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自然科學研究水平的實證研究
- 吳彩麗
- 1877字
- 2019-01-05 00:14:06
2.1 科研評價的可能性
2.1.1 科學文獻的作用
科學文獻是人類知識的客觀記錄,是科學技術存在和表現的主要形式。科學文獻是科研工作者研究成果受到承認、知識產權得到保護、知識得以傳承的先決條件。文獻的知識存儲和傳播功能決定了它在整個科學體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也使得通過科學文獻的計量方法來觀察和評價科學研究工作成為可能。“文獻計量學”(Bibiometrics)這一術語最早是1969年由英國人普里查德(A. Pritchard)提出的,但它的方法卻可溯源到英國人休姆(E. W. Hulme), 1922年休姆就開始利用數學和統計學來研究文獻。
文獻計量學發起于20世紀初的文獻、目錄統計研究,后與20世紀50年代新興的科學計量學交叉融合而形成自身獨特的研究體系和研究方法,是以文獻體系和文獻計量特征為研究對象,采用數學、統計學等計量方法,研究文獻情報的分布結構、數量關系、變化規律和定量管理,并進而探討科學技術的某些結構、特征和規律的一門學科。當文獻計量學被應用于考察科學活動特征時,它通常被稱為“科學計量學”(Scientometrics),科學計量學興起于20世紀50年代,科學計量方法是指利用出版物、專利、引文等科技績效指標進行科研評價的一種定量評價方法。出版物(publications)和專利(patents)是衡量產出能力的尺度,引文數則是衡量科研工作成果影響力即科學質量的主要尺度。
正是文獻作為科學技術知識載體的存在,使得科研利用文獻進行評價的功能得以實現。本研究有關科研水平的評價,主要是建立在以科研文獻為載體的科研成果的基礎上的。
2.1.2 科學研究“質”和“量”的評價
科研評價包括“質”的評價和“量”的評價兩個方面。“量”的評價主要是通過以數學方法和統計學方法對評價對象的數量特征和規律進行統計分析(即計量)來反映其發展狀態和水平及其規律的方法。科研評價在“量”方面的特征主要是科研投入量、產出量(效果和效益)、投入產出比(效率)等。
科研評價主要是通過對出版物的評價來完成的。除非出版工作被發現對某些人有特殊用處,否則出版工作就是還沒有被認可的科學家的重要組成部分[1]。出版物的數量多少通常作為對科研人員科研產出“量”的評價指標;而出版物被引用的多少作為對科研人員科研產出“質”的評價指標。
這種科研產出作為“量”的評價指標是歷來被公認的方法,本研究不再贅述,下面將討論一下出版物作為“質”的評價的理論依據。
相對于專業判斷和純粹的科研成果數量來說,引用某人工作的頻率將會建立一種更好的科研產出質量的近似。同時,引文代表了一種重要的社會學過程:規則的繼續(continuity of the discipline)[2]。從這個視角,無論是肯定的還是否定的引文都意味著引用的作者和被引者已經形成了一種重要的關聯。
引文研究開始于1969年世界上第一本科學計量學專著的問世。由蘇聯納利莫夫(V. V. Nalimov, 1910-1997)和穆利欽科(Z. M. Mulchenko)合著的《科學計量學:把科學作為情報過程來研究科學的發展》,正式提出術語“科學計量學”(英文譯為scientometrics)。1978年9月,《科學計量學》(Scientometrics)雜志創刊。加菲爾德(Eugene Garfield)的《科學引文索引》以及普賴斯對它的獨特運用,對科學計量學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引文分析普遍開展起來,加菲爾德因此獲得首次普賴斯獎。
正如羅奇(Roche)所證明的:被引的作者被定位在能產生進一步的研究和科學發展的鏈條上。
毫無疑問,引用別人的作品可能建立在非理性的標準和盛行的信念模式。但回顧過去,相比其他成果評價方法而言,引文標志著科學研究的承認、聲望、影響和連續性。
引證數被認為是測量科研質量的有效方法,但有一個前提:科研質量需要采用社會定義方式。即現在的引證數不是一種對工作成果的絕對質量的測量,而是一種能滿足社會要求的測量。而且科研的局部細節通過引文規則被整合為一個整體。單獨的引文可能只簡單地代表科研人員在哪些人的基礎上進行研究,或者代表是有選擇的閱讀;然而當不同作者的引文被聯系在一起時,就能發現科學發展的演化歷程了[3]。
使用引證數做科學工作成果的質量指標,顯然要涉及一些不可避免的影響科研質量評價的準確性等問題。但是,不應該忽視這種測量作為質量的一個不很精確的指標的價值。我們如果認為引證數方面的微小差別是有意義的,就會在關于引證數怎樣才是有用的測量這個問題上出錯。例如,說在1961年的《科學引文索引》中其所有作品得到六七次引證的科學家所做的工作比得到五六次引證的科學家做的高明一些,這肯定是不準確的。
對引證的相關理論和應用研究表明,引證不應作為測量質量的精確方法。但是,若不同科學家的成果得到的引證數差別很大,的確能反映工作成果質量上的差別,這幾乎是毋庸置疑的。而且引證數作為質量評價在學科之間不適合。
引證數盡管作為科研“質”的評價存在很多不足和片面性,卻是目前科研水平質量評價相對有效的一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