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國研究(2017年秋季號 總第32輯)
- 朱慶葆主編
- 6188字
- 2019-01-10 16:14:39
關于滇緬公路危機研究的若干思考
提要 滇緬公路危機是海內外學界的一個關注熱點。國內學者主要從厘清英國與危機關系、國民政府外交行為、中英關系等方面進行研究,國外學者主要從太平洋戰爭爆發、英美兩國遠東政策、日本戰爭決策等視角進行觀察,他們都取得了豐碩成果。然而海內外學界,對危機的敘述和論斷仍存在歧見,未來的研究需要注重加強與危機相關的細節性探討,同時轉換研究視角,加強發掘、整理及利用與滇緬公路危機研究相關的一切史料,在充分占有及研讀史料的基礎上,對滇緬公路危機做出客觀評價。
關鍵詞 滇緬公路危機 中英關系 抗日戰爭
1940年6月,日本為加快攻陷中國、打通“南進”通道的步伐,武力脅迫英國封鎖由其控制的中國接受外援的重要通道——滇緬公路,由此引發英、日、中三國長達三個多月的軍事外交危機,史稱滇緬公路危機。滇緬公路危機對于遠東戰局產生深遠影響:英國暫時免于兩線作戰的境地,日本獲取進攻中國和東南亞的絕佳戰機,中國抗戰陷入困境。滇緬公路危機,長期以來是國內學界的關注熱點。英國是滇緬公路危機的重要決策方,因此厘清英國與危機之間的關系,是學者們研究的起點。徐藍在《英國與滇緬公路危機》一文中,將考察視角對準中、英、日三方,通過對大量英文、日文外交檔案的梳理,較全面地呈現了英國處理危機的進程。在她看來,英國對于滇緬公路危機的態度,是其長期對日綏靖政策的必然結果。在《英國與中日戰爭(1931~1941)》
一書中,徐藍通過對1931~1941年中日戰爭期間不同階段的典型事件進行分析,說明英國對華政策的發展演變,強調滇緬公路危機是抗戰以來英國最后一次對日實行綏靖政策。徐藍對于滇緬公路危機的評價成為20世紀90年代以來史學界的主流觀點。
除此之外,其他學者對于滇緬公路危機也有不同層面的探究。薩本仁、潘興明的《20世紀的中英關系》,將滇緬公路危機置于中英關系歷程中加以考察,其結論是:中國國力虛弱,力爭英國支持,而英國卻只根據自身實際利益來制定對華政策。王建朗的《試析太平洋戰爭爆發前的英美對日妥協傾向——關于“遠東慕尼黑”考察之二》
一文,從英國所處環境、禁運造成的實際危害、危機中要求議和的對象、英國決策人物對議和的想法等四個方面,分析了英國處理滇緬公路危機的過程,認為無論是從動機還是從內容來講封閉滇緬公路與“慕尼黑”都有很大差別。總體來看,近年來國內學界幾乎都是將滇緬公路危機置于中國抗日戰爭的大背景下加以考察,因而對于危機前后英國的態度或政策加以批判。
抗戰時期,中國戰爭物資主要靠蘇聯、美國、英國等國家援助,因此爭取外援、保證外援輸入安全是國民政府外交工作的重點。滇緬公路危機主要關涉外援輸入通道問題,因此妥善處理危機成為當時國民政府外交工作的重中之重。國民政府如何處理滇緬公路危機呢?吳東之主編的《中國外交史·中華民國時期》,利用國民政府的外交檔案,分析這一時期國民黨,尤其是蔣介石的政治行為,闡釋了他在英美之間謀求滇緬公路危機解決的努力。左雙文《轉向聯德,還是繼續親英美?——滇緬路事件后國民黨內曾謀劃調整外交路線》
一文,利用《王世杰日記》《王子壯日記》《馮玉祥日記》《朱家驊先生言論集》《徐永昌日記》《蔣中正總統檔案》等豐富的一手文獻,從外交史角度分析滇緬公路危機期間國民黨高層的外交謀略和應變之舉,對滇緬公路危機研究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進入21世紀后,英國檔案文獻尤其是外交文獻的大規模解密有力地推動學界關于滇緬公路危機的研究,出現了以楊東《再談滇緬公路的關閉——英國外交部決策》為代表的新成果。該文通過解讀英國外交部解密檔案,還原了英國外交部面對危機時內部沖突、態度變化以及處理此事件的原則和妥協,認為在危機中英國通過對日妥協換取遠東和平,做出了特殊努力,與《慕尼黑協定》有本質不同。該文建立在非常翔實的檔案文獻基礎之上,分析深刻,說服力較強。
