完全得到控制,當地正常秩序正在逐漸恢復,應急物資需求的緊迫性開始消失,應急物資的供應可以先由物流終端統計受災群眾的需要,然后再根據收集到的需求從不同的供應渠道調集或訂購相應物資,最后交由第三方物流公司運達物資需求點,實現應急物資的空間效用。
按照以上的階段劃分方法,每一階段都有明確的階段轉換條件,應急物流系統可以根據約束條件及外部環境的變化,調整自身的作業方式,便于指導應急物流的具體實踐。同時根據不同階段的目標以及應急物流與一般商業物流之間差異的演變過程,將應急物流部分業務外包給專業第三方物流公司,由其負責承擔救援物資供應的運輸、配送等任務。利用第三方物流公司專業性強、成本低的優點,在確保實現應急物流目標的基礎上,進一步降低供應成本,這樣可以在提高救援物資供應效率的同時提高供應效益。
根據以上對應急物流與一般商業物流的差異分析及其階段劃分,可以了解到,在啟動階段,應急物流在供應鏈體系、驅動力、運輸工具、外部環境等多個環節與一般商業物流存在較大差異。所以對于應急物流的研究應主要集中在突發事件爆發初期物資供應啟動階段的應急物流救災物資的配送和調度。
四 應急物流系統的構成要素
建立應急物流系統的目的在于保障應急救援物資的及時供應,滿足應急處置突發事件的需要。而要實現這個目標,離不開應急物流系統的構成要素密切合作、完成各自的任務。應急物流系統主要包括以下幾個實體要素(繆成,2006)。
應急物流執行機構:它是應急物流的決策機構與執行主體,在指揮調度部門的統一指揮下,負責物流系統的計劃、組織和控制等工作,為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置提供物資保障。
應急物流信息子系統:應急物流信息子系統是整個應急物流系統的數據存儲與交流平臺。它包括通信平臺和信息平臺。其中,通信平臺包括電話、無線通信、傳真、可視電話系統等,為應急物流信息的傳播提供技術手段;信息平臺用于應急物流系統中信息的傳播、交流和反饋,災害處理方案、措施的發布等。
救援物資的供應者包括救援物資儲備庫、民間捐贈、緊急采購。它們根據各自的特點與優勢在不同階段供應救援物資,保障應急物流系統中救援物資根據需求源源不斷地流入。
應急救援物資構成了應急物流的流體要素,它也是建立應急物流系統以實現空間與時間間隔跨越的目標客體。它主要包括生活資料類、救生器材類、救治物品類三類物資,在通常情況下應急物流中應急救援物資的流動屬于批量大、品種少的物資供應方式。
運輸工具子系統是應急物流系統中救援物資空間移動的載體,應急物流系統自身不保有運輸工具,突發事件爆發后所需的運輸工具全部依賴于臨時征用,它根據需要包括公路、鐵路、航空等多種運輸方式。
應急物流網絡是在突發事件爆發后,臨時在事件地與周邊地區建立起來的物資流轉設施。它具體負責救援物資收集、儲存、轉運等職能。應急物流配送網絡的末端負責分發救援物資。同時還承擔收集災區物資需求信息的職責,是需求信息的起始點。
五 應急物流網絡的構成要素
如圖1-1所示,應急物流網絡主要由以運輸場站、應急物資儲備節點等為物流節點設施的主體要素和以公路、鐵路、航空、水運等為物流通道設施的支撐要素構成,這兩部分共同形成一定的空間層次結構。

圖1-1 應急物流網絡構成要素
資料來源:郭曉光:《面向自然災害的應急物流網絡規劃與運作研究》,博士學位論文,北京交通大學,2013,第3頁。
幾乎全部物流活動都是在節點和通道上進行的。物流通道上進行的活動主要是運輸,包括集貨運輸、干線運輸、配送等;物流功能要素中的其他功能要素如包裝、裝卸、保管、分貨、配貨、流通加工等,都是在節點上完成的。應急物資儲備節點在整個應急物流網絡中的集疏運功能、銜接功能、信息功能和管理功能,決定了其在應急物流網絡規劃與運作中至關重要的地位。按照救援地域范圍,可將應急物資儲備節點分為全國型、區域型和城市型等不同等級的物流節點。其中區域型應急物資儲備節點以城市群或經濟區為救援范圍,有比較強的輻射能力和充足的庫存儲備,可向省際范圍的需求點提供應急物資。這種節點規模較大,所能覆蓋的需求點較多,物流作業量較大。城市型應急物資儲備節點以城市作為救援區域范圍,一般僅有公路運輸通道,具有較快的應急反應速度。
