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部控制、公司治理與非效率投資
- 張橫峰
- 2716字
- 2018-11-08 15:14:47
第一章 緒論
一 研究背景與問題的提出
中共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當前階段仍然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經濟建設乃興國之要,只有經濟發展了,才能解決好其他相關的問題。因此,當前我國經濟建設的總體目標就是要實現經濟健康、平穩增長,而投資能促進經濟的增長,是經濟發展的源泉。公司的成敗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投資效率的高低,企業投資效率的高低與國家宏觀經濟波動有密切聯系。因此,資本市場的健康、穩定與高效,對企業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以及國家經濟運行良好都至關重要,資本市場的健康穩定能幫助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
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增速下調的新常態背景下,優化資金結構和提高資金使用效率是穩定經濟增長的重要內容。資本市場對于打破要素市場分割、實現資源優化配置作用顯著,從而對經濟建設起到促進作用。從國際經驗看,任何一個富有活力和具有持續發展能力的經濟體系都離不開高效而強大的資本市場的支持。黨的十八大從國民經濟發展戰略的高度,重點提到要加快我國資本市場改革的步伐,逐步推進資本市場的改革,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穩定發展,發揮資本市場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重要作用。
近年來,我國資本市場逐步發展,規模不斷壯大。目前,滬深兩市共有3000多家上市公司,其發展取得了較大成績,資本市場的運行更加規范。但上市公司的非效率投資仍然比較嚴重,投資效率普遍較低。這表明在我國既存在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利益沖突所導致的投資過度問題,又存在公司融資約束形成的投資不足現象。
此外,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表明,近些年我國GDP的增長主要依靠投資拉動。在這個大背景下,抑制企業的非效率投資行為、提高企業的投資效率,對于我國經濟穩定健康發展顯得尤為重要,而如何達到這一目的已成為亟待解決的現實難題。
在我國,上市公司存在嚴重的投機行為,同時投資效率又比較低。以2011年為例,根據國家統計局對外公布的數據,用固定資產投資總額與GDP的比值來計算投資率,用人均GDP來代表投資效果,將投資率與投資效果進行比較,以此來度量上市公司的投資效率。我們發現在2011年,我國31個省區市的加權平均投資率超過了65%,其中,甘肅、青海和寧夏等西部地區省份的平均投資率甚至已經超過了80%,這再次說明我國經濟增長主要靠投資拉動的屬性。人均GDP的平均值為5432美元,這意味著1%的投資率帶來67.9美元的人均GDP增長。從世界范圍來看,我國的投資效率明顯是較低的。2011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對174個國家的相關數據進行了分析,全球人均GDP是14189美元,平均投資率是23.4%。可見,我國平均投資率約是全球平均投資率的2.7倍,但在產出方面,我國的人均產出只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8%。以美國為例,2011年其人均GDP高達48387美元,但其平均投資率僅為15.5%。再看我國香港地區,我國香港地區人均GDP為34260美元,平均投資率也只有21.1%。
已有的一些研究表明,信息不對稱是影響企業投資效率的關鍵因素之一(Biddle et al., 2009)。于是,世界各國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提高信息披露水平、加強內部治理的規范。美國在安然事件后出臺了至今對企業內部控制建設影響深遠的《薩班斯-奧克斯利法案》(Sarbanes-Oxley Act, SOX)。而日本也通過了基于《金融商品交易法》的內部控制報告制度,對企業的內部控制建設進行了強制約束,被稱作“日本版薩班斯法案”(J-SOX)。我國財政部等部門根據市場需要在2008年頒布了被喻為C-SOX的《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以下簡稱《規范》)
及相關配套指引,《規范》明確要求我國上市公司必須對其內部控制的有效性進行自我評價,并經相關機構對其內部控制有效性進行審計,希望通過企業的內部控制建設,提升投資者信心,維護資本市場的健康穩定發展。《規范》要求我國的上市公司在會計期末,不僅要對外披露年度財務報告,還要披露年度內部控制的自我評價報告,報告必須對上市公司的內部控制有效性進行自我評價,并且須聘請相關機構進行審計。為促進企業的內部控制建設,2010年,財政部會同其他相關機構頒布了《企業內部控制應用指引第l號——組織架構》等18項應用指引、《企業內部控制的評價指引》與《企業內部控制審計指引》,以上被簡稱為《企業內部控制配套指引》
,規定我國的上市公司及非上市大中型企業,在會計年度終了,必須對公司的內部控制有效性進行自我評價,對外公布公司的內部控制自我評價年度報告。與此同時,為進一步規范內部控制評價報告,規定相關公司應當聘請會計師事務所及其他相關機構對財務報告內部控制的有效性進行審計并出具審計報告。綜上所述,對公司內部控制的有效性進行自我評價是為了實現內部控制目標而采取的相關舉措,要求相關機構對內部控制的自我評價報告進行審計也是為了保障利益相關者的利益。理論上講,企業的內部控制制度能夠通過相互制約的制度安排來提高企業投資效率,改善企業的經營績效,從而實現企業發展目標,保障投資者的利益,那么實際效果如何呢?
在我國,相關法規明確了公司內部控制制度是其內部經營及管理制度的組成部分;其目的是加強企業的內部管理,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進而提高我國資本市場的資金配置效率。但是,在美國《薩班斯-奧克斯利法案》頒布不久,眾多實務界及理論界專業人士對這部法案的合理性以及是否達到了其要求的目的進行了很長時間的探討和檢驗,也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不過,我國相關法規頒布時間比較短,加上數據可用性與研究階段等客觀因素的限制,造成我國內部控制的相關研究仍存在很多可進一步深入的空間。針對這種現實狀況,本書主要研究對象就是解釋與討論內部控制是如何影響企業非效率投資的、內部控制法規出臺后是否確實提高了公司投資效率等諸多疑問。為完善內部控制理論、提高公司投資效率、完善資本市場體制做出貢獻。
經文獻檢索發現,國內外學術界在信息不對稱、委托代理、金融行為學、不完全契約等理論的基礎上,從企業融資約束、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委托代理關系、控股權收益等方面對企業的非效率投資行為進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但在目前,鮮有文獻對內部控制與企業非效率投資關系進行研究,對內部控制與企業非效率投資關系的認識比較模糊,甚至有部分學術界和實務界人士認為內部控制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業的投資效率。而內部控制就是為提升企業經營管理水平、保障財產物資安全而出臺的制度設計,是提高企業經營效率、保護投資者利益的重要手段,那么內部控制對企業的非效率投資到底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呢?內部控制與公司治理同為公司風險控制的兩種制度設計,兩者之間的關系又如何呢?內部控制與公司治理分別對企業非效率投資產生影響,這兩種作用機制之間又具有什么聯系?本書擬立足于以上現實問題,以實證研究方法探討內部控制對企業非效率投資的影響,考察內部控制與企業非效率投資之間的關系,不僅能豐富現有的理論體系,也能為企業抑制非效率投資從而提高投資效率提供參考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