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五 結論

本文運用隨機前沿模型與面板Tobit模型兩階段法,研究了中國八大經濟區域的能源效率差異及其影響因素。首先,借助隨機前沿分析方法構造了中國能源效率模型,測算了1990~2012年中國八大經濟區域的能源效率;其次,運用面板Tobit模型研究了政府規模、第二產業增加值、城鎮化率、開放度對中國能源效率的影響。根據實證研究和測算結果,本文的研究結論主要如下。

第一,我國每消耗1單位的標準煤,實際GDP產出下降,大量的能源投入并沒有帶來同比例的經濟產值增加。不同時段下中國八大經濟區域的能源效率差異比較明顯,能源效率較高的區域有東部沿海和南部沿海,其能源效率分別為0.945和0.927(1990~2012年),效率接近于生產前沿面;東北地區和北部沿海也具有較強的能源投入和產出,但能源效率略低于東部沿海和南部沿海,分別為0.845和0.831(1990~2012年);長江中游的能源效率為0.782(1990~2012年),說明長江中游的能源效率有21.8%的提升空間;能源效率較低的區域為黃河中游、西南地區和大西北地區,這三個區域的能源投入和產出水平較低,同時它們的能源效率水平也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分別僅為0.684、0.663和0.625(1990~2012年)。

第二,1990~2012年我國能源效率最高的省份為上海和廣東,說明這兩個省份在給定產出時,能源消耗的損失最少;能源效率最低的省份為貴州和寧夏。我國省份間能源效率差異較大,能源效率較高的省份效率值趨近于1,較低的省份的效率不足60%,因此政府部門應當注意縮小各省份、各區域間的能源產出效率,提高經濟欠發達地區傳統能源的技術水平,淘汰落后工藝,積極引進新技術、新能源,提升落后地區的單位能耗GDP。

第三,我國各區域能源效率逐年下降,能源效率下降較快的區域有黃河中游、西南地區和大西北地區。這三個區域的能源效率本身偏低,并且逐年下降的幅度快于其他區域,需要得到有關區域政府部門的重視。另外,1990~2012年能源效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的區域有東北地區、北部沿海、東部沿海、南部沿海和長江中游,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的區域有黃河中游、西南地區和大西北地區。

第四,政府規模對能源消耗的影響顯著為正,說明當前政府干預對能源效率的提高具有正向的引導作用;第二產業增加值對能源消耗的影響顯著為負,說明當前我國第二產業的能源效率較低;城鎮化率對能源消耗的影響顯著為正,說明城鎮化率上升可以有效提高能源效率;開放度對能源消耗的影響為正,說明對外貿易的發展有利于我國能源效率的提高。

綜上所述,中國政府應當著眼于提高能源利用的技術水平、管理水平,扭轉單位能耗GDP產出下降的趨勢;運用宏觀政策調控,設計能源投資方案,縮小我國能源效率的區域性差異。同時,通過政策引導新能源、新技術替代原有傳統煤炭能源和傳統技術工藝,提高第二產業的能源利用效率。

參考文獻

[1]查冬蘭、周德群:《基于CGE模型的中國能源效率回彈效應研究》,《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0年第12期。

[2]陳德敏、張瑞、譚志雄:《全要素能源效率與中國經濟增長收斂性——基于動態面板數據的實證檢驗》,《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2年第1期。

[3]陳德敏、張瑞:《環境規制對中國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響——基于省際面板數據的實證檢驗》,《經濟科學》2012年第4期。

[4]陳關聚:《中國制造業全要素能源效率及影響因素研究——基于面板數據的隨機前沿分析》,《中國軟科學》2014年第1期。

[5]黃德春、董宇怡、劉炳勝:《基于三階段DEA模型中國區域能源效率分析》,《資源科學》2012年第4期。

[6]李國璋、霍宗杰:《我國全要素能源效率及其收斂性》,《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0年第1期。

[7]李蘭冰:《中國全要素能源效率評價與解構——基于“管理-環境”雙重視角》,《中國工業經濟》2012年第6期。

[8]李夢蘊、謝建國、張二震:《中國區域能源效率差異的收斂性分析——基于中國省區面板數據研究》,《經濟科學》2014年第1期。

[9]李世祥、成金華:《中國能源效率評價及其影響因素分析》,《統計研究》2008年第10期。

[10]劉佳駿、董鎖成、李宇:《產業結構對區域能源效率貢獻的空間分析——以中國大陸31?。ㄖ陛犑?、自治區)為例》,《自然資源學報》2011年第12期。

[11]羅會軍、范如國、羅明:《中國能源效率的測度及演化分析》,《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5年第5期。

[12]馬海良、黃德春、姚惠澤:《中國三大經濟區域全要素能源效率研究——基于超效率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數》,《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1年第11期。

[13]屈小娥:《中國省際全要素能源效率變動分解——基于Malmquist指數的實證研究》,《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9年第8期。

[14]師博、沈坤榮:《政府干預、經濟集聚與能源效率》,《管理世界》2013年第10期。

[15]史丹、吳利學、傅曉霞等:《中國能源效率地區差異及其成因研究——基于隨機前沿生產函數的方差分解》,《管理世界》2008年第2期。

[16]史丹:《中國能源效率的地區差異與節能潛力分析》,《中國工業經濟》2006年第10期。

[17]孫廣生、黃祎、田海峰等:《全要素生產率、投入替代與地區間的能源效率》,《經濟研究》2012年第9期。

[18]孫廣生、楊先明、黃祎:《中國工業行業的能源效率(1987~2005)——變化趨勢、節能潛力與影響因素研究》,《中國軟科學》2011年第11期。

[19]孫久文、肖春梅:《長三角地區全要素能源效率變動的實證分析》,《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2年第12期。