總體而言,國內學界對滇緬公路危機的研究比較深入,資料運用翔實,其研究內容和范式由厘清危機發生的本源轉向分析中英(外)關系、中國外交特點,并再次轉回事件本身。具體來看,滇緬公路危機發生時,英國對策及其演變、國民政府外交轉向、日本戰略謀劃得以厘清并有新進展。在中英關系方面,學界普遍認同危機發生時,英國犧牲中國利益是其對日妥協的表現;日本對華戰略方面,日本是結合當時國際戰爭局勢,在“南進政策”指導下,利用英國外交特點實施盡快占領中國的政策。在滇緬公路危機研究中,國內學者也形成了兩點共識:一是英國在危機中,曾盡量爭取自主權并為中國謀取部分利益,并且希望中日之間達成“和解”;二是美、蘇兩國也都不同程度介入危機,并對危機的走向產生一些影響力。不過,學者對于這些現象形成的深層原因以及背后所蘊含的意義,關注相對較少,長期形成的一些“思維定式”也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對這些問題的重新審視。
以上是對國內學界研究成果的一個簡要評述。事實上,國際上尤其是英、日、美等國學者對滇緬公路危機問題也有關注,他們從不同角度入手,做了一些開拓性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果。1941年12月,日本偷襲珍珠港、轟炸新加坡和香港等地,英、美對日宣戰,太平洋戰爭爆發。太平洋戰爭的爆發是英、美與日本長期矛盾激化的結果,而滇緬公路危機正處于英、美與日本關系轉變的關鍵節點,它因此成為英國學者考察的一個重點。彼得·洛在《大不列顛與太平洋戰爭的起源(1937~1941)》一書中,對滇緬公路位置、作用、地位以及英國處理危機時本土與殖民地、外交部與戰時內閣意見及分歧,英國與日本關系變化等做出全方位透視,最后作者認為,封閉滇緬公路三個月這一決定“雖然是不必要的,但是在歐洲戰事緊張的情況下,避免冒險依然是明智之舉”。
安東尼·貝斯特在《英國、日本和珍珠港(1936~1941)》
一書中,按照危機發展進程,將其分為六個階段;通過英國與日本在這六個階段的交涉,說明滇緬公路危機不是一場而是一系列證明日本難以被“綏靖”的危機。該書特別將視角對準克萊琪,以及英國與蘇聯、美國、日本的互動,通過比較形成對當時歷史背景真切的敘述。
滇緬公路危機處于英美在遠東“主導”地位更換的重要時期,美國學者尼古拉斯R. ·克利福德在《撤離中國(1937~1941)》一書中,通過分析英、美在遠東問題上的一系列行為舉措,說明英國一直將遠東置于歐洲事務之下;滇緬公路危機發生的過程也是深陷歐戰危機的英國謀求將美國推上遠東主導地位的過程,滇緬公路的封鎖預示著英國退居“幕后”,美國走上“臺前”。日本是引發滇緬公路危機的主要國家,該國學者主要是將其置于“南進政策”之下進行闡述。其中有相當影響的是《重光葵外交回憶錄》
。該書雖是回憶錄,但筆觸嚴謹,提及了近現代日本外交史的重要內容。作者認為,外務省要和英國保持友好關系,然而對國際形勢誤判的軍部在控制日本局勢后,卻主動挑起危機,其應負主要責任。
由此可見,海外學者較早就從不同角度入手,對滇緬公路危機進行研究,其中對危機發生時的國際形勢、各方決策細節都有相對深入的考察和評說,具有一定國際影響力。同時,不足也是存在的。首先,他們在研究中,較少關注中國方面的行為,對危機的敘述和論斷存在片面性問題;其次,研究的視野仍受限制,各國學者因立場不同對危機的評價,尤其是對英國的評價有較大差異。總之,廁身于不同環境之下的海內外學者對危機的敘述和論斷仍存在歧見。有鑒于此,筆者就如何深化滇緬公路危機研究提出幾點思考。
首先,要加強對滇緬公路危機的細節性探究,進而為研究的深化提供基礎。細節性探究絕非將與危機有關的細枝末節史料進行簡單堆積,而是通過對危機相關的重要細節進行剖析,挖掘危機發展的內在邏輯,進而使相關研究更加充實、有說服力。正如歷史學家巴巴拉·塔奇曼所言:“期望發現重要細節并準備向它敞開心扉,從而讓細節披露事件的真相,這是歷史學家一半的研究裝備。”在此強調的細節,主要是滇緬公路運輸量變化,重要外交官以及最大援華國蘇聯在危機中的表現等。
封鎖滇緬公路使援華物資輸入受限是日本挑起滇緬公路危機的主要目的,英國也因同意日本此要求而飽受批評。滇緬公路封鎖后,援華物資量的變化,直接關涉我們對滇緬公路危機本身的評價,但到目前為止關于援華物資量的變化都只是推測,并沒有準確數據。
