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次產業篇

第二章 第一產業外資控制報告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最新標準,第一產業是指農業,林業,畜牧業,漁業和農、林、牧、漁服務業。第一產業包括以下五個方面。這種劃分根據的是2003年國家統計局新制定的《國家產業劃分規定》,與1985年制定的三次產業的劃分相比,2003年的三次產業劃分規定將農、林、牧、漁服務業從原第三產業劃歸到了第一產業。另《中國統計年鑒(2015)》對第一產業的解釋未及時調整,“第一產業是指農、林、牧、漁業”。

(1)農業:指各種農作物的種植活動。包括谷物、豆類、薯類、棉花、油料、糖料、麻類、煙葉、蔬菜、園藝作物、水果、堅果、飲料和香料作物、中草藥及其他作物的種植。

(2)林業:包括林木的栽培(不包括茶園、桑園和果園的栽培、管理和收獲等活動),木材和竹材的采運,林產品的采集。

(3)畜牧業:包括牲畜飼養和放牧,家禽飼養以及野生動物的捕獵和飼養。

(4)漁業:包括水生動物和海藻類植物的養殖和捕撈。

(5)農、林、牧、漁服務業:指對農、林、牧、漁業生產活動進行的各種支持性服務,但不包括各種科學技術和專業性技術服務活動。

農業占第一產業總產值的比重較大,盡管此比重整體呈下降趨勢,但是2000年至今其比例仍維持在50%左右,2013年和2014年分別為53.09%和53.58%,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15)》的統計項目“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及指數”的有關數據計算得到。可見農業在第一產業中的重要地位。為此,許多文獻(李建平、劉冬梅,2006;秦路、李嘉莉,2008;何玉成、張倩、楊光,2011;裴長洪、于燕,2014;等等)就把農業代替第一產業進行研究。農業具有剛性需求,屬于不可復制的產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性和戰略性產業,這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首先,農業是提供人類生存必需品的生產部門;其次,農業的發展是社會分工和國民經濟其他部門成為獨立的生產部門的前提和進一步發展的基礎;最后,2014年中國鄉村約有6.19億人,占全國總人口的45.23%。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15)》的統計項目“人口數及構成”的有關數據計算得到。農業的發展,直接關系到上億農民的切身利益,關系全國大多數人口的就業問題;農業的安全直接關系到國家糧食安全和經濟安全,關系到國計民生。

《中國統計年鑒(2015)》的相關數據顯示,自1978年以來,第一產業生產總值呈逐年上升趨勢,2014年農業生產總值達到54771.5億元,增長率為6.36%。由于中國工業化進程的推進,第一產業在國內生產總值構成中的比例不斷下降,在2014年僅為9.17%,但是農業經濟基礎性的地位仍不可忽視。圖2-1中顯示了三次產業的就業比例,近年來隨著中國對外開放和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農村勞動力大量流向城市第三產業和建筑業等行業,使得第一產業的就業人口在整個就業人數中所占比例不斷下降,但是從社會整體的就業情況來看,第一產業的就業人數依舊是很多的,2014年第一產業從業人數高達2.28億人,占全國總就業人數的29.50%,解決了多數人的就業問題。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因此第一產業的發展水平直接關系到大多數人的生活水平,是國家發展戰略中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產業。此外,近年來中國第三產業就業人數增長較快,2011年首次超過第一產業就業人數,成為三次產業中就業人數最多的產業,2014年,第三產業就業人數約為3.14億人,占全國總就業人數的40.6%。

圖2-1 1996~2014年三次產業就業比例

資料來源: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15)》相關數據計算得到。其中,統計項目為“按三次產業分就業人員數(年底數)”。

