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農村調查(總第8卷·村莊類第7卷·華南區域第7卷)
- 徐勇 鄧大才
- 5418字
- 2019-02-01 15:58:08
總序
2015年是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歷史上的關鍵一年。在這一年,本院不僅成為完全獨立建制的研究機構,更重要的是進一步明確了目標,特別是進行學術整合,構建了一個全新的調查研究計劃。這一計劃的內容包括多個方面,其中,中國農村調查是基礎性工程。從2015年開始出版的《中國農村調查》便是其主要成果。
學術研究是一個代際接力、不斷提升的過程。農村調查是本院的立院之本,興院之基。本院的農村調查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主要是基于項目調查的個案調查(1985~2005年)。
20世紀80年代開啟的中國改革開放,起始于農村改革。延續20多年的人民公社體制被廢除后,農村的生產功能由家庭所承擔,社會管理功能則成為一個新的問題。這一問題引起我院學者的關注。1928年出生的張厚安先生是中國政治學恢復以后較早從事政治學研究的學者之一。他與當時其他政治學學者不同,比較早地關注農村政治問題,并承擔了農村基層政權方面的國家研究課題。與此同時,本校其他學者也承擔了有關農村政治研究的課題。1988年,這些學者建立起以張厚安先生為主任的農村基層政權研究中心,由此形成了一個自由結合的學術共同體。
作為一個學術共同體,農村基層政權研究中心有其研究宗旨和方法。在學術共同體建立之初,張厚安先生就提出了“三個面向,理論務農”的宗旨。“三個面向”是指面向社會、面向基層、面向農村;“理論務農”是指立足于農村改革實踐,服務于農村改革實踐。這一宗旨對于政治學者是一個全新的使命。政治學研究政治價值、政治制度與政治行為。傳統政治學更多研究的是國家制度和國家統治,以文本為主要研究方法。“三個面向”的宗旨,必然要求方法的改變,這就是進行實地調查。自學術共同體形成開始,實地調查便成為我們的主要研究方法。
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張厚安先生為領頭人的學者就開始進行農村調查。最初是走向農村,進行全國性的廣泛調查,主要是面上了解。1995年,在原農村基層政權研究中心的基礎上,成立了農村問題研究中心,由張厚安先生擔任主任,由1955年出生的中年學者徐勇教授擔任常務副主任。新的中心的研究重點仍然是基層政權與村民自治,但領域有所擴大,并將研究方法凝練為“實際、實證、實驗”,更加強調“實”。這種務實的方法開始引起學術界的關注,并注入國際學術界的一些研究理念和方法。我們的農村調查由面上的了解走向個案調查。年屆七旬的張厚安先生親自帶領和參與個案村莊調查,其代表作是《中國農村村級治理——22個村的調查與比較》。這一項目在全國東、中、西三個地區選擇了6個重點村和18個對照村進行個案調查,參與調查人員數十人,并形成了一個由全國相關人員參與的學術調查研究團隊。
第二階段主要是基于機構調查的全面調查(2005~2015年)。
1999年,國家教育部為推動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啟動了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重點基地建設。當年,華中師范大學農村問題研究中心更名為“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農村問題研究中心”,由徐勇教授擔任主任。2000年,中心成為首批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在基地成立之前,以張厚安教授為首的研究人員是一個沒有體制性資源保障,純因個人興趣而結合的學術共同體,有人堅持下來,也有人離開。成為教育部基地以后,中心仍然堅持調查這一基本方法,并試圖體制化。其主要進展是在全國選擇了20多家機構作為調研基地,以為全國性調查提供相應的保障,并建立相互合作關系。
作為教育部重點基地,中心是一個有一定資源保障的學術共同體,有固定的編制人員,也有固定的項目經費,條件大為改善,但也產生了新的問題。這就是農村調查根據各人承擔的研究項目而開展。這不僅會造成研究人員過分關注項目資源分配,更重要的是造成調查研究的“碎片化”和“片斷化”,難以形成整體和持續性的調查。同時,研究人員也會因為理念和風格不同而產生分歧,造成體制性的學術共同體動蕩。為了改變調查研究項目體制引起的“碎片化”傾向,2005年,徐勇教授重新規劃了基地的發展,提出“百村觀察計劃”,計劃在全國選擇100多個村進行為期10年、20年、30年以至更長時間的調查和跟蹤觀察。目標是如建立氣象觀測點一樣,能夠及時有效地長期觀測農村的基本狀況及變化走向。這一計劃得到時任華中師范大學社會科學研究處處長的石挺先生的鼎力支持。2006年,計劃得以試行,主要由劉金海副教授具體負責。最初的試點調查村只有6個,后有所擴展。2008年,在試點基礎上,由鄧大才教授主持,全面落實計劃,調查團隊根據嚴格的抽樣,確定了200多個村和3000多個農戶的調查樣本。
