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相關概念辨析

一 權力與合法性

政治權力與合法性關系密切。兩者是一種主體與生命力的關系,沒有作為生命力的合法性,政治權力的主體就將衰亡;沒有政治權力的主體,合法性的服從也將失去目標和意義。

如韋伯所述,權力是一種“貫徹自身的意志”〔德〕馬克斯·韋伯:《經濟與社會》,商務印書館,2006,第81頁。,從而影響他人行為的能力。達爾也曾這樣解釋權力:“A影響B,以致他或她以某些方式改變了B的行動或傾向。”〔美〕羅伯特·A.達爾:《現代政治分析》,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第36頁。丹尼斯·朗認為權力是“某些人對他人產生預期效果的能力”。〔美〕丹尼斯·朗:《權力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第3頁。從這些較權威的定義中我們可以看出,權力是一種使他人服從的能力。政治權力作為一種重要的權力,是國家對社會的統治權力。而合法性是被統治者對統治者的服從,關注的是統治權利與服從義務之間的關系。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政治權力與合法性密切相關。權力必然要求服從,沒有服從,就沒有權力。對于政治權力來說,合法性就是它的生命力所在,唯有保證一定的合法性(也就是維持社會一定程度上的服從),政治權力才能繼續存活下去,否則政治權力的生命必將如露珠般短暫。所以,對于政治權力,合法性是它的生命;對于合法性來說,政治權力是它的主體,是它的目標,是服從的對象。

當然,權力有很多種,按內容劃分有諸如經濟權力、社會權力、政治權力等;按照影響方式劃分有諸如心理權力、物理權力等;按照權力的樣態劃分有諸如硬權力、軟權力等。在這些權力中,只有關涉國家統治意義上的政治權力,才與合法性具有上述的密切關系。無論什么權力,其越接近政治權力的意義,就越需要合法性的生命力。同時,合法性內在的服從,也總是朝向具有國家統治意義的政治權力。

二 權威與合法性

權威與合法性關系密切,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權威是“被服從的公共權力”,重音落在“公共權力”上;合法性是“對公共權力的服從”,重音落在“服從”上。如同硬幣的兩面,權威與合法性從相對的角度觀察了政治統治與服從之間的關系。權威更加注重公共權力的角度,是站在統治集團的立場上分析社會對權力的服從。如恩格斯所說:“權威又是以服從為前提的”《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551頁。,權威是站在統治者角度看服從;而合法性則是站在服從的角度看權力,無論服從是規范意義上的,還是現實意義的,合法性關注的是作為被統治者的服從。所以權威與合法性問題關系密切,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韋伯在分析合法性的類型時,也將“命令得到服從的機會”稱為“權威”,將對權威的信仰稱為“對合法性的信仰”〔德〕馬克斯·韋伯:《經濟與社會》(上冊),商務印書館,2006,第238~239頁。。可見,在韋伯的論域中,權威與合法性問題也是對公共權力服從這一問題的一體兩面。

本書的論證也遵循韋伯這一基本思路,即權威與合法性是同一個問題的不同稱謂,權威更加側重統治者的角度,而合法性則側重于被統治者的角度。

三 權威與威權(權威主義)

權威與威權(權威主義)是一對極易混淆的詞語。雖然兩者有著一定的關聯,但從內涵上來說,兩者的含義還是有很大區別的。權威是獲得服從的公共權力;權威主義則是指一種政治統治的壓制模式。權威是一種中性的政治學術語,是與合法性相對的專業術語;而權威主義則具有貶義色彩,用薩托利的話說:“它指的是濫施淫威,是踐踏自由的壓制性權威。”〔美〕喬·薩托利:《民主新論》,東方出版社,1998,第209頁。從概念的范圍上說,權威作為獲得社會服從的公共權力,在古今中外都是存在的。它包括了好的、壞的、古代的、現代的、中國的、西方的權威,等等。而權威主義則是指戰后拉美國家、部分東南亞國家、東亞國家如韓國等一些國家和地區的政治治理模式,這種模式多數是依靠軍人政府來進行集權統治。隨著時代的進步,這種統治已經逐步退出了歷史舞臺。總之簡單說來,威權是一種權威,但是權威卻不一定是威權,兩者是根本不同的概念。

四 合法性與合法律性

合法性(legitimacy)與合法律性(legality)也是一對比較容易混淆的概念。

從內容上看,合法性是合法律性的前提和基礎。與合法律性相比,合法性具有更加根本的意義。兩者的關系譬如皮與毛,中國古語有言:“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王守謙、金秀珍、王鳳春譯注:《左傳全譯》,貴州人民出版社,2009,第246頁。,講的是對于動物皮毛來說,皮是毛的基礎,沒有皮,就沒有毛,因為毛是從皮上生長出來的。在兩者的關系中,合法性是“皮”,而合法律性則是“毛”。因為合法性指社會對公共權力的服從,這種服從是政治統治得以進行的基礎。沒有這種服從意義上的合法性,國家權力就不能制定法律,從而也就無所謂合法律性了。因為如果沒有國家的政治統治,沒有一個凌駕于全社會之上的力量來制定(包括通過共意來制定)、貫徹并且執行法律,社會中就根本不會有法律的存在,那么也就無所謂合法律性了。無論是規范意義上的合法性,還是經驗意義上的合法性,它們都是政治權力進行統治的基礎,沒有統治的基礎,也就不會有作為統治工具的法律。所以,合法性與合法律性相比具有更加根本的基礎意義。

