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jié) 回族專用詞的文化本源
語言是社會生活進行交際活動的最重要的交際手段,一個民族的社會生活習俗必然會在語言中得以反映。回族獨特的伊斯蘭教生活習俗,使回族話中產生了一些只有回族人才使用的專用詞匯。這些回族詞匯,表現(xiàn)在回族宗教生活和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成為回族社會、宗教、文化生活的真實寫照。這些詞語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節(jié)日:開齋節(jié)、古爾邦節(jié)、齋月。
禮儀:開學、穿衣、沖頭、沖洗、出色倆目、穿衣掛幛、辭學、小凈、打梆子、點香、封齋、坐靜、站班、有水、沒水、軋房、散學、開學、進教、會禮、朝覲。
教派:教坊、教門、傳月、北莊門宦、門宦、新教、老教。
建筑:道堂、清真寺、拱北、水房子。
婚姻生育:踩生、卸擔子、洗三、守限子。
喪葬:卡凡、埋體、搭救亡人、著水、歸真、倒油。
飲食:馓子、油香、口到、壯、蓋碗茶。
服飾:蓋頭、羞體、號帽、坎肩、六角帽、禮拜帽、回回帽。
器物:湯瓶、吊罐、吊桶、拜毯。
稱謂:阿訇、穆民、學董、老人家、新媽、新姐。
其他:參機密、參悟、大綠貼金、學糧、學課、貢養(yǎng)、小兒錦、消經(jīng)、小經(jīng)、口喚、見月。
諸如此類的回族專有詞匯在回族話中還十分豐富,這些表現(xiàn)不同意義且結構不盡相同的詞語,透視出一個共同的文化信息,即這些專用詞語中的民族宗教內容。這些專用詞,主要在回族話中使用,漢語方言中很少使用,即使是出現(xiàn)在漢語方言中,和回族話中的意義也大不相同。
禮儀貫穿著人生的全過程,從婚姻嫁娶、生老喪葬,到人際交往、生產經(jīng)營,都與“禮”緊密地聯(lián)系起來。回族把出生看作人生大禮,保持著許多語言習俗。如表現(xiàn)回族生育習俗的“踩生”,又叫“踹生”。回族民間認為,嬰兒出生后,誰先第一個進入產房,嬰兒的性情、氣質就像誰。故嬰兒出生后,除醫(yī)生外,一般人不得入內。若是男嬰,則在家人或親屬近鄰中選擇一個聰明、誠實、勇敢、有作為的人第一個踏進產房;若是女嬰,則選擇一個溫柔、善良、勤快的人首先踏進產房。這一習俗被稱作“踩生”。“卸擔子”則表現(xiàn)的是回族婚姻觀念,指兒女成家立業(yè)。回族認為,幫助兒女成家立業(yè)是圣行,是穆斯林的人生義務,兒女的婚事是父母的責任,如同壓在肩上的擔子,幫助他們成家立業(yè)了,也就是卸掉了擔子。如“你給兒子把媳婦也娶進了家門,這下你可是徹底‘卸擔子’了”。“卸擔子”在回族話中別具一番宗教文化內涵。在伊斯蘭看來,婚姻是人類十分重要的事情,婚姻不僅能滿足生理、心理、精神、情感等方面的需求,還可以生兒育女、繁衍后代,促進人類的發(fā)展與進步。這種伊斯蘭婚姻文化構成了回族話中一系列表現(xiàn)婚姻生育觀的民族專用詞語的基礎。
在回族專用詞語中,“號帽”“蓋頭”等詞語最能表現(xiàn)回族服飾文化,這些服飾名,既突出了名物文化,又突出了宗教文化。一般情況下,名物時總是以事物的特征為依據(jù),以便從名物中直接感悟出所名之物的主要特征和用途。“號帽”“蓋頭”這些服飾名稱本身就頗具形象性。而形象性只是這些名物的表象,透過表象則可管窺回族宗教習俗的本質。“號帽”是回族中老年男子和宗教職業(yè)者的普遍頭飾,意為回族的號頭和標志,所以又稱“回回帽”。“蓋頭”,顧名思義,就是蓋住頭發(fā)、耳朵和脖頸,因為伊斯蘭教要求婦女的服飾端莊大方、保護羞體、力戒輕佻,“蓋頭”就是在這樣的宗教文化背景下產生的。“號帽”和“蓋頭”,分別作為回族中老年男性和女性的頭飾,最能表現(xiàn)回族的服飾習俗,從名物本身就不難透視出這些服飾習俗中蘊含著的宗教內容。同為號帽,“六角帽”則是回族伊斯蘭教哲赫忍耶門宦的頭飾,“號帽”的宗教意義可想而知。在回族話中,和服飾相關聯(lián)的,還有一個更具宗教色彩的詞,即“穿衣”。“穿衣”在回族宗教生活中具有特殊內涵,完全不同于漢語中一般意義的“穿衣”。在清真寺念書畢業(yè)的滿拉要舉行“穿衣”儀式。“穿衣”是獲得宗教人士身份的標志,滿拉學完了規(guī)定的教材,并具備了獨立宣教和主持教務的能力,品學兼優(yōu)者經(jīng)過考核獲得了勝任阿訇的資格,即可畢業(yè),從此以后可以被各清真寺聘請開學。畢業(yè)時,本坊教民們給他做一件綠色長袍穿上,俗稱“穿衣”。從語言學角度分析,“穿衣”這個詞在回族話中經(jīng)歷了由具體到抽象、由個別到一般的演變過程,已經(jīng)由具體的宗教儀式變?yōu)閷ψ诮搪殑盏恼J定。
