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下鎮村陳氏宗族的自然形態與實態

下鎮村地處林寨盆地,四周群山環繞,中間開闊平坦,是難得的生息繁衍之地。下鎮村氣候適宜,地沃土肥,非常利于水稻等作物生長,農業生產條件優越,陳氏先祖因而在此落居。在下鎮村旁,東江支流浰江穿流而過,利用浰江水運溝通江西與廣東的優勢,陳氏族人“日則錢谷,夜則詩書”,積累了大量財富,宗族迅速崛起。

第一節 自然環境

下鎮村地處粵北山區河流谷地,氣溫適宜,雨水充沛,一年三熟,且浰江洪水泛濫后留下肥沃的表層土壤,對作物生長極為有利,為家族生息提供了基本的條件。此外,下鎮村“背山面水”的地理位置,也影響了村莊的選址和房支分布。

一 氣候與降雨

下鎮村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常年氣溫適宜,全年最高氣溫38℃,最低氣溫-2℃,年均溫度17.9℃~20.2℃,大多數年份平均每天日照時間在7小時以上,年平均相對濕度80%,無霜期267~301天。年均雨量1700~1704毫米,降雨主要集中兩個時段,4~6月為前汛期,降雨量占全年的將近一半,7~9月為后汛期,降雨量在全年所占比重接近三成,由于降雨較為集中,降雨量大,經常發生洪水災害。因為地處山區小盆地,四周山高林密,貌若金盆,雨水充沛,作物一年三熟。關于氣候與農業生產特征,《和平縣志》《和平縣志》,1999年。中有生動的記載:

 

驚蟄牛背直(即驚蟄開始翻田播種)。春分后,好種豆;春分前,好種棉。清明時節好蒔田。夏至到小暑,晚造要播子(種)。大暑到立秋,夏種又夏收。立冬不割禾,一夜少一籮。

立春晴一日,耕田不費力。清明晴,挑秧蒔草坪。谷雨無雨,給回田主。秋前三日,秋后三日,打賴死三日。蒔田蒔到處暑,有收就收,有收白苦。禾怕寒露風,婦女怕得月風。雷打秋,對半收。十月不犁霜,等于有糞缸。

春暖不暖,桐葉包拳。春霧晴,夏霧雨,秋霧日頭曬死鬼。立夏小滿,江河水滿。冬至出日頭,過年冷死牛。雷公先唱歌,下雨不會多。

 

下鎮及林寨盆地優越的氣候條件非常適宜水稻等農作物的生長。陳氏開基祖元坤公乘船經過此地時,就是看中此地“地沃土肥”才選擇定居的。在下鎮,水稻一年三熟,其他作物番薯、花生、油菜、甘蔗、林木等生長旺盛,從而為家族生息提供了基本的條件。

二 地理地貌

下鎮村屬于粵北山區,四周為群山環繞,中間浰江穿流而過,形成了山間河谷小盆地,村莊恰好位于盆地的中心地帶。雖然地處偏僻,陸上交通極為不便,但有水路與外界溝通,地理位置較為優越。

(一)“群山環抱,一水繞庭”

下鎮村位于廣東省河源市和平縣林寨鎮中北部,地處東經114°~115°、北緯24°05′~24°42′,距離林寨鎮政府所在地(林寨街)約3公里,距離和平縣城35公里。南鄰浰江,與林寨街隔江而望,北接林寨鎮興井村,西接林寨鎮樓鎮村,東北鄰林寨鎮石江村。

林寨鎮屬低山丘陵地帶,四面群山環抱,中間平坦開闊,浰江自西向東流經本鎮入東江。下鎮村坐落于林寨盆地的黃金位置,后面是矮屻山,前方是大嶺山,左前方是古云山,東邊是番家寨,西邊是唐子山,南邊最高的是銅鑼嶂。據老人們講,大嶺山恰似一張案桌,古云山極像朝拜皇帝的玉笏朝板,大嶺山背后的銅鑼嶂,原本有點溜肩,幸好有東水嶂的山巒襯墊,成左右齊平的官帽,村前端有五個小山丘,正合“玉板朝天,瓔珞垂珠”的吉祥格局,這樣的地方是難得的風水寶地,能庇護子孫后代,人杰地靈。全鎮海拔在200米以下,相對高差不超過30米,全鎮村莊基本沿主干河流兩側呈斷續的狹長帶狀分布。在南北山之間浰江穿流而過,將整個林寨一分為二。下鎮村在浰江北岸,村莊距離河堤500米左右,以前村莊外圍有人工開挖的小河,小河繞村一周,并與浰江連通,劃小船可以從村莊進入浰江。在村莊四周是一塊塊的農田,下鎮村地處帶狀河谷的中心位置,整個村莊就在河谷中間分布,從遠處望去儼然是插入農田之上的。