“百村觀察”是一項大規模和持續性的調查工程,需要更多人的參與。同時它又是一項公共性的基礎工程,人們對其認識有所不同。因為它要求改變項目體制造成的調查“碎片化”和研究“個體化”的工作模式。為此,學術共同體再次發生了有人退出、有人堅持、有人加入的變化。
2009年正式啟動的“百村觀察計劃”,取得了超出預想的成績:一是從2009年開始,我們每年都要對樣本村和戶進行調查,調查內容和形式逐步完善,并形成了相對穩定的調查體系。除了暑假定點調查以外,還擴展到寒假專題調查。每年參與調查的人員達500人左右,并出版了《中國農村調查》等系列著作。二是因為是大規模的調查,可以進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形成調查報告,提供給決策部門,由此也形成了“頂天立地”的理念。“頂天”就是為決策部門服務,“立地”就是立足于實地調查。這一收獲,使中心得以在教育部第二次基地評估中成為優秀基地,并于2010年更名為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由徐勇教授擔任院長,鄧大才教授擔任執行院長。三是形成了一支專門的調查隊伍并體制化。起初的調查者有相當部分是沒有受到嚴格專業訓練的志愿者。為了提高調查質量,自2012年起,研究院將原來分別歸于各導師名下指導的研究生進行整合,舉辦“重點基地班”。基地班以提高學生的調查研究能力為導向,實行開放式教學、階梯性培養、自主性管理,形成社會大生產培養模式,改變了過往一個老師帶三五個學生的小作坊培養方式。至此,農村調查完全由受到專門調查和學術訓練的人員承擔,走向了專業化的道路。四是資料數據庫得以建立并大大擴展。過往的調查因為是項目式調查,資料難以統一保管和使用。2006年,我們啟動了中國農村數據庫建設。隨著“百村觀察計劃”的正式實施,大量數據需要錄入,并收集到許多第一手資料,資料數據庫得以迅速擴展。
第三階段主要是基于歷史使命的深度調查(2015年至今)。
農村調查的深入和相應工作的擴展,勢必與以行政方式組織科研的現行大學體制產生碰撞。但是,已經有一個良好開端的調查不可停止。適逢中國的智庫建設時機,2015年,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成為完全獨立建制的研究機構,由1970年出生的鄧大才教授擔任行政負責人。
中國農村研究院獨立建制,并不簡單是成為一個獨立的研究機構,而是克服體制障礙,進一步改變學術“碎片化”傾向,加強整合,提升調查和研究水平,目標是在高等學校中建設適應國家需要的智庫。實現這一目標有五大支撐點:一是大學術,通過以政治學為主,多學科參與,協同研究;二是大服務,繼續堅持“頂天立地”的宗旨,全面提高服務決策的能力,爭取成為有影響力的決策咨詢機構;三是大調查,在原有“百村觀察計劃”基礎上構建內容更加豐富的農村調查體系,爭取成為世界農村調查重鎮;四是大數據,收集和擴充農村資料和數據,爭取成為最為豐富的農村資料數據庫;五是大平臺,將全校、全省、全國,乃至全球的農村研究學者吸引(并使其參與)到農村研究院的工作中來,爭取使這里成為世界性的調查研究平臺。這顯然是一個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宏大計劃,也標志著中國農村研究院的全新起步。
獨立建制后的中國農村研究院仍然將農村調查作為自己的基礎性工作,且成為有體制性保障的工作。除了“百村觀察計劃”的持續推進以外,我們重新設計了2015版的農村調查體系。這一體系包括“一主三輔”:“一主”即長期延續并重新設計的“中國農村調查”為主體;“三輔”包括“滿鐵農村調查”翻譯、“俄國農村調查”翻譯和我們團隊到海外農村進行實地調查的“海外農村調查”,目的是完善農村調查體系,并為中國農村調查提供借鑒。
現代化是一個由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變的過程,這一轉變是從農村開始的。農村和農民成為現代化的起點,并規制著現代化的路徑。19世紀后期,處于歷史大轉變時期的俄國,數千人參與對俄國農村的調查,持續時間長達40多年。20世紀上半葉,日本在對華擴張中,以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為依托開展對中國農村的大規模調查,持續時間長達四十多年,形成了著名的“滿鐵調查”。進入21世紀,中國作為一個世界農業文明最為發達的大國,正在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向現代工業文明邁進。中國需要也應有能夠超越前人的大規模農村調查。“2015版的中國農村調查”正是基于這一歷史背景設計的。
