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敵人到盟友:英國對德政策研究(1943~1955)
- 鞠維偉
- 5092字
- 2018-11-08 16:25:15
第一節 英國在德國賠償問題上的政策及其與蘇聯的爭論
鑒于納粹德國給許多國家帶來的戰爭損失,戰后向德國索取戰爭賠償來彌補這些損失就成為同盟國之間在戰爭即將結束的時候不得不討論的問題。
一 雅爾塔會議前英國對德國賠償問題的態度
早在1941年底,英國政府內部就開始對德國賠償問題進行討論。1941年12月5日,英國財政部在一份備忘錄中提出了賠償的方式、時間、限度和數目等。其主要內容是:在支付形式上,賠償不應以現金來支付,而應以實物形式支付;在時間上,認為支付賠償的時間應在五年以上,這樣就可以給德國提供足夠的恢復時間。該備忘錄同時認為不要對德國索取大量的賠償,所要求的補償只能限制在“被占領國遭受掠奪”的范圍內。但是財政部的意見遭到貿易部的反對,而且在反對財政部計劃的基礎上,貿易部還提出了一個“倒置的賠償計劃”,即在賠償政策制定過程中,英國應先把自己看成為“勝利的希特勒”提供建議的專家,從德國的角度制訂出一個用來處理“戰敗的英國”的計劃,然后將該計劃的主客體完全倒置過來,同時再附加上盟國可能要求的賠償條款,從而形成英國關于德國戰后賠償的計劃。同時,貿易部還希望應該盡量多地從德國獲取賠償。
從這里可以看出,財政部和貿易部代表了當時英國政府內不同的對德政策派別。財政部希望不要過分削弱德國,因而在賠款問題上不要求對德國過于苛刻,而貿易部則代表了戰后要嚴懲德國的思想,因此在賠款問題上要采取“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策略。
1942年11月,在外交部法律顧問麥爾金爵士領導下組成了討論戰后德國賠償問題的“麥爾金委員會”(Malkin Committee),該委員會由外交部、財政部、貿易部、海軍部的代表組成,允許其他政府官員參加相關討論或者提交報告。該委員會經過討論,讓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起草了一份報告,稱為《麥爾金報告》。該報告詳細列舉了要求德國支付賠償的7種方式:(1)一次性搬運金融或資本財產;(2)一次性搬運原材料或制造業生產原料,緊缺材料;(3)從當年產出中每年以實物形式運送;(4)組織德國勞動力在盟國國內進行勞動生產任務;(5)用于非德國境內的,因特殊任務而提供的非組織性的勞動力服務;(6)在德國境內占領軍必需品的供應;(7)每年以現金形式由德國出超量所支付的現金。《麥爾金報告》的基本思想是戰后不能通過大量索取賠償來壓制德國,而是應該對德國實行有效的經濟控制來實現德國的非工業化以及確保歐洲經濟安全,并且這樣的經濟控制應當限定在一定時期內,不要過分延長。由此可見,該報告體現了英國政府內部溫和派對待戰后德國的意見。但是由于沒有考慮戰后德國的非軍事化、非工業化等問題,該報告不能應對戰后對德政策的變化。另外,賠款問題也不是英國政府最為關心的問題,與這一時期英國其他方面的對德政策相似,賠款問題在英國政府內部有所討論但仍然不是重點,怎樣與納粹德國交戰并打敗它才是當時英國政府集中精力應對的事情。
1944年8月,英國外交部在對“經濟和工業計劃參謀部(Chiefs of Eco-nomics and Industrial Plan)關于影響強加給德國的經濟債務事宜的報告”的批示中再次強調戰后不能過分削弱德國,德國戰后的出口要受到限制,同時這種限制不能妨礙維持其必要的進口,除非德國經濟實現收支平衡進而出現余額,否則不能要求其支付賠款。
由此看來,英國政府在雅爾塔會議之前就基本確定了德國賠款問題的基調,那就是索取賠款要建立在保證戰后德國的經濟不會因為賠款而被壓垮的基礎上。在賠款問題上,英國政府顯得比較謹慎和溫和。但是,英國的態度遭到蘇聯的反對。
二 雅爾塔會議上英蘇關于德國賠款問題的爭論