因此,未來我們需要調查清楚在封鎖期間,每月通過滇緬公路輸入的援華物資量如何、同比和環比有何變化,封鎖期間中國接受的所有援華物資又是多少、同比和環比是怎樣,受危機影響而減少的援華物資又有多少。這些細節研究清楚后,我們才能對危機對中國抗戰的影響做出更客觀的評價。
在滇緬公路危機中,著名的外交官如英國外交大臣哈利法克斯(Earl of Halifax)、英國駐日大使克萊琪(Robert Craigie)、日本外相有田八郎(Hachiro Arita)、日本駐英大使重光葵(Mamoru Shigemitsu)、中國駐英大使郭泰祺、蔣介石私人代表宋子文等彼此間的交涉與個人行為,對于危機的發展走向有著什么樣的影響?在危機發生過程中,這些外交官考慮的重點是什么,其背后所代表的利益團體又是怎樣,他們的行為方式和目標達成如何,在危機的爆發、延續和解除中發揮著怎樣的作用?厘清這些關鍵人物的行為特征,有助于把握各國外交和決策的特點,實現歷史研究的價值。
在滇緬公路危機中,英、日、中三方處于矛盾的中心,美國是重要的“第四方”,他們的關系和作用已經明確,但是還有一個大國對于危機的影響不容忽視,那就是蘇聯。1937年《中蘇互不侵犯條約》簽訂后,蘇聯就大幅度增強對華援助力度,不過其與日本也有聯系,同時與中日雙方又都有嫌隙,英國在對日談判中曾試圖用蘇聯制衡日本,蘇聯是第一個批評英國封鎖滇緬公路的國家。危機之中,中國是否爭取蘇聯來支持自己,滇緬公路被封鎖后蘇聯援華物資如何輸入中國,蘇聯對中國的援助受到何種程度的影響,在此過程中蘇聯與各方之間復雜奇詭的外交關系又是如何變化,各方如何利用這種關系爭取有利局面,這就需要結合各國檔案進行深挖,以實現對危機研究的深化。
其次,需要轉換視角,關注中英兩國社會各方在危機前后的真實反應,尤其是了解英國政府、議會和民間對危機的實際應對,從過程和結果兩方面分析英國的行為,進而對滇緬公路危機進行更加全面客觀的透視和分析。
一般談到滇緬公路危機,國內學者即批評英國不顧中國抗戰需求對日妥協,甚至指責英國推行對日綏靖政策;而英國學界則強調英國是在萬不得已之下做出的理性選擇。誠然,在危機中英國確實從自身利益出發,為避免與日本發生戰爭而不斷妥協退讓。然而,因為中英兩國國情和受危機影響程度不同,所以我們只有將英國的行為放回歷史場景,在國家政策行為的語境下推敲英國為何制定這般政策,尤其是其政策制定過程中是否照顧到中國“情感”,出臺的政策在多大程度上對中國進行利益傾斜,政策的執行是否考慮到盡可能減少對中國的不良影響;中國政府和民間對滇緬公路危機解決方案的最低預期是什么,英國的解決方案多大程度上偏離中國的預期以及滇緬公路的封鎖給中國帶來的實際影響有多大。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把握事情本質,推動滇緬公路危機研究更加深入。比如英國外交部在進行決策時宣稱雨季封閉滇緬公路對援華物資輸入影響有限,這一說法是為了敷衍中國政府,還是經過了嚴密的考察?因為封閉滇緬公路而減少的運量,英國是否考慮到解決方案?英國在與日協議中說明封閉公路三個月是希望中日在此期間能夠商討出解決戰爭問題的一攬子方案,英國基于哪些思想的影響而要求中日和談,其是否確信中日之間有和談可能,其對日本、對中日關系、對英日關系的定位又是怎樣的?筆者從英國戰時外交檔案中發現,在制定滇緬公路危機政策時,英國外交部關于滇緬公路三個月雨季的運量問題進行了認真分析和核實。可見,英國在危機處理中極其審慎。當然,對此我們還需要再進行綜合分析考證,才能得到更加準確的答案。