應急物流通道是應急物流網絡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個涉及面廣,由諸多要素構成的、復雜的、龐大的運輸組織與管理系統,其含義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來理解(郭曉光,2013)。
一是從硬件設施角度考慮,應急物流通道必須包含一定的交通運輸網絡,比如公路、鐵路、航空、水運等通道。
二是從運輸組織角度考慮,應急物流通道必須考慮采用一定的運輸組織方法,比如鐵路列車開行方案、飛機的航班安排計劃、海運班輪的航行方案等。
三是從運營和管理角度考慮,應急物流通道必須使運輸救援企業參與整個運輸過程。
四是從管理體制角度考慮,必須有相應的主管部門對應急物流通道進行宏觀調控和對整個運輸過程進行監管。區域的各種應急物流通道不僅要在發展規劃、結構、速度以及空間地域分布方面與應急救援工作相適應,同時,更要在系統綜合運輸能力上相協調,培養適應應急物流網絡運作、滿足應急救援需要的綜合運輸能力。
六 應急物流的保障機制
應急物流的實施往往需要緊急調動大量應急物資,只有使應急物流的流體充裕、載體暢通、流向正確、流程簡潔、流速快捷,才能使應急物資快速、及時、準確地到達事發地,這就要求我們建立起應急物流的保障機制,滿足應急物流實施的必要條件(朱輝、錢仲威,2009)。
1.基礎設施保障
物流基礎設施的發展水平對保障應急物流的順利實施起著關鍵的作用。物流基礎設施包括通信系統、交通運輸網絡、物資儲備設施和物流信息網絡等。一個反應快速和覆蓋廣泛的物流體系可以大幅度地提高應急物流的實施效率,減少損失。
2.政府協調機制
政府協調機制可通過“突發性自然災害和公共事件協調處理機構”來建立,國家可以通過法律、法規形式給這些機構特定的權力和資源,并建立相應的專門機構和運作系統。
3.全民動員機制
動員是一項民眾廣泛參與,依靠民眾自己的力量,實現特定社會發展目標的群眾性運動。應急物流中的全民動員機制可通過傳媒通信等技術手段告知民眾受災時間、地點,受災種類、范圍,賑災的困難與進展,民眾參與賑災的方式、途徑等信息,這樣可以實現如下目標。
①推動全民參與、關心賑災事宜,調動民眾的主觀能動性,為賑災獻計獻策;
②根據需要可以以有償或無償方式籌集應急物資或用于采購應急物資的應急款項;
③為實現快速應急物流提供各種方便;
④為賑災提供必要的人力資源。
4.法律保障機制
從世界范圍來看,在應對突發性災害的時候,國家相關法律法規起著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相關法律可以保障在特殊時期、特殊地點的秩序和公正;另一方面,可以規范普通民眾和特殊人群在非常時期的權利與義務,明確可為與不可為。應急物流中的法律機制實際上是一種強制性的動員機制,也是一種強制性保障機制。
5. “綠色通道”機制
在重大災害發生及救災賑災時期,建立地區間的、國家間的“綠色通道”機制(席敏婕,2011),即建立并開通一條或者多條應急保障專用通道或程序,可有效縮短作業周期和提高速度,以方便快捷的方式通過海關、機場、邊防檢查站、地區間檢查站等,讓應急物資、搶險救災人員及時、準確到達受災地區,從而提高應急物流效率,縮短應急物流時間,最大限度地減少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損失。
綜上所述,應急物流在我國尚屬一個新興概念,我國應急物流體系還很不完善,需要加強對建立應急物流體系的理論與實踐研究,不斷完善應急物流理論,盡早建立高效、快速的應急物流體系,完善作為保障的應急物流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