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外國家具與室內陳設的發展及風格特征
2.1.1 古代家具與室內陳設
這主要是指公元前16世紀至公元前5世紀,以古埃及、古希臘、古羅馬為代表,建構在先進的建筑如宮殿、廟宇、教堂等的基礎上的古代西方的家具與陳設。
(1)古埃及的家具與陳設
人類歷史上首次記載制造家具的是埃及人,通過現存的一些陵墓和神廟的壁畫及陪葬品,仍能夠感受到古老家具的藝術魅力。由于古埃及人體型較矮,加之古埃及人有蹲坐的習慣,所以出現了矮凳和矮椅等坐具形式。古埃及家具由直線組成,對稱、比例合理,家具的四腿采用動物的腿型,粗壯有力,腳部采用獅爪或牛蹄,并在底部做木塊腳墊,生動形象,栩栩如生。裝飾紋樣多采用幾何紋、螺紋、植物紋、獅子、鷹、羊、蛇等形象,鑲嵌寶石、象牙等并施以顏色作為裝飾(圖2-1-1)。古埃及家具僅限于統治者使用,因而該時期的家具文化藝術是表現國王法老的藝術,是供王公貴族生前享樂的藝術。古埃及的坐具尺度與人體尺度配合協調,既實用又美觀,家具的科學性令人驚嘆。

圖2-1-1 古埃及坐具
在室內陳設中,古埃及人講究對稱與均衡,營造出莊嚴威武的環境氛圍。建筑四壁多裝飾壁畫,其中蓮花束莖柱式和方尖碑成為室內陳設的主要裝飾元素(圖2-1-2)。方尖碑是古埃及人崇拜太陽神的紀念碑,多立于廟宇前,高度不等,最高達到50余米,方尖碑下寬上窄,頂端形成金字塔狀的尖,以金、銅和金銀合金包裹外面,當太陽光照射上去,像太陽一樣熠熠生輝(圖2-1-3)。

圖2-1-2 古埃及壁畫

圖2-1-3 盧克索神廟前的方尖碑
(2)古希臘的家具與陳設
古希臘是歐洲文明的發源地,思想自由、民主,希臘人以一種開放的心態對待自己的生活。在家具上體現出典雅、優美、實用、舒適的特點,椅背不再僵直,呈現出自由活潑的趨向(圖2-1-4)。古希臘最典型的家具是克里斯莫斯椅,這種椅子根據人體背部曲線設計優雅的靠背,椅子腿部是向外彎曲的洋刀形狀,符合力學的原理。而且椅子輕巧、方便、優雅,深受女性的喜愛(圖2-1-5)。

圖2-1-4 古希臘長榻

圖2-1-5 克里斯莫斯椅
古希臘的室內陳設,遵從黃金分割法,注重數字比例形成的美感,裝飾有山形墻、柱頭,還有桂冠、花環、豎琴、古瓶,典雅而高貴。柱式主要有三種:多立克柱式、愛奧尼柱式、科林斯柱式(圖2-1-6)。

圖2-1-6 古希臘三大柱式
(3)古羅馬的家具與陳設
古羅馬人英勇善戰,從一個小城邦發展到橫跨歐、亞、非三洲的強國。古羅馬家具在繼承古希臘家具的基礎上,更加注重世俗化。家具種類多樣,造型凝重堅厚,采用與戰爭有關的戰馬、雄獅、勝利的花環、莨苕葉等圖案作為裝飾(圖2-1-7~圖2-1-9)。

圖2-1-7 法國繪畫中的古羅馬貴婦人躺椅

圖2-1-8 古羅馬大理石小桌

圖2-1-9 古羅馬折疊椅
古羅馬建筑室內最鮮明的特色在于穹頂,羅馬萬神廟的穹頂是古代世界上最大的穹頂,建筑高大雄壯,高貴華麗(圖2-1-10)。

圖2-1-10 萬神廟穹頂
2.1.2 中世紀家具與室內陳設
“中世紀”是指從古羅馬帝國滅亡到文藝復興之間的時間,約在公元5~14世紀,這近千年的時間由宗教統治,建筑、藝術都成為統治階級宣傳宗教的工具。中世紀的家具與室內陳設風格主要有3種:拜占庭式、仿古羅馬式、哥特式。
(1)拜占庭式家具與陳設
公元4世紀,古羅馬分裂為東羅馬和西羅馬,東羅馬帝國建都君士坦丁堡,史稱拜占庭帝國。拜占庭家具與室內陳設,在繼承古羅馬貴族生活方式的基礎上,融合古希臘自由典雅的風格,并且吸收東方宮廷的華麗特色,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拜占庭式家具與陳設追求奢華,運用雕刻、鑲嵌的手法,鑲嵌寶石、象牙等。公元6世紀,絲綢傳到西方,成為拜占庭家具裝飾最受歡迎的材料(圖2-1-11)。

