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相關文獻綜述

第一節 國外相關研究進展述評

產業結構演進與城鎮化是國內外學者普遍關注的熱點領域,對二者的研究經歷了從單向線性研究范式到雙向互動范式的轉變。單向線性模式以區域經濟學的區位理論、集聚理論來解釋城鎮化的形成演化過程,以西方經濟學的比較優勢理論、產業經濟學的生命周期理論、“起飛”理論、波特的競爭力理論、戰略性貿易政策理論等為指導來解釋產業結構的升級過程。隨著空間經濟學的興起、空間計量方法的不斷突破,城鎮化與產業結構演進的動態關系被逐漸注意到,并有了相應的研究方法,進而形成了二者之間的雙向互動研究范式。目前,區域產業結構演變與城鎮化的互動研究已經成為經濟學、地理學交叉研究的新領域。

一 國外有關本書所涉主題和內容研究狀況的基本判斷

西方國家城鎮化過程中都出現過生態環境破壞嚴重、資源消耗過大、經濟增速放緩等問題。從20世紀80年代起,西方國家為了實現生態約束條件下的經濟可持續增長,開始有意識地加大力度發展知識技術密集、環境友好型、高附加值產業。如美國大力發展計算機產業、金融業、生物科技、網絡產業等,歐盟將節能環保產業納入戰略層面,大力發展風能、太陽能。中國在經濟快速發展、城鎮化進程加速的過程中,也出現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成為全球第一大二氧化碳排放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提出和研究,不僅契合國際趨勢,也是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內在動力。

“戰略性新興產業”是近年來中國提出的一個全新概念,國際學術界則是分別從“戰略性產業”(Strategic Industry)和“新興產業”(E-merging Industry)兩個視角進行研究。對于戰略性產業,國外學者赫希曼(1991)最早將處在投入—— 產出關系中關聯最密切的經濟體系稱為“戰略性產業”。保羅·克魯格曼(2000)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識別“戰略性產業”的兩項標準,即是否存在大量的“租”和是否存在外部經濟。Sturgeon(2002)關于技術經濟范式與產業更替的觀點,成為許多國家和政府戰略性產業選擇的依據。

為對本書所涉及的主題和內容的研究狀況與進展有一個基本判斷,筆者選擇世界著名的Web of Science數據庫[含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SCI-EXPANDED)-1945 -present、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SSCI)-1956 -present、Arts &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A &HCI)-1975-present、Conference Proceedings Citation Index- Science(CP-CI-S)-1990-present、Conference Proceedings Citation Index- Social Science&Humanities(CPCI-SSH)-1990-present],從文獻信息學的角度判別該主題研究現狀。

國外并無“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概念,只有“戰略性產業”和“新興產業”兩個概念。2015年10月9日21時在Web of Science數據庫中進行跨庫檢索題目“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y”,檢索結果發現有64篇論文。比如“Government Policy Change and Evolution of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in China: Evidence from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in Shen Zhen”一文通過對深圳LED產業的現場調查、填寫問卷、企業家訪談,分析了制度、政策的變化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中的作用(Yang Chun, 2015)。在64篇論文中,有54篇的國別來源地為中國。為了避免遺漏,通過擴大檢索范圍,限定檢索主題為“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y”,得到的文獻共1051篇。筆者進一步通過Web of Science數據庫具有的文獻分析功能,發現這些文獻具有以下兩個特點。(1)從研究領域來看,集中在商業經濟(Business Economics, 614)、計算機科學(Computer Science, 106)、工程(Engineering, 216)、運籌與管理科學(Operations Research Management Science, 52)、環境科學(Environmental Sciences Ecology, 63)五個學科。(2)從文獻出版的國家看,集中在美國(USA, 280)、中國(China, 198)、英國(UK, 132)、加拿大(Canada, 68)五個國家。(3)從文獻類型來看,主要在期刊論文(Article, 708)、會議論文(Proceedings Paper, 314)以及書評(Book Review, 56)。由此,可以得出結論:國際學術界并無統一的“戰略性新興產業”(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y)概念,它是中國提出來的一個全新的概念,其研究內涵尚未明確界定,并亟待與國際同行接軌。因此,必須以中國特有的研究體系或者借鑒國外其他領域的理論與方法來研究這一主題。