回族飲食專用詞語中,最常見也最重要的就是“清真”。“清真”的本義是質樸、純凈的意思。伊斯蘭教傳入中國以后,借用“清真”一詞表示教義,賦予這個詞伊斯蘭教的專門內涵。“清真”一詞在某種程度上成了與伊斯蘭教相關的人和事物的別稱,明代就把伊斯蘭教稱作“清真教”,回族飲食文化系統(tǒng)即是以“清真”為基礎構成的。“清真”之所以成為回族飲食文化中最重要的標準,是有著宗教淵源的。在回族飲食文化中,“清真”和“佳美”有機地聯(lián)系起來了,清真是佳美的基礎。“佳美”單從詞的表象看,表示美好的意思。佳美的食物不勝枚舉,但不是回族全都能夠接受的。回族飲食中的佳美食品,是從宗教、衛(wèi)生、倫理、審美等多維視角選擇而來的。在回族食俗中,羊肉占據(jù)相當重要的地位,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是對“佳美”的心理需求。“美”的本義和羊有密切的關系。從字的形體結構分析,“美”從羊、從大,古人以羊大為美。“羊”之所以成為“美”的本源,一方面是羊肉的味道確實很鮮美,另一方面與羊美的外表是分不開的。羊的潔白柔軟的皮毛、溫和的脾性、溫順的體態(tài),都具有一種美感,羊肉也就成了一種美好、吉祥的象征。僅從回族喜食羊肉這一習俗中足可以看出回族食俗的多重文化特征。“羊”之于“美”,雖然與羊的自然屬性有關,但又不單純地由自然屬性所決定,還隱含著豐富的宗教情感因素。回族話中還有一些特有的民族飲食用詞,如“口到”,又作“口道”,意為“吃”“享用”——請客人吃飯,一般不說“請吃”,認為不雅,而說“請口到”,表現(xiàn)著對客人的尊重。回族為了避諱,還在說羊肥時忌“肥”而說“壯”,并且在說其他可吃的家畜家禽如牛、雞、鴨等肉肥時,也都忌說“肥”,而說“壯”。“壯”是回族的飲食專用詞。
“湯瓶”和“吊罐”也是回族生活中最常見的專用詞。伊斯蘭教倡導清凈無染,湯瓶和吊罐便應運而生。關于湯瓶,在回族民間流傳著一段頗具傳奇色彩的故事:唐朝時藩王叛亂,中國皇帝向西域求援,宛尕斯率兵相援,叛亂平定后,唐王令工匠仿西域洗壺式樣鑄金、銀、銅壺分賜給西域將士洗浴禮拜,因洗壺系唐王所賜,故稱為“唐瓶”,后來因諧音改為“湯瓶”。“湯瓶”和“唐瓶”相比:第一,突出了用途。“湯”在古漢語中指的就是熱水,“湯瓶”顧名思義,就是盛熱水的器具,特征十分鮮明。第二,突出了回族習俗。回族非常看重沐浴,并且有許多講究,沐浴的水不能重復使用,“湯瓶”就具備了這種功用。“湯瓶”是回族生活中的專門用品,代表了回族有別于漢族的沐浴習俗,“唐瓶”則很難表達出這種區(qū)別。第三,突出了名物本源。當然這也不排除對詞語選擇的民族心理因素。“湯瓶”和“吊罐”已成為表現(xiàn)回族沐浴習俗的專名詞,它們在回族生活中的廣泛運用,是回族宗教習俗發(fā)展的必然產物。回族穆斯林對用水特別講究,從人生初始到人生終結,都離不開水。誕生后要“洗三”,平時生活中講究“帶水”“換水”,去世后還要“著水”;“沖頭”指西北回族女性穆斯林做大凈,“沖洗”指男性穆斯林做大凈;“沒水”指沒有大凈;“水房子”指清真寺或家中禮拜之前做大、小凈的沐浴室。這些以“水”為基本元素組成的一系列專用詞語,傳達出的不僅僅是生活信息,還是宗教信息。
在西北回族親屬稱謂中,還有些特別的稱謂方式,如把嬸子稱作“新媽”,把嫂子稱作“新姐”,把表兄弟稱作“姑舅”。這些特殊稱謂中,都積淀著民俗文化的內容。回族比較注重大家庭,以婚姻血緣關系為紐帶將若干個體家庭聯(lián)合為一個群體,這些個體家庭又由于血緣聯(lián)系而形成了以民族宗教為內核的大家庭。“新媽”“新姐”的稱謂,表示出對家庭新成員的親近、接納,以示從感情上并沒有親疏之別,已完全成為一家。“姑舅”的稱謂,則成了回族婚俗中姑舅親的基礎。每一個親屬稱謂詞都打上了民俗文化的烙印。回族親屬稱謂,是回族家庭觀念和婚姻制度的有力佐證,從這些稱謂中能夠體驗出伊斯蘭婚姻家庭文化的主導地位,以及中國傳統(tǒng)婚姻家庭文化對回族的影響。
回族專用詞語有一個十分顯著的特點,就是在某一個詞語中包容著豐富的民族宗教內涵。
在回族用語中,出現(xiàn)頻率最高、使用最廣泛的詞就是“色倆目”。“色倆目”是阿拉伯語借詞,又稱“色蘭”,是問候語,含有“祝你平安”的意思。這樣一個本來普普通通的問候語,在回族話中已經(jīng)超越了問候語的簡單范疇,形成了多層的民俗文化內容。回族無論男女老少,見面時要互致“色倆目”;回族定親時,吃完宴席后,男女雙方家長當著眾親友的面互道“色倆目”,表示這門婚姻大事已經(jīng)定了,今后一般不能變更;回族在彼此發(fā)生誤會、矛盾甚至沖突后,解決矛盾的最有效的辦法之一就是互道“色倆目”來化解矛盾;在回族禮拜、婚禮、節(jié)日慶典以及各種重要禮儀場合,都有集體互道“色倆目”的習俗。道一聲“色倆目”,在回族話中具有如此一語千鈞的作用,主要是出于語言心理文化的需求。人們的語言都是自己心靈的一面鏡子,是靈魂的窗口,心理因素是語言選擇的基礎。語言的生成和運用符合人類心理活動的規(guī)則,并和具體的交際對象和交際心理狀態(tài)相適應。回族內部交際中互道“色倆目”,回族和其他民族交往時則不道“色倆目”,其他民族和回族交往時也不道“色倆目”。“色倆目”已經(jīng)演變?yōu)榛刈鍍炔勘磉_民族情感的特殊詞語。即便是素不相識的回族人,只要道一聲“色倆目”,就立即縮短了情感距離。“色倆目”已成為回族身份的語言標志。同時,“出色倆目”也成為回族專有的儀式,集體禮拜結束后,全體穆斯林將頭先轉向右念一遍“色倆目”,然后再轉向左念一遍“色倆目”。這種儀式也叫作“出色倆目”。
回族專用詞語的豐富性,不僅表現(xiàn)在內容上,還表現(xiàn)在形式上。在回族話中,就有不少表現(xiàn)宗教內容的同根詞,如以“學”為詞根的,有學董、學糧、學課、開學、散學、辭學、說學等;以“教”為詞根的,有新教、老教、教坊、教門、教下、教長等。不難看出,這些系列詞語其實就是回族日常宗教生活的系統(tǒng)表現(xiàn)。