圖2-1-11 象牙雕刻寶座
(2)仿古羅馬式家具與陳設
仿古羅馬式家具盛行于11~13世紀,是古羅馬文化與民間文化的結合。仿古羅馬式風格的特色:一是連環拱券和柱頭在室內陳設中的應用;二是家具的腿部、扶手、靠背,都采用鏇木制造。珍寶箱是當時家具的典型代表,箱子的頂部像屋頂的斜蓋,裝飾植物圖案。
這種風格后來傳播到英國、法國、德國和西班牙等國家,并在11~13世紀成為西歐一種普遍流行的式樣。
(3)哥特式家具與陳設
12世紀中葉哥特式建筑產生于歐洲,15世紀達到頂峰。哥特式可謂是黑暗的中世紀最偉大、最輝煌的藝術成就,是古羅馬式文化藝術的進一步發展,其建造技術和藝術手法都達到了相當高的水準。哥特式室內陳設大多以尖拱、細柱、垂飾罩、淺浮雕等裝飾(圖2-1-12、圖2-1-13)。哥特式家具主要有靠背椅、座椅、大型床柜、小桌、箱柜等家具,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坐具類家具。座椅的椅背較高,多采用尖拱形的造型處理,柱式框架頂部跨接著火焰形的尖拱,垂直挺拔向上,給人以莊重、雄偉之感(圖2-1-14)。裝飾紋樣以火焰形窗花格紋、藤蔓植物為主,這些紋樣大多具有基督教的象征意義,且華麗精致。

圖2-1-12 巴黎圣母院

圖2-1-13 哥特式建筑窗戶

圖2-1-14 哥特式座椅
2.1.3 近世紀家具與室內陳設
中世紀末期,隨著歐洲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以意大利為中心的反封建反宗教神學的“文藝復興運動”為起點,開始了藝術史上承前啟后的偉大時代。它打破了中世紀虛偽、呆板、空洞、荒謬的禁錮,對古代文化的復興進行了有意義的取舍。
(1)文藝復興時期家具與陳設
文藝復興是指從14~16世紀,以意大利為中心,對古希臘、古羅馬的藝術進行復興的運動。但它并非是單純的復古,而是在吸收古典元素的基礎上進行文化和藝術的創新。文藝復興是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帶有濃厚的人文主義色彩,也是歐洲從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的過渡時期。
文藝復興體現在家具和室內陳設上,強調藝術與實用功能的結合,具有濃濃的人情味,注重舒適,形成實用、平衡、華美、和諧、精致的風格特點。
①文藝復興時期的家具
文藝復興時期的家具造型在吸收古典造型的基礎上,將建筑上的檐板、拱券、柱子等其他細部元素運用到家具的裝飾上。但并非是簡單的移植,而是將元素進行深加工,與家具裝飾融為一體(圖2-1-15)。文藝復興早期的家具簡樸、威嚴、莊重,注意線條和古典協調的比例關系,在不影響功能的前提下采用適當的鑲嵌、鍍金、雕刻裝飾(圖2-1-16)。文藝復興中期莊嚴和古典的協調比例關系更加完善,裝飾圖案更加精美,意大利羅馬開始流行使用實木進行雕刻深浮雕,并且鍍金(圖2-1-17)。文藝復興晚期也被稱為“樣式主義”時期,一味地注重裝飾,偏離古典的完善的構圖和比例,采用深淺浮雕和圓雕等手法裝飾,重裝飾,輕造型。家具所用的材料以胡桃木為主,到后期盛行采用拋光大理石等作為家具面板,極為華麗(圖2-1-18)。

圖2-1-15 文藝復興時期座椅

圖2-1-16 文藝復興扶手椅

圖2-1-17 文藝復興座椅

圖2-1-18 文藝復興時期桌子
②文藝復興時期的室內陳設
文藝復興時期的室內陳設在學習古希臘、古羅馬的家具陳設的基礎上,融入東方元素。室內陳設多選用精美的胡桃木家具,精致的陳設品,濃郁的威尼斯風味的飾帶,裝飾華麗的長鏡,雕刻的枝狀的吊燈,鑲著金邊的餐具,點綴著各類花飾(圖2-1-19)。文藝復興文化與不同的政治結構和文化相結合,在不同國家展現出不同的民族特色。如意大利文藝復興的嚴謹、華麗(圖2-1-20),西班牙文藝復興的單純、簡潔,德國文藝復興的挺拔、厚重,英國文藝復興風格的質樸、遒勁。