“群山環抱,一水繞庭”的地形地貌,對外來講,相對較為封閉,遠離大路要津,為族人躲避戰亂提供了天然屏障,可謂亂世中一方難得的凈土;同時,河流谷地也為族人提供了相對充裕的、富饒的田地,非常適宜水稻等作物的生長,無疑為族人世代繁衍奠定了基本的生存條件。因此,下鎮村及林寨盆地得天獨厚的地形地貌使陳氏先祖停下了不斷奔波的腳步,毅然選擇此地,安家落居、繁衍生息。

據老人講,風水上一般認為建屋最佳的方位是,北面有連綿高山作為屏障,南面有遠山和近丘相呼應,左右有低山丘陵擁抱,內有良田與河流,旨在易守難攻和滿足生產需求。因此,背山面水是村莊選址的基本原則。而下鎮的地理格局恰好符合得水、藏風、聚氣的要求。陳氏宗族村落和民居建筑的選址正是采用“靠山面水”這一原則,后有山崗為依靠,俗稱有“靠山”,當地人又認為“林木興則宅必旺,林木敗則宅必敗”“水是農業的命脈”,因而房屋后廣植林木,不許砍伐;前有溪水或挖置水塘,稱“藏風得水”。

此外,下鎮選址于東江上游的盆地,南臨浰江,依山傍水,以風水學的觀點來說,古云山屬于“獅象守水口”的風水寶地,“只見江流滾滾來,不迭活水流經去”,能庇護子孫后代,人杰地靈。在水口處,也是下鎮村的入口處,有一棵千年古榕樹,被陳氏族人視為社公樹,樹的下方有一個一米左右的神龕,逢年過節村民均在此燒香、祭拜。在族人心目中,這棵樹是很神奇的,留下了一些神乎其神的傳說,樹木到現在依然生長旺盛。此外,在可以看到水流走的地方,一般都會有水口樹。

(二)村莊格局與房支分布

下鎮在崇山峻嶺之中,在陳姓族人到來之前,宋朝時就建有圍墻。早年的下鎮人用東江砂石、石灰、卵石和糯米粉(三合土)夯成二尺墻壁,用來抵御洪水和匪患,十分牢固。由于瀕臨江河,地勢低洼,下鎮村經常發生洪水,為了能在頻繁的水災中安身立命、繁衍生息,陳氏先祖在規劃村莊時,將村莊的樣式設計成船形,這樣家族就像是生活在“船上”,不管多大的水災,村莊都不會被淹沒,族人都可以安然無恙。因此,下鎮圍又被稱為“船形圍”。下鎮村圍東西長約500米,南北寬約200米,這在當地是典型的大圍(下鎮村的圍屋長度是200米,當地很多客家圍屋都是200米,200米的圍屋屬于大圍)。下鎮的街巷是陳姓立基時形成的,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街巷互相貫通,村頭的叫石街口,中間的叫上石街,東路段叫金帶街。根據浰江水流的方向,水來的方向為上,因此村莊西邊稱為“正頭”,中間稱為“正心”,東邊稱為“正尾”(之所以有此叫法,是因為以前“下鎮”也被稱作“下正”)。村莊外圍有五口水塘,水塘之間有橋梁和小河溝通,從而在外圍環繞著村莊,成為村莊的“護村河”,使村莊更加安全。可以看出,為了家族的世代綿延,陳氏先祖們在村莊的規劃建設上煞費苦心,充分發揮了地形地勢之便。

下鎮分東、南、西、北四門,東門是下鎮村正門,東門外有一大坪(廣場),占地4000平方米,可容納上千人,世代是族人娛樂休息之所。東門上書“美聚東南”,南門為“明遠門”,西門為“光裕門”,每個門的兩側都有拱門,通往村內街道。三座圍門中,東門、南門、西門都朝南,北門朝北,都是陳氏族人出入的必經之路。平時族人進出村莊,走哪個門都可以,但是遇有紅白喜事,各房支只能走各自房支所在地段對應的大門,不能走其他的門,界定清晰,不容錯亂。其他姓氏和村子的人有紅喜事,比如娶親等,可以從下鎮經過,但是白事不能從下鎮村中經過,要從外面繞道經過。村莊內水井、店鋪、家族生存設備樣樣俱全,大門一關,自成一個小天地。