“2015版的中國農村調查”超越過往的項目或者機構調查體制,而具有更為宏大的歷史使命:一是政策目的。智庫理所當然要出思想,但“思想”除了源自思考以外,更要源自可供分析的實地調查。過往的調查雖然也是實地調查,但難以對調查進行系統化的分析,并根據調查提出有預見性的結論。在這方面,19世紀的俄國農村調查有其長處。“2015版的中國農村調查”將非常重視實地調查的可分析性和可預測性,以此提高決策服務成效。二是學術目的。調查主要在于知道“是什么”或者“發生了什么”,是事實的描述。但是,這些事實為什么發生?其中存在什么關聯?這是過往調查關注比較少的,以至于大量的調查難以用于進行深度的學術開發,學術研究主要依靠的還是規范方法,實地調查難以為學術研究提供必要的基礎,由此會大大制約調查的影響力。“2015版的中國農村調查”特別重視實地調查的深度學術開發性,調查包含著學術目的,并可以通過調查提煉學術思想。其作為一種有實地調查支撐的學術思想也可以間接影響決策。為此,“2015版的中國農村調查”在設計時,除了關注“是什么”以外,也特別重視“為什么”,試圖對中國農村社會的底色及其變遷進行類似于生物學“基因測序”的調查。三是歷史傳承目的。在現代化進程中,傳統農村正在迅速消逝。“留得住鄉愁”需要對“鄉愁”的記錄和保存。20世紀以來,中國農村發生了太多的變化,中國農民經歷了太多的起伏,農村農民的歷史構成了國家歷史不可或缺的部分。“2015版的中國農村調查”因此特別關注歷史的傳承。
基于以上三個目的,“2015版的中國農村調查”由四個部分構成。
其一,口述調查。主要是通過當事人的口述,記錄20世紀上半期以來農村的變化及其對當事人命運的影響。其主體是農民個人。在歷史上,他們是微不足道的,盡管是歷史的創造者,但沒有歷史記載他們的狀況與命運。進入20世紀以后,這些微不足道的人物成為“政治人物”,盡管是“小人物”,但他們是大歷史的折射。通過他們自己的講述,我們可以更加充分地了解歷史的真實和細節,也可以更好地“以史為鑒”。口述史調查關注的是大歷史下的個人行為。
其二,家戶調查。主要是以家戶為單位的調查,了解中國農村家戶制度的基本特性及其變遷。中國在歷史上創造了世界最為燦爛的農業文明,必然有其基本組織制度支撐。但長期以來,人們只知道世界上有成型的農村莊園制、部落制和村社制,而沒有了解研究中國自己的農村基本組織制度。受20世紀以來的革命和現代化思維的影響,人們對傳統一味否定,更忽視對中國農村傳統制度的科學研究,以至于我們在否定自己傳統的同時引進和借鑒的體制并不一定更為高明,使中國農村變遷還得在一定程度上向傳統回歸。實際上,中國有自己特有的農村基本組織制度,這就是延續上千年的家戶制度。家戶調查關注的是家戶制度的原型及其變遷,目的是了解和尋求影響中國農業社會變遷的基因和特性。
其三,村莊調查。主要是以村莊為單位的調查,了解不同類型的村莊形態及其變遷實態。農村社會是由一個個村莊構成的。與海洋文明、游牧文明相比,農業文明的社會聯系更為豐富,“關系”在中國農村社會形成及其演變中居于重要地位。中國在某種意義上說是一個“關系國家”,但是作為一個歷史悠久、人口眾多、地域遼闊、文明多樣的大國,關系格局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表現,由此形成不同類型的村莊。國家政策要“因地制宜”,必須了解各個“地”的屬性和差異。村莊調查以“關系”為核心,注重分區域的類型調查。通過不同區域的村莊形態和變遷的調查,了解和回答在國家“無為而治”的傳統條件下,一個超大的農業社會是如何通過自我治理實現持續運轉的;了解和回答在國家深度介入的現代條件下,農業社會是如何反應和變化的。
其四,專題調查。主要是以特定的專題為單位的調查,了解選定的專題領域的狀況及其變化。如果說前三類調查是基本調查的話,專題調查則是專門性調查,針對某一個專題領域,從不同角度進行廣泛深入的調查,以期獲得對某一個專門領域的全面認識和把握。
“2015版的中國農村調查”是一項世紀性的大型工程,它是原有基礎的延續,也是當下正在從事,更是未來需要長期接續的事業。這一事業已有數千人參與,特別是有若干人在其中發揮了關鍵性作用;當下和未來將有更多的人參與。歷史將會記錄下他們的功績,他們的名字將與我們的事業同輝!
2016年6月,教育部公布了對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的評審結果,我院排名全國第一,并再獲優秀。這既是對過往的高度肯定,也是對進一步發展的有力鞭策。為此,本院再次明確自己的目標,這就是建設全球頂級農村調查機構、頂級農村資料數據機構,并在此基礎上,形成自己的學術領域和學術風格。而要達到這一目標,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克難攻堅、不懈努力!
徐勇
2015年7月15日初序
2016年7月15日補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