圖2-1-19 文藝復興風格室內陳設

圖2-1-20 文藝復興時期柜子
(2)巴洛克風格家具與陳設
“巴洛克”來源于葡萄牙語Barroco,原意為畸形的珍珠,是產生于16世紀下半期、盛行于17世紀、18世紀逐漸衰落的歐洲主要藝術風格。巴洛克這個詞原是文藝復興人文主義作家用來批判不按照古典規則創作藝術作品的。巴洛克風格雖然是在文藝復興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但是巴洛克風格拋棄了文藝復興風格的靜止、嚴肅、和諧、穩重,追求氣勢宏偉、富于動感、富麗堂皇、戲劇夸張的浪漫主義藝術效果。
①巴洛克風格的家具
巴洛克家具的設計適應巴洛克建筑風格和室內裝飾,將巴洛克建筑中動感的曲線、渦卷裝飾、柱式、圓拱、人柱像運用到家具設計中。將富于表現力的細部加以強化,簡化文藝復興時期不必要的裝飾,而強調家具的整體結構。座椅不再采用圓形旋木和方木相間的形式,而是采用回欄狀椅腿,用皮革和織物包襯靠背、椅座、扶手。家具不僅視覺上華貴,而且更加舒適(圖2-1-21、圖2-1-22)。

圖2-1-21 巴洛克風格扶手椅

圖2-1-22 巴洛克風格雕刻桌
②巴洛克風格的室內陳設
巴洛克將繪畫、雕塑、工藝融于室內裝飾和陳設之中,多采用石膏泥灰、大理石、木墻板或雕刻墻板,覆以華麗的青色或藍色織物飾面。室內造型古典傳統,對稱均衡且優雅,注意運用曲線和曲面形成動感,裝飾華麗富貴,氣勢雄偉。華貴的地毯與精美鑲金的家具、明艷的色彩、豪華的錦緞、磅礴的曲線,構成奢華大氣的室內陳設藝術。巴洛克藝術將室內陳設發展到極為成熟且帶有奔放浪漫的新高峰(圖2-1-23)。

圖2-1-23 巴洛克風格室內陳設
(3)洛可可風格家具與陳設
洛可可源于法語Rocaille(巖石),其風格特點是以婉轉的曲線模仿貝殼和巖石,達到纖巧、華麗的效果。起源于18世紀的法國,因其盛行于法國路易十五在位時期,所以也被稱為“路易十五風格”。
①洛可可風格的家具
18世紀30年代,洛可可家具取代了巴洛克風格,成為歐洲家具的主流風格。洛可可家具在風格特點上摒棄了巴洛克家具的豪華和雄偉,大量使用曲線線條,形成優美、柔婉的造型,并配以精致的雕刻、錦緞或刺繡的包襯。家具通體以白色為基調,用金色涂飾或貼金,華麗富貴。家具裝飾圖案有獅子、羊、貓爪、渦卷的曲線、玫瑰花紋等。洛可可家具在吸取巴洛克家具優美造型的基礎上,將形式美與功能結合,宛如雕琢精美的工藝品。
a.攝政式家具
1715年路易十四逝世于凡爾賽宮,他年僅5歲的孫子路易十五繼位,由攝政王奧爾良公爵菲力浦攝政。由于菲力浦的影響,法國宮廷風格由巴洛克風格轉化為自由優雅的藝術形式,也被稱為攝政式。
攝政式家具從路易十四時期的直線轉變為曲線,尺寸變小,更加優雅、柔美,有更多的淺浮雕裝飾,沒有那么嚴格講究絕對的對稱。攝政式椅子后背相較路易十四時期的椅子更低一些,椅背的頂部多波狀曲線,用貝殼作為裝飾。椅子扶手彎曲,扶手支撐柱內縮于前腳,與座位的側檔聯系在一起。使用時,根據季節的不同,更換不同的座面(圖2-1-24)。攝政式家具更加注重曲線的優美,特別是以彎腿為主要風格特色。攝政式風格標志著法國的家具從氣勢磅礴、雄偉壯觀的巴洛克風格向文雅、細膩、精巧的洛可可風格的轉變(圖2-1-25)。

圖2-1-24 攝政式座椅

圖2-1-25 攝政式書桌
b.路易十五式家具
路易十五式家具達到了藝術與功能的完美結合,形成了流芳百世的經典的洛可可家具風格,以精美纖細、華麗輕快的曲線和精致的浮雕為主要風格特征。家具包含種類齊全,僅座椅就有多種。例如,會議用椅佛提尤,敞開內縮的扶手,靠背和座面包裹高級面料,腿部塑造成山羊腳或貓腳,優美有力,既具有活潑跳躍的動感,又不乏會議場所家具的正式與力度(圖2-1-26)。還有最受貴婦歡迎的安樂椅,有厚重的靠背和座面,座面以錦緞或絲綢飾面,內部填充羽毛,軟包面多采用帶有花紋圖案的天鵝絨,座椅舒適而高貴華麗(圖2-1-27)。貴族生活奢靡、享受,熱愛打牌,自然產生了觀牌椅,觀牌椅是在安樂椅的基礎上,靠背頂端添加了寬軟墊,方便觀牌者將胳膊架在靠背頂端觀戰(圖2-1-28)。此外,還有書桌椅、戀人椅和各種桌子以及櫥柜,多采用貝殼式的曲線、彎曲的構圖分割,裝飾繁瑣。