下鎮陳氏房支的分布較為清晰。四世祖驥公生下五個兒子:昘、昱、鼎、昺、昂,留在下鎮的昘、昱、鼎三房形成了村莊基本的房支格局,其中昘公房即長房分居正心,昱公房即二房分居正頭,鼎公房即三房分居正尾。由于長房人丁興旺,至十四世祖凌九公時,生了五個兒子:濟士、濟清、濟民、濟川、濟時,五個兒子子孫眾多,又形成了五支系,后來的下鎮村莊,以五支系的子孫最多。昘公房五支系大體圍繞祠堂左右分布,建屋居住,長房濟士公支系在祠堂右邊,二房濟清公支系在祠堂左邊,三房濟民公支系在濟士公支系的右邊,四房濟川公支系在濟清公支系的左邊,五房濟時公支系在濟士公的右前方。以祠堂為中心,各支系依次排列開來,秩序井然,各房支大體沿此格局分布。后來隨著世事推移,房支之間興衰差異較大,后世子孫建房時打破了原來的布局,使得房支的分布變得錯亂,邊界逐漸模糊(見圖2-1)。

圖2-1 下鎮村村莊格局與房支分布

資料來源:根據田野調查手工繪制。

三 水資源特征

下鎮村位于浰江河流谷地的中間地帶,地勢開闊平坦,水資源極為充沛。下鎮村內水塘和水井廣布,尤其是豐沛的浰江水系在為農業生產、日常生活提供必不可少的基礎條件的同時,也給下鎮村帶來了數不清的水災,深刻地影響著陳氏族人的生存發展。

(一)浰江:“一水旺百業”

浰江是下鎮村和林寨鎮主要的河流。“浰江”就是穿江而過的意思,浰江自西向東貫穿林寨全境,從下鎮村前流過,與下鎮陳氏族人的生存興衰密切相關。浰江加上一些河流支系,形成了縱橫交錯的河網,為稻田灌溉提供了充足的水源。此外,下鎮村陳氏族人筑陂開圳,興修水利,在缺水季節引來河水,確保農田灌溉。同時,在每年5~9月的雨季,浰江河水暴漲,河水常常漫過河堤,將下鎮的農田淹沒,但是洪水停留的時間一般不長,多是早至晚退,退去后會留下一層泥土,使得土地更加肥沃,莊稼收成更好。正因為如此,盡管時常有洪水等惡劣災害的外部威脅,陳氏族人依然能持續地繁衍壯大。

以前,下鎮村有河道與浰江連通,乘小船可以從村莊進入浰江,并且直達東江。清朝后期至民國時期,下鎮陳氏族人依托當地得天獨厚的物產和浰江便利的水運條件,在粵北、贛南地區進行貨物的流轉互通,在林寨街大力發展商船運輸、倉儲保管等行業,積累了可觀的財富,富甲一方(見圖2-2)。

圖2-2 浰江流域

資料來源:從《和平縣志》(民國32年〈1943年〉)截圖。

(二)水塘:“有塘有生旺”

在下鎮村內,有大小五個水塘,有的有名稱,有的沒有名稱,有名字的有三個,其中在正頭的水塘叫“正頭塘”,在正心的叫“正心塘”,在正尾的叫“正尾塘”。五個水塘沿村莊南邊、西邊外圍依次排開,有的是半月形的,有的是方形的。水塘的面積大小不一,大的占地3~4畝,小的占地在1畝左右。五個水塘為濟士、濟清、濟民、濟川、濟時公五個支系所有,每個支系擁有一個。水塘是各個支系內部的共有財產,為本支系族人所共有,由支系進行管理、使用。

對于下鎮族人來說,水塘的功能是多樣的。水塘的功能首先是風水,族人認為有水塘意味著有風有水,可以風調雨順。水塘的水可以用來防火,當出現火災時,族人從水塘里取水滅火;水塘也可以養魚,塘越大,養的魚越大,意味著族人能發大財、做大官。因此,水塘在陳氏族人心中是神秘的、必不可少的,幾百年來無人敢在水塘建房,至今依然如此。此外,水塘主要用來排水和排污。陳氏族人日常的生活污水都通過排水溝渠排進水塘,尤其是在下大雨的時候,雨水可以迅速地排進水塘,避免了村內積水被淹。故此,陳氏先祖曾經告誡子孫說,“有塘有生旺,水浸火燒唔使慌,無塘無旺相,落水巷街變池塘,信者納百福,不信自遭殃”。