回族話中最突出的專用詞語就是為數(shù)不少的阿拉伯語詞、波斯語詞,還有少量的突厥語詞。這些語言成分,和回族先民的民族成分恰好是一致的。而回族話中還有許多民族專用詞語——使用的是漢語詞匯,表現(xiàn)的卻是民族宗教內容。“清真”本來源于佛教術語,現(xiàn)在已經(jīng)成為回族專用詞。“穿衣”也是一個漢語中常見的基本詞,在回族話中也成為宗教專門用語。“宰羊”的“宰”也因為回族的語言禁忌而在回族話中具有特定的宗教意義。
回族語言文化源遠流長,“源”自民族宗教文化,“流”中不斷融入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回族雖然使用的是漢語,但回族話產生的特殊文化背景使其具有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質。語言在民族諸特征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人們在使用自己的民族語言時,傾注了豐富的民族感情,使語言閃耀著民族智慧的光芒。無論是語言信息的傳遞者,還是語言信息的接受者,都用著各種豐富的民族情感、民族知識來理解語言。回族雖然以漢語為民族語言,但是,不可否認,回族使用的漢語已經(jīng)是回族化了的漢語,以上我們分析了回族使用漢語時所表現(xiàn)出來的種種民族語言特征,正是回族在使用漢語時將其回族化的表現(xiàn)。單純從語言本身的獨立特性看,回族話和現(xiàn)代漢語并沒有什么區(qū)別,尤其是沒有本質的區(qū)別,回族話只是漢語的一個特殊屬類。如果從語言文化的視角看,回族話有許多相對獨立的語言文化成分。這其中的差異并不單純取決于語言本身,而主要取決于文化因素。文化不是自然形態(tài)的產物,而是人類社會的產物。文化在特定的社會群體中具有共同性,同別的社會群體又有差異。當然,不同的文化領域又有許多交融。語言中的文化差異,在不同的語言群體的比較中很容易表現(xiàn)出來。
語言是文化傳播最重要的工具,語言的構成必然具有特定的文化內涵,語言的使用也要受到一定文化觀念的制約,語言的溝通實際上是文化的溝通。要了解一個民族的語言,首先要了解這種語言所依附的民族文化。正是受到伊斯蘭文化的影響,回族話中才創(chuàng)造了只有回族人使用的專用詞語,這些帶有明顯的民族特征的回族專用詞,蘊含著特殊的民族文化內涵。回族文化畢竟是一種多元文化,其以伊斯蘭文化為核心,不斷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文化成分。如在回族常用語言中,也有不少儒家思想的具體表現(xiàn),如“孝道”是儒家思想影響下表現(xiàn)儒家傳統(tǒng)倫理觀念的一個詞語,而回族道德準則中也十分注重“孝道”。回族話中的“無常”等詞甚至帶有佛教詞語影響的痕跡。回族話中的這些詞語都是伊斯蘭文化在中國傳播過程中對本土文化吸收與容納的表現(xiàn)。回族話中的伊斯蘭文化特征,增加了回族話的民族色彩。
下面是西北回族話中常見的專用詞。這些詞為回族宗教生活和日常生活中所專用,在漢語普通話或漢語方言中卻很少使用,即使在漢語中出現(xiàn),也和回族話中的意義有所區(qū)分。
?百路子
回族穆斯林的人生禮儀。穆民們認為百日是嬰兒生長發(fā)育一個重要階段。百日當天,要過“百路子”,以示慶賀。一般主家要炸油香、馓子,有的還要宰雞或宰羊。西北有的地區(qū)還要請阿訇念誦《古蘭經(jīng)》,祈求平安吉慶,宴請親朋鄉(xiāng)鄰。孩子的外家和其他賀客,一般要給孩子買衣物、玩具等禮物,以示祝賀。
?表針線
回族穆斯林婚姻習俗,又叫“說針線”,流行于西北大部地區(qū)。在新婚儀式的當日下午或者第二天上午,人們在院內擺上桌案,鋪上毯子,娘家人將陪嫁的箱子打開,把男方家的彩禮和女方家陪的嫁妝分開來擺放,特別要把新媳婦給公婆、丈夫親手做的衣服、繡花枕套、鞋、襪墊等單獨陳列。男方家先請一位說客,贊揚女方家心實禮厚、新娘心靈手巧。接著女方家也要請一位說客,回敬男方,一番客套話后會夸贊男方家給后代安置一個幸福的家庭。表針線儀式的說辭也是回族話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表親婚
回族穆斯林傳統(tǒng)婚姻習俗,又叫姑表親、姑舅親。特指父母親兄弟的子女與姊舅的子女相互間的通婚。舊時民間認為這是親上加親。這種婚俗曾在歷史上流行,由于不符合婚姻法和優(yōu)生優(yōu)育的原則,現(xiàn)在回族穆斯林中也基本禁止表親婚。
?沖洗
在漢語中指用水沖,如“用水把碗沖洗干凈”“大水沖洗壞了河堤”等。在西北回族話中成為宗教禮儀專用術語,特指宗教所要求的沐浴,又稱為“做大凈”,回族使用這一詞時賦予了其宗教意義,與漢語原義相比內涵縮小了。
?穿衣
回族穆斯林宗教禮儀,又叫“掛幛”。回族伊斯蘭教經(jīng)堂教育畢業(yè)儀式的稱謂,即授予阿訇資格。相傳穆罕默德脫下所著綠袍親手披在圣門弟子墨阿子身上以示重任,后來“穿衣”就成為伊斯蘭教的禮儀,一般選擇在爾德節(jié)群眾聚會時舉行,由當?shù)卣平袒虻赂咄氐母吣浚ㄒ欢▍^(qū)域內的教民)為畢業(yè)的海里發(fā)(或稱滿拉)戴上禮拜帽和代斯塔日(纏頭布),同時將一件“綠衣”披在畢業(yè)生肩上,表示付以重托,繼承和肩負起先知穆罕默德的事業(yè)。
?朝覲