圖2-1-26 路易十五式扶手椅

圖2-1-27 路易十五式安樂椅

圖2-1-28 路易十五式觀牌椅
c.安娜女王式家具
18世紀是英國家具和室內裝飾發展的黃金時期。安娜女王座椅是非常具有英國特色的家具,造型簡潔、比例勻稱、裝飾簡練,用完美的曲線表現出優雅、理性、謙遜的美。安娜女王時期椅子的腿部重要特征是“S”形曲腿,這種優雅的曲線也被用到桌椅、餐具柜、燭臺等的腿部,這種腳也被稱為“貓腳”,特別是由中國的龍爪抓珍珠而演變產生的貓爪抓球的“爪抓球”的形式非常流行。最具代表性的兩種安娜女王椅分別是薄板靠背椅和翼狀椅。薄板靠背椅的靠背形似花瓶,能符合人體脊柱形態,扇形的座面,裝飾貝殼、渦旋狀的貓腿,整個椅子形成了完美的造型(圖2-1-29)。翼狀椅靠背和扶手連接在一起,仿佛鳥的翅膀一樣,高高的靠背,厚厚的坐墊,織物飾面的座面,彎曲輕巧的腿部,卷筒狀的扶手,形成舒適優雅的安娜女王式安樂椅(圖2-1-30)。

圖2-1-29 安娜女王薄板靠背椅

圖2-1-30 安娜女王翼狀椅
d.齊賓泰爾式家具
齊賓泰爾(Thomas Chippendale,1718~1779年)是英國著名的家具設計師,他打破了傳統的以君主名字進行家具命名的傳統,實現了以家具設計師名字命名家具的開端。齊賓泰爾式家具在傳統簡樸的英國風格基礎上,吸收洛可可的纖細、柔媚,對中國古典建筑園林的元素進行借鑒,并借鑒中國大漆描金的手法,推動了洛可可風格和東方風格的融合。其中最著名的是齊賓泰爾座椅,家具在材料上選擇了利于雕刻的桃花心木,造型上以復雜的曲線為主,椅背上方搭腦采用弓狀的波紋曲面,背板采用薄板透雕技術飾以渦形曲線,將舒適與細巧的雕刻工藝完美融于一體(圖2-1-31)。

圖2-1-31 齊賓泰爾式座椅
e.溫莎椅
溫莎椅產生于17世紀的英國,盛行于18世紀的美國,因其產生于一個叫“溫莎”的小鎮而得名。溫莎椅采用的材料是鄉土的木材,椅背、椅腿和拉檔采用纖細的木材旋切而成,椅背充分考慮人體工程學,座面可加軟墊。溫莎椅以其實用性和美觀性,流傳到世界各地,深受大眾的歡迎,無論是在普通家庭還是貴族家庭都可以看到溫莎椅的身影(圖2-1-32)。

圖2-1-32 溫莎椅
②洛可可風格的室內陳設
洛可可室內陳設精致纖巧、細膩柔美,極富浪漫主義色彩。除建筑室內裝飾的母體外,過去用壁柱的地方,改為鑲板、淺浮雕、圓雕,多采用鏡子、大理石、瓷器、壁燈等裝飾墻面,色彩上多使用嬌艷的天藍、金、嫩綠、粉紅等顏色,明麗但沒有立體感。洛可可家具與室內陳設、墻面配飾、通體裝飾達到和諧統一,形成了完整的室內設計新概念,使室內裝飾和使用效果進入空前完美的階段。室內裝飾大量采用大自然中的動物和植物元素,使用非對稱曲線以及浮夸的裝飾,極富裝飾性(圖2-1-33)。

圖2-1-33 洛可可風格的室內陳設
(4)新古典風格家具
經歷了17~18世紀的巴洛克和洛可可風格的風靡,發展至后期,家具裝飾完全脫離了理性合理結構,趨于荒誕。隨著王權的衰落,人們過不起奢華的生活,開始追求簡樸、節度的新生活。18世紀后半葉至19世紀初,采用古典瘦削的直線為主要設計特色的新古典風格在家具、建筑等各個藝術領域盛行。
新古典主義風格可以分為兩個階段:一是流行于1760~1800年的龐貝式,英國的亞當式、赫普懷特式以及謝拉頓式也是屬于這一時期的新古典風格家具;二是1800~1830年的帝政式。
①龐貝式家具
龐貝式家具又稱“路易十六式家具”,特點是拋棄了路易十五式家具的曲線和虛假裝飾,轉而將重點放在直線造型形成的家具的自然本色上。龐貝式家具更加強調結構的力量,腿部采用向下收縮的手法,并且雕刻槽紋,以彰顯腿部的力量。在裝飾上有節制地鑲嵌金屬,鑲嵌和鍍金工藝都非常精致,裝飾圖案來源于希臘(圖2-1-34、圖2-1-35)。