(三)水井:“人人都有份”

在下鎮村,陳氏宗族內部有2口水井,一個在南門里側,叫南門井;另一個在西門外邊,叫西門井(見圖2-3)。兩口水井都為圓形,井欄用兩塊半圓形的紅砂巖組成全圓形,水井外圍有井臺,供族人洗衣、洗菜使用。在下鎮村,水井是典型的“公家”的財產,兩口水井歸屬全體下鎮陳氏族人所有,全村的人都從兩口水井里取水,但是外姓人不能到井里取水;同時由“公家”也就是房族定期進行整修、維護。由于水井關乎全體族人的生活,與每個族人息息相關,因此房族關于水井的使用、維護亦有明確的規定,不容違反。下鎮陳氏宗族內部水資源的統計情況如表2-1所示。

圖2-3 西門水井

表2-1 下鎮陳氏宗族內部水資源情況統計

(四)水災:“一日造三浸”

下鎮村在擁有豐沛水資源的同時,也面臨著因水而來的威脅。水災成為下鎮陳氏宗族最主要的自然風險。歷史上,下鎮曾遭遇數不清的洪水襲擊,一些持續時間很長的特大水患以及隨之而來的秋旱,往往導致族人生活極度困難,人口銳減。以前,有句民謠“有女莫嫁下鎮廟,唔系水浸就火燒”,說的就是下鎮村經常遭受洪水浸淹的大難題。因此,陳氏族人建房時多采用木石結構,樓內所有房門沒有門垛,讓洪水來去自如,減少排水困難;同時,在房前屋后種植風水林蓄養水源,在村莊外開挖大小水塘,以減輕洪水的威脅。

為了生存下去,陳氏宗族必須舉全族之力與洪水斗爭,比如房族中備有幾艘應急木船,常年存在南門門樓上(見圖2-4),一旦洪水達到一定高度就推下木船沿街救助族人,將其轉移到地勢高的房屋或古云山等安全地帶。由于飽受水災之苦,游泳是族人生存的基本技能,男女老少都會游泳,為了家族的安全,女孩子從小也會隨父兄到浰江河去熟悉水性。幾百年來與水患的較量,使陳氏宗族對洪水習以為常,對付洪災胸有成竹,從無驚慌與恐懼。盡管數百年來下鎮遭遇了數不清的洪水沖擊,但是沒有一個族人因災死亡。下鎮村歷史上有記載的部分水災統計情況如表2-2所示。

圖2-4 南門門樓上陳氏宗族的應急木船

表2-2 下鎮歷史上有記載的部分水災統計情況

〔1〕丈為長度單位,1丈約等于3.33米。

〔2〕擔為質量單位,1擔約等于50公斤。

資料來源:根據《和平縣志》(民國32年〈1943年〉)和訪談資料整理。

四 土壤與耕作

根據《和平縣志》記載,林寨盆地的土壤主要是紅壤,且是黏質土(紅泥底砂泥田),適宜種植農作物。每次洪水退后,都會留下肥沃的表層土壤,使得土壤更加肥沃,此種土壤為農業生產帶來了很大的便利性。據村中老人們講,舊時下鎮陳氏族人種植的作物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糧食作物,水稻、番薯之類的,水稻可以一年三熟,番薯主要種植在地勢相對較高的旱地、山地上;第二類是油料作物,主要是花生和油茶樹,花生和油茶都可以用來榨油,榨出來的油一部分自家食用,一部分拿到林寨圩市賣掉;第三類是經濟作物,如黃麻、席草、甘蔗等,黃麻主要用來搓麻繩,席草主要用來編制草席,這兩項是農閑時節族人的主要勞動,銷售很好,成為族人的重要收入來源(見表2-3)。

表2-3 舊時下鎮陳氏族人種植作物簡介

第二節 人文自然

陳氏宗族依托自然環境,循著風水建立起來一個嶄新的村莊。在下鎮村,陳氏宗祠處于中心位置,祠堂的風水、選址、地基等都十分講究。以宗祠為中心,公嘗店鋪、神廟、房屋等排列分布,與祠堂和全村的風水保持一致,形成了集中的住宅群。

一 祖宗建筑:“陳氏宗祠”