“新型城鎮化”(New-type Urbanization)的起點是經典的城鎮化理論,它源于解釋人口城鎮化的“二元經濟理論”和產業城鎮化的“區位理論”,此后國外學者對城鎮化進行了多方位、多視角的大量研究,其中與該主題最接近的是產業結構與城鎮化的互動關系研究。我們在2015年10月15日以“城鎮化”(Urbanization)作為主題進行搜索得到19452篇文章,其中27%來自美國,23%來自中國。而同時使用“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城鎮化”對主題進行交叉檢索,僅得到60篇文獻,其中16篇來自中國。可見,雖然城鎮化是當前國際研究的熱點問題,但關于戰略性新興產業與新型城鎮化相結合的研究十分鮮見。要使戰略性新興產業研究在國際上占有一席之地,國內學者的首要工作就是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概念進行明確并與同行對接,這需要在加強基礎理論研究的基礎上,向交叉學科滲透,這樣才能獲得國際同行的認可。

二 現有研究的主要內容

(一)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研究內容

國外并無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精確概念,與這一主題相關的國外研究是主導產業的選擇和主導產業的發展。

1.關于主導產業選擇方面

赫希曼(1991)將在投入-產出關系中關聯最密切的經濟體系稱為“戰略部門”,首次提出了“戰略性產業”概念。赫希曼認為發展中國家應優先發展后向關聯度較高的最終產品產業,以此來影響和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這一理論被稱為“赫希曼基準”。錢納里(1989)通過產業關聯分析法為主導產業的識別開了先河。美國羅斯托(1963)提出了“主導產業”概念,認為應優先發展“主導部門”,進而帶動整個經濟“起飛”和可持續發展。日本筱原三代平(1990)提出,主導產業選擇應遵循產業收入彈性系數和生產率上升率兩條基準。關于主導產業選擇的研究,國外學者仍主要集中在對主導產業選擇方法的研究上。保羅·克魯格曼(2000)提出了識別戰略性部門的兩項標準,一是看該部門是否有大量的“租”存在,二是看該部門是否存在著外部經濟。關于西方理論經濟學中形成的主導產業選擇理論,如表2-1所示。

表2-1 主導產業選擇理論

資料來源:參見董樹功《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形成與培育研究》,經濟科學出版社,2012。

2.關于主導產業發展方面

Trajtenberg(1990)依據比較優勢理論,認為國家或地區應通過發展比較優勢產業帶動整個產業結構發展,形成具有區域優勢或區域特色的產業結構。Klapper(1990)主張通過政府規范和創新傳統市場運營模式發展新興產業。Kremer(1993)強調競爭力,認為有競爭力的產業才會有持久的生命力,才會對經濟社會有更大的影響。邁克爾·波特(1997)在研究產業集群時提出了“菱形架構”的概念,其中概括了產業發展所需具備的種種要素,并認為最關鍵的要素是要有一系列的制度安排。Keiser(2002)認為主導產業具有較大的產業關聯性和就業效應,應通過發展主導產業帶動整個產業發展。