國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公布的最新版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2011年修訂)》對第一產業的許多項目都鼓勵外商投資,但是外資的產業分配不合理,第一產業吸引的實際外商直接投資額很?。_智波,2009)。從表2-1可以看出,截至2014年第一產業吸收外商直接投資企業數為6687個,占比僅為1.45%;第一產業實際使用外資金額為522億美元,占比僅為1.38%,遠遠低于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比重。農業具有較高自然風險,生產周期長,缺乏比較優勢,屬于弱質或劣質產業,農業的特殊性解釋了農業利用外資偏少的現狀(張興、張煒,2012)。表2-2列出了2014年全國外商直接投資的產業結構,從中可以看出進入中國的外商直接投資主要集中在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而第一產業對外資的利用非常少。從利用外資的項目數量來看,2014年第一產業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的項目個數為719個,其比重僅為3.02%,而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利用外資的項目個數所占的比重分別為23.77%和73.21%。從合同實際使用外資的金額來看,第一產業實際使用外資金額只有15.22億美元,所占的比重僅為1.27%,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實際使用外資的金額所占的比重分別為36.75%和61.98%。如上述統計資料所示,第一產業利用外資的項目數、合同外資金額及其各自所占的比重均遠遠低于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2011年三次產業實際利用外資所占的比重分別為1.73%、48.05%和50.21%,可見第一產業利用外資比例較少的現狀并沒有得到改善。根據《中國統計年鑒》(1996~2015年)相關數據計算得出,其中統計項目為“按行業分外商直接投資”。外資對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投入失衡會對產業安全產生不利影響,第一產業投入過低導致農業等行業的科技投入降低,進而難以改變當前中國農業生產力水平低下的情況,也將延緩中國經濟發展的進程,從而威脅中國的整體產業安全(王勇、盧柯羽,2014)。

表2-1 截至2014年中國吸收外商直接投資分產業統計

資料來源:《中國商務年鑒(2015)》。

表2-2 2014年全國外商直接投資產業結構①

資料來源:《中國商務年鑒(2015)》。

① 商務部:《2015年外商直接投資產業結構》,http://data.mofcom.gov.cn/channel/wzsj/wzsj.shtml, 2016年7月10日。

中國的農業利用外資一直可以追溯到改革開放初期,規模十分有限,20世紀80年代整個10年FDI項目不足2000個,協議金額也僅有10億元;之后外資在農業資金籌措中的比重緩慢上升(蔡世強,2012)。表2-3給出了1999~2014年農、林、牧、漁業外商直接投資狀況,從表2-3中可以看出,自1999年以來,第一產業外資的合同項目和金額都有較大的增長,呈現在曲折中上升的趨勢,利用外資金額增長較快,但是其對外資的實際使用金額在全國實際使用金額中所占的比例一直都在2%以下。

表2-3 1999~2014年第一產業外商直接投資狀況

注:《中國統計年鑒》(2000~2015年)無2007~2014年的合同金額統計數據,故無法進行2007~2014年合同金額的更新。

資料來源: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00~2015年)相關數據整理、計算得到。其中,“合同項目”、“合同金額”、“實際使用金額”和“全國實際使用金額”的統計項目均為“按行業分外商直接投資”。

雖然第一產業實際使用的外資額在中國實際使用外資總額中所占的比例比較小,但是近年來,隨著中國對外開放范圍的不斷擴大,尤其是加入WTO之后,外資對第一產業的投入有不斷上升的趨勢。從表2-3可以看出,受金融危機影響,2008年和2009年農、林、牧、漁業利用外資項目個數分別減少12.50%和2.29%;隨著經濟復蘇腳步的加快,2010年利用外資項目個數為929個,相比于2009年增長了3.68%;2011年利用外資項目降至865個,相比2010年降低了6.89%;2014年利用外資項目為719個。在實際使用外資金額方面,2010年、2011年和2012年呈平穩上升趨勢,三年的增長率分別為33.82%、5.07%和2.65%,遠遠高于利用外資項目的增長率,這說明外商直接投資的單個項目的資金規模在不斷增大,且第一產業實際利用外資額在全國實際使用外資總額的比重較前幾年有所上升。2013年,第一產業實際使用外資金額下降12.71%,2014年第一產業實際使用外資金額下降15.43%,并且第一產業實際利用外資額在全國實際使用外資總額中的比重也有所下降。2010年,按投資方式分,中外合資、中外合作與外商獨資企業項目和實際使用金額較2009年都有所增長(孟劉偉,2012)。可見,外資企業看好中國第一產業的發展前景,第一產業在利用外資方面還有著巨大的潛力。

