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拉丁美洲地名考察
- 焦震衡
- 31418字
- 2018-11-08 17:53:36
二 拉美國家的國名、國都名、州(省)名及其首府名來源
(一)北美洲和中美洲國家
北美洲和中美洲位于西半球北部,東瀕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北瀕北冰洋,南隔巴拿馬運河與南美洲分開。這個地區的拉美國家有:墨西哥、伯利茲、危地馬拉、薩爾瓦多、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哥斯達黎加、巴拿馬、巴哈馬、巴巴多斯、格林納達、古巴、海地、牙買加、圣盧西亞、多米尼加、多米尼克、圣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安提瓜和巴布達、圣基茨和尼維斯。這些國家的國名、首都名和州(?。┘笆赘膩碓锤鞑幌嗤?,包含許多動人的傳說、有趣的歷史典故。
1.墨西哥合眾國
(1)國名
墨西哥合眾國(Los Estados Unidos Mexicanos)位于北美洲南部,北鄰美國,南接危地馬拉和伯利茲,東瀕墨西哥灣和加勒比海,西南臨太平洋。19世紀初墨西哥還處于西班牙殖民統治之時,一些獨立運動的先驅已把自己的國家稱為“América Mexicana”,意為“墨西哥美洲”。在1813年召開的奇爾潘辛戈議會上,一些議員提議用“阿納瓦克”(Anahuac,阿茲特克人用于稱呼自己控制的土地)作為國家的名字,但最終奇爾潘辛戈議會采用了墨西哥(México)之名。
墨西哥(México)源于納瓦特爾語(náhuatl)的“Mēxihco”,關于它的名字來源存在多種說法。有人說“México”是由“Meztli”(月亮)、“xictli”(中心)和“co”(地方)組合而成,意為“月亮中心的地方”。有人說“墨西哥”意為“月亮湖中心的地方”,“湖”指的是“特斯科科湖”,因為墨西哥城的前身特諾奇蒂特蘭城位于月亮湖的中心。還有人認為“México”意為“月亮上的兔子”或“宇宙中心的中心”。不過,很多人認為墨西哥的名字源于一個流傳很久的古老傳說。
墨西哥土著阿茲特克人是美洲古老的印第安人的一支,他們崇信太陽神惠齊洛波奇特利(Huitzilopochtli)。傳說太陽神的母親有400個子女,老大是女兒,其余的都是兒子。一天,她在清掃月亮神廟時,因拾起一顆晶瑩碧綠的玉球而有孕在身。她的400個兒女甚為惱火,決定殺死嬰兒。在母親臨盆之際,他們如狼似虎般地待在一旁,手執利器準備下手。突然之間,金光萬道,手執弓箭、腰懸寶劍的惠齊洛波奇特利出世了。他拈弓搭箭,支支利箭射向其狠毒的兄姐們。他們嚇得抱頭鼠竄,大姐則喪生于他的寶劍之下。從此,阿茲特克人把英俊威武的惠齊洛波奇特利封為自己的部落神。人們認為,他是天上下凡的太陽神和戰神,他的母親象征著大地,而他的兄姐們則分別是天上的星辰和月亮。
太陽神向阿茲特克人發出啟示,讓他們向南遷徙,如果看見一只屹立于仙人掌上的老鷹正在啄食一條蛇,就一定要在那里定居下來,這樣部落就會興旺。按照太陽神的旨意,阿茲特克人跋山涉水,從北向南遷移,1325年,他們來到墨西哥谷地的特斯科科湖畔。湖中有座小島,島上綠蔭掩映,郁郁蔥蔥。兩個祭司被派往小島探察,他們上岸后驚喜地發現,在紅、藍兩條河流的交匯處矗立著一塊巨石,上有一顆葳蕤挺拔的仙人掌。一只雄鷹昂首兀立在仙人掌的頂端,嘴里叼食著一條長蛇,這正是太陽神所預示的地方。正當他們和雄鷹相互致意時,一個祭司突然消失在水中,另一個祭司慌忙回去報告。很快,失蹤的祭司也返回了駐地。原來他被接到水神的宮殿,受到熱情的款待,水神向他表示歡迎阿茲特克人在這里定居。聽此消息,阿茲特克人高興萬分,紛紛駕舟駛往小島,在島上蓋房筑屋,建起了自己的都城,起名為特諾奇蒂特蘭城(Tenochtitlan),印第安語意即“石頭上的仙人掌”。阿茲特克人認為部落的興旺是太陽神惠齊洛波奇特利賜予的,為了得到太陽神的庇佑,便以他的別名“墨西特里”(Mexihtli)作為國家的名稱,后來又演化為“墨西哥”(México),意為“墨西特里人居住的地方”。以后,墨西哥漸漸成為這個國家、首都墨西哥城(Ciudad de México)和墨西哥州(Estado de México)的名字。
(2)首都名
墨西哥城(Ciudad de México)位于墨西哥中南部,其名與國名同。它的前身為阿茲特克人的都城特諾奇蒂特蘭,鼎盛時期曾有6萬幢房屋,到處可見花園和屋頂花園,巨大的公共建筑物上涂以石膏,白光耀眼,瑰麗壯觀。城里的居民最多時曾達30萬,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1521年,西班牙殖民者把這座神話般的城市燒成灰燼,接著又在古城的廢墟上興建了一座新城,取名為墨西哥城。如今,這座古老的城市已換新顏,吸引著世界各地的游客。
(2)州名和首府名
墨西哥劃分為31個州和1個聯邦區。各州和其首府的名稱來源各具特色。
墨西哥州(Estado de México)的來源同國名和首都名。
首府托盧卡德萊爾多(Toluca de Lerdo)的名字是由印第安語和西班牙語合成而來。該城原名為托盧卡·德圣何塞(Toluca de San José),1521年由抵達此地的西班牙殖民者所起。名中的“何塞”為一天主教圣徒名,托盧卡之名一說來自印第安納瓦特爾語“Tollohcan”,意為“托略神之地”。另一說其名來自城北的托洛切山(Cerro del Toloche),意為“低垂頭的托洛神之地”。1861年,當地議會通過法令宣布托盧卡德萊爾多(Toluca de Lerdo)為新的城名,以緬懷當年去世的墨西哥政治家米格爾·萊爾多·德特加達(Miguel Lerdo de Tejada, 1812-1861)。萊爾多生于韋拉克魯斯港,是曾任墨西哥總統的塞瓦斯蒂安·萊爾多的長兄。他曾擔任過墨西哥市市長、財政部部長、外交部部長等職,與貝尼托·華雷斯一起制定了1858年萊爾多法。著有多部著作,其中包括《從政府至今的墨西哥對外貿易》。1861年,萊爾多在墨西哥城去世。
下加利福尼亞州(Baja California)名中的“加利福尼亞”(California)源于16世紀初西班牙作家加西亞·羅德里格斯·奧爾多涅斯·德蒙塔爾沃(Garcia Rodriguez Ordo?ez de Montalvo)撰寫的小說《埃斯普蘭迪安的奇跡》(Las Sergas de Esplandian)。這本1510年在塞維利亞出版的小說描述了阿馬迪斯·德加烏拉(Amadis de Gaula)之子埃斯普蘭迪安(Esplandian)歷盡艱難,終于抵達一個靠近天堂的名叫加利福尼亞的島嶼,島上遍地是黃金。歐洲殖民者未到達加利福尼亞地區之前,就聽說墨西哥北部地區有七座金城。后來,歐洲殖民者便利用上述小說出現的島名,把這個地區命名為加利福尼亞,包括今墨西哥的下加利福尼亞州和南下加利福尼亞州以及美國的加利福尼亞州。也有人說“加利福尼亞”源于法語“Califerne”,它是11世紀法國一部史詩中所描述的地方。
首府墨西卡利(Mexicali)之名,是墨西哥(México)和加利福尼亞(California)兩個名字相結合的產物。它是墨西哥最北部的城市,始建于1903年3月14日。因該地夏季氣溫高達45攝氏度,而被稱為“抓住太陽的城市”(La ciudad que capturo al sol)。
南下加利福尼亞州(Baja California Sur)之名來源與上述下加利福尼亞州相同。
首府拉巴斯(La Paz)之名西班牙語意為“和平”。西班牙殖民者埃爾南·科爾特斯(Hernán Cortés)抵達這里時,曾把它取名為“圣克魯斯”(Santa Cruz),西班牙語意為“圣十字架”。他本想在這個地方建立一個殖民點,但未能實現。1596年7月至11月間,西班牙殖民者塞瓦斯蒂安·比斯坎(Sebastian Vizcaino)來到下加利福尼亞半島,在小海灣上建立了一個居民點,取名為“拉巴斯”(La Paz),即“和平”,后因供應困難,居民點被放棄。許多年之后,1720年,幾位天主教神父終于在該地建起了城鎮,采用了原名“拉巴斯”。其實,所謂“和平”是對殖民者野蠻擴張的絕妙諷刺。
普埃布拉州(Puebla)是位于墨西哥中東部的州,得名于首府普埃布拉德薩拉戈薩(Puebla de Zaragoza)。墨西哥古代居民稱普埃布拉德薩拉戈薩為“奎特拉斯科阿潘”(Cuetlaxcoapan)。該詞源于納瓦特爾語“Cuetlaxcōāpan”,意為“蝰蛇蛻皮的地方”。普埃布拉德薩拉戈薩是墨西哥第四大城,1530年4月30日,傳教士托里比奧·德貝納文特(Toribio de Benavente)在此建城(另有人說建于1531年4月16日),取名天使普埃布拉(Puebla de los Angeles)。天使普埃布拉之名來源于一段美麗的傳說:特拉斯卡拉第一任主教胡利昂·加爾塞斯(Julion Garces)夢中看見一片原野,一條河從原野中間流過,兩邊還有另外兩條河;原野上泉水叮咚,芳草萋萋,鮮花盛開;兩位美麗天使出現在原野上,她們用繩子給地區劃界。主教醒來后,向周圍的人敘說了夢境。人們陪他去尋找他夢中到過的地方。他們走了25公里,終于發現了夢中的原野。后來,托里比奧·德貝納文特在此地建城,便以天使普埃布拉為名。如今普埃布拉德薩拉戈薩的別稱“Angelópolis”(天使城)就源于此。1532年3月20日,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一世之妻、葡萄牙伊薩貝爾女王(其夫出訪歐洲時代理朝政)發布敕令,授予該城“天使普埃布拉”稱號。從此,普埃布拉正式成為該城的名字。1862年9月11日,墨西哥總統貝尼托·華雷斯下令將城名改為普埃布拉德薩拉戈薩,以紀念伊格納西奧·德薩拉戈薩(Ignacio de Zaragoza, 1829-1862)將軍。德薩拉戈薩青年時期從軍,1860年,他參加保衛1857年憲法的斗爭,率軍擊敗保守黨軍隊。1861年4月至10月,他任華雷斯政府國防部部長。英、法和西班牙武裝干涉墨西哥時,他擔任東方軍隊司令。1862年5月5日,在普埃布拉戰役中,他以少勝多,擊潰法國侵略軍。同年9月8日,他因患斑疹傷寒病逝。1950年8月4日,普埃布拉州議會宣布該城名為英雄的普埃布拉德薩拉戈薩(Heroica Puebla de Zaragoza)。1987年,該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為世界文化遺產。
伊達爾戈州(Hidalgo)是墨西哥中南部的一個州。1869年1月15日,墨西哥議會宣布成立該州,第二天該州正式成立,以墨西哥獨立運動領袖米格爾·伊達爾戈-科斯蒂利亞(Miguel Hidalgo y Costilla, 1753-1811)之名命名。詳見后述紀念墨西哥獨立運動領袖伊達爾戈和其他英雄的地名。
首府帕丘卡德索托(Pachuca de Soto)簡稱帕丘卡,其名源于印第安納瓦特爾語,但源于具體的哪個詞卻有很多說法。大多數人認為來自“Pachoa”,意為“狹窄”或“開啟”;一說來自“Pachoacan”,意為“統治的地方”或“淚水之地”;另一說源于“Pachyohcan”一詞,該詞派生于“pachtli”,意為“干草”或“纏繞樹干的植物”;還有人認為來自“Pachyohcan”一詞,意為“金銀之地”。
帕丘卡德索托之名中的索托(Soto)是1920年所加,以紀念曼努埃爾·費爾南多·索托·帕斯特拉納(Manuel Fernando Soto Pastrana, 1825-1898)。他是伊達爾戈州圖蘭辛格人,是成立伊達爾戈州的推動者,曾任眾議員、大法官和墨西哥州州長。
帕丘卡德索托俗稱“拉貝利亞艾羅薩”(La Bella Airosa),西班牙語意為“美妙的風”,因為每年6~10月都會從東北部吹來和煦的微風。帕丘卡德索托還被稱為“風的女友”(La Novia del Viento)。該名來自一個美麗的傳說:風愛上了一位姑娘,姑娘卻為救朋友而死,從此,風開始狂吹。
莫雷洛斯州(Morelos)是墨西哥中南部一州,原為墨西哥州的一部分。1869年,貝尼托·華雷斯總統(Benito Juárez)下令該州所在地脫離墨西哥州,另立新州,以墨西哥獨立運動英雄何塞·馬里亞·莫雷洛斯-帕馮(José María Morelos y Pavon)的名字命名。詳見后述以莫雷洛斯為名。