(二)城鎮化相關研究內容

歐美等發達國家早已經歷了城鎮化過程,其對于城鎮化的研究是從區位理論開始的,主要以韋伯、杜能、馬歇爾、克里斯塔勒、勒施、巴頓等為代表人物。歐美對城鎮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鎮化動力機制和模式方面。在城鎮化動機機制的研究上,各學派從不同的角度對其進行了合理解釋。古典經濟學派從勞動分工的角度解釋了城鎮化的形成機制。如韋伯(Weber)認為,人口向城市集中是工業化產生的勞動分工在空間上的體現。斯科特(Scott)則進一步從勞動過程分工的角度論述了企業向特定空間集聚的內在機制。政治經濟學派從資本積累的角度分析城鎮化的形成和演化過程,如哈維和卡斯特爾斯(D. Harvey & M. Castells, 1970)利用城市固定資產投資額對城鎮化水平進行評價,認為城鎮化是資本“三次循環”的結果。社會學派從城市規劃的角度解釋了城鎮化的形成。霍華德(E. Howard, 1898)提出“田園城市”(Garden city)的概念,即通過構造衛星城這種多中心的結構在保證城鄉居住環境的同時,為城鎮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空間。以劉易斯、蘭尼斯、費景漢、喬根森、卡爾多、托達羅等為代表的二元經濟結構理論和以佩魯、繆爾達爾、赫希曼、羅斯托、弗里德曼、威廉姆遜等為代表的非均衡增長理論都從產業發展的角度對城鎮化的形成進行了系列研究。以拉文斯坦、赫伯拉、米切爾、E. S.李、唐納德·博格為代表的學者運用人口遷移推拉理論探討了城鎮化的成長機制。科林·克拉克、威廉·配第、庫茲涅茨等運用區域產業結構演變的相關理論提出了產業結構演變推動了勞動力在產業間轉移的觀點。傳統經濟地理學用乘數效應來解釋城鎮化中由不均衡發展趨向均衡發展的現象。此后,以保羅·克魯格曼(P. R. Krugman, 1991)為代表的新經濟地理學對城鎮化空間擴展現象的解釋是,城鎮化空間擴展現象是城鎮化規模收益的遞增,其主要影響因素是產業份額、地區消費需求和市場開放度等因子。

眾多學者針對不同階段、不同地域的歐美城鎮化進程提出了各具特色的城鎮化模式。霍爾(Hall, 1971)提出“城市發展階段模型”,他認為城市發展具有周期性,這種周期性以人口的集聚與離散為標志。當人口向中心城區集聚時,城市處于成長階段,相當于集中型城鎮化階段;當人口向郊區擴散時,表明城市處于穩定階段,相當于郊區化階段。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階段的人口空間集聚規律以此類推,當再城鎮化繼續演進時,下一個階段又將進入郊區化階段,如此往復。Geyer(1993)的“差異城鎮化模型”指出,人口空間集聚具有周期性特征,即集中城鎮化階段以人口向中心城市集聚為主,郊區化階段則以人口向郊區集聚為主,逆城市化則表明人口離開城市向中、小城市和鄉村轉移。羅斯烏姆(Russwurm, 1975)提出“區域城市結構模式”,即在大城市居住職能或者工業職能外溢的空間上發展起來的郊區小城鎮,構成了大城市核心區的外圍組團,通過發達的軌道或者快速路交通系統,與中心城區構成了分工合作的關系。穆勒(Muller, 1981)在此基礎上對區域城市結構模式進行了總結,提出了本質相同的“大都市區結構模型”。弗里德曼(Friedmann, 1966)將不同規模的城鎮劃分為“核心區”和“邊緣區”,前者是整個區域經濟社會系統的創新中心,后者則成為農業和資源產地,受核心城市的支配。這種結構被稱之為“核心-邊緣”結構。

近年來,關于研究歐美等發達國家城鎮化特征的文獻相對較少,歐美城鎮化現象已經不再是研究“熱點”。但關于中國等發展中國家城鎮化的研究引起了歐美學者持續的關注。歐美學者主要分析中國城鎮化進程緩慢的原因。意識形態、城市人口、城鎮體系、城鎮規模結構、工業化對城鎮化的作用、大城市作用、小城鎮化發展以及農村城鎮化等諸多因素均得到了探討。繼1999年上海社會科學院與美國社會學協會、國際社會學協會、城市與區域發展研究會在上海共同召開“中國城市的未來:21世紀的研究議程”(The Future of Chinese Cities: A Research Agenda for the 21st Century)大型國際研討會之后,紐約州立大學阿爾貝尼分校建立了覆蓋全球的城市中國研究網(Urban China Research Network, U-niversity at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USA),越來越多的學者將目光轉向中國的城鎮化研究。進入21世紀,中國城鎮化已被公認為世界經濟增長與社會發展的重要驅動因素之一。目前,關于中國城鎮化的研究領域也逐漸從其影響因素、發展模式逐步轉向其與生態環境、產業結構、能源消費等其他系統的耦合互動(You Heyuan, 2016; Li, M. et al.,2016; Cao Zi, Wei Jie, Chen Hong -Bo, 2015; Tian Guangjin, Qiao Yongmin, 2014)。

