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世紀技術經濟學(2016年卷)
- 李平 宣燁主編
- 942字
- 2025-04-08 14:13:56
中國八大經濟區域能源效率差異及其影響因素分析
——基于隨機前沿模型與面板Tobit模型兩階段法[1]
李平 陳星星[2]
摘要:本文通過隨機前沿分析方法建立中國能源效率模型,測算了1990~2012年中國八大經濟區域的能源效率;運用面板Tobit模型研究了政府規模、第二產業增加值、城鎮化率、開放度對中國能源效率的影響因素。研究表明,我國每消耗1單位的標準煤,實際GDP產出下降,大量的能源投入并沒有帶來同比例的經濟產值增加;不同時段下中國八大經濟區域的能源效率差異比較明顯,能源效率較高的區域有東部沿海和南部沿海,能源效率較低的區域為黃河中游、西南地區和大西北地區;我國各區域能源效率逐年下降,能源效率下降較快的區域有黃河中游、西南地區和大西北地區,1990~2012年東北地區、北部沿海、東部沿海、南部沿海和長江中游的能源效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黃河中游、西南地區和大西北地區的能源效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政府規模、城鎮化率、開放度對能源消耗的影響顯著為正,第二產業增加值對能源消耗的影響顯著為負。
關鍵詞:能源效率 區域差異 影響因素 隨機前沿模型 面板Tobit模型
能源是重要的生產要素,由于能源要素投入增加,人類的勞動生產率得到了極大提高,推動了經濟與社會發展(劉佳駿、董鎖成、李宇,2011)。伴隨人類社會經濟發展、人口規模增加、城鎮化和工業化進程加快,由能源消費迅速增長導致的碳循環非對稱性加劇與全球氣候變化已成為當前世界各界共同關注的焦點。改革開放30年以來,我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而目前我國能源消費仍以粗放型為主,利用率低下,如何提高能源效率是積極響應節能減排措施、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曾勝、黃登仕,2009;王強、鄭穎、伍世代等,2011)。
區域能源效率直接決定我國總體能源利用水平(馬海良、黃德春、姚惠澤,2011)。在現代經濟發展過程中,產業結構升級與區域能源效率提高密切聯系,產業結構狀況與能源效率共同反映一國的經濟發展方向、發展水平和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劉佳駿、董鎖成、李宇,2011)。研究我國能源效率地區差異的現狀及趨勢,分析區域間能源效率的影響因素,可以較好地分析能源效率提高的原因,從而為全國節能工作提供有益的建議,同時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達到“十二五”節能目標的前提條件(馬海良、黃德春、姚惠澤,2011;趙金樓、李根、蘇屹等,2013;魏楚、沈滿洪,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