首府庫埃納瓦卡(Cuernavaca)之名來自印第安納瓦特爾語“Cuauhnā-huac”,意為“森林環繞”或“靠近森林”。西班牙人抵達這里后,把“Cuauhnā-huac”西班牙語化,改為“Cuernavaca”。因該城四季如春,德國地理學家亞歷山大·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稱其為“春城”,阿茲特克帝國的夏宮也曾設在此城。
米卻肯州(Michoacán)是位于墨西哥中西部的一州。米卻肯(Michoacán)源于印第安納瓦特爾語“Michhuahcān”,意為“漁夫之地”。另一說其名源于塔拉斯卡語“Michimacuán”,意為“靠近水的地方”。這是因為史前最早的居民在帕茲夸羅湖、薩卡普湖、奎特澤奧湖和西拉文湖周圍筑屋定居。
首府莫雷利亞(Morelia)之名也是為了紀念墨西哥獨立運動英雄何塞·馬里亞·莫雷洛斯-帕馮(José María Morelos y Pavon)。西班牙占領前,此地名為“Guayangareo”,意為“長而平的小山”。1541年,胡安·德阿爾瓦拉多(Juan de Alvarado)、胡安·德維利亞塞尼奧爾(Juan de Villase?or)和路易斯·德萊昂·羅馬諾(Luis de León Romano)奉新西班牙總督安東尼奧·德門多薩(Antonio de Mendoza)之命興建該城,取名為梅丘阿坎城(Ciudad de mechuacán)。1545年改稱巴利亞多利德(Valladolid),以紀念殖民者的故鄉西班牙巴利亞多利德。1828年又改名為莫雷利亞,以紀念出生于該城的獨立運動英雄何塞·馬里亞·莫雷洛斯-帕馮。
格雷羅州(Guerrero)是墨西哥南部一州。1849年10月27日以墨西哥獨立運動著名人物、前總統維森特· 格雷羅·薩爾達尼亞(Vicente Guerrero Salda?a, 1782-1831)的姓氏命名。詳見后述紀念墨西哥總統的地名。
首府奇爾潘辛戈德洛斯布拉沃(Chilpancingo de los Bravo)中的“奇爾潘辛戈”(Chilpancingo)源自印第安納瓦特爾語,“Chilpan”意為“胡蜂之地”,“cingo”意為“小”,全詞合起來意為“小胡蜂之地”。另一說Chilpancingo源于納瓦特爾語的“Chilli-pan-tzingo”,“Chilli”意為“辣椒”,也意為“紅色的”,“pan”意為“旗”,“tzin”是縮小詞,“go”意為“地方”,全詞合起來即“小紅旗之地”。還有一說意為“紅色班德里塔(一種藥用植物)之地”。城名中的“布拉沃”(Bravo)是為紀念參加墨西哥獨立戰爭的南方起義領導人布拉沃家族。
索諾拉州(Sonora)是墨西哥西北部一州。索諾拉其實指的是天主教徒所崇信的“圣母”。一種說法是:1533年7月4日,新加利西亞都督奴尼奧·貝爾特蘭(Nu?o Beltrán)的侄兒迭戈·德古斯曼(Diego de Guzman)奉命去尋找傳說中新西班牙北部西沃拉的七座城市。9月24日他抵達馬約河時,遭到印第安人頑強抵抗。后在被俘的一個印第安人帶領下,10月7日抵達亞基河。這一天正是圣母羅薩里奧日(Nuestra Se?ora del Rosario)。按照西班牙人發現新地區起名的習慣,遂將該地區取名為薩里奧(Se?ora),即指“圣母”。由于該地區部落的語言中沒有“?”的字母,于是“Se?ora”變為“Senora”或“Sonora”,中文音譯為“索諾拉”。第二種說法是:1536年,阿爾瓦羅·奴涅斯(Alvaro Nú?ez)等人所乘坐的船只在弗洛里達海岸失事,他們被迫上岸,攜帶一幅圣母像從北向南穿行。經過索諾拉州時,遇到當地土著奧帕塔人。奧帕塔人發不出圣母中“?”的音,把“Se?ora”說成“Senora”或“Sonora”。于是,索諾拉逐漸成為州名。不過,有人說索諾拉州的名字是因誤解而產生:古時該地區有一口泉眼,泉眼周圍居住著眾多印第安部落。他們用甘蔗和玉米葉搭成房子,他們把垂直的房子稱作“sonot”,把斜的房子稱作“sonota”,來到此地的西班牙人誤聽為“sonora”,由此成為州名。還有人說索諾拉之名來自當地一個名叫“sonot”的水井,西班牙人把它改稱為“sonora”,索諾拉之名由此產生。
首府埃莫西略(Hermosillo)由新西班牙總督、孔基斯塔公爵佩德羅·德卡斯特羅-菲格羅亞(Pedro de Castro y Figueroa)建于1741年,取名皮蒂克要塞(El presidio de Pitic),1783年更名為皮蒂克鎮(Villa de Pitic)。1828年9月5日,西方州(現在的索諾拉州和錫那羅阿州)州長何塞·馬里亞·加科希奧拉(José María Gaxiola)和州議會宣布將該城改名為埃莫西略,以紀念墨西哥獨立運動領導人之一何塞·馬里亞·埃莫西略(José María Hermosillo, 1774-1825)少將。埃莫西略1774年2月2日生于哈利斯科州薩波特蘭。1810年10月,他開始參加伊達爾戈領導的獨立運動,被派往索諾拉州和錫那羅阿州開展武裝斗爭。他率領起義軍多次取得勝利,沉重打擊了西班牙在墨西哥北方的殖民統治,為墨西哥的獨立做出了重要貢獻。1825年2月1日,他不幸遇害。1879年,埃莫西略成為索拉州首府的名稱。埃莫西略又名“太陽城”。
金塔納羅奧州(Quintana Roo)是位于墨西哥東部的一個州,位于尤卡坦半島東部。它的名字是為紀念墨西哥獨立宣言的簽字人安德烈斯·金塔納·羅奧(Andrés Quintana Roo, 1787-1851)。金塔納1787年生于尤卡坦州梅里達城。他是一名政治家,曾是奇爾潘辛戈議會普埃布拉議員,后任立憲大會主席。1813年起草墨西哥獨立宣言,并與卡洛斯·馬里亞·布斯塔曼特(Carlos María Bustamante)共同起草阿帕特辛甘憲法(Apatzingán),該憲法于1814年頒布。他還在政府擔任過多種職務。他曾創辦《聯邦主義者報》,并是宣傳共和思想的報紙《聯邦郵報》的撰稿人。他還是位作家和詩人,他寫的贊歌《九月十六日》受到廣泛稱頌。1851年,金塔納逝世于墨西哥城。
首府切圖馬爾(Chetumal)建于1898年,當時取名為帕約主教(Payo Obispo)。1936年改名為切圖馬爾(Chetumal),以紀念該地區一個名叫“Chac-temal”的瑪雅村莊。切圖馬爾之名源自瑪雅語“Chactemal”,意為“生長紅色樹木的那里”。另一種說法是在瑪雅語中,“chac”意為“雨”,“té”意為“那里”,“mal”意為“下”,全詞“Chactemal”意為“下雨的地方”。
塔毛利帕斯州(Tamaulipas)之名來自土著瓦斯特克語“Tamaholipa”。瓦斯特克人最早在該地區定居,塔毛利佩克家族(Tamaulipec)的名字成為一個地方的名字,后又擴展到整個地區。其名意為“高山之地”。另說塔毛利帕斯州原始居民是來自佛羅里達的“奧利沃斯”(Olivos)人,“Olivos”轉為西班牙語后變成“holipa”,與前綴tam組成Tamaholipas,意為“奧利沃斯人之地”。1544年它成為一個新建城鎮的名字,后又成為整個地區的名字。還有一說,在瓦斯特克語中,前綴“tam”意為“地方”,“holipa”意為“經常祈禱”,全詞“Tamaholipa”意為“經常祈禱的地方”。
首府維多利亞城(Victoria)由戈爾達伯爵何塞·德埃斯坎東-埃爾格拉(José de Escandón y Helguera)建于1750年10月6日,取名為圣瑪麗亞德阿瓜約鎮(Villa de Santa María de Aguayo)。1825年4月20日,塔毛利帕斯州議會下令將該鎮升格為城,改稱維多利亞,以紀念墨西哥首任總統瓜達盧佩· 維多利亞(Guadalupe Victoria, 1786-1843)。詳見后述以維多利亞為名。
納亞里特州(Nayarit)之名是為紀念科拉族國王納亞里特,意為“天上和太陽中的神之子”。納亞里特是馬德羅山脈高地的瓦西卡王國(Huacica)或稱塞科拉王國(Xécora)的創建者,于1500年左右即位。他曾領導王國人民抵抗西班牙軍隊的入侵。在他死后,這個王國繼續進行了長達200多年的抵抗斗爭。科拉族人和墨西哥人崇拜這位英雄,遂把其名作為州名。
首府特皮克(Tepic)源自納瓦特爾語,其意有幾種解釋:一說在納瓦特爾語中,“tetl”意為“石頭”,“picqui”意為“實心的東西”,“tepic”意為“多實心石頭的地方”。一說“tepic”意為“居民密集的地方”;一說“tepic”源于“tepictli”,是當地一種變種玉米的稱呼,故“tepic”意為“玉米之地”。
塔巴斯科州(Tabasco)之名的來源有多種解釋。一說殖民初期,西班牙殖民者胡安·德格里哈爾瓦(Juan de Grijalva)率領的遠征隊抵達一條以當地Tabscoob族酋長名字命名的大河——塔巴斯科河,于是便把該地區稱為塔巴斯科。有人說其名來自瑪雅語的“Tab-uaxac-coh”,意為“我們的有八只獅子的主人”;有人說其名源于納瓦特爾語的“Tlapalco”,意為“土地潮濕的地方”;有人說其名來自納瓦特爾語的“Tlapachtli”,意為“多草的地方”;有人說其名來自納瓦特爾語的“Tlahuashco”,意為“有主人的地方”;還有一說認為瑪雅毀滅后,一些幸存者在此地建立了一個名叫“Taabscoob”的酋長領地,意為“我們被判決了”或“我們被欺騙了”。
首府比利亞埃爾莫薩(Villahermosa)由西班牙殖民者1596年6月24日正式建城,其城名西班牙語意為“漂亮城鎮”。1826年增加了圣徒胡安的名字,改為圣胡安包蒂斯塔比利亞埃爾莫薩(Villa Hermosa de San Juan Bautista)。1915年,塔巴斯科州州長弗朗西斯科·穆西卡(Francisco J. Mújica)下令將城名恢復原名比利亞埃爾莫薩。
圣路易斯波多西州(San Luis Potosí)之名源于其首府圣路易斯波多西(San Luis Potosí)。首府圣路易斯波多西建于1592年11月3日,原名為圣路易斯梅斯基蒂克鎮(Pueblo de San Luis Mesquitique)。圣路易斯是為紀念法國國王圣路易九世(Luis IX de Francia),圣路易是該城的保護神。1656年5月30日,總督弗朗西斯科·費爾南德斯·德拉奎瓦(Francisco Fernandez de la Cueva)改城名為圣路易斯波多西。使用波多西之名是指該地附近圣佩德羅山豐富的礦藏可同玻利維亞波多西的礦藏相媲美。
新萊昂州(Nuevo León)最初是由阿爾貝托·德爾坎托(Alberto del Canto)建立的。1579年,西班牙殖民者路易斯·卡瓦哈爾-德拉奎瓦(Luis Carvajal y de la Cueva)將該州命名為新雷諾德萊昂(Nuevo Reino de León),以紀念西班牙國王費利佩二世(Felipe Ⅱ)的出生地萊昂王國(Reino de León)。
首府蒙特雷(Monterrey)正式建城前,1577年,西班牙傳教士阿爾貝托·德爾坎托曾在該地建立圣盧西亞鎮(Valle de Santa Lucía)。1582年,葡萄牙人路易斯· 卡瓦哈爾-德拉奎瓦(Luis Carvajal y de la Cueva)又建立名為“法國國王圣路易”的村鎮。1596年9月20日,迭戈·蒙特馬約爾(Diego Montemayor)負責正式建城,取名蒙特雷圣母城(Ciudad Metropolitana de Nustra Se?ora de Montrrey),以紀念當時的新西班牙總督、蒙特雷伯爵加斯帕爾·德蘇尼加-阿塞韋多(Gaspar de Zú?iga y Acevedo)。蒙特雷是墨西哥三大城市之一,也是北方的重要工業城市,被稱為“北方戰艦”。因其地處山區,又被稱為“山城”。
杜蘭戈州(Durango)和首府杜蘭戈由西班牙殖民者弗朗西斯科·德伊瓦拉(Francisco de Ibarra)建于1563年7月8日。以杜蘭戈命名,是為紀念殖民者西班牙故鄉比斯開省的城市杜蘭戈。杜蘭戈是巴斯克語,意為“水那邊”。有人認為該詞義為“長滿蕨類植物的地方”。首府杜蘭戈的全稱為維多利亞德杜蘭戈(Victoria de Durango),當時取名為杜蘭戈鎮(Villa de Durango)。后來在城名中添加維多利亞,是為紀念出生于該州的墨西哥首任總統瓜達盧佩·維多利亞(Guadalupe Victoria)(詳見塔毛利帕斯州首府維多利亞城)。因杜蘭戈城位于瓜迪亞納谷,故被稱為“瓜迪亞納的珍珠”。
