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前言

還記得第一次使用多數決(“少數服從多數”)是在什么時候嗎?

是在小學的年級會上,還是更早以前和朋友在路邊決定玩什么游戲的時候?不知道是否有人還記得。我記不得了。現在回想起來,我們似乎是在不知不覺間就被灌輸了這種集體習慣。

關于多數決,我只記得一件事。那時我上小學5年級,因為和朋友在去理科教室的路上玩鬧而被老師狠批了一頓。老師叫我們站到教室前面,讓班上同學用多數決的方式決定“他們玩鬧是否不對”。結果多數人認為“不對”,于是我們玩鬧成了一件錯事。當時我感到憤憤不平,甚至覺得身體有些不舒服,后來才發現是貧血,被送到了保健室。

如今我回首往事,有些理解當年憤憤不平的原因了。畢竟有沒有打鬧屬于事實層面的問題,而是否不對則屬于對事實的評價。

我和朋友玩鬧的確屬實,但我們只是在去教室的路上吵鬧,沒有對他人造成潛在或實質性的危害。退一步講,目睹我們玩鬧的同學們或許有資格判斷事情是否屬實,讓他們用多數決做決定也未嘗不可;而至于事情做得是否不對,出于何種原因有多么不對,難道不應先理清道理再得出結論嗎?這種時候應該以理服人,而不該少數服從多數。

不過,判斷事情是否屬實有時也會用到理論,而評判是非出現分歧時或許也會用到多數決。那么話說回來,究竟什么情況適合使用多數決呢?

比如,用多數決決定“大家一起欺負的對象”是不合適的。想必大部分人都會表示贊同,認為這是侵犯人權。設想一伙入侵者跑到你家,告訴你“我們以多數贊成決定這個家歸我們所有”,你肯定認為他們腦子有問題,因為這樣做侵犯了所有權。

然而,不是所有不合理都顯而易見。2002年,聯合國安全理事會15個理事國全票通過“第1441號決議”,要求無條件和無限制地對伊拉克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進行核查。這次多數決是否合理?翌年,美英以違反該決議為由對伊拉克發動了進攻。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多數決和暴力之間其實并無明顯差異。

我們自小便學會了使用多數決,但即使長大后,也沒有人教我們如何正確使用這種決策方法。這是一個不可思議的現象。無論會議、選舉、股東大會、公寓自治會還是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多數決都是決定重要事項的常用手段,但絕大多數人都不會質疑為什么采用多數決。

多數決究竟是否適合統一想法、制定集體決策?不少反對者認為應尊重少數人的意見,可多數決是否就尊重了多數人的意見呢?舉一個反面事例。2000年美國總統選舉中,民主黨的戈爾原本領先共和黨的布什,可第三候選人納德的參戰引起選票分流,給戈爾造成了致命打擊,最終使布什逆轉獲勝。

然而,如果比較戈爾和布什,過半數的投票者支持的都是戈爾。倘若美國總統選舉有第二輪投票,戈爾便會贏得大選。入侵伊拉克是布什總統主導的決定,雖然薩達姆政權因此倒臺,但最終并未發現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薩達姆的殘余勢力還創建了極端武裝組織“伊斯蘭國”。假如美國總統選舉有第二輪投票,事態或許就不會演變至此。可見,決策方法竟能改變歷史。

單獨一人談不上什么決策方法。一個人在做決定前固然也有很多要考量和關注的問題,比如計算利益得失、反思自己的道德觀,但只要獨自開動腦筋,就能解決所有問題。然而,這種方法不適用于兩人以上的集體。集體即使爭取在所有細節上達成一致,盡可能地汲取少數意見,也未必能得出一個全體成員都贊成的結論。集體在某一時點做出決定的制度,即決策方法。

這是一本用經濟學思考決策方法的書。多數決是決策方法的一種。這種方法很常見,但如果選項有三個以上,結果就很容易受到選票分流的影響。多數決有很多優化方案和替代方案。優化方案之一是二輪決選,替代方案之一是“第1位計3分,第2位計2分,第3位計1分”的計分制。

要問本書哪里應用了經濟學,答案是看待決策方法的視角。正如經濟學將市場視為把人類需求、生產能力等信息綜合起來進行資源分配的函數,本書將決策方法視為把人們的想法作為信息綜合起來制定集體決策的函數。這種將制度視為函數的視角來源于經濟學。不過,閱讀本書不需要讀者具備經濟學甚至數學知識。書中本就沒有多少經濟學的內容,除部分計算之外,只會偶爾出現小學二年級學生都能看懂的加法和乘法。

不過,本書在展開論點的過程中,會用到很多經濟學數理模型推導出的定理。定理的好處在于有根有據。憑空討論哪種選舉方式最好,就容易陷入主觀意識形態的對立。但只要有定理,就有了客觀依據。筆者并非藐視主觀,只是想通過盡可能客觀的討論挖掘主觀對立的所在。決策方法很適合用數理模型討論。原因很簡單:決策方法和數字密切相關,例如過半數的51%、修憲需要參眾兩院三分之二以上的同意等。這和討論價格、數量等數字的經濟學適合使用數理模型的道理相同。