回族穆斯林宗教禮儀,伊斯蘭教五功之一。回族穆斯林俗稱“朝罕志”。按伊斯蘭教規(guī),凡體智健康、有經(jīng)濟能力的穆斯林男女,在旅途安全的前提下一生中必須朝覲一次。時間在每年伊斯蘭教歷12月上旬,亦稱“大朝”或“正朝”。在此期限之外,赴麥加朝覲稱為“副朝”。朝覲具體活動包括受戒、繞行天房、奔走于薩法和麥爾臥兩山之間、駐阿拉法特山谷、投石,12月10日開始宰牲,即“古爾邦節(jié)”。完成朝覲者被稱為“哈只”,備受回族群眾尊敬。
?踩生
回族穆斯林人生禮儀。孕婦臨產時,除接生婆(或醫(yī)生)和個別直系女親屬外,任何人包括其丈夫都不得入產房,還會在門簾上掛一紅布條子,提醒外人免進。嬰兒降生后,若為男孩則在家人或親屬近鄰中,選擇一位聰明、誠實、勇敢的人,第一個踏進產房;若為女嬰,則選擇一位溫柔、善良、勤快的人首先踏進產房,謂之踩生。回族民間認為,嬰兒出生后,誰先進入產房,其嬰兒的性情、氣質就像誰。此俗至今在回族聚居的農村仍流行。
?大凈
回族穆斯林宗教儀式專用術語,“大凈”是“洗”的意思,具體洗滌方式是先用凈水漱口、嗆鼻后,再自上而下沖洗周身三次,凡是水能觸及的地方都要洗到。伊斯蘭教規(guī)定,凡男子排精、婦女月經(jīng)或生產后,必須進行大凈;皈依伊斯蘭教者,必須先做大凈;穆斯林亡故后,入葬前必須為埋體洗大凈;參加重大的宗教活動前也要做大凈。一般要求每個穆斯林每周至少進行一次大凈,以保持身體的清潔。
?大能
漢語中一般表示有才能、會辦事,指的是無所不成、無所不能;在西北回族話中專用來形容、贊頌真主。穆民們在遇到難以料想的事情、難以理解的奧秘或者難以想象的奇跡時,都要歸結為“這是主的大能”。
?吊罐
回族穆斯林做大凈專用品,又叫吊桶、淋桶,曾是回族民間的傳統(tǒng)浴具,傳說盛唐時期由波斯商人傳入。吊罐平時懸吊在門后或僻背的地方,大多為陶質、鑌鐵質、塑料質、木質等。吊罐腹大口小,兩側有穿繩懸掛的耳環(huán),底部有一個漏水孔,并附有一個下水坑道,蓋一木板或水泥板,中間留有水眼,污水從此排出。主要用于做“大凈”。
?定奪
漢語中表示對事情做可否或取舍的決定,如“等討論后再行定奪”。而在西北回族話中“定奪”成為回族宗教專門用語,表示決定、安排等意義。當回族穆斯林遭遇不幸和挫折失敗時,常常以“前定”來自慰、安慰、勸慰,認為穆民的一切皆都由真主定奪,由主不由人,以求得精神慰藉。
?定茶
回族穆斯林婚姻習俗專用術語,指的是一般民間婚姻習俗中道喜、定小親這個環(huán)節(jié),西北大多地方的回族稱之為“說色倆目”。按回族婚俗,男方提親、女方同意后,男方家準備好花茶、綠茶、陜青茶等高中檔茶葉和紅糖、白糖、核桃仁、葡萄干、花生米、桂圓肉等泡茶料,包成約1斤重的若干個(雙數(shù))小包,每個小包上放一條紅紙以示喜慶,在主麻日由男方父母和未婚夫一起送到女方家。女方家要設宴熱情款待,男女雙方當著親戚朋友和媒人的面互道“色倆目”,表示婚姻大事已經(jīng)定下,收下定茶,婚姻一般就不能變更了。
?點香
回族穆斯林宗教禮儀,也是出于語言別同目的而使用的選擇用語。“點香”意思相當于“燒香”,但回族為了在宗教上表示和佛教的嚴格區(qū)別,并不用“燒香”“香火”等和佛教有關的詞語。
?道堂
回族穆斯林宗教建筑,主要指蘇非派修道者進行修功辦道的處所,又叫靜房、靜室,也指一些蘇非門宦首領的所在地及其傳教、行教中心。另外,回族穆斯林也把清末民初在甘肅臨潭產生的一個教團(“西道堂”)用“道堂”來簡稱。
?搭救
漢語中用來表示幫助人脫離危險和災難,在西北回族話中被賦予了伊斯蘭宗教文化色彩,有“知恩感激”的意思,指對真主的恩典知道感激,以及對自己目前狀況知足。
?恩典
漢語中表示給予恩惠。西北回族話中賦予了其宗教內涵,用來專指“真主的恩典”“知感主的恩典”等,有特定的語用對象(真主),不能隨便用,和漢語中的“恩典”使用范圍大大不同。
?坊
回族穆斯林宗教教區(qū)專用術語,又叫教坊、寺坊,是回族穆斯林傳統(tǒng)的區(qū)劃單位,屬于民間的宗教管理形式。一般以一個清真寺為中心,由附近的穆斯林村莊和居民構成一坊;并由本坊穆民推舉一名“學董”和若干名“鄉(xiāng)老”,組成管理組織,主持本坊財務,管理宗教基金、財產和一般事務,并決定聘請掌教阿訇等事項,領導本坊穆斯林的宗教生活。
?封齋
回族穆斯林宗教禮儀,又叫把齋、閉齋。是回族穆斯林一年一度的齋戒儀式,伊斯蘭教五功之一,回族穆斯林也稱其為齋功。傳說穆罕默德奉安拉之命,定伊斯蘭教歷9月(萊麥丹月)為齋月,凡成年、身心健康的穆斯林男女,都要在這月里完成齋戒,封齋一月。按照教規(guī),每日從黎明到日落這段時間禁飲食、房事等。外出或者患病可以暫停閉齋,但過后一定要補上,無故不封齋者要還補連續(xù)2個月的齋戒,或為60個貧困者施供一頓飯食。
?歸真
回族穆斯林宗教專用詞,主要把宗教操守嚴謹、德高望重的回族穆民長者逝世稱為歸真,含有返原歸真、回歸于真主闕下的意義。另外,它還是回族伊斯蘭蘇非派修行專用術語,特指在修行中完全忘卻自己而認識真主,達到與真主合而為一的最高精神境界。
?蓋頭
回族穆斯林婦女傳統(tǒng)的遮面護發(fā)頭巾,用于遮蓋頭發(fā)、耳朵、脖子,露出面孔,流行于中國回族穆斯林聚居區(qū),源于伊斯蘭教把婦女頭發(fā)列為“羞體”的規(guī)定。伊斯蘭教規(guī)定,穆斯林婦女必須“俯首下視,遮其羞體”,要把頭巾垂在衣領上,不要露出裝飾,故回族視婦女頭發(fā)露在外面為失“依瑪尼”;同時,也為了防沙保潔,便逐步形成了披戴蓋頭的習俗。回族婦女的蓋頭顏色主要有綠、青、黑、白四種,有未婚少女、已婚媳婦和年老者之分。未出嫁的姑娘戴綠色的,中年者戴黑色的,年老者戴白色的。老年人的蓋頭較長,披到背心處;姑娘和中年婦女的較短,只披到肩上,且有鑲邊、繡花。