尤卡坦州(Yucatán),西班牙殖民者殖民擴張時,有時錯把土著居民的話當作當地的名字,并流傳下來。尤卡坦半島和尤卡坦州的名字就是這樣產生的,但名字的誤傳有多種說法。一說西班牙傳教士托爾維奧·德貝納文特(Toribio de Benavente)在其所著《新西班牙印第安人史》(Historia de los indios de la Nueva Espa?a)一書中說,1517年左右,第一批西班牙殖民者來到尤卡坦半島時,向遇到的土著人打聽所在地的名字,土著人用瑪雅語回答道“Tectetán, Tectetán”,意思是說“我不懂你的話”。西班牙人誤以為土著人說的是當地地名,又錯把“Tectetán, Tectetán”聽成了“Yucatán”,從此這就作為地名流傳下來。后來阿隆索·德索里塔在其《新西班牙關系》(Relación de la Nueva Espa?a)一書中印證了傳教士托爾維奧·德貝納文特的前述說法,并補充說,來到尤卡坦半島的第一批西班牙人是弗朗西斯科·埃爾南德斯·德科爾多瓦(Francisco Hernández de Córdoba)、克里斯托瓦爾·莫蘭特(Cristóbal Morante)和洛佩·奧喬亞·德凱塞多(Lope Ochoa de Cayzedo)。但貝爾納爾·迪亞斯·德爾卡斯蒂略(Bernal Díaz del Castillo)撰寫的《新西班牙真實征服史》認為,“Yucatá”意為“木薯之地”,木薯是瑪雅人種植的一種農作物,是瑪雅人重要的口糧。傳教士迭戈·德蘭達(Diego de Landa)說,“Yucatán”一詞源于瑪雅語的“Ki u t'ann”,意為“我不懂你說的話”。另一種說法是,西班牙殖民者來到尤卡坦半島東南部時,遇到一些手拿玉珠的印第安瑪雅人。西班牙人用手勢問瑪雅人這個地方的名字,瑪雅人以為是在問他們手里的東西,于是回答說“yuuc catán”,意思是“它們是我們妻子的玉珠”。西班牙人誤認為是當地之名,于是便稱這個地方為尤卡坦,并一直沿用下來。在《當代尤卡坦百科全書》(Yucatán en el Tiempo)中的巴托洛梅·哥倫布(Bartolomé Colón)詞條中說,1502年8月,哥倫布兄弟巴托洛梅·哥倫布在加勒比沿海航行時,遇到一群瑪雅商人,他們交換商品后,瑪雅人指著遠處的海岸陸地說“Yuk'al-tan mayab”,意思是“那里所有人都講瑪雅語”。后來巴托洛梅·哥倫布在所寫的報告中記錄了這句話,把洪都拉斯北海岸至尤卡坦半島東海岸統稱為“Yucathan maian”,這樣尤卡坦便成為半島名和州名。西班牙殖民者抵達前,瑪雅人將這個地區稱為“Mayab”,源于瑪雅語的“ma' ya'ab”,意為“一些”。
首府梅里達(Mérida)是1542年1月6日開始興建,奠基人為來自西班牙梅里達的弗朗西斯科·德蒙特霍(Francisco de Montejo)等人。他們認為瑪雅廢墟與西班牙梅里達的羅馬廢墟十分相像,遂將此地以故鄉梅里達命名。梅里達的瑪雅語舊稱為“Ichcaanziho”,意為“五座山”。梅里達是墨西哥一座漂亮的城市,2001年被評為“美洲文化之都”。
韋拉克魯斯州(Veracruz de Ignacio de la Llave)全稱韋拉克魯斯德伊格納西奧德拉利亞韋州。其名的由來與墨西哥的歷史和宗教緊密相連。1519年4月22日,西班牙殖民者埃爾南· 科爾特斯(Hernán Cortés)率領船隊在查爾奇烏??埠┑顷?。這一天是天主教的圣星期五——韋拉克魯斯日(Vera Cruz),即真正十字架日(Verdadera Cruz),是紀念耶穌基督死于十字架的日子??茽柼厮乖谶@個地方建立了一座城鎮,稱其為富裕的韋拉克魯斯里卡鎮(Villa Rica de la Vera Cruz),其中“Villa”意為“鎮”,“Rica”(里卡)意為“富裕的”,因當地曾多金礦。1599年,該州定名為韋拉克魯斯州。1863年7月10日,該州發布法令,宣布韋拉克魯斯州名改名為韋拉克魯斯德伊格納西奧德拉利亞韋州,以紀念英勇抵抗法國侵略的伊格納西奧·德拉利亞韋將軍(Ignacio de la Llave, 1818-1863)。德拉利亞韋將軍曾參加抵抗美國侵略的墨美戰爭、反對保守勢力的“革新戰爭”和抵抗英、法侵略的戰爭。1861~1862年曾任韋拉克魯斯州州長。
首府哈拉帕德恩里克斯(Xalapa de Enríquez)簡稱哈拉帕。西班牙殖民者抵達前,該城的印第安納瓦特爾語的地名為“Xallapan”。在納瓦特爾語中“xālli”意為“沙”,“āpan”意為“有水之地”,全詞“Xallapan”意為“沙中之泉”。西班牙占領該城后,將城名“Xallapan”西班牙語化為“Jalapa”。1892年改名為哈拉帕德恩里克斯(Jalapa de Enriquez),以紀念已故州長胡安·德拉魯斯·恩里克斯(Juan de la Luz Enriquez)。他在使該城成為首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1978年,韋拉克魯斯議會下令將“Jalapa”改為“Xalapa”。1804年,亞歷山大·馮·洪堡曾造訪該城,稱其為“花城”(La ciudad de las flores)。因該城在19世紀末建立了多所學校,故又有“韋拉克魯斯州的雅典”的別稱。
阿瓜斯卡連特斯州(Aguascalientes)和首府阿瓜斯卡連特斯的名字在西班牙語中意為“熱水”。1575年10月22日,根據瓜達拉哈拉皇家檢審庭庭長、新加利西亞地區都督赫羅尼莫· 德奧羅斯科(Jeronimo de Orozco)的命令,胡安·德蒙托羅·羅德里格斯(D. Juan de Montoro Rodriguez)等人開始建城。因該地區多溫泉,故取名為阿瓜斯卡連特斯。
恰帕斯州(Chiapas)其名由當地古代印第安人取的名字“Chiapan”或“Tepechiapan”演變而來。在印第安納瓦特爾語中,“tepetl”意為“山”,“chi”意為“下面”,“atl”意為“水”,“pan”意為“河,地方”。全詞義為“山下河水流過的地方”。另一說意為“鼠尾草種子山”。殖民初期,西班牙人在這個地區建立了兩座城鎮,一座是印第安人的恰帕斯,另一座是西班牙人的恰帕斯。最后,把省名定為拉斯恰帕斯省,即恰帕斯的復數形式。后來省改州后,州名沿用了省名,但去掉了復數。
首府圖斯特拉古鐵雷斯(Tuxtla Gutiérrez)最初的名字是科亞托克(Coyatoc),印第安索克語意為“多兔子窩的地方”。后阿茲特克人占據該地,稱其為托奇特蘭(Tochtlan),納瓦特爾語也意為“多兔子的地方”。索克人把這個詞改為“圖奇特蘭”(Tuchtlan)。1560年,西班牙多明我會傳教士在此建立村鎮,稱為圣馬科斯埃萬赫利斯塔圖奇特拉(San Marcos Evangelista Tuchtla),后西班牙語化為“Tuxtla”(圖斯特拉)。1748年,該城被稱為圣馬科斯圖斯特拉(San Marcos Tuxtla)。1848年5月31日,恰帕斯州州長尼科拉斯·魯伊斯·馬爾多納多(Nicolás Ruiz Maldonado)將該城改名為圖斯特拉古鐵雷斯,以紀念曾任該州州長的霍阿金·米格爾·古鐵雷斯(Joaquín Miguel Gutiérrez)將軍。
奇瓦瓦州(Chihuahua)與其首府奇瓦瓦同名。奇瓦瓦之名有多種解釋:一些人認為源于拉拉穆里語(Raramuri),意為“河水匯聚的地方”;一些人認為奇瓦瓦源于印第安納瓦特爾語“Xicahua”,意為“干燥的東西”或“多沙的東西”,因為奇瓦瓦所在地區干燥多沙;還有一說認為其意為“在水的兩旁”。
哈利斯科州(Jalisco)之名源于印第安納瓦特爾語“Xalisco”,意為“沙面上”。在納瓦特爾語中,“xalli”意為“沙”,“ixco”意為“表面”或“面”。1836年,“Xalisco”中的首字母“X”改為“J”,變為“Jalisco”。
首府瓜達拉哈拉(Guadalajara)是墨西哥第二大城,建于1532年1月5日,奠基者為西班牙人克里斯托瓦爾·德奧尼亞德(Cristóbal de O?ate, 1504-1567)。他為紀念墨西哥西部的征服者努尼奧·貝爾特蘭·德古斯曼(Nu?o Beltrán de Guzmán, 1490-1544),用其西班牙出生地瓜達拉哈拉命名該城。瓜達拉哈拉可能源于阿拉伯語“”(wādi al-hi?ara),意為“石頭河”或“城堡谷”。
特拉斯卡拉州(Tlaxcala)之名源于古代傳說。傳說古時卡馬斯特利神引導人們來到該州所處的特佩蒂克帕克山脈,在那里建立了一塊領地,稱為“Texcallac”,意為“懸崖絕壁”,以此形容當地的地勢。后來,變音為“Tlaxcalla”,其含義也從“懸崖絕壁”變為“玉米餅之地”。語言學家的解釋也印證了上述說法。他們認為,“Tlaxcala”之名源于納瓦特爾語“Tlaxcalli”,意為“玉米餅”?!癟laxcalla”是“Tlaxcalli”復數形式,意為“玉米餅之地”。
首府特拉斯卡拉德希科滕卡特爾(Tlaxcala de Xicohténcatl)之名是為紀念土著英雄??齐ㄌ貭枴ぐ⒐喛J(Xīcohténcatl āxāyacatzin, 1484-1521)。他曾率領印第安人英勇抗擊西班牙的入侵,1521年,他被捕后犧牲。
科阿韋拉州(Coahuila)其名來自納瓦特爾語。有人認為其名由“coatl”(蛇)和“huila”(飛翔的)組成,意為“飛翔的蛇”。有人認為由“coatl”(蛇)和“huila”(爬行的)組成,意為“爬行的蛇”。還有人認為,其名源于土著印第安人為當地取的名字“Coahuilan”,意為“林木草叢之地”或“在林中”。該州的全名為科阿韋拉德薩拉戈薩(Coahuila de Zaragoza),以紀念伊格納西奧·德薩拉戈薩(Ignacio de Zaragoza)將軍。
首府薩爾蒂略(Saltillo)由西班牙殖民者阿爾貝托·德爾坎托(Alberto del Canto)建于1577年,取名圣地亞哥德薩爾蒂略鎮(Villa de Santiago de Saltillo)。西班牙語中,薩爾蒂略(saltillo)是瀑布(salto)的縮小詞。因為他們抵達這里時,發現了一個小瀑布。還有一說意為“多水的高地”。19世紀上半葉,城名簡化為薩爾蒂略。
坎佩切州(Campeche)和首府坎佩切的名字來源有多種說法。一說源自瑪雅語,由“can”(蛇)和“pech”(虱)合成,意為“蛇和虱之地”。得名是因在當地瑪雅村落中有一座蛇的雕像,蛇頭上有一虱子。蛇和虱作為圖騰,并在其雕像下舉行人祭。一說其名源自瑪雅語“Kin”(太陽神)和“pech”(虱)兩詞,再加上表示“地方”的前綴“ah”,合起來意為“太陽神和虱之地”。另一說認為“Ah Kin Pech”中的Pech是一個傳教士的姓,意為“太陽的崇拜者佩奇先生”。西班牙殖民者抵達此地時,把聽到的土著地名西班牙語化為坎佩切(Campeche),并把該城命名為薩拉曼卡德坎佩切(Salamanca de Campeche)。在完成對尤卡坦半島的征服后,改城名為圣弗朗西斯科德坎佩切(San Francisco de Campeche)。20世紀中葉,為紀念著名船長佩德羅·薩因斯·德巴蘭達(Pedro Sainz de Baranda),改城名為坎佩切德巴蘭達(Campeche de Baranda)。不久,城名簡化為坎佩切,并沿用至今。該城是少數有城墻的美洲城市之一。1999年,該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為世界文化遺產。
瓦哈卡州(Oaxaca)之名源于其首府瓦哈卡德華雷斯。
首府瓦哈卡德華雷斯(Oaxaca de Juárez)之名中的“瓦哈卡”(Oaxaca)來自印第安納瓦特爾語“Huaxyacac”?!癶uax”是該地區谷地中生長的一種常見植物,“yaca”意為“鼻子”,后綴“c”是“地方”的意思。全詞義為“在瓦合樹尖上”,意指在長滿瓦合樹的山脈峰頂上。瓦哈卡(Oaxaca)是“Huaxyacac”的西班牙語化。