在雅爾塔會議2月5日的討論中,英國就同蘇聯在德國賠款問題上產生分歧。在當天的會議上,斯大林首先提出了德國賠款問題。蘇聯代表馬伊斯基(Ivan Maisky,又譯麥斯基)提出了蘇聯方面的賠償計劃:(1)德國應使用實物來支付賠償;(2)德國的實物賠償采取兩種形式,即從德國國內外的國家資產中進行一次提取,以及戰后每年提供商品;(3)通過賠償使德國在經濟上解除武裝,也就是說要沒收德國80%的重工業設備,沒收德國全部的軍工企業;(4)賠償期限為十年;(5)美、英、蘇三國應該對德國經濟實行嚴格監督;(6)賠償的優先順序為這個國家對戰勝敵人所做貢獻的大小,這個國家直接物質損失的大小;(7)蘇聯應獲得不少于100億美元的賠償;(8)詳細的賠償計劃應由蘇美英三國代表組成的設在莫斯科的賠償委員會來制訂。
丘吉爾聽了該計劃后,一方面表示“俄國做出的犧牲比任何其他國家都大”,另一方面懷疑這樣的賠款方案是否可行。丘吉爾根據一戰賠款的經驗認為,首先,一戰結束后曾經對德國索取巨額的賠款,但是沒有得到多少;其次,他認為戰后德國支離破碎、千瘡百孔,是不可能拿出足夠的資產來作為戰爭賠償的,特別是根據蘇聯提出的這一賠款數目;最后,他認為戰后德國還有8000萬人口食不果腹,如果對德國索取如此巨額的賠償,到頭來誰來養活他們呢?針對這樣質疑,馬伊斯基對蘇聯的賠償方案又做了進一步解釋。他說,第一,一戰后對德國賠償計劃的失敗,根本上是由于賠償是通過現金支付的方式來進行的,如果要求德國賠償實物的話就不會這樣了,而且美、英、法在德國大量投資,慫恿了德國人不履行賠償義務。第二,蘇聯要求的賠償數額是合理的,是德國可以承受的。第三,蘇聯政府絕沒有讓德國人民挨餓的意思,蘇聯的賠償計劃“始終注意創造條件使德國人民在戰后能保持歐洲中等的生活水平……也能夠保證這種可能性”。
丘吉爾又提出向德國索取賠償應該按照“按需分配”的原則進行,即按照戰爭損失和國家經濟重建的必要性來分配德國的賠款,而斯大林堅持認為應當實行“按功分配”的原則。此后,在2月10日的會談中,丘吉爾和斯大林就德國賠款的數額問題又產生了激烈的爭吵。蘇聯方面認為賠償總額應為200億美元,而丘吉爾反對確定德國賠償的具體數額。這一次斯大林有些惱火,他公開表示不信任英國人,認為英國人在這次會議上反對蘇聯的賠償要求是其要建立一個強大德國計劃的一部分。斯大林甚至直截了當地向丘吉爾表示,“如果英國人不愿意俄國人得到賠償的話,英國人就應該公開說出來”。
美國方面于2月9日提交了一份德國賠款的方案,該方案和蘇聯的方案基本一致,美國的態度是基本支持蘇聯的賠款計劃。但是,無論是美國總統羅斯福還是國務卿斯退汀紐斯(Edward Stettinius)都表示,德國賠款的具體數字僅僅是以后協商的基礎,其數字只有“名義上的意義”,也就是說戰后肯定會讓德國賠償,現在制定的賠償數額其象征意義大于實際意義。可以看出,在賠款問題上,美國一方面保持與蘇聯一致;另一方面在英國特別關心的賠款數額上含糊其詞,在英蘇之間充當調解人,從而盡力使三國會議順利進行。鑒于美國和蘇聯的態度,丘吉爾的反對收效甚微。雅爾塔會議最后達成的相關議定書不僅確定了以實物賠償,按功分配,以及在莫斯科設立盟國賠償委員會進一步商討德國賠款問題的方案,而且還規定賠償總額應為200億美元,其中50%應歸蘇聯。議定書中同時保留了英國代表團不提出任何賠償數字的要求。
英國代表團在賠款問題上的態度特別是對賠款數額的態度之所以如此堅決,一方面是因為他們不想戰后的德國被賠款徹底壓垮;另一方面是因為內閣也在會議期間給丘吉爾施加了很大的壓力。在和斯大林討論賠款問題時,丘吉爾多次表明英國戰時內閣在賠款問題上給他的余地很小。丘吉爾曾半開玩笑地對斯大林說,在討論賠償問題時,他顯得不通融,那只是因為他家里有個議會和內閣。如果他們不同意丘吉爾在克里米亞會議上贊同的東西,就可能把他趕下臺。在與斯大林爭執最緊張的時候,丘吉爾在會議上當場宣讀了戰時內閣發來的一封電報,電報中說:在沒有進行具體調查之前,不能確定任何(賠償)數目,并且200億美元無論如何都是過高了。
實際上,在雅爾塔會議上,蘇美英三國達成的賠款協議僅僅是三方的權宜之計,只是掩蓋了三方特別是英國和蘇聯之間關于德國賠款問題的矛盾。美國支持蘇聯的賠款方案,這也導致英國在賠款問題的被動局面。然而,隨著1945年5月納粹德國徹底戰敗投降,此時才真正到了要求盟國拿出確實可行的戰后處置德國的計劃的時候。于是,7月召開的波茨坦會議便成為盟國討論戰后對德政策的重要對話平臺,而對德賠款問題則是與會各國特別是英國非常關心的問題。
三 波茨坦會議上英國與“分區賠償”的賠款政策