?蓋碗茶
回族穆斯林傳統(tǒng)飲品,又叫三泡臺、八寶茶。飲用時有一套程序,飲具由盛水的托盤、喇叭口茶碗和碗蓋三部分組成,俗稱蓋碗或三泡臺。飲料一般有紅糖磚茶、白糖清茶、冰糖窩窩茶、三香茶(茶葉、冰糖、桂圓)、五香茶(冰糖、茶葉、桂圓、葡萄干、杏干)、八寶茶(紅棗、枸杞、核桃仁、桂圓、芝麻、葡萄干、白糖、茶葉)等。待客泡茶時,當著客人的面,將碗蓋揭開,用開水燙一下碗子,放入糖、茶及其他原料,然后注開水加蓋,雙手捧遞。喝蓋碗茶時,用托盤托起茶碗,用蓋子刮幾下,然后把蓋子蓋得有點傾斜度,用口吸著喝。
?回門
回族穆斯林婚姻習俗,流行于回族聚居區(qū)。婚后3天或7天,新郎帶著禮品陪伴新娘回娘家,探望新娘的父母和親戚;娘家也事先做好了準備,款待新郎新娘。西北有些地方的回族一般用雞腿來款待回門的女兒女婿,娘家親戚都要請新郎、新娘做客吃飯,并給新娘回贈禮品。當天晚上,新郎一般要趕回家中,新娘則在娘家住上若干天后由新郎親自接回。
?會禮
回族穆斯林宗教禮儀,指穆斯林在每年開齋節(jié)和宰牲節(jié)都要舉行的集體禮拜。一般需在大清真寺或郊外露天舉行,其規(guī)模和禮儀隆重程度都超過主麻聚禮。會禮的拜數(shù)都是兩拜,屬于“當然拜”,必須在清真寺里由伊瑪目率領成班禮拜,不能單獨舉行。
?換親
回族穆斯林傳統(tǒng)婚俗,又叫交換婚、換頭親,流行于部分西北回族聚居的貧困山區(qū)。多在姑表、姨表親間進行,且一般在同代人中交換,如姑家娶舅家的女兒為兒媳、舅家娶姑家的女兒為兒媳等,平等交換,互不送彩禮,只是適當購置日常生活用品和衣服。現(xiàn)在這種婚姻習俗已經(jīng)逐漸消失。
?計較
回族穆斯林使用該詞時,和現(xiàn)代漢語中的“計較”在意義和語體上都有明顯的不同,已經(jīng)被賦予了伊斯蘭文化色彩,特指用高標準嚴格要求自己,使言行符合伊斯蘭教教義或道德準范。回族穆斯林所說的“清廉計較”,表示的是堅守操守、清白高尚。
?進教
回族穆斯林宗教儀式專用術語,又叫隨教、入教,特指非穆斯林皈依伊斯蘭教。在回族穆斯林中,進教有一套嚴格的規(guī)則。一般必須由清真寺掌教或其他權威的宗教人士主持入教儀式,并要有若干公證人在場。儀式前,入教者要到清真寺內,由阿訇指點,按照伊斯蘭凈儀程序先洗大凈。然后請阿訇和一些穆斯林群眾在清真寺或家中舉行入教儀式:先由阿訇宣講伊斯蘭教基本教義和生活戒規(guī),并向入教者講授“清真言”;入教者念誦“清真言”,表示承認安拉是獨一的主宰,申明歸順安拉的正道;然后阿訇給入教者起經(jīng)名,表示其成為一個穆斯林了。
?經(jīng)名
回族穆斯林取名習俗。回族通常有自己的經(jīng)名,又叫回回名。經(jīng)名的命取,帶有濃郁的伊斯蘭教文化色彩。通常在嬰兒出生后第三天或者第七天由阿訇贊念“邦克”(禮拜宣禮詞)和“尕麥提”(禮拜招呼詞)后獲得。命取經(jīng)名的意義就在于,以真主的名義宣布初生者正式降臨到人世間,并且其一出世便聆聽到真主的召喚而成為一名穆斯林。經(jīng)名的選取,以伊斯蘭文化為標準,男的一般選取《古蘭經(jīng)》中提到的先圣先賢的名字,女的一般用圣母圣妻的名字。
?經(jīng)堂語
回族穆斯林經(jīng)堂教育和解經(jīng)的專用語,是流行于回族穆斯林內部的一種特殊語言,主要在經(jīng)堂教育和阿訇講“瓦爾茲”時使用。相傳經(jīng)堂教育創(chuàng)始人胡登洲在授課時,以夾雜阿拉伯語、波斯語詞匯的漢語口語,直接譯解阿拉伯文或波斯文的伊斯蘭教經(jīng)典,經(jīng)他的歷代弟子相承傳授,形成經(jīng)堂教育專用語言。經(jīng)堂語以元明時期漢語口語詞匯為主,夾雜以大量阿拉伯語、波斯語詞匯,并借用個別佛、道教術語,合成詞語中大多為漢語同阿拉伯語或波斯語詞匯的合成,且以漢語為動詞、外來語為名詞,語句主要使用漢語語法結構。
?舉意
回族穆斯林宗教禮儀專用詞語,又叫“立意”,相當于“許愿”的意思。表示要從事某項活動的心愿,并祈求真主接受或回賜,是回族話中因回避漢語中和佛教相關的“許愿”一詞而使用的選擇用語。
?口喚
回族穆斯林日常生活和宗教生活中的常用詞,本義表示“準許”“允諾”。“口喚”一詞有多重意義:回族穆斯林去世后,稱作“口喚了”,表示按照真主的前定被召回;回族穆斯林之間對具體事物的允諾或者諒解,要求對方寬容、諒解,叫作“要口喚”,對方表示諒解叫作“給了口喚”;回族穆斯林教眾有要事向門宦領導人求得指示,叫作“討口喚”,門宦領導人的批示、命令叫作“放口喚”。
?口到
回族穆斯林飲食專用術語,一般請阿訇或尊長者吃東西要說“口到”,不能說“吃”。這是回族因為語言禁忌的原因而采用的選擇用語。
?坎肩
回族穆斯林的特有民族服飾,主要流行于西北回族聚居區(qū)。大多用黑色棉布或者綢緞縫制,一般有夾質、棉質、皮質三種。回族男子的坎肩一般在襟邊、袋口處用針縫出明線,使各邊沿平挺工整。回族女式坎肩比男式要稍長一些,多用布料綰小包扣、鑲邊、胸前繡花等裝飾。回族穿上坎肩顯得和諧而不臃腫,便于挽袖子洗小凈、干活,而且不易受涼。
?看月
漢語中就是“觀看月色”的意思,在西北回族話中成為回族宗教生活用語。看月是回族穆斯林根據(jù)宗教歷法確定齋月開始和結束的基本方法。穆斯林每年閉齋,遵循“見月封,見月開;如遇陰天則封滿三十日”的慣例,每年伊斯蘭教歷八月底和九月底日落時,封齋者都要向西方夜空仔細觀察,以確定齋月起止時間。