1532年,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五世賜予瓦哈卡德華雷斯城“非常高貴與忠誠的城市”的稱號,稱其為“安特克拉”(Antequera)。安特克拉是西班牙一城市名。1821年,改城名為瓦哈卡。1872年,墨西哥著名改革家貝尼托·華雷斯總統(Benito Juarez, 1806-1872)病逝后,將該城改名為瓦哈卡德華雷斯,以示對他的紀念。華雷斯出生在瓦哈卡州的一個印第安人農民家庭。雖然他的身高僅有1.35米,卻是墨西哥人人敬仰的民族英雄。1858年至1872年間,他曾5次出任墨西哥總統。他制定了1857年憲法和1859年的改革法,宣布沒收教會財產,實行政教分離,改善印第安人的地位和生活,并于在任期間全力推行這些法律。他領導墨西哥人民,擊退英、法、西三國聯軍的武裝干涉,粉碎法國在墨西哥建立的傀儡帝國。除瓦哈卡州首府瓦哈卡德華雷斯之名與華雷斯總統有關外,奇瓦瓦州的華雷斯城(Ciudad Juarez)也在1888年以華雷斯總統的姓氏為名,該城的原名為帕索德爾諾爾特(Paso del Norte)。
錫那羅亞州(Sinaloa)之名是印第安卡伊塔語、塔拉斯科語和納瓦特爾語相結合的產物。其名中的“sina”卡伊塔語意為“仙影拳”;“lo”是塔拉斯科語的“ro”的變異,意為“地方”;“a”源于納瓦特爾語的“alt”,意為“水”。這樣,“錫那羅亞”(Sinaloa)就是“水中有仙影拳的地方”。關于“錫那羅亞”一詞的來源還有一種說法,即完全來自卡伊塔語?!皊ina”(仙影拳)和“lobola”(圓形的)兩個詞組成“Sinalobola”,后演變為“Sinaloa”,意為“圓形的仙影拳”。
首府庫利亞坎(Culiacán)之名源于印第安納瓦特爾語。自628年,來到此地的阿茲特克人開始建立村落,并用納瓦特爾語稱其為“Colhuacan”。其意一說是“崇拜科爾秦神(Coltzin)的地方”(現該城城徽中繪有科爾秦神的圖像);一說是“道路轉彎的地方”。1531年,努尼奧·貝爾特蘭·德古斯曼(Nuno Beltran de Gusman)建城,取名圣米格爾德庫利亞坎(San Miguel de Culiacan)。
薩卡特卡斯州(Zacatecas)之名源于首府薩卡特卡斯,原指西班牙殖民者征服該州前生活在當地的土著人,后泛指整個州。其名來自納瓦特爾語“zacatl”和“co”,在納瓦特爾語中“zacate”是一種蘆葦。全詞義為“蘆葦繁茂的地方”。1546年9月8日,胡安·德托洛薩等人開始建城,因附近礦藏豐富,該城曾被稱為米納斯德薩卡特卡斯(Minas de Zacatecas),其中“米納斯”意為“礦藏”。1585年,西班牙國王費利佩二世授予該城“非常高貴與忠誠的圣母德薩卡特卡斯城”稱號。1993年,該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為世界文化遺產。
瓜納華托州(Guanajuato)之名源于首府瓜納華托。最初土著人稱瓜納華托為“Mo-o-ti”,意為“產金屬的地方”。后阿茲特克人稱它為“Paxtitlan”,意為“麥秸之地”。現名“Guanajuato”派生于印第安普雷佩查語“kuanas?”(青蛙)和“uata”(山),全詞義為“青蛙山”。
科利馬州(Colima)的名字源于印第安納瓦特爾語。一種說法認為,由“col”(祖父)、“i”(的)、“ma”(手)和“n”(地方)組成,意為“祖父手里的地方”,或“我們祖先征服的地方”;一種說法認為,其名意為“火神統治的地方”(指當地的火山);另一說法認為,意為“水流(或河流)彎曲的地方”。
首府科利馬建于1527年1月20日,曾取名為圣塞瓦斯蒂安鎮(Villa de San Sebastian),以紀念圣徒塞瓦斯蒂安,后改為現名。因這里有很多棕櫚樹,故也被稱為“棕櫚城”。
克雷塔羅州(Querétaro)之名是以該地的古印第安語為名,源于印第安普雷佩查語“K'erhiretarhu”,其中“K'eri”意為“大的”,“ireta”意為“村”,“rhu”意為“地方”,全詞義為“大村落聚集的地方”;或源于印第安普雷佩查語“K'erendarhu”,其中“k'erenda”意為“多石的”,“rhu”意為“地方”,全詞義為“多巖石的地方”。根據1867年7月23日國會頒布的法令,克雷塔羅州的名稱中添加阿特阿加一詞,成為“Querétaro de Arteaga”,以紀念19世紀墨西哥著名軍人、曾任該州州長的馬里亞·卡葉塔諾·阿特阿加·馬加良斯(María Cayetano Arteaga Magallanes)。2010年,州議會宣布州名簡化為克雷塔羅州。
首府圣地亞哥德克雷塔羅(Santiago de Querétaro)建于1531年,建城日恰為圣徒圣地亞哥日,遂為該城添加圣地亞哥名字。墨西哥獨立后,城名改為克雷塔羅城。1996年該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為世界文化遺產后,恢復了圣地亞哥德克雷塔羅的名字。該城名普雷佩查語為“克雷塔魯”(keretarhu),意為“大城之地”;奧托米語為“恩達姆塞”(Ndamxei);納瓦特爾語為“特拉奇科”(Tlachco),后兩詞都意為“球戲”。
2.巴拿馬共和國
(1)國名
巴拿馬共和國(República de Panamá)位于中美地峽的最南端,西接哥斯達黎加,東連哥倫比亞,南瀕太平洋,北臨加勒比海。其名來源存在幾種不同說法:一說源于當地一種名叫“panamá”的樹的名字;一說該國多奇花異草,吸引來許多色彩斑斕的蝴蝶,尤其在加通湖畔,蝴蝶四處飛舞,天空布滿彩蝶,形成一片綺麗的“蝶海”。巴拿馬城興建時正值蝴蝶漫天飛舞,故以印第安語“panamá”(大量蝴蝶)命名;一說“panamá”印第安語意為“魚多”,源于當地海邊一印第安村落的名字;印第安庫納族人認為“panamá”一詞派生于“pannaba”,庫納語意為“非常遠”。西班牙殖民者把“Panamá”作為在太平洋沿岸建起的這座城市的名字,后又成為巴拿馬整個地區的名字。
(2)首都名
巴拿馬城(Ciudad de Panamá)位于巴拿馬運河太平洋岸河口附近的半島上。始建于1519年,其名來源同上述國名。
(3)省名和首府名
巴拿馬共有9個省。
博卡斯德爾托羅省(Bocas del Toro)位于巴拿馬西北部,由陸地和一些島群組成。其名源于首府博卡斯德爾托羅。
首府博卡斯德爾托羅(Bocas del Toro)之名西班牙語意為“牛嘴”。名稱來源一說從空中看,島群的形狀像是牛嘴;一說源于曾在該地區居住的一個叫“Boka Toro”的土著酋長名。
奇里基?。–hiriquí)位于巴拿馬西部,其名由土著印第安人所取,意為“月亮谷”。哥倫布第四次遠航美洲路過該地區,聽土著人講過這個名字。1522年在西班牙的文件中第一次出現這個地名。
首府戴維(David)之名來源有幾種說法。一說是為紀念西班牙自然科學家戴維·翁拉多(David Honrado),他為避免入獄而前往巴拿馬的圣地亞哥·德阿蘭赫(Santiago de Alanje)經商,用商品換魚、獵物和黃金。后來他遷往馬德雷別哈河口附近的奇里基塔,受到當地居民的熱情接待,人們甚至用他的姓氏戴維為一個村落命名。1602年,根據巴拿馬都督胡安·洛佩斯·德塞凱拉(Juan López de Sequeira)的命令,新建城市被命名為圣何塞德戴維(San José de David)。另一說都督洛佩斯·德塞凱拉是猶太人,他以著名的猶太國王的名字為新建的城鎮命名。
科克萊?。–ocle)其名源于流經該地區的北科克萊河和南科克萊河,“科克萊”(Cocle)可能是曾統治該地區的酋長名字。
首府佩諾諾梅(Penonomé)是由迭戈·洛佩斯·德比利亞努埃瓦-薩帕塔(Diego López de Villanueva y Zapata)建于1581年4月30日。一說其名源于“pena de Nomé”,“Nomé”是土著酋長的名字,“pena”西班牙語意為“痛苦”。傳說酋長所愛的公主去世,他感覺非常痛苦,該城便以此為名。一說西班牙殖民者巴達霍斯(Badajoz)捉住諾梅酋長,對他嚴刑拷打,逼他說出財寶的藏匿處,最后把他殺掉。在諾梅的墓碑上寫有“Aquí penó Nomé”,西班牙語意為“諾梅在這兒受苦”,后來這句話成為城名。還有一個說法是該城以酋長的全名“Be Nu Nomé”命名。
科隆?。–olón)和首府科隆之名是為紀念意大利航海家哥倫布(Cristóbal Colón),哥倫布第四次遠航美洲時,曾抵達這里。首府科隆建于1852年2月27日,原名阿斯平沃爾(Aspinwoll)。
達連?。―arién)源于印第安奎瓦語(cueva)中的塔內拉河(Río Tanela),“Tanela”被西班牙語化后,因讀音不準,變成了達連(Darién)。西班牙殖民者把在美洲建立的第一座城市取名為“圣瑪利亞德安蒂瓜德爾達連”(Santa María de Antigua del Darién),后來整個地區也以“達連”為名。
首府帕爾馬(La Palma)一名的西班牙語意為“棕櫚樹”。
埃雷拉?。℉errera)設立于1915年1月18日,其名是為紀念托馬斯·埃雷拉將軍(Tomás Herrera, 1800-1854)。埃雷拉源于拉丁文“ferrum”,意為“鐵”。托馬斯·埃雷拉是哥倫比亞政治家和軍人,曾幾次擔任巴拿馬省省長一職。
首府奇特雷(Chitré)由本土拉·索利斯(Ventura Solís)等人于1848年10月29日建立。一說其名源于曾統治該地區的土著酋長奇特雷,一說其名意為“播種玉米的地方”。
洛斯桑托斯省(Los Santos)之名源于首府洛斯桑托斯。
首府洛斯桑托斯建立于1569年11月1日,這一天正巧是萬圣節(Día de Todos Los Santos),便取名為洛斯桑托斯城(Villa de los Santos)。
巴拿馬?。≒anam)和首府巴拿馬城的名稱來源見上述巴拿馬國名。
貝拉瓜斯?。╒eraguas)之名源于土著語“Viracua”或“Viragua”。
首府圣地亞哥(Santiago)建于1621年10月23日,以天主教圣徒圣地亞哥為名。
3.伯利茲
(1)國名
伯利茲(Belice)位于中美洲東北部,其北部和東北部與墨西哥相連,南部與西部同危地馬拉相接,東部瀕臨加勒比海。伯利茲其名來源有幾種說法。一說1638年蘇格蘭海盜彼得·沃利斯(Peter Wallace)占領伯利茲,后人便把他的姓氏作為這個國家的名稱,只是翻譯所致,西班牙語把“沃利斯”(Wallace)譯成“伯利茲”(Belice);一說源于瑪雅語“beells”,意為“果實之路”;一說來自瑪雅語“belix”,意為“淤泥水”;一說源于瑪雅語“beelis”,意為“奴隸之國”;一說源于法語“balise”,意為“燈塔”或“航標”;一說來自西班牙語“baliza”,也是意為“航標”。古西班牙地圖中把該地區稱為“Baliza”,因為這一帶有很多礁石或暗礁。
(2)首都名
貝爾莫潘(Belmopan)地處伯利茲河岸。1961年,原殖民地首府伯利茲遭颶風嚴重破壞,伯利茲當局決定遷都內陸。1967年開始興建新都貝爾(Bel),1970年新都建成。貝爾之名是由伯利茲河(Belice)的前三個字母組成。1973年改名為貝爾莫潘,其名由伯利茲河(Belice)的前三個字母和伯利茲河的支流莫潘河(mopan)的名字組合而成。
(3)區名和首府名
伯利茲分為6個區。
伯利茲區(Belice District)位于伯利茲東部,其名見上述國名。
首府伯利茲城(Belize City)是伯利茲最大的城市,曾是該國首都。原先是瑪雅人建的一座小城,名叫霍爾朱茲(Holzuz)。1638年,英國海盜和奴隸販子再次在此建城,其名來源見上述國名。
卡約區(Cayo District)位于伯利茲西部,是該國最大的區。其名西班牙語意為“島”或“礁石”。首府圣伊格納西奧(San Ignacio)由西班牙殖民者胡安·德薩利納斯·洛約拉(Juan de Salinas Loyola)建于1557年,最初西班牙殖民者為該城取名埃爾卡約(El Cayo)。1646年,耶穌會傳教士加斯帕爾·庫西亞(Gaspar Cujía)和盧卡斯·德拉奎瓦(Lucas de la Cueva)來到這座小城傳教,曾將城名改為圣伊格納西奧德洛約拉(San Ignacio de Loyola)。城名中的“圣伊格納西奧”是為紀念基督教創始人,“洛約拉”是為紀念該城奠基人胡安·德薩利納斯·洛約拉。