下鎮陳氏宗族有四處祠堂,其中位于村莊中心的玉珊公祠下鎮村的陳氏宗祠是玉珊公祠,因是五世祖時建造,也稱五世祖祠,又因是昘、鼎兩位五世祖修建,故也稱昘鼎公祠。是下鎮房的宗祠。祠堂興建于明英宗天順二年(1458年),在下鎮陳氏五世祖時建造,也稱為五世祖祠。因為下鎮陳氏族人忌諱“下”字,所以陳氏宗祠被稱為“廈鎮堂”(見圖2-5)。“廈鎮堂”是下鎮陳氏宗族的象征,因此在祠堂風水、地基、位置的選擇以及保護上,陳氏族人都十分講究。

圖2-5 下鎮陳氏宗祠

(一)祠堂風水

與整個村莊的規劃一致,陳氏宗祠也是坐北朝南,背后是矮屻山,面對銅鑼嶂,占地面積約300平方米,是兩幢兩廂建筑,與林寨主峰銅鑼嶂(也被稱為“人丁山”)遙遙相對,成官星正照吉相。為了避煞氣,祠堂又不能正對著銅鑼嶂,不能正對著南方,所以沒有正門,只有兩個側門。站在祠堂下廳可以遙望見銅鑼嶂的主峰,對子孫的繁衍和家族的壯大很好,是全村風水最好的地方。

陳氏族人認為,祠堂風水關乎整個家族之興衰,所以祠堂的具體方位要朝向水來的方向,即偏西北的方向(從下鎮村的方向看去,浰江是自西北方向來,向東南流方向去),“只見江流滾滾來,不迭活水流經去”,水意味著財,朝向西北方向就可以“望得見水來(財來),不望見水走(財去)”,有利于家族財富的積累。祠堂的后面是矮屻山,其山海拔不高且有缺口,因此在祠堂的后面有一小片樹木來遮擋煞氣。這些樹木是屬于全族的,是保佑全族的,因此也是絕不能砍的。因此,陳氏族人選擇全村風水最好的地方建宗祠,希望可以保佑宗族人丁昌盛、官財兩旺。

(二)祠堂地基

下鎮村陳氏祠堂的地勢最高,祠堂地基比周邊的房屋要高出2米左右。以前房族中有規定,族人建房的地基不能比祠堂高,且不能有凸出來的部分超過祠堂的大門,可以在兩邊曲線延伸,但是不能凸出來遮擋住祠堂。此外,建房屋也不能擋住祠堂,祠堂被擋住是不行的,那會影響到整個宗族的興旺發達。后來濟川公支系在祠堂前方建有房屋,但是房屋不能太高,不能擋住從祠堂遙望人丁山的視線。

 

以前族人建房地基是不能比祠堂地基高的,面前也不能擋住祠堂,祠堂被擋住是不行的,那是老祖宗住的。來自陳乃視老人的訪談。

 

祠堂的地基之所以較高,除去風水上的說法,還有其他兩個原因:一是因為祠堂在村莊的中間地帶,無論是出于安全考慮,還是從空間利用的角度考慮,祠堂的前后左右,尤其是前邊肯定是要建房的,如果祠堂的地基不高,前面的房屋會擋住祠堂“官星正照”的格局,這肯定是不行的;二是因為祠堂是老祖宗“住的”,而村莊又經常有水災,地基高的話可以避免受到水淹,那樣就可以不讓老祖宗們“遭罪”。

(三)祠堂位置

陳氏宗祠所在的地方也叫“大廳下”,位于下鎮村中心的黃金地帶。在祠堂外圍,有餅店、酒肆等公家的店鋪,圍繞祠堂成為村莊的核心,重要活動都在此舉行,是宗族祭祀、節日慶典的主要場所。更主要的是,村莊的房屋都以陳氏宗祠為中心進行組織布置。在陳氏宗祠的周圍,是長房昘公房居住;在陳氏宗祠的西側,也就是村莊的西邊,是二房昱公房居住;在陳氏宗祠的東側,也就是村莊的東邊,是三房鼎公房居住;同時,長房昘公房的五支系也是在陳氏宗祠兩側有序分布。祠堂是核心體,周圍的生活用房是圍合體,圍合體拱衛和依從著核心體,具有很強的向心性、整體性和秩序性。因此,祠堂的這種中心位置的空間布局,同在祠堂進行的祭祀活動、節慶活動等一樣,不斷強化著其在陳氏族人心中的中心地位。

(四)祠堂保護

祠堂是祖先休息的地方,最為神圣,關系到整個宗族的興衰,保護好祠堂是每一個陳氏族人的義不容辭的責任。關于祠堂的維護,沒有明確的成文規定,但是歷來都有基本的要求,族人都謹記這些要求,不敢觸犯。此外,因為祠堂是陳氏先祖的休息之地,祠堂一般不允許外人的進入;在維修祠堂的時候,只準陳氏子孫出資,外姓人即使捐錢也不要。