抗戰以來,英國一直有一股支持中國的民間力量。商人團體如帝國化學工業公司(Imperial Chemical Industries Limited)、殼牌石油英國分公司(Shell Chemical UK Limited)、英美煙草集團(British American Tobacco Group)等一貫要求英國對日強硬;社會團體如中國協會(China Association)、英國援助中國運動委員會(China Campaign Committee)、英國國聯同志會(The British League of Nations Union)等堅決支持中國抗日,對于封鎖對中國抗戰極其重要的滇緬公路,這些民間團體極其反對,他們不斷提出抗議。對于英國社會各方對危機的真實反應,目前較少關注。英國作為一個民主國家,民意會影響政府行為,這些民間團體在英國社會中發揮怎樣的作用,在英國議會討論中,這種民意是否被有效代表?中英之間是否在進行民間外交活動,這種民間外交是否發揮了有效作用?這些內容都關涉危機對英國社會的實際影響以及中英關系,值得繼續探討。
最后,在史料方面,要加強發掘、整理及利用滇緬公路危機研究相關的一切史料,在充分占有及研讀史料的基礎上,對于滇緬公路危機做出客觀評價。眾所周知,“論從史出”,只有擁有豐富的史料,關于滇緬公路的眾多研究設想才有可能實現。雖然滇緬公路危機只有四個月時間,僅涉及兩方五國——國民黨和共產黨,以及中、日、英、美、蘇,但其包含的內容卻比較豐富。因為危機直接損害了中國的利益,助長了日本的侵略行為,而傳統史學隱含著民族主義價值傾向,所以我們在搜尋資料時要保持客觀理性,不因個人偏好而摒棄某些材料的尋找和使用,盡力做到“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實現資料搜集的全面、準確。以英國處理滇緬公路危機的性質研究為例,國內傳統觀點認為這是英國犧牲中國利益的綏靖政策,然而楊東在大量研究英國外交部檔案后,梳理了英國決策的制定過程以及相應細節,最后認定英國并沒有退讓,而是不斷與日本周旋以爭取最有利的條件,因此不應等同于“綏靖政策”。正是因為作者大量收集并翻閱了英國外交檔案中的官方信件、電報往來,最后才能“修正”傳統觀點。
目前,英國官方關于滇緬公路危機的檔案集中在“1919~1980年外交部中國文件”數據庫(Foreign Office Files for China, 1919-1980)、“英國國會下議院議會文件”數據庫(House of Commons Parliamentary Papers)
,美國主要是國務院核心機密文件系列(Confidential U. S. State Department Central Files)中的遠東及中國系列等,日本此方面資料主要藏于國立公文書館、亞細亞史料中心等。同時,《日本外交文書》《現代史資料》和其他與有田八郎等戰爭罪犯相關的資料集以及眾多日本相關人員的日記和回憶錄都已經出版,比較方便獲得;“東京審判文獻”數據庫
、英國外交文件系列和英國國會下議院文件,部分高校和研究中心已經購買。國民政府外交、軍事、內政等檔案大部分已經公開,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臺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皆有國民黨檔案紙質和電子版。同時胡佛研究院(The Hoover Institution on War, Revolution, and Peace)藏有包括《蔣介石日記》《宋子文檔案》等蔣宋孔三大家族近300萬件資料以及共產黨和國民黨的相關資料,部分也已經對外開放并能夠進行網上檢索,這部分資料要充分利用。
同時,還有其他的資料散見于所涉各國的官方和私人文件、外交備忘錄、總統及首相備忘錄、日記、回憶錄、個人著作以及報紙雜志等,這是應注意之處。一些散落在臺北“國史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俄羅斯聯邦國家檔案館、云南省檔案館以及相關高校及科研院所圖書館的資料,因語言問題和開發程度不足,并未被充分利用。臺北“國史館”在2016年出臺了嚴格的查閱規定,在此我們也要通過多種途徑,盡快挖掘利用其館藏資料,以期深化對滇緬公路危機的探究。
總之,關于滇緬公路危機,前人已有突出的研究成果,但研究范圍仍相對狹窄,還有新的空間。未來要加緊對新材料的挖掘和運用,增加重要細節研究,同時注意從英國視角進行分析,促進研究內容在深度和廣度方面的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