科羅薩爾區(Corozal District)是地處伯利茲最北部的一個區,其名源于首府科羅薩爾。
首府科羅薩爾(Corozal)之名源于原居住民抵達此地時所發現的科內棕櫚樹(cohne)??苾茸貦皹湓乾斞湃素S產的象征。
奧蘭治沃克區(Orange Walk District)位于伯利茲西北部,其名源于首府橘園城。
首府橘園城(Orange Walk Town),在流經該城的新河兩岸長滿了橘樹,故而得名。
斯坦克里克區(Stann creke District)位于伯利茲東南部。17世紀末,歐洲清教徒商人和農夫來到斯坦克里克城(今丹格里加)定居,他們稱貿易點為“斯坦德”(stande),英文意為“攤”,但人們把它誤讀為“斯坦”(stann),“斯坦克里克”(Stann creke)遂成為城名,意為“斯坦港城”。后來斯坦克里克區便以該城名作為區名。但是,斯坦克里克城后來改稱為丹格里加。
首府丹格里加(Dangriga)原稱斯坦克里克(Stann creke)。1832年,來自洪都拉斯的、被稱為加里弗納人(garifuna)的加勒比黑人到達此地后,將此城改稱為丹格里加,意為“甜水”。
托萊多區(Toledo)是伯利茲最南端的區,“托萊多”是西班牙語姓氏。
首府蓬塔戈爾達(Punta Gorda)是西班牙語地名,意為“胖角”。
4.哥斯達黎加共和國
(1)國名
哥斯達黎加共和國(República de Costa Rica)位于中美洲南部,北與尼加拉瓜接壤,南同巴拿馬交界,東臨加勒比海,西瀕太平洋。西班牙殖民者到來前,這里原是奇羅特加人、博魯阿人和塔拉曼卡人等印第安人的居住地。在西班牙語中,哥斯達黎加(Costa Rica)意為“富庶的海岸”。其得名有幾種說法:一說著名航海家哥倫布第四次航行美洲時,于1502年抵達利蒙港,發現當地印第安人佩戴著耀眼的金飾物,便稱其為哥斯達·德爾奧洛(Costa del Oro),意為“黃金海岸”,后通稱“哥斯達黎加”,即“富庶的海岸”;另一說1524年西班牙殖民者科爾多瓦來到尼科亞半島,看到這里樹木繁茂、土地肥沃、物產豐富,便在1539年把這個地方命名為“哥斯達黎加”。近年來,哥斯達黎加學者迪奧尼西奧·卡瓦爾·安蒂利翁(Dionisio Cabal Antillón)提出一種新的看法,他認為“哥斯達黎加”不是出自歐洲語言,而是源于土著韋塔爾人(Huetar)對其所居住地區的稱呼“Coquerrica”、“Coquerrique”或“Cotaquerrique”,西班牙人按照自己的習慣,把它簡化為“Costarrica”。
(2)首都名
圣何塞(San José,舊譯圣約翰)始建于1736年,當時萊昂市市政會下令在阿塞里谷建立天主教堂。于是,開始在位于阿塞里中心的庫里達瓦山口興建教堂。1738年,胡安·曼努埃爾·德卡薩索拉神父(Juan Manuel de Casasola)完成了教堂的建設。教會下令阿塞里山谷中的居民在教堂周圍修建住宅。然而,居民們拒絕搬遷,一是不愿離開自己的土地,二是因為庫里達瓦山口嚴重缺水。1747年,胡安·德波馬爾-布爾戈斯神父(Juan de Pomar y Burgos)修建了一條水渠,把托雷斯河與阿里亞斯河水引入此地,解決了缺水問題。這樣,教堂周圍的民房逐漸多了起來??ㄋ晔惺虚L托馬斯·洛佩斯·德爾科拉爾(Tomás López del Corral)強迫阿塞里山谷中的居民搬遷至此,否則他們將被處以罰款或被施體罰。這樣,以教堂為中心,逐漸形成一座城市,取名比利亞努埃瓦(Villa Nueva),西班牙語意為“新鎮”。由于新鎮居民崇拜圣經人物約瑟(即何塞),把他作為教區的守護神,遂改其名為圣何塞,并沿用至今。何塞是基督教圣經中的故事人物。他是猶太人祖先雅各12個兒子中的第11個,曾被哥哥們出賣為奴,后被埃及法老看中而當了宰相。圣何塞于1823年成為哥斯達黎加的國都,現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和交通樞紐。
(3)省名和首府名
哥斯達黎加共有7個省。
阿拉胡埃拉省(Alajuela)之名源于阿拉胡埃拉河(Río Alajuela)。這條河中的石頭很像光滑的薄石板(laja),故被稱為“拉拉胡埃拉”(La Lajuela)。1657年,拉拉胡埃拉成為該地區的名字。后來,根據當地的習慣,省略了“la”中的“l”,簡稱為“Alajuela”。
首府阿拉胡埃拉與所在省同名,1782年10月12日建城。1813年曾稱為“Villa Hermosa de Alajuela”,西班牙語意為“阿拉胡埃拉美麗城”。1834~1835年曾為哥斯達黎加首都。該城被稱為“杧果城”,因為在中央公園中有許多杧果樹。
卡塔戈?。–artago)之名是1540年11月29日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一世(Carlos I)下令命名的,該名同非洲北部的古老強國“卡塔西內斯共和國”(República Cartagginesa)有關,卡塔西內斯文明曾對西班牙產生過重要影響。
首府卡塔戈由西班牙殖民者胡安·巴斯克斯·德科羅納多(Juan Vázquez de Coronado)建于1563年,以卡塔戈省的名字命名。19世紀初,西班牙國王卡洛斯四世賜予該城“非常高貴與忠誠的卡塔戈城”(La Muy Noble y Leal Ciudad de Cartago)的稱號。
瓜納卡斯特?。℅uanacaste)之名一說源于土著語,是指哥斯達黎加國樹——瓜納卡斯特樹;一說源于阿茲特克語“Quah-Nacaz-Tlan”,意為“耳朵樹旁的地方”。瓜納卡斯特省曾一度改稱為“莫拉希亞”(Moracia),以紀念哥斯達黎加總統胡安·拉菲爾·莫拉·波拉斯(Juan Rafael Mora Porras)。
首府利韋里亞城(Liberia)1831年7月23日建城時名為瓜納卡斯特鎮(Villa de Guanacaste),1836年9月3日改稱瓜納卡斯特城(Ciudad de Guanacaste),1854年5月30日改稱利韋里亞城(Ciudad de Liberia),西班牙語意為“自由城”。該城常被稱為“白城”(Ciudad Blanca),因為該城一直使用白礫石鋪路,而且殖民時期建設的大部分建筑也都使用白礫石。
埃雷迪亞?。℉eredia)之名源于首府埃雷迪亞。
首府埃雷迪亞之名是為紀念危地馬拉檢審庭長官阿隆索·費爾南德斯·埃雷迪亞(Alonso Fernández de Heredia)。
利蒙?。↙imón)之名的西班牙語意為“檸檬”,得名是因1840年該地區一個販賣玳瑁的商人房前曾有一個小的檸檬樹種植園。
首府利蒙(Limón)由菲利普·瓦倫蒂尼(Philipp J. J. Valentini)建于1854年。
蓬塔雷納斯?。≒untarenas)之名源于首府蓬塔雷納斯。
首府蓬塔雷納斯的名字第一次出現于1720年西班牙國家檔案館的一份文件中?!癙untarenas”西班牙語意為“沙角”,這是因為巴蘭卡河和其他河流的水流與信風帶來的泥沙形成了沙角。
圣阿塞省,其得名同首都名,該省包括首都及附近區域。
5.洪都拉斯共和國
(1)國名
洪都拉斯共和國(República de Honduras)位于中美洲北部,北瀕加勒比海,南臨太平洋,東、南與尼加拉瓜和薩爾瓦多為鄰,西與危地馬拉交界。關于洪都拉斯名稱的來源,存在著多種解釋,但許多說法都沒有確鑿的依據。有人說,洪都拉斯得名之前,其所在地區稱為瓜伊姆拉斯(Guaymuras);有些文件說,洪都拉斯過去的名字是伊格拉斯(Higueras),意為“無花果”,因為哥倫布遠航美洲時,發現洪都拉斯廷托河(Río Tinto)上漂浮著大量的無花果;有些西班牙人把這個地區稱為新埃斯特雷馬杜拉(Nueva Extremadura);但也有人說,洪都拉斯是由西班牙探險家巴托洛梅·德拉斯卡薩斯發現的,他說這塊土地名叫“Hondure”,是當地土著人取的名字;還有些文件說,洪都拉斯過去叫維馬斯(Waimas)、豐杜拉(Fondura)和特爾努拉(Ternura)等。然而,最為普遍的說法是,1502年,哥倫布第四次率船隊遠航美洲抵達洪都拉斯時,突然遭到暴風雨的襲擊。哥倫布的船隊躲進一岬角,這里成為他們的避難所。風暴過后,哥倫布高呼:“感謝上帝(Gracias a Dios),我們逃出了深淵(Honduras)! ”從此,這一岬角被稱為格拉西亞斯阿迪奧斯(Gracias a Dios),而科科河(或稱塞戈維亞河)以西的地區則被稱為洪都拉斯。1607年,洪都拉斯的名稱開始出現在官方文件中。
(2)首都名
特古西加爾巴(Tegucigalpa)1578年9月29日建城,取名為雷阿爾比亞圣米格爾德特古西加爾巴(Real Villa de San Miguel de Tegucigalpa)。“雷阿爾比亞”是“皇家城鎮”之意;“圣米格爾”是該城的守護神;“特古西加爾巴”則源于印第安納瓦特爾語“Teguz—galpa”,意為“銀山”,那時特古西加爾巴礦業發達,盛產白銀和黃金。洪都拉斯首都幾經變遷。第一個首都是位于大西洋岸的特魯西略港(Trujillo),后遷往格拉西亞斯城(Gracias)。成立共和國后,首都曾從特古西加爾巴遷往科馬亞瓜(Comayagua)。1880年,又遷回特古西加爾巴。據說,當時總統索托的妻子是特古西加爾巴人,而科馬亞瓜一些上流社會的人蔑視總統夫人。這樣,總統決定把首都遷往特古西加爾巴。1982年1月20日生效的現行憲法第1章第8條規定,首都由特古西加爾巴城和科馬亞圭拉城(Comayagüela)共同組成。
(3)省名和首府名
洪都拉斯全國共分為18個省。
阿特蘭蒂達?。ˋtlántida)之名源于西班牙語,意為“大西洋島”。詳見后述源于歐洲神話的地名。
首府拉塞瓦(La Ceiba)西班牙語意為“木棉樹”。該城臨海地區多高大挺拔的木棉樹,早年從圣文森特島來到此地的加里夫納人把木棉樹視為從天上到大地游覽的階梯,因而將這個地方稱作“拉塞瓦”。
科隆?。–olón)之名是為紀念著名航海家克里斯托瓦爾·哥倫布(Cristóbal Colón),1502年哥倫布第四次遠航美洲時,曾踏上洪都拉斯的土地。
首府特魯希略(Trujillo)1525年5月18日由胡安·德梅迪納(Juan de Medina)根據弗朗西斯科·德拉斯卡薩斯(Francisco de las Casas)的命令所建,用德拉斯卡薩斯的西班牙家鄉特魯希略(Truxillo)的名字命名??岂R亞瓜?。–omayagua)之名源于首府科馬亞瓜。
首府科馬亞瓜之名源于土著倫卡語(Lenca),“Comayagua”中的“coma”意為“荒涼地方”,“agua”意為“水”,全詞的意思就是“多水的荒涼地方”。奉洪都拉斯都督弗朗西斯科·德蒙特霍(Francisco de Montejo)之命,1537年阿隆索·德卡塞雷斯(Alonso de Cáceres)建城,取名為圣瑪麗亞德科馬亞瓜(Santa María de Comayagua)。1543年9月3日,根據西班牙皇家法令,改名為巴利亞多利德康塞普西翁科馬亞瓜城(Villa de Valladolid de Concepción de Comayagua)。其中“巴利亞多利德”(Valladolid)是西班牙的一個省名和其首府名,“康塞普西翁”(Concepción)西班牙語意為“圣母受孕節”,“Villa”西班牙語意為“城”,該城簡稱科馬亞瓜。
科潘省(Copán)建于1869年。其名源于韋伊特拉諾王國(或稱帕亞基王國)舊都科潘特爾(Copantl)?!癈opantl”來自納瓦特爾語“Quanhpantli”,意為“木橋”。
首府圣羅莎德科潘(Santa Rosa de Copán),1812年時取名洛斯利亞諾斯圣羅莎(Los Llanos de Santa Rosa),“洛斯利亞諾斯”(Los Llanos)的西班牙語意為“平原”,因為該城位于平原,“圣羅莎”(Santa Rosa)是為紀念該城保護神圣羅莎-德利馬(Santa Rosa de Lima)。1869科潘省成立后,該城改名為圣羅莎德科潘。
科爾特斯?。–ortés)成立于1893年7月4日,其名是為紀念西班牙殖民者埃爾南·科爾特斯(Hernán Cortés),他曾征服墨西哥,1825年到過洪都拉斯。