[20]譚忠富、張金良:《中國能源效率與其影響因素的動態關系研究》,《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0年第4期。

[21]汪克亮、楊寶臣、楊力:《考慮環境效應的中國省際全要素能源效率研究》,《管理科學》2010年第6期。

[22]王兵、於露瑾、楊雨石:《碳排放約束下中國工業行業能源效率的測度與分解》,《金融研究》2013年第10期。

[23]王兵、張技輝、張華:《環境約束下中國省際全要素能源效率實證研究》,《經濟評論》2011年第4期。

[24]王強、樊杰、伍世代:《1990~2009年中國區域能源效率時空分異特征與成因》,《地理研究》2014年第1期。

[25]王強、鄭穎、伍世代等:《能源效率對產業結構及能源消費結構演變的響應》,《地理學報》2011年第6期。

[26]王群偉、周德群:《中國全要素能源效率變動的實證研究》,《系統工程》2008年第7期。

[27]王姍姍、屈小娥:《基于環境效應的中國制造業全要素能源效率變動研究》,《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1年第8期。

[28]王維國、范丹:《中國區域全要素能源效率收斂性及影響因素分析——基于Malmqulist-Luenberger指數法》,《資源科學》2012年第10期。

[29]魏楚、沈滿洪:《能源效率及其影響因素:基于DEA的實證分析》,《管理世界》2007年第8期。

[30]魏楚、沈滿洪:《能源效率研究發展及趨勢:一個綜述》,《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3期。

[31]魏一鳴、廖華:《能源效率的七類測度指標及其測度方法》,《中國軟科學》2010年第1期。

[32]吳琦、武春友:《基于DEA的能源效率評價模型研究》,《管理科學》2009年第1期。

[33]吳琦、武春友:《我國能源效率關鍵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科研管理》2010年第5期。

[34]續競秦、楊永恒:《我國省際能源效率及其影響因素分析——基于2001~2010年面板數據的SFA方法》,《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2年第8期。

[35]楊冕、楊福霞、陳興鵬:《中國能源效率影響因素研究——基于VEC模型的實證檢驗》,《資源科學》2011年第1期。

[36]曾勝、黃登仕:《中國能源消費、經濟增長與能源效率——基于1980~2007年的實證分析》,《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9年第8期。

[37]張偉、吳文元:《基于環境績效的長三角都市圈全要素能源效率研究》,《經濟研究》2011年第10期。

[38]張志輝:《中國區域能源效率演變及其影響因素》,《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5年第8期。

[39]趙金樓、李根、蘇屹等:《我國能源效率地區差異及收斂性分析——基于隨機前沿分析和面板單位根的實證研究》,《中國管理科學》2013年第2期。

[40]Andrews-Speed,P.,“China’s Ongoing Energy Efficiency Drive:Origins,Progress and Prospects,” Energy Policy 37(2009).

[41]Dixon,R.K.,McGowan,E.,Onysko,G.,et al.,“US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fficiency Policies: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Energy Policy 38(2010).

[42]Edigera,V.S.,Camdali,U.,“Energy and Exergy Efficiencies in Turkish Transportation Sector,1988-2004,” Energy Policy 35(2007).

[43]Nassen,J.,Holmberg,J.,“Energy Efficiency—A Forgotten Goal in the Swedish Building Sector?” Energy Policy 33(2005).

[44]Tonna,B.,Peretz,J.H.,“State-level Benefits of Energy Efficiency,” Energy Policy 35(2007).

[45]Wang,H.,Zhoua,P.,Zhoua,D.Q.,“Scenario-based Energy Efficiency and Productivity in China:A Non-radial Directional Distance Function Analysis,” Energy Economics 40(2013).

[46]Yang,M.,“Energy Efficiency Policy Impact in India:Case Study of Investment in Industrial Energy Efficiency,” Energy Policy 34(2006).


[1] 本文獲得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新能源產業技術效率、環境效應與定價機制研究”(項目編號:16CJL034)的資助。

[2] 李平,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所長,研究員,主要研究產業經濟、技術經濟、經濟預測與評價、戰略規劃、投資決策、項目評估和企業咨詢,以及宏觀經濟、能源經濟、水利電力經濟、區域經濟等;陳星星,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經濟增長、能源環境、效率與生產率分析等領域研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浦东新区| 湟中县| 晋中市| 土默特右旗| 衢州市| 铜鼓县| 宝坻区| 台江县| 泰兴市| 班玛县| 濮阳县| 赞皇县| 通山县| 山西省| 巫山县| 巴里| 三原县| 江陵县| 西安市| 土默特右旗| 麟游县| 雅安市| 应用必备| 洪泽县| 淮北市| 平和县| 犍为县| 高陵县| 德格县| 乌审旗| 大洼县| 邓州市| 奉新县| 太原市| 卢龙县| 淳化县| 龙州县| 铜陵市| 河西区| 宝坻区| 沙雅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