?看守
漢語中一般表示“看管”“把守”等,西北回族話中成為表示回族宗教品行專用詞語,特指宗教功修好、品德修養(yǎng)高尚、遵經(jīng)辦事,和漢語中“看管”的意思大不相同。
?禮拜
回族穆斯林宗教禮儀專用術語,伊斯蘭教五功之一。凡成年的穆斯林,不論男女,都必須履行禮拜的義務。一般要求每日禮拜五次,每周五舉行一次聚禮,每逢開齋節(jié)和古爾邦節(jié)各舉行一次會禮。
?領受
漢語中表示“接受”,多指接受好意;西北回族話中成為宗教專用詞語,特指安拉賜予人的優(yōu)越條件、福分等。回族穆斯林認為,穆民有福分或為主道而犧牲,就是“領受好”。
?門宦
伊斯蘭教蘇非教團分支傳入中國西北地區(qū)后逐漸形成的通稱。最初,這些蘇非教團分支都有各自的阿拉伯語名稱,或以贊念的特征命名,或沿用原蘇非教團名稱。到了清乾隆年間,甘肅臨洮北鄉(xiāng)穆夫提門宦第六輩教主馬顯忠,因積極改善回漢關系,又出資興辦義學,經(jīng)地方鄉(xiāng)紳上報陜甘總督,賜予統(tǒng)領頭銜,令其統(tǒng)管河州各門宦,群眾稱其所管為“七門八宦”,從此有了“門宦家”之稱。此后,門宦成為我國對蘇非派教團的一種流行的別稱和通稱。
?末日
本義相當于漢語中所表示的意義,指人類生存的現(xiàn)實世界將要毀滅的時刻。回族穆斯林賦予了其伊斯蘭宗教含義,特指“信后世”的宗教內容。在回族穆斯林看來,伊斯蘭教衰亡就意味著末日的來臨,世界就會黑白顛倒、壞人霸道、人倫泯滅。那時安拉命令天仙“以斯拉菲來”吹響第一遍號角,萬物昏厥,全部生命死亡,世界隨之毀滅。
?埋體
回族穆斯林喪葬專用語。一般對亡者的遺體忌稱“尸體”,而以“埋體”稱之。凡是穆斯林,無論男女老幼,死后均須按宗教規(guī)定為之沐浴凈身(稱“洗埋體”)、穿“卡凡”(一定規(guī)格的白布殮單)、入“塔布”(公用運尸木匣),舉行“站禮”儀式后,送墳地誦經(jīng)入葬,全過程稱之為“送埋體”。
?迷
漢語中表示分辨不清、失去判斷能力,如“迷了路”“迷了方向”。西北回族話中特指缺乏伊斯蘭教的基本知識,或因不懂伊斯蘭教的教規(guī)、教法及教理,而在生活中常會出現(xiàn)違背違反教規(guī)、教法與教理的言行。
?清高
表示“清凈崇高”“至高無上”的意思,專用于描述和贊揚真主,在使用對象上有嚴格的限制,即便是對伊斯蘭的先圣先賢,也不能隨便用這一尊敬語,最多只能稱“至圣”。和現(xiàn)代漢語中的“清高”一詞所表示褒義的“品德純高”或表示貶義的“不合群”等用法不一樣。
?清真
回族等穆斯林宗教生活、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語。“清真”一詞,最早見于南朝宋劉義慶的《世說新語》:“有清真寡欲,萬物不能移也。”原為普通名詞,可用于多種場合,如道觀、佛寺、猶太會堂、天主教教堂以及樓閣、詞集、八股文集和幽靜場所等。明末清初,中國伊斯蘭教學者在介紹伊斯蘭教教義時,曾以“清凈無染”“真乃獨一”“至清至真”和“真主原有獨尊,謂之清真”等語,稱頌伊斯蘭教所崇奉的真主安拉,“清真”就被賦予了特定的宗教含義,并且為回族穆斯林專用。回族穆斯林特別在飲食習俗中,十分看重清真。
?認大小
回族穆斯林婚俗。在西北回族聚居區(qū),結婚的第二天,新郎、新娘一般要大凈,吃過早飯后,新娘由奶奶或其他長輩帶著認婆家大小。認長輩時,新娘要長長稱呼一聲,長輩則響亮地答應一聲,然后要給新娘錢或禮物作為見面禮。
?水堂子
又稱水房子,回族穆斯林宗教淋浴凈身專用建筑,是設在清真寺里的沐浴設施。一般由四五間或者六七間房構成,水堂內分設凈下的小隔間和裝有吊罐洗大凈的淋浴間,均設有下水池。浴堂中間有用石頭或水泥砌成的長方形大水池,池內有下水通道,周邊環(huán)設低凳,用來坐著洗手、洗臉、洗腳等。池子上面安置著特制的小木架,用來放湯瓶、搭毛巾、掛帽子等。浴堂里有專用水井、燒水的爐灶等。回族禁忌稱其為澡堂。
?圣人
回族穆斯林宗教用語,和漢語中一般所指的圣人有所區(qū)別,特指真主在各個歷史時期為人類派遣的使者、先知等,他們引導人們祛邪崇正、皈依主道。《古蘭經(jīng)》中提到的圣人主要有阿丹、努哈、優(yōu)努斯、穆薩、薩里赫、優(yōu)素福、爾薩、穆罕默德等。信圣人是伊斯蘭教六大信仰之一。
?圣紀
回族穆斯林宗教節(jié)日,屬于伊斯蘭教三大節(jié)日之一。希吉萊歷十一年(632年)三月十二日先知穆罕默德逝世,希吉萊歷三月十二日又是先知穆罕默德誕辰(據(jù)傳先知穆罕默誕生于阿拉伯太陽歷象年的三月九日或十二日。12世紀,此日被稱為圣誕)。回族穆斯林習慣將“圣誕”與“圣忌”合并舉行,稱為“圣紀”或“圣會”,既是悼念先知歸真,又是慶祝先知的誕生,紀念活動一般在清真寺舉行。
?送親
回族穆斯林婚姻習俗,指的就是吃筵席。按回族民間婚俗,結婚頭一天或當日,娘家除了請一位阿訇外,還要從近鄰、親友和新娘的同學中請幾位上有老下有小、夫妻和睦、兒女雙全的人去送親。其人數(shù)少則4~6人,多則10~12人不等,但必須為雙數(shù)。送親途中,若遇其他娶親人馬,則要讓新娘相互交換腰帶,以防“沖喜”不吉利。該習俗至今在城鄉(xiāng)仍流行。
?送花饃
回族穆斯林婚姻風俗之一。新娘“回門”、返回婆家,叫作“送食”。“花兒饃”為其中一種“食”,即將發(fā)酵的面團塑成石榴、桃、梨、小鳥、小兔、小雞、羊羔等,蒸熟之后,再涂上色彩,由婆家連同其他禮品分送親友。