首府圣佩德羅蘇拉(San Pedro Sula)由西班牙殖民者佩德羅·德阿爾瓦拉多(Pedro de Alvarado)建于1536年6月27日,當時稱為圣佩德羅德卡瓦略港(San Pedro de Puerto Caballos),“圣佩德羅”之名是來自佩德羅·德阿爾瓦拉多的名字,取“卡瓦略港”是因為該城靠近卡瓦略港。1541年改名為圣佩德羅蘇拉城(Villa de San Pedro Sula)。其中的“蘇拉”(Sula)一說源于瑪雅語,意為“百合”或“百合生長之地”;一說該城建于“烏蘇拉谷”(Valle de Usula),其中的“Usula”意為“鴿子”;一說“sula”是納瓦特爾語,意為“鶉”。
喬盧特卡?。–holuteca)之名源于首府喬盧特卡。
首府喬盧特卡1535年由西班牙殖民者克里斯托瓦爾·德拉奎瓦(Cristóbal de la Cueva)建城,取名為赫雷斯德拉弗龍特拉城(Villa de Jerez de la Frontera de la Choluteca),這是德拉奎瓦西班牙故鄉的名稱,“Choluteca”源于納瓦特爾語“Chollolteca”,是“Cholollan”的復數形式,即今墨西哥普埃布拉州的喬盧拉(Cholula)。喬盧特卡的最早居民很多來自墨西哥普埃布拉州的喬盧拉,故以喬盧特卡為名。
埃爾帕拉伊索?。‥l Paraiso)成立于1869年5月28日,其名西班牙語意為“天堂”。
首府尤斯卡蘭(Yuscaran)建立于1730~1740年,其名意為“花房之地”。
弗朗西斯科莫拉桑?。‵rancisco Morazán)之名是為紀念出生于該省首府特古西加爾巴的1830~1839年中美洲聯邦共和國總統弗朗西斯科·莫拉桑(Francisco Morazán),他被視為中美洲和洪都拉斯的民族英雄。
首府特古西加爾巴(Tegucigalpa)也是洪都拉斯首都(詳見首都名)。
格拉西亞斯阿迪奧斯?。℅racias a Dios)成立于1957年。1502年哥倫布第四次遠航美洲抵達洪都拉斯時,突遭暴風雨襲擊。哥倫布的船隊躲進一岬角,風暴過后,哥倫布高呼:“感謝上帝(Gracias a Dios),我們逃出了深淵(Honduras)! ”此后,“感謝上帝”一詞便成為該省的名字。
首府倫皮拉港(Puerto Lempira)原來的土著名稱為“奧亞亞里”(Auya Yari),意為“大海灘”。1933年,卡洛斯·薩納夫里亞將軍將其改為現名倫皮拉港(Puerto Lempira),倫皮拉(Lempira)是洪都拉斯反抗西班牙侵略的民族英雄。
因蒂布卡?。↖ntibucá)成立于1883年4月16日,因蒂布卡(Intibucá)意為“高原”。
首府拉埃斯佩蘭薩(La Esperanza)建立于1848年9月22日,其名西班牙語意為“希望”。該城被稱為“花園城”。
海灣群島?。↖slas de La Bahia)由烏蒂拉島(Utila)、羅阿坦島(Roatán)和瓜納哈島(Guanaja)三大島和許多小島組成,1850年英國政府稱其為海灣群島。烏蒂拉島(Utila)納瓦特爾語意為“盛產引火松煙黑燃料”。羅阿坦島(Roatán)納瓦特爾語意為“女人之地”,由“eoatl”(女人)和“tlan”(地方)組成;另一說該島名不是源自土著語,而是來自英語。傳說英國海盜來到島上時,發現了大量老鼠,他們驚叫道“Rat-land! ”,意為“老鼠之地”,隨后演變為羅阿坦島(Roatán)。瓜納哈島(Guanaja)也是出自土著語,但1502年哥倫布到此地時稱其為“松樹島”(Islas de Pinos)。
首府羅阿坦(Roatán)建于1872年3月14日。
拉巴斯省(La Paz)成立于1869年5月28日,其名源于首府拉巴斯。
首府拉巴斯曾叫作拉斯彼得拉斯(Las Peidras),西班牙語意為“石頭”,因為這里地面多石。1848年9月14日,該城改名為拉巴斯,因教士何塞·費利西塔斯·哈?。↗osé Felicitas Jalón)贈送該城貞女拉巴斯像而得名。
倫皮拉省(Lempira)成立于1825年6月28日,其名是為紀念本地的土著民族英雄倫皮拉(Lempira)。
首府格拉西亞斯(Gracias)之名是由佩德羅·德阿爾瓦拉多的堂兄弟貢薩洛·德阿爾瓦拉多-查韋斯(Gonzalo de Alvarado y Chávez)所取城名——格拉西亞斯阿迪奧斯(Gracias a Dios)的簡稱,西班牙語意為“感謝上帝”。
奧科特佩克?。∣cotepeque)成立于1906年,其名源于首府奧科特佩克。
首府奧科特佩克,土著人稱其為“Ocotepetl”,墨西哥方言意為“在遍布引火松的山上”,因為谷地遍布松樹,這種松木帶油脂,故被稱為引火松(ocote)。1526年,西班牙殖民者弗朗西斯科·德拉斯卡薩斯(Francisco de las Casas)和希爾·岡薩雷斯·達維拉(Gil González Dávila)征服此地時,曾稱它為埃爾阿西斯滕特(El Asistente),西班牙語意為“助手”。
奧蘭喬?。∣lancho)成立于1825年,其名土著語意為“膠皮之地”。
首府胡蒂卡爾帕(Juticalpa)建于1530年,其名源于納瓦特爾語,意為“飯豆之地”。
圣巴巴拉省(Santa Barbara)成立于1825年6月28日,其名源于首府圣巴巴拉。
首府圣巴巴拉之名是為了紀念貞女圣巴巴拉。
巴列省(Valle)成立于1872年7月15日,其名是為紀念中美洲獨立運動先驅何塞·塞西利奧·德爾巴列(José Cecilio del Valle, 1780-1834)。
首府納考梅(Nacaome)建于1535年。當時喬盧拉和查帕拉斯蒂克兩個部落厭倦了彼此之間的流血爭斗,決定聯合在一起,在查普拉帕(今納考梅河)河邊建立新的村鎮,取名為“NACA-OME”,意為“兩塊肉的融合”。
約羅省(Yoro)成立于1825年6月28日,首府約羅與其同名。在墨西哥方言中,約羅意為“心臟中心”。
6.尼加拉瓜共和國
(1)國名
尼加拉瓜共和國(República de Nicaragua)位于中美洲中部,北與洪都拉斯接壤,南同哥斯達黎加相連,東臨加勒比海,西瀕太平洋?!癗icaragua”是西班牙語化的名字,由“Nicarao”和“agua”兩詞組成?!癮gua”西班牙語意為“水”,這是因為尼加拉瓜靠近尼加拉瓜湖?!癗icarao”名字一說原為居住在尼加拉瓜湖畔一土著納瓦特爾酋長的名字,該酋長曾英勇抵抗西班牙人的入侵;一說源于曾居住在該國太平洋岸邊的古代居民尼卡勞人(Nicarao)的族稱;還有一說“Nicaragua”來自納瓦特爾語“Ni-can-atl-hua”,意為“這里水的主人”,或來自納瓦特爾語“Nican-nahuan”,意為“這里靠水”。
(2)首都名
馬那瓜(Managua)是尼加拉瓜最大的城市,也是中美洲第二大城市,僅次于危地馬拉城。殖民時期,馬那瓜是個小漁村,到1811年發展成為村鎮,1846年發展為城市,1852年成為首都。有人說它的名字源自土著語“Mana-ahuac”,意思是“靠近水”;有人說意思是“水環繞”;還有人說意為“池塘環繞”,因為它地處廣闊的馬那瓜湖邊,而且附近還有很多火山湖,如蒂斯卡帕湖、阿索科斯塔湖等。1819年,西班牙國王費爾南多七世賜其名為“Leal Villa de Santiago de Managua”,意為“圣地亞哥德馬那瓜忠誠城”,以表彰其忠于西班牙。1824年7月24日,更名為圣地亞哥德馬那瓜,簡稱馬那瓜。
(3)省名和首府名
尼加拉瓜全國共分為15個省和2個自治區。
博阿科?。˙oaco)成立于1938年,其名源于首府博阿科。
首府博阿科的名字來源有幾種說法:一說源于蘇莫和阿茲特克語,由“boa”或“boaj”(巫師)和后綴“o”(地方或村)兩個詞組成,意為“巫師村”;一說源于古代叫“Boaj”的部落名;還有一說“Boaco”源于“guaco”一詞,意為“米甘草”,是一種藥用灌木,可用作被毒蛇咬傷后的解毒劑。
卡拉索?。–arazo)成立于1891年,其名是為紀念埃瓦里斯托·卡拉索總統(Evaristo Carazo, 1821-1889)。他于1887年3月1日起任尼加拉瓜總統,直至1889年8月1日去世。
首府希諾特佩(Jinotepe)建立于1883年2月11日,其名源于納瓦特爾語的“Xilotl”和“Tepet”,意為“風山”。
奇南德加省(Chinandega)成立于1858年,其名源于首府奇南德加。
首府奇南德加建于1835年。“Chinandega”源于納瓦特爾語,一說來自“Chinamitl-tacalt”一詞,意為“蘆葦圍起的地方”;一說來自納瓦特爾語的“Chinantecatl”,意為“臨時住所”。首府奇南德加也被稱為“橘城”和“熱情的城市”。
瓊塔萊斯?。╟hontales)成立于19世紀,其名源于納瓦特爾語,意為“外地人”。
首府惠加爾帕(Juigalpa)建立于1668年4月24日。其名來源有幾種說法:一說源于阿茲特克語,意為“大城市”;一說源于墨西哥語,意為“盛產加拉巴木的地方”;一說意為“黑蝸牛養殖地”。
埃斯特利?。‥stelí)成立于1891年12月8日,其名源于首府埃斯特利。
首府埃斯特利建于1685年6月13日,“Estelí”的名字一說意為“血河”、“黑曜巖河”、“紅河”或“紅碧玉石河”;一說源于米斯特克語“ix”(眼睛)和“telli”(平原、谷地),意為“谷地上的眼睛”。
格拉納達?。℅ranada)之名源于首府格拉納達。
首府格拉納達由弗朗西斯科·埃爾南德斯·德科爾多瓦斯(Francisco Hernández de Córdobas)建于1524年4月21日,為紀念他在西班牙的出生地格拉納達而取此名。
希諾特加?。↗inotega)之名源于首府希諾特加。
首府希諾特加之名來自納瓦特爾語“Xinotencatl”,其意有幾種解釋:有人說意為“永恒之城”;有人說是“鄰人居住的地方”;還有人認為是“擁有希尼奧夸霍斯樹的居民”。
萊昂?。↙eón)之名源于首府萊昂。
首府萊昂由弗朗西斯科·埃爾南德斯·德科爾多瓦斯建于1524年,曾是尼加拉瓜首都。取萊昂之名是為紀念西班牙城市萊昂。
馬德里斯省(Madriz)成立于1936年,其名是為紀念何塞·馬德里斯·羅德里格斯總統(José Madriz Rodrigues)。他是尼加拉瓜第50屆總統(1909年12月至1910年8月)。在美國干預下,1910年8月,他被迫流亡墨西哥,1911年5月14日死于墨西哥城。
首府索莫托(Somoto)原土著名稱是“Tecpecxomotli”,其中“tépec”意為“谷”,“xomotl”意為“火雞”,全詞義為“火雞谷”。西班牙到達后稱其為特佩索納特(Tepesonate),即以其靠近特佩索納特山為名,特佩索納特意為“水山”。后改稱圣地亞哥德洛斯卡瓦列羅德索莫托格蘭德(Santiago de Los Caballeros de Somoto Grande),今稱索莫托。也有人說索莫托源于喬羅特加諾斯和喬羅特加斯人的部落名。
馬那瓜?。∕anagua)和首府馬那瓜同名(詳見首都馬那瓜)。
馬薩亞?。∕asaya)之名源于首府馬薩亞。
首府馬薩亞之名源于納瓦特爾語的“Mazātlān”,一說該名中的“Mazāt”意為“鹿”,“lān”意為“地方”,全詞義為“鹿之地”;一說意為“有許多湖的地方”;還有一說它是以活火山馬薩亞火山(volcán Masaya)的名字為名。馬薩亞被稱為“花城”和“尼加拉瓜民俗的搖籃”。
馬塔加爾帕?。∕atagalpa)成立于1838年,其名源于首府馬塔加爾帕。
首府馬塔加爾帕建于1851年4月5日。“Matagalpa”一名的來源有多種解釋:一說源于土著語“Matlatl-calli-pan”,意為“漁網的房子”;一說源于土著語“Matlactli-calli-pan”,意為“在10戶家庭中”;一說源于土著語“Matlati-galpa”,意為“投石手的土地”;一說源于土著語“Maika-calpa”,意為“大村落”;一說“Matagalpa”源于蘇莫語,“matlatl”意為“我們去”,“galpa”意為“石頭”,全詞義為“我們去石頭那兒”;一說“Mata-galpa”的意思是“綠色的地方”和“藍黏土之地”;一說“Matagalpa”中的“galpa”意為“山”,全詞義為“10座山的地方”或“多山之地”。