從形式上說,合法性意指對公共權力的服從;而合法律性則是實證法研究范式下的一個概念,講的是某個行為是否符合現存某個法律條文的規定。合法性具有抽象的政治意義,而合法律性具有技術的管理意義。合法性指的是“逐鹿中原”中的“鹿”所隱喻的政治統治的權利;而合法律性則標明了在日常生活中的某個行為相對于某個法律條文的符合程度。直言之,合法性在一個國家的同一時空條件下,只能被一個公共權力所壟斷;而合法律性在一個國家的同一時空條件下,可以同時有多種形式,只要是人們進行了某種行為,這種行為就可以面臨是否符合法律的判斷。

綜上所述,從內容上說,合法性作為政治統治的基礎,是合法律性的前提;從形式上說,合法律性從根本上說是一種技術上的具體概念,它具有多樣的外在表現,與政治統治意義上的獨一無二的合法性是不同的。

五 規范分析與經驗分析

規范分析(normativism)與經驗分析(empiricism)是權威與合法性問題研究領域中的兩種不同觀點。規范分析關注合法性價值層面的“應然”意義,經驗分析則關注合法性現實層面的“實然”意義。在現代社會科學技術的全面統治下,政治合法性的規范意義已然被社會現實解構,成為內在規范因素與外在經驗因素的統一。構建的認同,就是指這種內在同意和外在壓制的共生共存、互為因果的特殊性,是對規范因素進行解構的經驗分析。

規范分析認為合法性是建立在某種規范性認同基礎上的服從,其邏輯是“道義上我正當,故我統治”。如德魯克所說:“合法性乃是一個純功能的概念,根本就沒有絕對的合法性,權力只有在涉及基本社會信念時才可能是合法的。”〔美〕德魯克:《工業人的未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第26頁。

經驗分析認為合法性是政治權力通過各種方式和手段對社會服從這個目標的現實實現。不管社會是否存在規范意義上的認同,只要達成了社會的服從,合法性就產生了,其邏輯是“事實上我統治,故我統治”。如利普塞特所說:“任何政治系統,若有能力形成并維護一種使其成員確信現行政治制度對于該社會最為適當的信念,即具有統治的合法性。”〔美〕利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會基礎》,商務印書館,1993,第53頁。

總體說來,規范分析方法關注政治統治是否具有某種“正當的”理由;經驗分析方法關注政治統治是否達成了“事實上”的服從。從中國古代的“王霸義利之辯”,到當代哈貝馬斯與盧曼的論爭,兩種觀點交鋒了千年。從規范分析到經驗分析,這一思想史的主要發展趨勢反映了政治合法性概念的“祛魅”過程。這種“祛魅”,恰恰體現出價值因素的消逝和社會結構性控制的發展,也反映了構建的合法性的誕生和發展。

六 民主與合法性

合法性問題與民主問題也是緊密相關的。民主作為一種“多數人的統治”〔美〕羅伯特·A.達爾:《民主及其批評者》,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第1頁。,體現的是一種共同意志的凝聚。只有在共同意志的指引下,一個公共權力才具備較高水平的合法性。所以,民主語意下的政治合法性是一種規范分析“應然”意義上的合法性。在傳統理論之中,民主的政治制度往往帶來較高水平的政治合法性。

但是反過來說,是不是所有具備合法性的政治權力都必須要具備民主的治理形式呢?不一定,因為從歷史上看,民主不是從來就有的,而政治權力在人類社會早期進入文明時代就已經存在了。有了政治權力,就必然存在政治合法性的問題。所以,民主可能帶來一種規范性的認同,可以讓政治權力具備水平較高的合法性;但是具備政治合法性的公共權力卻不一定都是按照民主的方式進行治理的,因為獲得合法性的治理方式多種多樣,民主下的同意只是公共權力獲得政治合法性的途徑之一。直言之,民主是可以達成政治合法性的一個充分條件,但并不是達成政治合法性的必要條件。

在現當代社會,民主之下的規范同意日益被無窮盡的“科學”的控制掏空。隨著傳統、宗教等價值因素的解構和消逝,民主在兩端被銷蝕殆盡了。一方面,是公民主體性的喪失。早先的忠于價值信仰、具有深厚人文素養的公民們已經在社會的變遷中流失了,現在的公民不再像他們的前輩們那樣富于政治主體的價值個性了。他們在現代社會所提供的豐富多樣的產品世界中迷失了,他們頭腦中對價值和意義的評判功能已經被格式化了。另一方面,是強大的社會從結構上的全面壓制。這種壓制并不是通過舊式的槍炮、警察和催淚彈,而是通過社會分工、技術的進步、物質產品的誘導等方式達成的。科學對社會進行整體統合的過程并不一定基于統治者的主觀意愿,更多的是在人為與非人為之間自然發展的結果,這種過程表面上造成了人類社會一體化的假象——全球化的發展,其實質上則是對傳統和價值的解構。日益統合的經濟生活和社會生活并沒有讓公民更加具有政治上的獨立性,反而讓他們日益成為社會的原子,孤零零地存在于各自的角落,無力也無法產生具有影響力的規模意義上的政體訴求。在當代社會發展的雙重擠壓下,民主所孕育的傳統意義上的政治合法性已經變成了一種純粹主觀意義上的認同,而包圍這種認同的是無處不在的結構化控制。無意識的公民在外在結構化的控制下,一廂情愿地進行著同意。這就是當代資本主義社會民主的本質。

主站蜘蛛池模板: 栾城县| 弋阳县| 社会| 孝昌县| 确山县| 慈利县| 安阳市| 射阳县| 黑山县| 曲周县| 革吉县| 防城港市| 固始县| 车险| 沙田区| 淅川县| 呼和浩特市| 明光市| 津南区| 汕尾市| 桦甸市| 巫溪县| 西华县| 阳江市| 孝昌县| 航空| 满洲里市| 吉首市| 银川市| 秀山| 二连浩特市| 武穴市| 海伦市| 建宁县| 谷城县| 烟台市| 卓资县| 绥德县| 浪卡子县| 合江县| 广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