在波茨坦會議上,美國在賠款問題上與蘇聯發生了很大分歧,而且美國對蘇聯和英國的政策也在悄悄地發生改變。7月初,一份美國國務院的報告中就提到,美國的政策是“在進一步確定蘇聯的企圖之前,我們應該支持英國在西歐的勢力”。在波茨坦會議召開之前,美國就在德國賠款問題上向英國承諾“優先償付進口原則”,即德國戰后生產的各種產品首先用來支付其進口的物資,這也就是英國所希望的德國戰后能夠實現進出口平衡。有了美國的表態,在波茨坦會議上英國的腰桿就比較硬了。當蘇聯在波茨坦會議上提出德國和波蘭的邊界劃分問題時,英國就找到了反對蘇聯關于德國賠款要求的理由。
早在波茨坦會議之前,三大國在德波邊界問題上就達成了基本協議:戰后波蘭邊界要向西部移動,一部分德國領土要劃歸波蘭。英國認為,既然一部分德國領土變成了波蘭的領土,那么英國就有理由要求蘇聯減少向德國索取的賠償。這個問題在波茨坦會議上被提了出來。
在波茨坦會議上,蘇聯提出以奧得-西尼斯河作為德國與波蘭的邊界,而且蘇聯為了能使奧得-西尼斯河作為德波邊界的打算獲得成功,在賠償數額上就不再堅持原來的要求。斯大林在會上說,“關于賠償問題,蘇聯并不擔心,必要時可以放棄”。然而,蘇美英三方仍然在德國賠償問題上不能達成協議。蘇聯不想將自己的占領區以及新劃給波蘭的原德國土地上的糧食輸送給西占區,而且蘇聯還要求對德國最大的工業區——魯爾區實行大國共管,這樣蘇聯就能從魯爾區獲得煤炭、鋼鐵等重工業資源。英國方面則與蘇聯針鋒相對,丘吉爾不僅要求在德國全境平均分配糧食,而且提出如果魯爾區要給蘇聯供應煤炭和鋼鐵,那么蘇占區就必須用糧食來交換。
斯大林和丘吉爾在這個問題上唇槍舌劍,互不相讓。
眼見英、蘇之間關于賠款的爭吵愈演愈烈,美國方面提出了新的主張,即實行“分區賠償原則”。美國國務卿貝爾納斯(James Bgrnes)在同蘇聯外長莫洛托夫的秘密會談中提出建議:每個占領國從自己的占領區取得賠償。就蘇聯來說,“蘇占區擁有約百分之五十的德國國民財富,蘇聯從其中就可獲得自己所需的賠償……而且蘇聯還可以使用蘇占區的糧食和煤炭來換取西占區生產的工業設備等”。
美國“分區賠償原則”的出現,為緩和蘇英之間的矛盾暫時找到了一個可以協商的方案。英國基本接受了這一原則,同時表示德國境內用于賠償的物資必須保證德國人民最低的生活水平和償付進口的能力。蘇聯則進一步要求除了從蘇占區獲得賠償外,還要從西占區獲得一部分賠償,西占區的賠償包括兩部分:第一部分是西占區的基本工業設備(可使用的成套設備,首先是冶金、化學和機器制造業設備)的15%,這些設備可以從蘇聯占領區換回同等價值的糧食、煤炭、鉀、木材、陶器及石油制品;第二部分是10%的基礎工業設備,而這些是無償的,不須做任何交換。
也就是說蘇聯答應用蘇占區的物資(主要是糧食和輕工業產品)來換取西占區的一部分賠償。
在最后的《波茨坦會議公報》中,蘇美英三國最終確定了以上賠償原則。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公報中關于賠償方面的大部分內容都是關于蘇聯對德國索取賠償的要求,其對蘇聯獲取賠償的具體形式、交付時間都做了明確規定,而關于美英等國的賠償內容僅僅用了一句話,即“美國、英國以及有權獲得賠償的其他國家的賠償要求,將從西部各占領區以及相應的德國國外投資中得到滿足”。波茨坦會議達成的分區賠償的協議說明,英美等西方國家與蘇聯在賠款問題上出現了很大矛盾,特別是英國與蘇聯的矛盾更為明顯。此后,在英國和美國主導下,西方國家在分配戰爭賠償的時候一再減少德國賠款和拆遷工廠設備的數量。在1945年11至12月召開的十八國
巴黎賠償會議上分配的賠償折合現金僅為5億多美元,其中西占區拆遷工廠設備所得不足1.5億美元。
英國政府在德國戰后賠款問題上一直堅持著較為“溫和”的態度,不想通過索取高額賠償來使德國徹底破產,當然這與一戰后德國賠款問題的教訓有關,但更主要的是德國戰敗后蘇聯成為英國的一個憂患,尤其是蘇聯在賠款問題上的“強烈欲望”使英國做出相應的反應來抵制蘇聯的賠償要求。最后由美國策劃的“分區賠償原則”實際上是英國在不得已的情況下,為了彌合英蘇之間的矛盾暫時達成的妥協。英國與蘇聯爭論德國賠償問題的最終結果是,各國在戰后德國賠款問題上出現了各行其是、分道揚鑣的局面,從而使戰后德國的經濟由于執行不同的賠償政策走上不同的道路,這也預示著東西方各自控制的德國經濟不可避免地出現了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