新塞哥維亞?。∟ueva Segovia)。1543年,西班牙殖民者迭戈·德卡斯塔涅達(Diego de Casta?eda)在該地區建立了第一個居民點,為了討好都督羅德里戈·德孔特雷拉斯(Rodrigo de Contreras),便以他西班牙家鄉的名字塞哥維亞(Segovia)為這個居民點命名(今別哈城)。1611年,在該地建立第二個塞哥維亞居民點(今安蒂瓜城)。1858年成立該省時,便以新塞哥維亞為省名。
首府奧科塔爾(Ocotal)是納瓦特爾語名字“Ocotlalpan”的西班牙語化。前綴“ocotl”意為“引火松”,“tlalli”意為“大量的”,后綴“pan”意為“地方”,全詞義為“生長大量引火松的地方”。該城被稱為“北方戰艦”和“松樹城”。
里瓦斯省(Rivas)成立于1826年4月8日,當時名為尼加拉瓜行政區(Partido de Nicaragua);1838年12月21日改稱為南方省(Departamento Meridional);1858年最終定名為里瓦斯,其名源于首府里瓦斯。
首府里瓦斯原來名叫尼加拉瓜谷地村(El Pueblo del Valle de Nicaragua),1720年5月12日改稱純潔康塞普西翁德里瓦斯城(Villa de la Pura y Limpia Concepción de Rivas),簡稱里瓦斯,以紀念危地馬拉檢審庭庭長弗朗西斯科·羅德里格斯·德里瓦斯(Francisco Rodríguez de Rivas)上將。
圣胡安河?。≧ío San Juan)成立于1957年,其名源于流經尼加拉瓜的圣胡安河(Río San Juan),該河源于格蘭湖,流入加勒比海。
首府圣卡洛斯(San Carlos)建于1526年,當時取名新哈恩(Nueva Jaén),以紀念西班牙城市哈恩(Jaén),后該城被毀。17世紀重建后,以該城保護神圣卡洛斯的名字命名,每年10月4日是“圣卡洛斯節”。
北大西洋自治區(Región Autónoma del Atlántico Norte)以地理位置命名。該區靠加勒比海,在尼加拉瓜北部,故稱為北大西洋自治區。
首府卡貝薩斯港(Puerto Cabezas)建于1690年,很多人稱它為“比爾維”(Bilwi):一說這源于梅斯蒂索人(白人和印第安人的混血)的米斯基托語,其意為“葉蛇”;一說源于蘇莫語,其意為“蛇蛻皮”;一說源于英文的“Bill Way”,意為“比爾的方式”。卡貝薩斯港之名則是1926年其升級為城市時所起,以紀念把加勒比海海岸并入尼加拉瓜的里戈韋托·卡貝薩斯(Rigoberto Cabezas)。
南大西洋自治區(Región Autónoma del Atlántico Sur)以地理位置命名。該區鄰近加勒比海,在尼加拉瓜南部,故稱為南大西洋自治區。
首府布盧菲爾茲(Bluefields)一名源于17世紀初荷蘭海盜亞伯拉罕·布勞維爾特(Abraham Blauvelt)的名字,他曾在該城附近水域活動。
7.薩爾瓦多共和國
(1)國名
薩爾瓦多共和國(República del Salvador)位于中美洲北部,東部和北部與洪都拉斯接壤,西部和西北部同危地馬拉交界,南瀕太平洋。新大陸被發現前,印第安阿茲特克部族的后裔皮皮爾人(Pipil)曾在今圣薩爾瓦多附近建立都城庫斯卡特蘭(Cuscatlan),后被放棄。1524年,西班牙殖民者佩德羅·德阿爾瓦拉多(Pedro de Alvarado)從危地馬拉率軍出征庫斯卡特蘭失敗后,第二年又派其弟岡薩羅·德阿爾瓦拉多(Gonzalo de Alvarado)再次進軍庫斯卡特蘭。1525年4月,岡薩羅在現圣薩爾瓦多(San Salvador)興建城鎮,按事前佩德羅的吩咐,給該鎮取名為圣薩爾瓦多。此名同教皇加里斯都三世有關。1456年8月6日,十字軍在貝爾格萊德擊潰穆罕默德二世率領的奧斯曼帝國軍隊,結束了土耳其人對該城的統治。次年,教皇加里斯都三世規定每年的8月6日為主顯圣容節。此后,歐洲許多城鎮和教堂都以救世主耶穌基督(Salvador)命名。哥倫布遠航美洲時,也將其登上的第一個島——瓜納尼島(Guanahani)命名為“救世主”。1546年,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一世正式賜予該城圣薩爾瓦多的名號。圣薩爾瓦多同時還是監督管轄區的名字,轄有庫斯卡特蘭、圣文森特、圣米格爾和喬盧特卡等省。1824年,圣薩爾瓦多監督管轄區和松索納特轄區的議員一致同意成立聯邦國家,國名亦為薩爾瓦多(Salvador)。1824年7月12日頒布的薩爾瓦多第一部憲法確認了這個國名,并一直沿用至今。首都則一直以“圣薩爾瓦多”之名沿用至今。
(2)首都名
圣薩爾瓦多(San Salvador)最早建于1525年。位于圣薩爾瓦多山西南的阿馬卡斯河谷,被稱為“活火山觀光城”。圣薩爾瓦多之名來源參見上述國名。
(3)省名和首府名
薩爾瓦多全國共分為14個省。
阿瓦查潘?。ˋhuachapán)位于薩爾瓦多最西部,成立于1869年2月9日,其名源于首府阿瓦查潘。
首府阿瓦查潘之名為納瓦特爾語,其中“Ahua”意為“櫟樹”,“cha”意為“房子”,“pan”意為“城”,全詞義為“櫟樹房城”。該地櫟樹很多,建筑多用櫟樹木料。公元5世紀,瑪雅-基切人的波科馬梅斯部落已開始在此建城,1869年,該城成為阿瓦查潘省首府。
圣安娜?。⊿anta Ana)成立于1855年,其名源于首府圣安娜。
首府圣安娜由瑪雅人建城于公元5世紀,名為查爾丘阿帕(Chalchuapa)。900~1200年,皮皮爾人移居此地,改稱西瓦特瓦坎(Cihuatehuacán),意為“女祭司之地”。1530~1540年,西班牙殖民者占領該城。1569年7月26日,危地馬拉主教貝爾納迪諾·比利亞爾潘多(Bernardino Villalpando)將該城名改為圣安娜。
松索納特省(Sonsonate)位于薩爾瓦多西部,建省于1824年。其名源于首府松索納特。
首府松索納特由安東尼奧·羅德里格斯(Antonio Rodriguez)建于1552年,當時取名圣靈城(Villa of Sagrado Espiritu)。曾改名為圣特立尼達(Villa de la Santísima Trinidad)。1553年,又以流經該城的松索納特河(Zonzonate)之名將該城命名為松索納特(Zonzonate),后將名稱中的頭一個字母“Z”改為“S”,變為“Sonsonate”。關于“Sonsonate”有幾種解釋:一說源于納瓦特爾語,意為“多水”;一說源于亞基或皮皮爾語,意為“大河”。
拉利伯塔德?。↙a Libertad)建于1865年,其名為西班牙語,意為“自由”。
首府圣特克拉(Santa Tecla)建于1854年8月8日。1853年,圣薩爾瓦多遭遇強烈地震,被嚴重破壞,政府欲遷都此地,遂將此地命名為新圣薩爾瓦多(Nueva San Salvador)。1858年,薩爾瓦多政府放棄了遷都的打算,但新圣薩爾瓦多的名稱卻被保留下來。2003年,新圣薩爾瓦多市市長奧斯卡·奧爾蒂斯(Oscar Ortiz)提議將城名改為圣特克拉,它是建立城市時所在地“圣特克拉莊園”的名稱。2003年12月,薩爾瓦多國會發布第201號令,宣布新圣薩爾瓦多正式改名為圣特克拉。2004年1月1日,該法令生效。圣特克拉是天主教圣徒,受到天主教徒的尊崇。
查拉特南戈?。–halatenango)位于薩爾瓦多西北部,建省于1855年2月14日,其名源于首府查拉特南戈。
首府查拉特南戈之名源于納瓦特爾語,其中“chal”(shal)意為“沙”,“at”意為“水”,“tenango”意為“谷地”,全詞義為“沙水谷地”。
庫斯卡特蘭省(Cuscatlán)位于薩爾瓦多中部,建省于1835年5月22日。其名一說源于納瓦特爾語,意為“珍寶之地”;一說來自阿茲特克語的“Cocatlán”,意為“珠寶城”。
首府科胡特佩克(Cojutepeque)原名蘇奇托托(Suchitoto),皮皮爾語意為“貴族”或“領主”。大部分人認為,科胡特佩克意為“火雞山”,一些人認為意為“鸚鵡山”,還有一些人認為是“狼山”或“雉山”的意思。
圣薩爾瓦多省(San Salvador)和首府圣薩爾瓦多同名,其名來源詳見上述薩爾瓦多國名。
拉巴斯省位于薩爾瓦多中南部,其名西班牙語意為“和平”,納瓦特爾語意為“魚的住所”。
首府薩卡特科盧卡(Zacatecoluca)源于納瓦特爾語,意為“草場和雕鸮之地”,其中“zacat”意為“青草”,“tecolut”意為“雕鸮”,“can”意為“地方”。
卡瓦尼亞斯?。–aba?as)成立于1873年2月10日,其名是為紀念何塞·特立尼達·卡瓦尼亞斯(José Trinidad Caba?as, 1805-1871),1852~1855年,他曾任洪都拉斯總統。
首府森松特佩克(Sensuntepeque)建于1550年,其名源于皮皮爾語的“Centzuntepec”,其中“centzunt”意為“400”,“tepec”意為“山”,全詞義為“400座小山”或“多山”,意指該地區多山。
圣維森特?。⊿an Vicente)位于薩爾瓦多中部,建省于1824年,其名源于首府圣維森特。
首府圣維森特建于1635年12月26日。當時,來自西班牙的50多戶移民在阿卡瓦帕河邊的坦普斯克山中建起村莊,取名圣維森特德洛倫薩納(San Vicente de Lorenzana),以紀念萊昂克勞迪奧修道院院長圣文森特神父,圣維森特之名由此而來。
烏蘇盧坦?。║sulután)位于薩爾瓦多東部,建省于1865年6月22日,其名源于首府烏蘇盧坦。
首府烏蘇盧坦“Usulután”之名源于納瓦特爾語,意為“美洲豹貓之城”。詞中“usulut”是“ucelut”的變異,意為“美洲豹貓”;后綴“tan”,意為“城”。美洲豹貓是當時居住在此地的部落的圖騰。有人認為“Usulután”意為“多鬣蜥的地方”。
圣米格爾省成立于1824年6月12日,其名源于首府圣米格爾。
首府圣米格爾由路易斯·莫斯科索(Luis Moscoso)建于1530年5月8日,這一天正巧是大天使米格爾節(Arcángel Miguel),故取名為邊疆的圣米格爾(San Miguel de la Frontera)。該城被譽為“東方戰艦”和“東方珍珠”。
莫拉桑?。∕orazán)位于薩瓦爾多東部,建省于1875年7月14日。1887年3月14日,國會下令將該省改為現名,以紀念中美聯合主義者弗朗西斯科·莫拉桑(Francisco Morazán, 1792-1842)。莫拉桑是洪都拉斯人,曾任中美洲聯合?。ㄖ忻乐蘼摪罟埠蛧┳詈笠蝗慰偨y。
首府圣弗朗西斯科戈特拉(San Francisco Gotera),簡稱戈特拉。戈特拉是土著倫卡語,意為“蛇山”,其中“got”意為“蛇”;“era”意為“山”。
拉烏尼翁?。↙a Unión)位于薩瓦爾多東部,建省于1865年6月22日,其名源于首府拉烏尼翁。
首府拉烏尼翁18世紀末曾名為圣卡洛斯港(Puerto San Carlos),以紀念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三世(CarlosⅢ)。1824年,作為“大港”改名為中美洲聯盟港(Puerto de La Unión Centroamericana)。1865年2月28日,獲得圣卡洛斯德拉烏尼翁(San Carlos de La Unión)稱號,簡稱拉烏尼翁(La Unión)。
8.危地馬拉共和國
(1)國名
危地馬拉共和國(República de Guatemala)位于中美洲西北部,東北部與伯利茲為鄰,西部和北部同墨西哥相接,東南部鄰近洪都拉斯和薩爾瓦多,南瀕太平洋,東鄰加勒比海。國名來源于首都名(詳見下述國都)。
(2)首都名
危地馬拉城(Ciudad de Guatemala)是該國和中美洲最大的城市,位于危地馬拉中部的山谷中。1524年7月28日,西班牙殖民者建危地馬拉城,當時取名圣地亞哥(Santiago),后改名為新危地馬拉德拉亞松森(Nueva Guatemala de la Asunción),到后來只簡稱為危地馬拉城,全稱幾乎被遺忘。關于危地馬拉的得名,有以下幾種說法。
其一,源于印第安阿茲特克語“Quauhtemellan”,意為“鷹族人的土地”,鷹為當地部落崇拜的圖騰。危地馬拉即是把原阿茲特克地名加以西班牙語化的結果。