二 人居建筑

玉珊公分居下鎮后,就開始建房落居。到玉珊公的孫子五世祖時,修建了陳氏宗祠。當時下鎮村還有蔡姓等幾個姓氏的人居住,后來幾個姓氏的人陸續外遷或消亡,十四世祖時將整個村莊的地皮買下,重新進行規劃,奠定了今后幾百年的村莊格局。

陳氏各房以陳氏宗祠為中心,沿宗祠排列,族人集中居住,房屋連成一片,四周有圍墻圍起來,形成一個集中的住宅群。陳氏族人極其講究風水,認為一個人乃至整個家族的成敗興衰,與祠堂、房屋、祖墳的風水息息相關。因此,房屋選址都須根據村莊地理環境,進行實地勘察,從選址、立向、布局,到開門與設窗戶都一絲不茍,講究山勢、龍脈、水口和坐向,地基的位置、房屋的朝向、灶臺的擺位等細節都要進行風水測算,希望尋找到風水寶地,惠及宗族,蔭澤后代。各房支的房屋與祠堂和村莊整體的風水保持一致,全部坐北朝南,且房屋的地基不能高過祠堂,不能破壞整個村莊的風水。

因為要與祠堂和全村的風水保持一致,陳氏族人房子的正門要朝向最高的山峰,也就是銅鑼嶂。據老人家介紹,大門朝向高山是有特殊含義的。高山,有登高望遠之說,房子朝向這里,是希望能升官發財、節節高升,一切都如同高高的山峰一樣,人往高處走,家里的所有人都往好的方面發展等諸如此類的美好象征。這是就房子的朝向而言,在房子的近處——房子正大門與這習慣截然相反。在當地,如果自家的正大門被別人家的建筑物等一類的東西遮擋,這家人一定會不高興,甚至會因此引起爭吵,兩家人從此老死不相往來。在他們看來,“家門”被東西擋住,家里的“風水”也會被遮擋,吹不到自家房子里,家里的好事情也一并被遮擋了,好運也沒有了。不僅如此,如果別人敢公然在自家門前建高高的建筑物等,就是對自家的不尊重甚至蔑視,兩家就會翻臉不相來往。此外,當地人建房十分講究朝向。在下鎮陳氏宗族中,由老祖宗流傳下來的規矩,建房的時候,房屋大門不能跟對面那家的大門相對,尤其是不能大門中線正對,“門戶相對,必有一進一退”。在老祖宗看來,都是一門子孫,不希望任何子孫出現這種情況,以免累及整個宗族。因此每當建房的時候,后面建房的那家會主動把大門往邊上挪動,有的甚至不留大門,只建斗門。如果有蠻橫不講理者,房族會出面進行訓斥。此外,房屋不能面對街口、巷口,也不能對著山坑、山谷、橋梁等。

下鎮陳氏宗族的房屋主要是以房支系為單位的屋第。住在同一個屋里的往往是同一個支系的人,共同使用上廳、中廳、下廳、廚房、天井、雜物間等,橫屋、圍屋和雜間通過天井或回廊連通,天井和回廊是房支男女老少平時休息、娛樂、活動的公共空間。如果說祠堂是整個村莊的核心,那么祖屋(上廳)則是整個屋第的核心。祖屋和祠堂都有祭拜的功能,祖屋安放本房支系祖先的靈位,供房支的族人祭拜。祖屋往下依次是長輩住房、晚輩住房、其他用房,外圍一般作廚房、柴房、牛房之用,體現了較強的等級性(見表2-4)。

表2-4 祠堂、祖屋與民居上廳的對比

堅固性、安全性、封閉性以及合族聚居性,是下鎮房屋突出的共同特性。為了躲避匪患等,陳氏宗族很強調外部防御性。整個村莊有東西南北四個大門,村莊內部每個屋第一般都有一個大門,還有一個側門(斗門),村莊內有水井,屋第內設有糧倉、牲畜喂養圈,能提供長期生存保障。遇土匪或戰亂,大門一關,屋內可長期正常生活。這樣強大的抗災能力,對宗族的自我保護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這種居住方式在強化宗族生存能力的同時,也保護著陳氏宗族的習俗、價值觀,維系著族人的宗族觀念。