?送茶包
回族婚俗,屬于提親禮俗,流行于西北各地。一般是男方先請媒人去女方家說親,如征得女方家同意,媒人將消息通知男方家,男方即準備一包茶(茯茶、春尖或沱茶等),用大紅紙包封或用紅紙剪成花樣貼在茶包上;再用紅紙做兩個方盒,裝上冰糖、紅棗等,外用紅絲線扎住,請媒人送往女方家作為提親禮。男女雙方也都要通過自己的親朋了解對方的品性、愛好和為人,以便決定是否締結婚約(同前面的“定茶”)。
?散學
漢語中表示放學,包括每天放學或者放寒暑假。在西北回族話中則表示清真寺任教的阿訇不再繼續(xù)擔任該寺的教職而向教眾宣布退職的活動,和漢語中的“放學”“放假”大不相同。
?守限子
回族婚姻專用語,特指“待婚期”,指離婚后的妻子或再婚前的寡婦必須依教法等待的一段時間。
?天課
回族宗教專門用語,是穆斯林濟困扶危的一項神圣的宗教義務,也稱濟貧稅,是伊斯蘭教的天命五功之一。按照伊斯蘭教教規(guī),凡是財產達到一定數(shù)量的穆民,每年都要按規(guī)定救濟貧困的穆斯林。一般是除去自己家庭全年生活和生產所需的資費,其余財產達到滿貫(舊指金子2兩為滿貫,銀子14兩為滿貫;駱駝6~24只、牛30頭、羊40只為滿貫)者,都要拿出財產的四十分之一,有糧食的則拿出二十分之一至十分之一來施濟貧困的穆民。接受天課者主要是那些生活無著落的貧窮穆民,因朝覲、游學而離鄉(xiāng)背井的旅人和新皈依者。但天課不能施于自己的至親,如父母、祖父母、子女和孫子,夫妻間也不能互受。
?天堂
表示的意義相當于“樂園”,但回族穆斯林使用這個詞時賦予了宗教理念。回族穆斯林認為這是一個樹木蔥郁,有乳河、蜜河和水河穿流而過的美麗花園。進入天堂的人,食用美味可口的鮮果和飲料,穿綾羅綢緞,睡舒適柔軟的床榻,佩戴金釧珍珠,伴有美女童男,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人們互道“平安”,盡情享受真主的恩賜。天堂只是經(jīng)末日審判被確認為行善者的虔誠穆民的歸宿。
?湯瓶
回族穆斯林小凈用品,又叫湯瓶壺。回族穆斯林家庭必備的傳統(tǒng)凈洗用具,有銅制湯瓶、搪瓷湯瓶、輕鐵湯瓶、砂泥湯瓶、錫鐵湯瓶、鋁鐵湯瓶等,舊時還有木制湯瓶。湯瓶盛水的主體部分呈鼓狀圓臺形,一邊有手把,另一邊有高翹壺嘴,頂部為灌水口和蓋,不潔的東西不容易進去,使用方便、衛(wèi)生。主要用于日常洗手、洗臉、洗頭、洗腳以及禮拜洗小凈。
?托靠
相當于“依仗”“依賴”的意思,但回族穆斯林使用時賦予了宗教文化意義。回族在使用這一詞時,只限于對真主使用,如“大事托靠主”“托靠主賜給你吉祥”等。
?提親
回族民間婚俗,流行于西北回族聚居區(qū)。男方家通過各種途徑了解和看中女方后,須請一位媒妁去提親,介紹男方的相貌、性格、文化、手藝及其家庭情況。女方家聽后,若認為條件大體合適,便同意讓男女雙方在適當場合見面,聽取他們的意見。有些青年男女自由戀愛后,也請媒妁去提親,征求女方父母的意見。
?無常
回族穆斯林喪葬專用詞。在人去世后,忌用“死亡”,常用“無常”等選擇性用語替代,表示“塵世無常”“返原歸真”的意思。
?五功
回族穆斯林宗教禮儀專用術語,特指每個穆民必須履行的五項伊斯蘭教功課,即念功、拜功、齋功、課功、朝功。
?小凈
回族穆斯林宗教禮儀專用術語,伊斯蘭教潔身條例之一,指穆斯林在進行禮拜、誦讀《古蘭經(jīng)》之前所進行的洗滌儀式。小凈包括洗手、漱口、嗆鼻、洗臉、洗肘、用濕手抹頭、沖洗下身和沖洗兩腳等動作。洗每一部位時都有一定的念詞。教法規(guī)定,穆斯林在舉行禮拜之前必須進行小凈,否則其禮拜沒有效果。洗過之后如果大小便以及發(fā)生下氣、流血、大量嘔吐等情況,即失去凈儀,在進行禮拜前必須重洗。
?小經(jīng)
又叫小兒經(jīng)、小兒錦、消經(jīng)。回族對用阿拉伯文和波斯文字母拼記漢語的一種拼音文字的稱謂。因回族習慣稱阿拉伯文和波斯文為“經(jīng)文”,稱這兩種文字的宗教書籍為經(jīng)典或大經(jīng),故稱這種阿、波拼音文字為“小經(jīng)”;又因經(jīng)堂小學首先學用,亦稱“小兒經(jīng)”;近年來回族學術界則雅稱為“小兒錦”。小經(jīng)從右向左橫書,起源可能是唐宋元時期回族先民中未通漢語文者用阿拉伯文和波斯文字母與音符相拼記錄漢語以學習或記事。明代經(jīng)堂教育興起后,經(jīng)生(滿拉)中懂漢語而不識漢文者居多,于是廣泛借用“小經(jīng)”拼寫漢語音以標注所學阿拉伯文或波斯文經(jīng)書中詞匯、語句之譯意,從而形成一種漢語拼音文字系統(tǒng)。
?學糧
回族穆斯林經(jīng)堂教育中的一種辦學方式,又叫供養(yǎng)、傳飯,是回族經(jīng)堂教育所需費用的募集方式。回族經(jīng)堂教育中,師生日常食宿費用一般由各清真寺坊穆斯林群眾自愿捐供,每年糧食收獲后,穆民根據(jù)當年的收成及家庭經(jīng)濟狀況施散數(shù)量不等的新糧,由清真寺統(tǒng)一保管、分配,不足部分則由“主麻帖”補充。也有的地方學糧以各家輪流管飯的方式解決。因為所收糧食供清真寺經(jīng)學師生食用,所以稱為學糧。
?顯色
回族穆斯林特殊用語,使用時被賦予宗教色彩,相當于“跡象”“征兆”“奇跡”或者“非凡景象”等。
?洗三