從圖2-2可以看出,從1997年開始,第一產業外商直接投資實際利用金額徘徊上升,2006年開始處于迅速上升狀態,直接由2006年的5.99億美元上升到2010年的19.12億美元。值得注意的是2005年第一產業外商直接投資的實際使用金額出現負增長態勢,比2004年下降了35.55%。王曉然:《外商在華直接投資實際使用金額5年來首次下降》,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60301/0212573213.shtml, 2012年5月5日。外商直接投資實際使用金額的下降主要是由于在2005年7月,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實行了新的安排,人民幣匯率由釘住美元的匯率制度轉變為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此后,人民幣對于美元、日元等貨幣均出現不同程度的升值。東道國貨幣的升值一方面會導致資源導向型外商直接投資減少,但另一方面也會導致市場導向型外商直接投資增加(孫慶剛,2008)。但人民幣升值不會導致中國勞動力成本優勢喪失,短期內不會造成中國的資源導向型外商直接投資減少,同時,人民幣升值產生的市場效應會使進入中國的市場導向型外商直接投資數額增加(孫慶剛,2008)。正是在這種影響下,2006年中國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金額為630.21億美元,比2005年增加4.47%,2007年中國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金額為616.74億美元。在資源導向型外商直接投資中,資本密集型外商直接投資對于匯率變化的敏感度低于勞動密集型外商直接投資(孫慶剛,2008),第一產業主要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外商直接投資的規模彈性較大,這也是2005年第一產業外商直接投資的實際使用額下降了35.55%,而中國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的總金額僅下降了0.50%的原因。

圖2-2 1997~2014年第一產業外商直接投資實際使用金額

資料來源:根據《中國統計年鑒》(1998~2015年)相關數據整理、計算得到。其中,“實際使用金額”的統計項目為“按行業分外商直接投資”。

2005年是中國主要產業在加入WTO談判中爭取到的過渡期的終點,這之后政府的一些管理手段逐步放開或取消,例如,2006年取消了植物油的關稅配額。隨著這些管理約束條件的放開,外資企業開始增加對中國農、林、牧、漁業及其服務業的投入。

第一產業實際使用外資金額在2006~2012年呈平穩上升狀態,但2013年下降了12.71%,2014年下降了15.44%。

盡管第一產業在國家經濟安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近年來,第一產業相對于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來說,在發展的速度、規模以及產值等方面都比較緩慢,與世界上其他國家相比,產業規模、產出效益和技術水平都處于落后地位,外商直接投資的增加會極大促進中國第一產業的發展。但同時要增強農業產業安全意識,避免由于盲目地引進外資而削弱中國產業的控制力,進而對產業安全造成威脅。中國農業利用FDI的行業分布不全面,這主要表現在:①20世紀80年代初,外商直接投資大部分集中于農業的生產和加工環節,而對農業生產資料行業、農產品批發或零售等流動環節的投入卻很少;②20世紀90年代以來,尤其是加入WTO以后,外商投資的領域在不斷拓寬,除了少數中國政府限制和禁止外商投資的行業外,幾乎涵蓋了農、林、牧、漁業所有領域及中國農業產業鏈的所有環節,包括農藥、化肥、種子、農業機械等農業投入的研發和生產、農產品精深加工、主要農業生產資料和農產品的批發和零售業、農村金融和農業保險等領域(孟劉偉,2012)。

本章主要從外資對股權、技術、固定資產凈值等方面來分析外資對中國第一產業的控制情況,并列舉了相應案例,最后提出一些建議。

主站蜘蛛池模板: 马公市| 措勤县| 双牌县| 亚东县| 曲水县| 洛宁县| 阿拉善左旗| 张家港市| 临泉县| 鸡泽县| 陕西省| 彰化市| 福安市| 佛学| 沅江市| 高邮市| 梁平县| 吉木乃县| 台前县| 恭城| 刚察县| 东海县| 民丰县| 乌拉特后旗| 阳春市| 沙洋县| 赤城县| 孝义市| 沙河市| 申扎县| 孟州市| 锦屏县| 五原县| 乌兰察布市| 遵化市| 醴陵市| 仙游县| 龙海市| 满洲里市| 静安区| 略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