其二,是印第安語“Uhatzmalha”的西班牙語譯名,意為“噴水的山”,指阿瓜火山。阿瓜火山噴吐的巖漿曾像洶涌的洪水,淹沒并毀滅了危地馬拉城。后因地震,危地馬拉城再次被毀滅?,F在的危地馬拉城是第三代城。
其三,是由當地土著名稱“瓜特馬樣庫阿烏”(Quauhtemallan, cu auh)轉化而來,原意是“腐爛的樹木”,后轉意為“森林之地”“森林之國”,因古時該國山林面積占全國土地面積的2/3,也因首都周圍有許多被當地納瓦特爾人稱為朽木的林木,故而得名。
其四,源于卡克奇克爾宮廷(Cakchiquel)當時的所在地即特查瓜特馬蘭(Techan Quatemalan)之名。
其五,源于印第安納瓦特爾語的“瓜烏特馬拉”(Guauhitemala),意為“森林之地”或“多林的地方”。
(3)省名和首府名
危地馬拉共分為22個省。
上韋拉帕斯?。ˋlta Verapaz)位于危地馬拉北部。西班牙殖民者抵達此地時,上韋拉帕斯省和下韋拉帕斯省一起被稱為特蘇盧特蘭(Tezulutlán),或寫成“Tuzulutrán”“Tucurután”“Tesulutlán”,意為“戰爭之地”。此名得來是因為當地土著人奮勇抵抗西班牙入侵者。后來,多明我會傳教士巴托洛梅·德拉斯卡薩斯(Bartolomé de las Casas)通過傳教欺騙土著人,使西班牙殖民者得以和平占領該地區,故取名韋拉帕斯(Verapaz)?!癡erapaz”是“verdadera paz”的簡稱,意為“真正的和平”。因該省位于危地馬拉北部,故稱上韋拉帕斯省。
首府科萬(Cobán)由多明我會傳教士建于1543年,其名瑪雅語意為“陰云密布之地”,因為該地經常下雨,特別是下毛毛雨,且常常持續多日。
下韋拉帕斯?。˙aja Verapaz)位于危地馬拉北部,其名來源同上述上韋拉帕斯省。因該省位于上韋拉帕斯省之下,故稱下韋拉帕斯省。
首府薩拉馬(Salamá)建于1550~1560年,其名源于基切語“Tzalamhá”。一說“tzalam”意為“監獄”,“há”意為“水獄”,全詞義為“水獄”;一說“tzalam”意為“木板”,“há”意為“房”,全詞義為“木板房”;一說“tzalam”意為“木板”,“há”意為“水”,全詞義為“木板河”或“水上的木板”,原住民皮皮爾人經常用木板作為獨木舟在河上劃行。
奇馬爾特南戈省(Chimaltenango)位于危地馬拉中部,建省于1839年9月12日,其名源于首府奇馬爾特南戈。
首府奇馬爾特南戈由西班牙殖民者佩德羅·波托卡雷羅(Pedro Portocarrero)建于1526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前,此地區名為“Boko'b”,是原住民卡克奇克爾人(kaqchikel)所取,后改為現名,即納瓦特爾語的奇馬爾特南戈?!癈himaltenango”由“chimal”(盾)和“tenango”(圍墻)兩部分組成,全詞義為“盾墻”,該城原為軍事要塞。
奇基穆拉?。–hiquimula)位于危地馬拉東部,建省于1839年,其名源于首府奇基穆拉。
首府奇基穆拉建于1821年,其名源于納瓦特爾語的“Chiquimolín”,意為“朱頂雀”。
埃爾普羅格雷索省(El Progreso)位于危地馬拉東北部,原名瓜斯塔托亞(Guastatoya),納瓦特爾語意為“冷去暖來的地方”。1908年建省時取現名埃爾普羅格雷索,西班牙語意為“進步”。1919年改名為埃斯特拉達卡夫雷拉?。‥strada Cabrera),是以當時危地馬拉總統埃斯特拉達-卡夫雷拉的名字為名。1920年該省被取消。1934年4月3日再建該省時,恢復埃爾普羅格雷索的名稱。
首府瓜斯塔托亞(Guastatoya)之名來源見埃爾普羅格雷索省原名。
埃斯昆特拉?。‥scuintla)位于危地馬拉中南部,建省于1825年11月4日,其名源于首府埃斯昆特拉。
首府埃斯昆特拉之名源于皮皮爾語“Itzcuintlan”或“Itzcuintepeque”,意為“狗山”或“狗地”。當地土著人飼養大量南美大豚鼠用作食物,西班牙人把它同狗混淆起來,故用“狗山”或“狗地”命名該省。
危地馬拉省(Guatemala)位于危地馬拉中南部,建省于1825年。首府危地馬拉城(Ciudad de Guatemala),也是危地馬拉首都。其名來源見國名和首都名。
韋韋特南戈省(Huehuetenango)位于危地馬拉西北部,建省于1866年5月8日,其名源于首府韋韋特南戈。
首府韋韋特南戈由貢薩洛·德阿爾瓦拉多(Gonzalo de Alvarado)建于1524年。史前該城是馬姆領地的都城,稱為奇納布胡爾(Chinabjul),意為“峽谷之間”。西班牙殖民者抵達此地時,土著人稱它為韋韋特南戈(Ueuetenango),一些人認為這是納瓦特爾語,意為“老人的地方”;一些人認為這個詞是生長在塞萊瓜河畔一種樹的名稱,在墨西哥稱其為“ahuehuetle”。
伊薩瓦爾?。↖zabal)位于危地馬拉東北部,建省于1866年5月18日,其名源于巴斯克語。在巴斯克語中,“zabal”意為“寬的”,可能指該省所鄰近的海灣十分寬闊。
首府巴里奧斯港(Puerto Barrios)是何塞·馬里亞·巴里奧斯(José María Reina Barrios)將軍1895年7月19日下令興建的一座新城市,以其叔父胡斯托·魯菲諾·巴里奧斯(Justo Rufino Barrios)將軍之名命名。
哈拉帕省(Jalapa)位于危地馬拉中南部,建省于1873年11月24日。其名源于首府哈拉帕。
首府哈拉帕建于1825年11月4日,其名源于納瓦特爾語的“xal”和“pan”兩個詞,全詞義為“沙之地”或“多沙水之地”。
胡蒂亞帕?。↗utiapa)位于危地馬拉東南部,建省于1852年,其名源于首府胡蒂亞帕。
首府胡蒂亞帕建于1852年。一說“Jutiapa”由瑪雅語“jute”(小蝸牛)和“apán”(河)組成,全詞義為“小蝸牛河”;一說“Jutiapa”源于納瓦特爾語“Xo-chiapán”,意為“花河”;一說源于制黏土器皿的匠人所用的詞“enjutar”,意為“弄干”。
佩滕?。≒eten)位于危地馬拉北端,建省于1866年5月8日,其名意為“島”。古時瑪雅人稱佩滕伊特薩湖中的島為“佩滕”(Peten),后便成為該省名。
首府弗洛雷斯(Flores),瑪雅文明時期該城曾名為諾赫佩滕(Noj Petén)、塔亞薩爾(Tayasal)等。1831年5月2日,危地馬拉總統發布第6號令,宣布該城名為弗洛雷斯(Flores),以紀念該國副總統西里洛·弗洛雷斯(Cirílo Flores)。
克薩爾特南戈省(Quetzaltenango)建省于1845年9月16日,其名源于首府克薩爾特南戈。
首府克薩爾特南戈所在地最早的居民是馬姆人(mam),他們稱這個地方為“庫納阿”(Cunahá)或“庫拉哈”(Culajá),意為“多水峽谷”。公元7世紀,基切人趕走馬姆人占領此地。基切人稱該城為“Xelahuh”和“Xelahúh Queh”,意為“有10只鹿的地方”,或意為“在10座山下”,所以,現在克薩爾特南戈也被稱為“赫拉胡”(Xelajú)和“赫拉”(Xela)。佩德羅·德阿爾瓦拉多征服此地后,1524年5月7日正式在此地建城,用納瓦特爾語取名為“Quezaltenango”,意為“格查爾鳥之地”,因為那里有許多格查爾鳥。1984年,危地馬拉政府下令在城名中添加一個字母“t”,最終城名為“Quetzaltenango”。
基切?。≦uiche)位于危地馬拉西北部,建省于1872年。大多數人認為,“Quiche”(或k'iche')由“qui”(或ki)(許多)和“che”(樹)組成,全詞義為“森林、熱帶雨林或許多樹木”。有些人認為,“k'iche’”意為“帶刺的樹林”。
首府圣克魯斯德爾基切(Santa Cruz del Quiche)建于1539年,1825年10月12日成為基切省首府。圣克魯斯德爾基切之名于1539年由弗朗西斯科·馬羅金主教(Obispo Francisco Marroquín)所取,是基切語“Quiche”和天主教圣十字架(Santa Cruz)的結合。
雷塔盧萊烏?。≧etalhuleu)位于危地馬拉西南部,建省于1877年10月16日,其名源于首府雷塔盧萊烏。
首府雷塔盧萊烏建于1625年10月29日。雷塔盧萊烏(Retalhuleu)源于基切語,其中“retal”意為“標志”,“hul”意為“坑”,“uleu”意為“土地”,全詞義為“土地的標志”。關于雷塔盧萊烏之名來源,還有一段傳說。傳說土著人要求佩德羅·德阿爾瓦拉多為他們的土地劃界。阿爾瓦拉多舉起劍在空中劃了一個標志,指出右邊的土地屬馬姆人,左邊的土地屬基切人,而界限就是尼爾河。
薩卡特佩克斯?。⊿acatepequez)位于危地馬拉中部,建省于1776年。其名源自納瓦特爾語或皮皮爾語,其中“saca”意為“草”,“tepet”意為“山”,全詞義為“草山”。
首府舊危地馬拉(Antigua Guatemala)曾是危地馬拉第三個首都。建于1543年,當時名為“非常忠實、非常高貴的洛斯卡瓦列羅斯德危地馬拉圣地亞哥城”(Muy Leal y Muy Noble Ciudad de Santiago de los Caballeros de Goathemala),1773年的大地震使該城大部分建筑被毀,于是在埃爾米塔谷地興建了新的首都危地馬拉城。1774年重建后,該城被稱為舊危地馬拉。1979年,舊危地馬拉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為世界文化遺產。
圣馬科斯?。⊿an Marcos)位于危地馬拉西南部,建省于1866年5月8日。該地區原名為“埃爾巴里奧”(El Barrio),后因該地建立的天主教堂尊崇福音書作者之一圣馬可(San Marcos Evangelista),該省名改為圣馬可。
首府圣馬科斯由西班牙殖民者胡安·德萊昂·卡多納(Juan de León Cardona)建于1533年4月25日。
圣羅莎?。⊿anta Rosa)位于危地馬拉東南部,建省于1852年5月8日,它是以在秘魯出生的、美洲第一位女圣徒圣羅莎(Santa Rosa)的名字為名。
首府奎拉帕(Cuilapa)原名夸希尼基拉帕(Cuajiniquilapa),源于“Cuajinicuil”、“Quijinicuil”或“Cuajiniquil”,意為“庫西內斯河”(Cushines),即“一種土生樹的果實河”。
索洛拉?。⊿olola)位于危地馬拉西南部,建省于1825年11月4日,其名源于首府索洛拉。
首府索洛拉建于1547年10月30日,原來稱為“Tzolohá”和“Tzoloyá”,一說此名源于印第安瑪雅人的基切語和特圖希爾語,其意為“西洋接骨木水”;一說“Solola”源于卡克奇克爾語的三個詞“tzol”、“ol”和“yá”。“tzol”意為“回到”,“ol”為“前置詞”,“yá”意為“水”,全詞意為“回到水邊”。
蘇奇特佩克斯省(Suchitepequez)位于危地馬拉西南部,建省于1877年10月16日。其名源于納瓦特爾語“Xōchitepēk”,“xōchi”意為“花”,“tepē”意為“山”,“-k”意為“在”,全詞義為“在花山上”。
首府馬薩特南戈(Mazatenango),其原名是基切語的“Kakolkiej”,“kakol”意為“土地”,“kiej”意為“鹿”,全詞義為“鹿之地”?,F名馬薩特南戈(Mazatenango)源于納瓦特爾語,也是“鹿之地”的意思,其中“mazatl”意為“鹿”,“tenango”意為“土地”。
托托尼卡潘?。═otonicapan)位于危地馬拉西南部,建省于1872年8月12日。其名源于首府托托尼卡潘。
首府托托尼卡潘之名一說源于納瓦特爾語的“totl”和“nicapan”,意為“鳥山”;一說源于納瓦特爾語“atotonilco”或“totonilco”,意為“熱水之地”;一說源于基切語“Chwi meq'ina”,意為“在熱水上面”。原名奧特索亞(Otzoyá),意為“小魚群”。
薩卡帕?。╖acapa)位于危地馬拉東北部,建于1871年11月10日,其名源于首府薩卡帕。
首府薩卡帕之名由納瓦特爾語的“zacatl”(草)和“apán”(在河上)組成,全詞義為“在草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