三 神靈建筑

共同的神靈崇拜也是陳氏宗族自我凝聚的重要機制,因此修建神靈廟宇對整個宗族來說也是必不可少的大事。在下鎮村,有大小三座廟宇。三座廟宇都是陳氏族人到來之后陸續修建的。孔子廟也稱為文廟,建于清朝乾隆年間;關帝廟建于明朝英宗年間。孔子廟和關帝廟都在下鎮村內(因為經常遭水淹,后來關帝廟遷建到古云山),牛神社則建在下鎮的農田里面,供奉牛神,祈求風調雨順、農事順利(見表2-5)。

表2-5 陳氏宗族廟宇統計情況

資料來源:2015年11~12月的田野調查。

孔子廟和關帝廟在下鎮村莊的中間,與陳氏宗祠、村莊的整體風水保持一致,也是坐北朝南,這種選址安排有利于宗族人才輩出、興旺昌盛。孔子廟和關帝廟是陳氏宗族全族出資修建的,供全族人祭拜;牛神社是族人自愿出資興建的,祭拜的不僅有本族人,也有外族人,但是由于在本族的農田里,因此基本上是本族人前往祭拜。

第三節 下鎮村自然實態

改革開放以來,下鎮村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原來的宗族聚居形態也發生了很大變化,族人紛紛外遷建房,建筑沒有規劃,房支之間不再有界限,村莊格局大為改變。隨著通往和平等地的公路修通,下鎮人可以方便地走出村莊,整個村莊從外觀上已完全不同于傳統時期。

一 自然觀的變化

1949年以前,陳氏族人形成了“比鄰而居、內聚生存”的自然觀念,且根深蒂固。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陳氏族人的這種傳統觀念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1949年以前,由于宗族凝聚力的存在,加上時常有水災和匪患,陳氏族人以祠堂為核心,相鄰建房,房支依傍著房支,房屋一家挨著一家,這樣更加安全,便于相互扶持,在生產生活中守望相助,居住較為密集。另外,雖然同為陳姓族人,但是分化極為嚴重,各房支之間徹底分化,各家各戶只顧自己利益,已經沒有了原來宗族整體的團結。如今,隨著老房子的日漸破落,陳氏族人紛紛遷出老屋建房,在村外原來的田地上建新房,原來房族聚居的格局被打破,房屋建筑顯得沒有規劃,各房支之間已經沒有了清晰的界限。

1949年以前,陳氏族人聚集而居,出于整個宗族安全的考慮,村莊的外圍有圍墻和圍門,對外防御和封閉,整個宗族的生活是向內的。以房支分布為例,由于村莊的中間地段最為安全,所以長房住在村莊的中間,二房、三房住在正頭和正尾。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原來的優勢變成了劣勢,圍墻和圍門成了制約族人發展的“障礙”。居住在里面的族人由于道路狹窄,出入不方便,于是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紛紛在村莊外圍建房,依傍道路建起來二層樓房,出行便利成為建房的重要考量。此外,原來一個房支居住在一起,一家居住在一個老屋里,如今,為了自己小家的發展,一個個單獨的、個體化的農戶獨立建房居住,原來的共同生活也不復存在。

二 交通概況

1949年以后,下鎮村的道路交通有了很大的改善。以前村莊的道路都由下鎮陳氏族人自己籌辦,2004年,在國家的財政支持以及下鎮村和興井村等鄉賢的捐資助力下,從下鎮村通往林寨街市的水泥路被修通。因為這條路可以方便兩個村莊,因此出資的不僅有下鎮村人,還有興井村人;不僅有陳氏的族人,還有其他姓氏的村民。下鎮村人騎自行車、電動車、摩托車等5分鐘就可以到達林寨街,極大地方便了出行。

以下為下鎮村水泥道路修通紀念碑。

 

序言

朝陽小學—下井村道得到各級政府支持和上級領導關心以及社會熱心人士支持終得于鋪成,對熱心公益造福桑梓、慷慨解囊拳拳之心無以為報,謹將樂捐貳佰元人民幣以上熱心人士在路碑上銘刻,芳名傳頌,造橋施路,功德無量,是為序。

壹萬元 陳玉振 陳裕曉 陳啟笑 陳小源

陸仟元 陳秋萍

伍仟元 陳慶廉

叁仟元 陳志淼

貳仟元 陳德光 陳東成 陳慶頗

壹仟叁百元 陳慶輝 陳書引

壹仟元 陳仕谷 馬傳玉 陳裕隨 陳石運 陳石考 陳少華 陳觀枕(德基)