回族穆斯林人生禮儀。新生兒出世后第三天由老人用熱水為其洗一次澡,洗掉孩子身上的污垢,民間認為可祛災免難。洗時浴湯中要放一些核桃和棗兒,一般必須要雙數(shù),并用少量花椒水,以討吉利。洗三要進行慶賀儀式,主人要用羊肉臊子面款待親戚、朋友,祝福孩子平安無事、長命百歲,親朋好友也要給產婦送面及油香、雞蛋、肉等營養(yǎng)品,以示祝賀、問候。
?喜歌
回族穆斯林婚姻習俗,在婚禮節(jié)慶等活動中,是司儀或民間歌手向主家祝賀道喜時唱的歌。
?牙行
回族穆斯林經(jīng)商專用詞,為“掮商”的別稱,又稱刁郎子,主要活躍于西北各城鎮(zhèn)集市,是流動在集市、街頭的生意中介人。有的一無資金二無攤鋪,專門奔走于賣主與買主之間,打聽行情,巧言說成,取得薄利,借以糊口;有的賒買貨物,買空賣空,獲得利潤。牙行信息靈通,熟悉商品,善于揣摩兩方心理,長于巧言說服對方,多數(shù)人還兼通藏語或蒙古語,深受各族商人的信任。
?油香
北方常見食品,一般稱為油餅,西北回族穆斯林出于語言選擇原因而稱為油香,并且賦予其宗教和習俗含義。傳說油香是古代波斯的一種食品,后來因為穆罕默德食用后大加贊美,就流傳開來。相傳油香在元代從波斯傳入中國。回族的油香,形、色、味俱佳。回族炸香油時,一般由年長和有經(jīng)驗的人掌鍋,炸前要洗大凈,炸油香時嚴禁非穆斯林和無大凈的人觀望。油香是回族穆斯林待客和宗教節(jié)日時必不可少的食品,如古爾邦節(jié)、開齋節(jié)、圣紀和婚禮、抓周禮及紅白喜事時用于饋贈親友鄰居、招待賓客以及紀念亡人等。吃油香時也有一定的講究,要將面子拿在上面,念一聲“臺斯米”,而后順著刀口掰著吃。
?宰牲節(jié)
伊斯蘭教的三大節(jié)日之一,指的就是古爾邦節(jié),又叫作獻牲節(jié)、忠孝節(jié)。西北部分地區(qū)回族穆斯林還稱為“大爾德”,云南等地的回族則稱為“小爾德”。每年伊斯蘭教教歷十二月上旬,是穆斯林履行宗教功課、前往麥加朝覲的時間,宰牲節(jié)就在其最后一天,一般是十二月十日。傳說先知易卜拉欣夜夢安拉命他宰殺愛子伊斯瑪儀獻祭,考驗他對安拉的虔誠。當易卜拉欣提刀執(zhí)殺其子時,安拉派天使送來一只黑頭綿羊,命易卜拉欣以宰羊代替獻子。此后,古阿拉伯人便形成了每年宰牲獻祭的風俗。后來就把該日定為“宰牲節(jié)”。
?占房
回族穆斯林婚姻和生育習俗。按西北回族婚姻習俗,結婚日新郎要搶先進入洞房,表示今后丈夫可以管住妻子,成為家里的“掌柜的”。另外,按回族穆斯林生育習俗,產婦臨產時,要洗大凈,盡快住進產房,這也叫“占房”。
?壯
回族穆斯林飲食專用語,意思相當于“肥”,但西北回族話中禁忌用“肥”形容食品,一般用“壯”表示帶脂肪的牛羊肉及一切可食動物之肉。
?抓歲禮
回族穆斯林人生習俗,又叫歲禮、抓歲。按照回族傳統(tǒng),嬰兒滿一歲時,都要為其舉行慶賀儀式,周歲生日當天,為了預測孩子的志趣愛好和未來前途,一般要在桌子上陳列出筆、本子、書、《古蘭經(jīng)》、玩具刀槍以及食品等,讓孩子任意抓取。在穆民看來,如果抓筆和本子,則意味孩子將來是一位有學識的文人學者;如果抓《古蘭經(jīng)》,則意味孩子將來是一位虔誠的穆斯林或阿訇;如果抓刀槍,則意味孩子將來是好武尚勇的人;等等。抓歲儀式結束后,家人和來客會一起吃歲糕。
?坐靜
回族穆斯林宗教禮儀,特指伊斯蘭教修行的一種形式。一般在齋月的后10天,有些虔誠敬主的穆斯林會住進清真寺禮拜大殿,日夜靜坐、誦經(jīng)、禮拜和封齋。另外,回族伊斯蘭教某些門宦把靜修的功課也稱作坐靜。功課形式多種多樣,有閉目的,也有面壁打坐的,主要目的是通過冥思苦想、靜修參悟而去欲守靜。坐靜時間長短不一,有連續(xù)坐靜21天或27天的,甚至曾有面壁靜修數(shù)年的。
?準承
回族穆斯林宗教理念專用詞語,表示準許、承認的意思,特指宗教功修或某項誠意善舉被真主承認、接納。
?著水
回族穆斯林喪葬專用詞語,俗稱“洗埋體”。在舉行殯禮前,要為亡人沐浴。著水有一套嚴格的宗教規(guī)程。
?掌教
回族穆斯林宗教專用詞語,專指開學阿訇或教長,是回族穆斯林對主持清真寺教務者的統(tǒng)稱,通常由品學兼優(yōu)、具有一定威望的穆斯林學者或經(jīng)師擔任。唐宋元時期,清真寺大體為卡迪掌教;明清時期多為伊瑪目掌教;清末以來為阿訇掌教,并一般由該寺坊回族穆斯林群眾共同協(xié)商選聘。
?宰
回族選擇性用語,意思同“殺”,但在西北回族話中禁忌使用“殺”,而代之以“宰”。如說“宰牛”“宰羊”“宰雞”,而不能說成“殺牛”“殺羊”“殺雞”,把西瓜切開也不能說成“殺西瓜”。
- 公文寫作技巧及實戰(zhàn)解析:一點就通的公文寫作黃金法則
- 英文教師寫作能力與寫作評價決策:一項中國內地的探索性研究(外國語言文學學術論叢)
- 中國手語(下冊)
- 大膽演講:一學就會的演講技巧
- 字經(jīng)
- 新編三字經(jīng) 新編弟子規(guī)
- 公文寫作一本通:格式·要領·技巧·范例
- 中國高校社會科學文萃(2016 第二輯)
-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啟蒙仿古讀本:三字經(jīng)
- 杰斐遜選集(世界大師原典文庫(中文導讀插圖版))上、下
- 滿漢成語對待(全三冊)
- 語文詞典語義類別釋義的多維研究
- 基于“三一語法”和本體研究的對外漢語教學:以“被”字句和“了”為例
- 語文書簡:周有光與蘇培成通信集
- 寫作是最好的自我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