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空間回歸模型的理論應用與擴展
- 汪文姣
- 1575字
- 2024-04-03 18:39:58
1.4 主要創新點
從現有文獻來看,大多數對于FDI的空間集聚集中于簡單的區位分析或者采用經典的計量模型進行估計,未能刻畫空間數據的隨機分布特征,在空間結構的動態變化上的研究更少。本書引入空間相關,將空間回歸模型和傳統的時間序列或面板模型相結合,著重運用嚴謹的實證檢驗,從數據入手,探討空間結構以及動態演化。主要創新點分布在第6章至第9章,具體如下。
第6章創新性地運用了wu-hausman統計檢驗方法從實證角度對我國FDI的空間格局進行了驗證。本章通過引入空間誤差修正模型,基于中心省份對外圍地區具有強有力的經濟輻射,對每個省份作為中心的假定分別進行檢驗,繼而得出我國外商直接投資的全國或者區域中心。現有文獻對于外資中心的確定基本上是依據外資的絕對數或者外資比例,而運用計量方法確定外資中心的文獻相對稀少,截至筆者研究為止,尚未找到運用wu-hausman檢驗統計量來確定我國FDI中心的相關文獻。與現有文獻不同的是,研究結果表明在外資聚集圈的內部,環渤海經濟圈的外資中心并不是北京,也不是單一的外資中心模式,而是出現了雙中心、三大城市群的雙線空間格局。此外,泛長三角地區和泛珠三角地區的中心-外圍模式也呈現出圈層結構,而不是單一的一維空間模式。
第7章將空間相關引入經典回歸模型中,修正了長期忽視空間相關性的回歸結果可能產生錯誤的估計結果,大大提高了模型參數的顯著性。此外,本章將解釋變量或者誤差項的截面相關引入現有分析框架,從而得到更穩健的影響。空間誤差模型的運用使得空間鄰近變量的影響大大加強,新地理因素的重要性凸顯。而綜合地理加權矩陣的獨創性運用更是綜合了地理距離因素和經濟距離因素,進行區域數據的分析時,觀測數據常常來自不同的地理位置,傳統的計量方法假定回歸參數和樣本的地理位置無關,往往容易忽視了數據的空間結構,得到的僅僅是在研究區域的平均影響下,不能反映真實的空間特征。本章通過引入地理加權回歸模型,重點探討了區位因素在不同的時段,不同區域對FDI分布影響的空間非平穩性。重點分析了影響外資企業選擇的主要區位因素和戰略考慮,為三大外資聚集圈的未來發展進一步提供了政策參考。地理加權回歸模型的結果強化了空間相鄰關系的作用,并且支持了新經濟地理因素如規模經濟等效應在外資穩定發展時期的作用日趨明顯。
第8章采用空間誤差修正模型的修正系數衡量了我國FDI外圍向中心收斂的速度以及收斂方向,同時涵蓋時間和空間雙維度的脈沖響應函數檢驗了中心地區的空間外溢性隨時間和空間距離的增大而逐步衰減。本書創新性地發現了外資層級收斂的梯度性和空間外溢性的分層差異性。與現有文獻對FDI空間外溢研究結果不同,本章發現泛長三角地區由于FDI結構的相似性和過度集聚化產生了負的外溢性,且向中心收斂速度緩慢。
第9章量化了中心-外圍模式穩定的均衡條件,構建了均衡工資模型。通過引入“冰山成本”和兩地之間的商品替代彈性,在中心地區實際工資的基礎上計算得出了外圍地區的均衡工資水平。本章通過對均衡工資和實際工資的比較,進而分析我國FDI各個層級空間格局的穩定性。除了單純地衡量兩地結構FDI的變動外,本章還通過修正格蘭杰因果檢驗來研究FDI轉移的方向,通過中心和外圍地區FDI是否互為因果關系的檢驗結果,來衡量外資在中心和外圍地區的流轉模式,具體而言,單向流動和雙向流動是本章考察的重點。在FDI向內陸地區的動態推進上,現有文獻主要以描述性分析為主,詳細的計量方法論證嚴重缺乏。均衡工資模型和格蘭杰因果檢驗的運用重點探討了我國FDI東西承接轉移和南北流動的動態空間變化,和已有的有限文獻分析相比,本章主要發現了我國現有空間格局的穩定性存在層級性差異。一級中心的外資回流,解釋了在均衡工資的角度,中心-外圍結構無法打破的原因。二級或者三級中心向外圍的梯度轉移則相對顯著。
[1] 由于目前我國實際利用外資的主要形式是外商直接投資,考慮到數據的可得性,本文采用的是實際利用的外商直接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