陳春源 陳運欣 陳春奇 陳夏奇 陳冬奇 陳依霞 陳智優

陳德侃 陳德育 陳秋聳 陳奕卡

捌佰元 陳乃知 陳新宇 林維龍 陳德佩

陸佰元 陳建國 陳宏如

伍佰元 興井小學 下正小學 陳鑒青 陳炳延 陳德立 陳錦朋 陳德相

陳奕偉 陳金燕 陳志光 陳小念 陳韻琴 陳作為 陳國強

陳慶才 陳少平 陳奇仕 陳啟謙 黃亞檢 馬勛明 馬傳勤

馬傳藝

肆佰元 陳佛培 陳乃視 陳騰生 陳前程 馬傳甫

叁佰元 陳運敏 陳文烈 陳文彬 陳以取 陳培正 馬 平 陳振明

陳云步 陳慶庚 陳裕信 陳仕徑 陳永安 陳振略 馬傳昌

馬傳區 陳國輝 陳廣歡

貳佰元 陳敬雀 陳運丁 陳仰天 陳奕鋒 陳書核 陳德路 陳志曲

陳新藝 陳輝明 陳裕林 陳茶如 陳時研 陳觀招 陳挺藝

陳云豪 陳連居 陳小初 陳欽意 陳月金 陳乃策 陳乃優

楊娘娣 陳書敏 陳慶定 陳乃練 陳國常 陳作旋 陳亞定

陳頂興 陳錦練 陳小敏 陳依娟 陳運享 陳佛樂 陳慎中

馬春常 馬春林 馬勛洪 張越昌 林振生 馬勛強 馬傳棧

陳南星 陳其洪 馬運山

林寨鎮石鎮、興井村道領導小組立

2006.1

 

以前,下鎮村以及整個林寨鎮在群山環抱之中,只有浰江水路可以與外界聯系,陸路交通極為不便。1949年以后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林寨通往和平等地的公路修通,下鎮村人可以方便地走出村莊。1995年,林寨開始通公共汽車,林寨街有公共汽車站點,平均一個小時有一班車,乘公共汽車30分鐘可到達彭寨鎮,50分鐘可到達和平縣城,下鎮村人在這兩個地方可以換乘長途汽車,前往廣州、深圳、惠州等地務工,或者從務工地返回村莊。下鎮與外部世界的聯系日益緊密。

三 民居與村莊布局

1949年以前,下鎮陳氏宗族的民居是典型的客家民居,陳氏族人集中居住,依山勢坐落建房,講究山勢、龍脈、水口和坐向,這樣方便耕種,有利生活。下鎮村莊住房建筑格局是集中型,整個村莊從幾戶發展到幾十戶、上百戶。除清末民初有富裕之家在村外田地里建房外,其他族人均在大圍內建房,建筑風格既有普通的民居,也有府邸式的宅第。民居的特點大體相同,據民國32年(1943年)的《和平縣志》記載:

 

普通為三進二橫(或四橫),四樓閣或加斗門照墻,小則上三下三(上下各一廳兩房),或上五下五,墻壁堅用石灰麻石,此即泥磚椿土,但大都窒塞幽暗,不合衛生。

 

以前,陳氏族人世代居住在老屋內,1949年以后,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下鎮村的住宅建設有明顯改善。20世紀50年代部分族人新建或改建一廊四房土木瓦結構的二層樓房。60~70年代發展為新建毛石青磚木棚樓房。80年代后,隨著族人收入水平的提高,先富起來的族人多新建單家獨院的磚(石)與鋼筋混凝土結構樓房,目前這種樓房已經成為下鎮村主要的民居樣式。相比之下,原來的建筑樣式因無法滿足村民的需要而逐漸被淘汰。樓房內部講求廳室格局,以日常起居為核心,室內裝修講究,更加注重舒適美觀。而下鎮陳氏宗族傳統民居最神圣最核心的部分——上廳,也就是祭祀家庭先人的地方,大多不復存在。與先祖的聯系日漸式微,這一微小的變化顯示出陳氏族人觀念的根本變遷。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双柏县| 大余县| 加查县| 沁水县| 彭水| 岚皋县| 金沙县| 河池市| 铜山县| 资中县| 保德县| 韶关市| 伊宁县| 弥渡县| 台南市| 鄂尔多斯市| 文山县| 商水县| 临洮县| 抚宁县| 新竹县| 海伦市| 亳州市| 连云港市| 宜兴市| 石楼县| 延吉市| 平潭县| 鄄城县| 鹰潭市| 青田县| 沧州市| 永顺县| 江川县| 南丰县| 克东县| 东丰县| 玉树县| 云梦县| 若羌县| 新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