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悠遠的古道:武平古代交通印記
- 陳廈生
- 2318字
- 2019-02-19 10:09:17
青山疊疊路迢迢
閩粵贛邊客家人聚居地,有崇山峻嶺、千巖萬壑。如贛南,南橫五嶺,東靠武夷,西倚羅霄;如閩西,有武夷、玳瑁、彩眉、博平嶺山脈以及諸多南嶺余脈;如粵東,有項山、陰那、鳳凰、釋迦諸峰。閩西是“八山一水一分田”,贛南是“七山一水一分田,還有一分是道亭”。
山間多路,但“對山喊得應,走路是半天”。峰回路轉處,又有“百肩坡”“千肩坡”“千蹬石”“萬蹬石”等關山重重阻隔。古時,此地貨物運輸沿贛江汀江梅江韓江船載以出外,全憑鐵肩膀鐵腳板隨風風雨雨漂泊。
這“百肩坡”“千肩坡”,系指挑擔爬坡時須大汗淋漓地不間斷換一百次、一千次的左右肩,才能抵達山腰分岔口或峰頂。“千蹬石”“萬蹬石”者,即有千級、萬級的石階。
客家民諺中有“鐵作艄公紙作船”和“世上第一苦,挑擔行長路”兩句。群山綿延之間,有密如蛛網的山路,其主干道,即為石砌路。
我們可以從石砌路上大量存在的茶亭興建者多為客家人這一事實推論,閩粵贛邊石砌路的出現,極可能是在東晉末年中原客家先民第一次大規模南遷之后,并隨客家民系的發展而增擴,歷經朝代興衰,不間斷地構建經營而形成如此規模。閩粵贛邊客家山區村落與村落之間、族群與族群聚居地之間,大多有一條或一條以上的石砌路互為溝通。這千條萬條的石砌路到底有多少條,難以精確統計,但閩粵贛邊客家山區有多少山村,就有多少石砌路的說法,應該是成立的。
閩粵贛邊客家大本營包括了古代汀州、虔州(贛州)、寧都直隸州、安南和嘉應州(梅州),以及韶、潮諸州的一部,幾乎集中了全國41個純客家縣的全部。這里到底有多少個客家山村,同樣難以精確統計,但僅閩西武平縣的北部,即號稱為“武北六十四鄉”,也就是說,有六十四個客家山村。
正如秦始皇統一九州,則“車同軌、書同文”;隋煬帝登基后則下令鑿通了京杭大運河。我國歷史上許多行政機構,出于政治、經濟、軍事、文化諸多方面的考慮,極重視交通建設,但似乎對“驛道”“官道”以外的交通建設,沒有太多的興趣。據客家譜牒、地方史志記載或實物資料(如石碑、茶亭)表明,閩粵贛邊山間石砌路的形成與發展,離不開民間的力量,包括宗族組織和“修橋砌路修陰功”的善男信女的力量。
綿延不絕、絲絲縷縷、長達萬里的石砌路,曲徑通幽,峰回路轉,四通八達,如血脈、如微循環系統遍布閩粵贛山區,由一石塊一石塊鋪筑而成。它平凡、隱跡、不事聲張,固然難以與橫亙北中國氣勢磅礴的萬里長城媲美,但仔細品味,卻有某些心領神會之處。
這萬里石砌路,被認真地經營著,包括風雨無阻胼手胝足地興建、修復因山洪沖刷而造成的塌方、除險加固、削去路邊雜草和低垂橫逸枝丫等等,當然還包括興建或修繕其附屬工程——茶亭。
這項浩大的工程,年復一年,月復一月,一茬接一茬,代代相傳,綿延千年。這是客家人自發的、民間的、實用的、仁愛的和平工程。
我想,千百年來,每一位來去匆匆行長路的人,走在一條條石砌路上,他或許無暇顧及山間四時優美的景致變化。但我想,當他疲憊的雙腳踏在一條寬大的麻石上——那些不知名的客家鄉親為行人的安全而細心鋪設的寬大麻石上的時候,當他長途跋涉、困倦無力的時候,他猛然發現不遠處有一座簡樸實在的茶亭張開飛檐翹角,迎面靜候他的來臨。這時,我相信他的心中會感覺到蘆花飛落、彩蝶紛飛、清泉淙淙以及清脆悅耳的風鈴聲。
走進茶亭,或許空無一人,還有些殘破,地上滿是殘枝敗葉、雜草叢生,茶亭外的蘆葦、樹枝已悄無聲息地伸入,颯颯山風穿堂而過,亭柱上有“石徑有塵風自掃,云梯無路月常升”(福建武平石徑云梯)和“崗上此亭兩岸荻楓鴻雁影,人間何時滿途荊棘鷓鴣聲”(廣東大埔胡寮梅潭)一類的楹聯,斑駁的墻壁上有行人留言,有阿哥阿妹的山歌,甚至有信筆涂鴉胡言亂語。但是,茶亭里有常備的涼開水,供你飲用;有灶具,供你燒火做飯;有板凳,供你歇腳打尖。這時,你的心底或許會涌起一種鄉情鄉誼的溫暖,感受到善的力量。
歇足了,你再起程,青山疊疊路迢迢。
象洞洋貝村到楓樹崟到石亂礤到巖前梁屋之間的石砌路,是客家山區一條極普通的石砌路,是福建武平的象洞至巖前的一條山間通道,全長約30里。巖前人所說的“轉象洞”,象洞人所說的“轉巖前”,往日多半是走這條路。所謂“轉”者,是客家人對東西方向往來的俗稱。
轉巖前,則從楓樹崟東側山腳洋貝村出發,洋貝村坐落在一個山間盆地內。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纖陌縱橫、屋舍連綿,一支源于中原岐山的世家旺族在此聚族而居。行三里許,有一茶亭,再行二里,即開始爬楓樹崟。楓樹崟,多楓樹,秋日層林盡染,楓葉如彩霞。楓樹崟東側石砌路基,寬約二米,全由堅厚麻石鋪筑。迂回曲折攀沿而上約五里許,峰頂有一茶亭,穿越西下,一路草樹搖曳,四季山花常新常艷,百鳥輕啼,群鶯亂飛,光滑的石砌路上間或鋪黃落葉,一路時見山坑田,多種八月粘。彎過八九里,但見竹林深處有人家,炊煙裊裊,此即石亂礤,路邊有一土地伯公神龕,往前數十步,有一古舊石拱橋,清溪飛珠濺玉,石橋青藤蔓絡。又走四五里,又有一茶亭,前有清泉一泓,極甘甜。再走三四里,便到了巖前逕田水庫區,秋冬之時,水位下降,庫區裸露的山田可供人行,常可以在龜裂的山田間發現頑強生長的禾苗。沿碧波蕩漾的水庫岸上前行二三里,到了梁屋,這已經是巖前盆地的東部邊緣,萬家炊煙中,載入《中國名勝詞典》的獅子巖已遙遙在望。
一路上,你不會感到寂寞,時有過往行人,有耕田者、砍柴者、牧牛羊者、采山藥者、香菇客、采割松脂者、獵人等,都來山里了,你時不時可以聽到“喲嗬”“喲嗬”的聲音,山鳴谷應。有時,你會聽到一曲山歌從深林飄出。20世紀70年代末的一段時期,有好心人告誡來往行人,必須結伴于黃昏前過楓樹崟。因為,有人看見過老虎(華南虎),還聽到威震山岳的虎嘯聲。
(原載《福建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