圖2-1-34 路易十六式儲物柜

圖2-1-35 路易十六式座椅
②英國新古典主義家具
英國新古典主義時期又稱“亞當兄弟時期”,建筑師羅伯特·亞當是該時期的代表人物。該風格的家具結構簡單,比例優美,造型規整,椅背的形式多樣,兼具有古希臘、古羅馬和法國路易十六式家具的特征(圖2-1-36)。此外具有代表性的還有赫普懷特式(圖2-1-37)和謝拉頓式家具(圖2-1-38)。

圖2-1-36 亞當式座椅

圖2-1-37 赫普懷特式座椅

圖2-1-38 謝拉頓式座椅
③帝政式家具
帝政時期是指法國拿破侖在位攝政的十年間,因此帝政式家具也稱為拿破侖式。帝政式家具以古希臘、古羅馬的家具為模仿對象,是徹底的復古運動。家具設計不考慮結構與功能之間的關系,將柱頭、螺絲架、飾帶、獅身人面像等裝飾強硬地施加于家具之上,顯得極為虛偽、生硬、臃腫。外觀上講究整體的對稱統一,表現出厚重堅實之感。材料在1810年前一直使用紅木,后期開始使用楓木、山毛櫸木、橡木、檸檬木等(圖2-1-39)。

圖2-1-39 帝政式座椅
2.1.4 現代家具與室內陳設
19世紀中葉,隨著工業化生產技術的發展,新材料以及新工藝的不斷產生,促使設計師必須改變原有設計模式,探索適應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的新家具設計方法。同時這也預示著一個嶄新的家具設計時代的到來。
(1)前期現代家具與室內陳設(1850~1914年)
①托奈特曲木家具
出生于德國萊茵河畔工匠之家的托奈特(Michael Thonet,1796~1871年)被認為是實現家具工業化生產的第一人,解決了家具工藝與工業化之間的矛盾。托奈特的主要成就是研究彎曲木家具,他采用化學、機械法彎曲脆材的技術設計出輕巧而雅致的座椅。托奈特設計的維也納靠背椅,在1851年倫敦“世界家具展覽會”上獲得一等獎。隨后的幾年中,他發明了加金屬帶使中性層外移的曲木方法,使彎曲木表面開裂的問題得到有效的解決,椅子的造型設計也更加豐富。他著名的作品是14號椅(圖2-1-40),到1930年累計生產5000萬件。1980年開始生產的曲木搖椅(圖2-1-41),最高時年產10萬件以上,這把椅子打破了傳統家具的端正,從家具的結構上賦予“動”的理念。托奈特設計的曲木家具給人以自然、輕松、愉悅、靈活的感覺,并且結構簡單、用材適宜、價格低廉,滿足了早期大眾消費的需求,開啟了現代座椅設計的新開端。