我是一名研究決策方法這一政治事項的經濟學者。或許因為我的思路偏經濟學,所以不喜歡浪費。比如說,大好的星期日專程到選舉投票站投票,卻只能在選票上填寫一個人的名字,在我看來實在有些浪費。

選擇政治家時,可否廢除只能填寫一個候選人名字的制度,讓選民同時表明自己心中的第一、第二甚至第三位?計票方法也可以淘汰簡單的多數決。嘗試采用“第1位計3分,第2位計2分,第3位計1分”的計分制,這樣不僅能顯著減少投給落選者的票,還能避免主要的競爭對手兩敗俱傷而支持率低的候選人當選的局面。

市場結構日新月異,不斷優化。無論是金融證券交易所、生鮮食品競拍市場還是普通人進行交易的線上拍賣,市場的詳盡規則都在引導公平競爭和高效交易。

與此相對,循規蹈矩的日本選舉采用的一律是簡單的多數決。而事實上還有很多更好的決策方法。那么為什么不采用更好的決策方法?原因有二:其一,很多決策方法尚未得到普及;其二,對于從現行多數決選舉中選出來的執政黨的國會議員而言,改變這個把自己選出來的選舉制度沒有任何好處。有用的知識得不到普及和應用,實屬浪費。

在選舉以外的場合,如公寓自治會、董事會、教授會等其他各種會議上,使用次數最多的恐怕還是多數決。但是,這種決策方法能否很好地汲取民意?歸根結底,“很好地汲取民意”指的又是什么?要把這個問題弄明白,需要用到相應的學問。

我根據社會選擇理論(social choice theory),用真槍實彈的數理分析對決策方法進行了一次徹底調查。本書便以該調查成果為基礎編寫而成。如果你在選舉或平時的會議中覺得自己的決策不夠好,所做的選擇經常有悖多數人的想法,你或許會在本書中找到原因。同時,你還會驚嘆于決策方法對集體、社會甚至歷史的顛覆性影響。本書將列舉美國總統選舉、種族平等化進程的事例證明這一觀點。決策方法也可能被用于不良目的,了解決策的相關知識或許對自我保護也有幫助。掌握了這些知識,你就能夠明確地用語言解釋某種決策方法使用得是否得當。

本書由四部分組成。

第1部分論述“決策方法決定歷史”。民意是我們在生活中經常遇到的一個詞,然而民意是否真的存在?第1部分討論的便是可否將選舉結果擅自解釋為“民意”(當然不可以)。在多數決以外的決策方法中,哪一種是民主的?選舉、民意調查結果等簡單的實際案例能使你體會到決策方法的多樣性和決策方法對結果的決定性影響。

第2部分探討“哪種決策方法最適合選項多于三個的投票”,即出現選票分流時應該使用哪種決策方法。我不會篩選出一種最佳方法,也不會單純羅列幾種方法,以它們各有優劣作結,而會說明每種方法優劣的原因,并選出相對優秀的方法。

第3部分介紹“多數決在二選一投票中的正確用法”。這部分主要討論二選一的多數決,比如陪審團決定被告人是否有罪的表決、國會議員決定法案是否通過的表決。多數決的“正確用法”很難掌握。思考如何用好多數決便是這部分的目標。

第4部分討論“不應尊重的多數意見”,涉及一些處理起來比較復雜的案例。比如應當用投票以外的方式做決定的事項,即使全體一致贊同也會被某些原理干涉的情況。公寓自治會如何決定電梯維修費用的分攤方法?是否應尊重想要決斗的兩個男人的意志?試圖干涉對方宗教信仰的兩個朋友的心情又是否應得到尊重?越是棘手的問題,就越需要謹慎選擇決策方法,否則會導致不合理的結果(比如通過多數決讓公寓1層的住戶全額支付電梯維修費用)。

社會制度不是上天或大自然的饋贈,而是人為的產物。現存的制度究竟是否完善?如果存在很大缺陷,更換成其他制度豈不更好?要換又應換成什么?事不宜遲,讓我們進入正文尋找最佳的決策方法吧。

主站蜘蛛池模板: 重庆市| 云霄县| 瓮安县| 筠连县| 丰都县| 苍山县| 项城市| 鞍山市| 台南县| 南充市| 桂阳县| 贡山| 眉山市| 青阳县| 隆昌县| 凤城市| 丰原市| 大渡口区| 衢州市| 哈巴河县| 涟源市| 巴彦淖尔市| 石渠县| 南华县| 页游| 潜山县| 大埔县| 璧山县| 焦作市| 集贤县| 卫辉市| 平南县| 双流县| 襄樊市| 吴江市| 聊城市| 涟源市| 南通市| 天气| 昆山市| 宾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