(三)產業結構演進與城鎮化相互關系的研究內容

城鎮化與其他系統的相關研究很多,如城鎮化與經濟增長、工業化、生態環境、產業結構、能源消費等,學術界綜合運用多學科進行交叉研究,取得了大量的成果,而與本書最接近的是城鎮化與產業結構的相關研究。這一研究思想源于20世紀60~70年代庫茲涅茨經濟增長與收入分配的研究、劉易斯的二元經濟理論以及錢納里關于工業化階段理論的考察。國外學者對二者的互動從不同角度進行了分析,庫茲涅茨的分析強調了城鎮化對農業發展有兩方面的影響:一方面,城鎮化意味著分工和專業化程度的加強,農村向城市轉移的人口對于市場要素的需求增強,因此農產品的需求增加,農產品市場擴大;另一方面,擁擠的城市意味著滿足需求需要更大的成本,城市人口消費的農產品需要從農村運到城市,這促進了依托于農業的服務業的發展。隨著研究的深入,學者們認為技術、政策、人力資本、集聚經濟等都是產業結構演變中影響城鎮化發展的重要因素,如表2-2所示。

表2-2 產業結構演變對城鎮化的促進作用代表文獻

續表

續表

資料來源:根據相關文獻整理。

同時,城鎮化也會引起一國產業結構的改變。例如,Singelmann(1978)的研究發現,城鎮化是促成一個國家由農業型經濟向服務型經濟轉變的重要因素,從而明確了城鎮化是服務業發展的原因。Daniels(1991)的研究認為,城市形成的區域市場是服務業發展的基礎,是城鎮化的發展促進了服務業的擴張。Yoshima Araki(1997)的研究發現,服務業人口和城市人口的比重與城鎮化密切相關,城鎮化促進了服務業從業人員的增加。Messina(2005)采用面板數據對國家經濟發展進行計量分析,結果表明政府部門規模、城鎮化程度等對于服務業就業份額具有顯著的統計正向作用,城鎮化水平的提高對于服務業相對規模的發展具有顯著的作用。Fu和Hong(2011)用2004年中國制造業的數據考察了城市規模對生產率的影響,結果表明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生產率隨之提高。

(三)國外現有研究內容的評述

1.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實施原因、形成機制的系統研究相對較少

因西方發達國家已經完成工業化進程,所以目前的國外文獻多集中在主導產業如何界定的研究上,并且發表時間較早。對主導產業選擇、制度設計、政策制定的研究主要是基于西方發達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不能正確反映當前世界經濟新格局下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結構與特點,其在模型、政策、機制的適應性方面也存在一定問題。為何要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如何實現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對這類問題進行思考的文獻可謂鳳毛麟角。