圖2-1-40 托奈特14號椅

圖2-1-41 托奈特曲木搖椅
②工藝美術運動風格
工業革命所帶來的技術進步和機械化生產嚴重沖擊了傳統手工業,企業主為了賺取高額利潤,大量生產粗制濫造的產品,從而忽視了產品的設計和質量。這種混亂狀態在1851年英國萬國博覽會上得以突顯,使很多人意識到機械化生產背后的困境。以威廉·莫里斯(W.Morris,1834~1896年)為代表的工藝美術運動(the Art&Crafts Movement)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應運而生。這場運動反對純工業化道路的呆板和純藝術化的縹緲,主張重建藝術與設計之間的聯系,倡導藝術家與工程師相結合。然而,工藝美術運動的探索者們對于機械化生產持消極態度,提倡回歸手工藝傳統,導致最終只為少數人設計少數產品,使得運動的結果和理想準則相背離。但不可否認,工藝美術運動在家具和室內設計領域產生了重大影響,主要代表人物有:查爾斯·沃賽(Charles Francis Annesley Voysey,1857~1941年)、巴里·斯各特(Baillie Scott),以及美國的古斯塔夫·斯蒂格利(Gustav Stickley)等。他們主張家具實用性與藝術性相結合,崇尚中世紀簡潔樸素的風格,尋求手工制造與居住環境相結合,注意家具材料的選擇與搭配。
工藝美術運動是世界現代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設計改革運動,莫里斯也被稱為“現代設計之父”。莫里斯公司的家具有兩種風格:一種是簡潔、自然、樸實、厚重的實用家具,如莫里斯與菲利普·韋伯(Philip Webb,1831~1915年)共同設計的可調節扶手椅(圖2-1-42),該座椅靠背的角度可調節,并且帶有柔軟舒適的紡織品坐、靠墊,四只腳上的輪子還可以方便移動;另一種是華麗精美的適合上流社會使用或適合用來收藏的豪華風格家具,如喬治·杰克(George Jack,1855~1932年)設計的吉爾扶手椅,形式上近似攝政式風格,是19世紀90年代莫里斯公司設計生產的典型家具。莫里斯的設計思想很快就有很多的追隨者,還影響到北歐的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由于工藝美術運動奠定的基礎,家具由古典裝飾設計逐步走向工業化,家具設計行業的面貌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圖2-1-42 可調節扶手椅
“工藝美術”運動風格的室內陳設反對工業化和過度裝飾的維多利亞風格,主張回歸自然、真實的藝術風格,對中世紀哥特式風格情有獨鐘。莫里斯與韋伯合作設計的“紅屋”是這一風格的典型代表。紅屋是莫里斯結婚時的新房,由于他當時找不到滿意的建筑和陳設品,于是邀請韋伯一起親自設計了這所住宅。他們的設計采用非對稱式布局,注重功能,采用紅色磚瓦,既是建筑材料,也具有裝飾作用,沒有表面粉飾,使建筑結構完全暴露。同時在建筑細部還采用了哥特式建筑風格特征,例如塔樓、尖拱入口等。室內從墻紙到地毯,從家具到燈具所有的陳設品,都由莫里斯設計,風格樸實簡單、注重功能性,在裝飾上推崇自然主義和東方藝術特色,采用大量的卷草紋、花卉等圖案(圖2-1-43)。莫里斯的設計一改當時矯揉造作的維多利亞風格,呈現出嶄新的面貌,也引起了設計界的廣泛關注。

圖2-1-43 紅屋
③新藝術運動風格
新藝術運動(Art Nouveau,1892~1910年)產生于19世紀末的法國,20世紀初達到頂峰,是一場波及到整個歐洲的藝術革新運動。新藝術運動主張擺脫工業化生產對藝術的束縛,沖破傳統走向自然,以彎曲的植物自然形態作為室內陳設與家具設計的元素,反對采用直線,也反對模仿傳統;主張藝術與技術和大工業相結合,大量使用鐵藝,熱愛新材料表現出來的新形式。主要代表人物有比利時的亨利·凡·德·維爾德(Henry van de Velde,1863~1957年)和維克多·霍塔(Victor Horata,1867~1947年),英國的查爾斯·雷尼·麥金托什(Charles Rennie Mackintosh,1868~1928年),西班牙的安東尼·高迪(Antoni Gaudi,1852~1926年)。
維爾德主張藝術的改革應該從教育開始,在他的倡導下魏瑪市立美術學校改成市立工藝美術學校,也就是后來包豪斯的前身。維爾德認為,“如果機械能運用適當,可以引發設計與建筑的革命”,設計應該做到產品結構合理、材料運用嚴格準確、工作程序明確清楚。
霍塔設計的位于巴黎的霍塔旅館(Hotel Tassel),無論是建筑外觀、還是室內的欄桿、壁紙、燈具、地板等陳設設計都集中顯示了“新藝術”運動風格特征,采用流暢的曲線作為主要裝飾,花草枝蔓、糾纏不清的復雜圖案、色彩統一而協調,堪稱“新藝術”運動設計風格的典范(圖2-1-44)。

圖2-1-44 霍塔旅館
天才建筑師高迪,反對古典對稱均衡的莊嚴,在家具設計中加入一些自然和有機形態,生氣勃勃。他的代表作Casa Calvet扶手椅,擁有流動的曲線、骨感的結構,生動得仿佛要行走起來。如圖2-1-45所示,心形的靠背,脊柱形態的椅背,彎曲的扶手,圓形的椅面,帶有膝關節的椅腿,簡潔生動且現代感極強。他的建筑代表作有巴特羅公寓和米拉公寓(圖2-1-46)。這兩座建筑完全采用曲線造型,融合動植物有機形態,其內部家具等也避免直線和平面。麥金托什是新藝術運動時期全面的設計師,他的室內設計采用直線和幾何造型,搭配黑色和白色,既整體又具有裝飾感。他設計的高背椅,擁有高得夸張的椅背,特征鮮明(圖2-1-47)。

圖2-1-45 高迪的Casa Calvet扶手椅

圖2-1-46 米拉公寓室內家具與陳設

圖2-1-47 麥金托什的高背椅
新藝術運動是世紀之交的一次承上啟下的設計運動,在家具和室內設計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雖然它并不反對工業化,但其所采用的裝飾性風格難以適應機械化批量生產,只能手工制作,因此,這一運動仍然沒有超越英國工藝美術運動的局限,仍停留在對形式的追求上。但它所注重的抽象自然形態,相較以往確實是巨大進步,推動了現代家具與陳設設計的發展。
為現代家具與陳設早期做出貢獻的還有維也納裝飾藝術學校、德意志制造聯盟等,他們的理論與實踐對現代家具與陳設的形成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2)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現代家具與陳設(1914~1945年)
①荷蘭風格派風格
1917年前后,由一批藝術家、作家、建筑師聚集于荷蘭萊頓城組成的一個稱為“風格派”的組織。由于荷蘭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沒有遭受戰火洗禮,因此“風格派”在這里得到迅速發展。他們從藝術、建筑、家具及平面設計各個方面進行探索,歷時達十余年。這個組織沒有完整的結構和宣言,以杜斯博格(Theo Van Doesberg,1883~1931年)主編的美術期刊《風格》為維系紐帶。主要成員還有畫家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1872~1944年)、建筑師及家具設計師里特維爾德(Gerrit Thomas Rietveld,1888~1964年)等。
風格派運動是現代主義設計進程中最重要的運動之一,對于全世界范圍內的現代設計的發展都產生了巨大的促進作用。他們主張以幾何形體、立方體、垂直面去塑造形象,色彩多采用紅、黃、藍,偶爾也會采用黑、白、灰無彩色系。風格派還把機械表現形式引進家具設計中,既考慮到美學上的需求,又考慮了機械制造的需求,家具的特色表現為全部構件的規格化,使家具的大批量生產成為可能。風格派的代表作品是里特維爾德設計的“紅藍椅(the red and blue chair)”(圖2-1-48)和施羅德住宅(Schroder House)(圖2-1-49)。里特維爾德將二維平面轉化為三維空間,采用簡單的幾何形式和色彩、一目了然的外部結構,從功能上看,這把椅子的舒適感較差,但從其形式內涵上來看,則包含了一些重要因素,例如簡單的結構、標準化的構件等。這是現代設計史上重要的設計作品,預示著一種理性的、超越傳統的自由表達的設計方式開始形成,因此,許多國外的家具史學家認為應以此作為現代家具形成的起點。他設計的施羅德住宅位于荷蘭的烏得勒支市,在設計上也采用了簡單的幾何形體和純粹的色塊裝飾,與“風格派”畫家蒙德里安的繪畫有著相似的意趣,形成了一種理性的新的空間概念。

圖2-1-48 里特維爾德的紅藍椅

圖2-1-49 施羅德住宅內家具與陳設
②包豪斯學派風格
包豪斯是德國建筑設計學院的名稱,也是新藝術運動的中心。它的前身是德國的魏瑪美術學院和魏瑪工藝美術學校,1919年由沃爾特·格羅佩斯(Walter Gropius,1883~1969年)改組成立。包豪斯一詞源于Bauhitte,含有“中世紀工匠組合”的意思,格羅培斯將它改為Bauhaus,意為“建筑之家”。
包豪斯的發展幾經波折,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校址設在德國魏瑪,由格羅佩斯擔任校長;第二階段遷至德紹,由漢斯·邁耶(Hannes Meyer,1889~1954年)擔任校長;第三階段被迫遷到柏林,密斯·凡德羅任校長,這也造就了包豪斯精神內容的豐富和復雜。同時,包豪斯設計思想的形成還受到來自各個派別的教師的影響,他們一路探索藝術與技術的完美結合,旨在造就一個藝術與技術接軌的教育環境,培養適應機械化時代的現代設計人才。以學院為基礎發展起來的包豪斯學派,主張一切從功能出發,注重發揮技術和結構本身的形式美,認為形式是設計的結果,而不是設計的出發點。在家具和建筑設計上,簡化形式,注重功能,講求形式、材料與工藝的統一。主要代表人物有沃爾特·格羅佩斯(Walter Gropius,1883~1969年)、馬塞爾·布魯耶(Marcel Breuer,1902~1981年)、密斯·凡德羅(Ludwig Mies Van Der Rohe,1886~1969年)等。
格羅佩斯和師生聯合設計的德紹包豪斯新校舍采用簡單純粹的形式和現代化材料,建筑高低錯落,呈非對稱式結構,整座建筑沒有任何裝飾,高度強調功能性。新校舍涵蓋了教室、工作室、辦公室、工場、食堂、宿舍、體育館等功能設施,各功能部分以天橋連接,是一個綜合性建筑群,體現了鮮明的現代主義風格特征,是現代主義設計在當時的最高成就(圖2-1-50)。馬塞爾·布魯耶利用鋼管加工的特點和結構方式,結合皮革或者紡織品等材質,設計出輕巧簡潔,功能良好的鋼管椅,開創了現代家具的新紀元,成為現代家具的經典之作(圖2-1-51),并在包豪斯新校舍中得到廣泛應用。