2.對產業結構與城鎮化的關系單向研究多,雙向互動研究少

關于產業結構對城鎮化的影響的研究可分為三類:(1)關于產業結構演進影響城鎮化發展的總體性研究;(2)從結構狀態研究各次產業分別對城鎮化發展的影響;(3)從動態演進研究產業結構與城鎮化發展的時序關系。在第二類研究中,政策、人力資本、技術、就業、各產業的邊際生產率作為產業結構變動對城鎮化的影響變量,被進行了大量探討。第二類研究對城鎮化如何影響產業結構也做出了一定的單向探討,但研究很少涉及產業結構演進與城鎮化的雙向互動關系。經濟增長與城鎮化關系的研究模型,被大量借鑒到產業結構與城鎮化關系的研究中,如以知識和人力資本的外部性規模經濟為基礎的內生經濟增長的城鎮化模型(Black &Henderson, 1999)、要素遷移驅動模型(Krugman, 1991)、基于規模經濟和交易成本兩難沖突的Fujita-Krugman城鎮化模型(Fujita &Krugman, 1995)、基于分工專業化的超邊際城鎮化模型以及工業化分析(楊小凱,2003)。這些模型為研究產業結構與城鎮化的相互關系,尤其是城鎮化在互動中如何發揮作用方面,提供了基礎。

3.研究對象有由發達國家轉向發展中國家的趨勢

對產業結構與城鎮化的互動研究,是伴隨著各國工業化、城鎮化的實踐進行的。由于發達國家率先完成了工業化和城鎮化,因此在產業結構與城鎮化互動研究方面,早期的研究對象多為美國、西歐、日本等發達國家,而2000年以后,中國的城鎮化進程不僅影響到自身的經濟發展,而且對世界也產生了重大影響。因而近年來,關于中國的產業結構和城鎮化互動的研究逐漸增多。

三 戰略性新興產業在各國的實踐探索

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實踐方面,國外早于國內,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發達國家開始制定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政策,重視政府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中的作用,探索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同時,涌現了大量的探索戰略性新興產業建設的實踐活動,為理論的深化和升華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國際組織和各國政府意識到傳統的資源依賴型產業附加值低,經濟的長期、可持續發展必然要依賴于高附加值、環境友好型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因而,在政策制定上出現了一個革命性的轉變,即開始從傳統的、以獲取經濟利益最大化為核心的發展模式中脫離出來,逐漸追求低能耗、與環境保護相協調的可持續發展增長模式。

(一)各國政府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扶持政策

新興產業從初期到成熟需要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政府通常運用各種扶持政策,以促進其發展。綜合看來,新興產業的培育政策可分為財稅政策、金融政策、科技政策及外貿政策,如表2-3所示。

表2-3 各國政府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扶持政策

資料來源:根據相關文獻整理。

(二)各國政府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重點領域

不同的國家根據自身的資源情況確定了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點發展領域,并制訂了相應的框架計劃或產業規劃。同時,各國根據自身的市場情況,制定了新興產業的培育模式,如表2-4所示。

表2-4 各國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重點領域和模式

資料來源:根據相關文獻整理。

從對各國促進新興產業發展的政策框架、培育模式的分析中,可以得到如下經驗。第一,各國在新興產業發展和實踐的過程中,盡管采用了不同的培育模式、政策框架,劃定了不同的培育重點產業,但政府都在這個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制定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計劃時,需要充分考慮包括本國經濟發展程度、市場容量、資源要素、技術基礎、財政狀況在內的綜合國情,協調運用產業、科技、財政等多種宏觀政策工具,不同產業發展階段應有不同的政策重點和力度。第二,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新興產業相對其他成熟產業來說屬于幼稚產業,因此在融資、市場競爭等各方面無法與傳統產業競爭,亟須完善政策體系、法律法規、市場機制、金融機制等相關體制機制,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良好的發展環境。

主站蜘蛛池模板: 岳西县| 亚东县| 沛县| 团风县| 龙岩市| 奈曼旗| 舟曲县| 黎平县| 绵竹市| 公安县| 留坝县| 资阳市| 清远市| 宜兴市| 邢台市| 渭源县| 曲沃县| 什邡市| 城步| 安徽省| 石屏县| 七台河市| 深泽县| 溆浦县| 尚义县| 孟津县| 恭城| 绍兴县| 广河县| 行唐县| 兴安盟| 蓝田县| 吐鲁番市| 手游| 朔州市| 依安县| 汝阳县| 溧水县| 天津市| 富锦市| 绥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