圖2-1-50 包豪斯校舍內部陳設

圖2-1-51 馬塞爾·布魯耶的鋼管椅
包豪斯是現代設計的搖籃,它的歷史雖然短暫,但其對于現代設計的發展和現代設計教育體系的確立都有著深遠的影響,是現代主義運動的里程碑。
(3)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家具與陳設(1945~)
戰后的歐洲經濟基本癱瘓,面臨著修復戰爭創傷、重建城市家園、恢復經濟和發展工業的重要任務。在這種局勢下,很多優秀的歐洲設計師流往美國,加上美國在戰爭時期積聚下來的物力和財力,使美國成為家具發展的先進國家。與此同時,工業技術的迅猛發展,促使新材料和新工藝的出現,如膠合板、刨花板、輕質合金材、塑料等,為現代家具設計的創新開拓了新的可能性。此外,北歐國家、德國、意大利在歐洲家具設計行業占據先導地位。
①美國現代家具
美國的克蘭布魯克(Cranbrook)藝術學院,被稱為“美國工業設計的搖籃”,由建筑師艾利爾·沙利寧(Eliel Saarinen,1873~1950年)在底特律市郊創立,這所學院既具有包豪斯的思想,又具有美國新藝術設計風格的特點,美國工業設計的先驅埃羅·沙利寧(Eero Saarinen,1910~1961年)就畢業于這所學院。埃羅·沙利寧又稱小沙利寧,是艾利爾·沙利寧之子,是20世紀中葉美國最杰出的建筑和家具設計師之一,他的著名作品是“柱腳椅”系列設計,將椅腳和椅座加工成統一而完美的整體,成為家具設計史上的典范(圖2-1-52)。他與美國天才設計師查爾斯·伊姆斯(Charles Eames,1907~1978年)合作設計的三維成型模壓殼體椅,在1940年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主辦的“有機家具設計大賽”中獲得一等獎。伊姆斯后期又設計了層壓椅、鋼絲椅、金屬腳椅等一系列家具,開創了基于技術的“雕塑家具”(圖2-1-53)。

圖2-1-52 沙利寧的胎椅

圖2-1-53 伊姆斯的670號躺椅
美國的現代家具設計不僅豐富了人們的視覺美感,同時也能高度滿足人體對使用舒適性的需求,為現代人的生活增添了新的感受。
②北歐現代家具
北歐現代家具主要指丹麥、挪威、瑞典、芬蘭四國的家具設計,又被稱為斯堪的納維亞家具。北歐家具注重功能,講究人體工程學,設計尊重古典傳統。簡潔輕巧的有機造型、自然優美的材質質感、純熟的制作工藝,使家具整體既不冷漠也不張揚。主要代表人物有丹麥現代家具設計的奠基人凱拉·克林特(Kaare Klint,1888~1954年)、阿爾瓦·阿爾托(Alvar Aalto,1898~1976年)、安恩·雅各布森(Arne Jacobsen,1902~1971年)(圖2-1-54)、芬·居爾(Finn Juhl,1912~1980年)(圖2-1-55)、漢斯·瓦格納(H.J.Wegner,1914~2007年)(圖2-1-56)、維納·潘東(Verner Panton,1926~1998年)(圖2-1-57)等,他們的設計在視覺和觸覺上都給予人一種自然、舒適和親切感。

圖2-1-54 安恩·雅各布森的蛋形椅

圖2-1-55 芬·居爾的Pelican Chair

圖2-1-56 漢斯·瓦格納的中國椅

圖2-1-57 維納·潘東的錐形椅
北歐家具設計與北歐國家的地域文化、民族特點和生活傳統密切相關,由于北歐家具傳統工藝根底深厚,淳樸的本色在民間一直流傳并得以保護,且具有極為鮮明的功能性特征,這也成為北歐現代家具的重要基礎。北歐家具與室內設計以清新、優雅的獨特風格至今仍在世界上占據領先地位。
③多元家具時代
西方發達國家在20世紀70年代以后,進入了后工業化階段,現代設計呈多元化發展。20世紀60年代國際上開始掀起新的藝術潮流,“波普藝術”(圖2-1-58、圖2-1-59)“歐普藝術”“高技派”(圖2-1-60)“高情感派”“后現代主義”(圖2-1-61)等,各個風格流派此起彼伏,家具設計的多元化達到空前繁榮。

圖2-1-58 波普風格座椅

圖2-1-59 波普風格室內陳設

圖2-1-60 高技派室內陳設

圖2-1-61 后現代主義室內陳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