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長河不絕信仰之火不熄
——讀《額爾古納河右岸》有感
“我的身體是神靈給予的,我要在山里,把它還給神靈。”《額爾古納河右岸》這本書用細膩的筆觸和溫熱的情感,借一位年屆九旬的鄂溫克族最后一位酋長女人的自述口吻,講述了一個弱小而又堅強的少數民族幾代人的動人故事,這是一曲古老的歷史贊歌。
初讀這本書,撲面而來的是鄂溫克族對于大自然的熱愛與敬畏,以及對于萬物生靈的平等和尊重。文中的“我”也曾說過:“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歲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們給看老了。”在“我”的敘述里,山川,河流,日月,星辰,風雪,馴鹿,花朵,生命,一切的一切,都是大自然的饋贈。信奉薩滿的鄂溫克人,就這樣在自然的饋贈里,走過了萬千光陰。
然而,大自然是溫柔的,卻也是無情的。文中寫瑪克辛姆一看到干旱的大地出現彎曲的裂縫就會蒙面大哭,寫嚴寒的冬天帶走了許多弱小的生命,寫人類被洪水沖走,在樹上墜落以及被馬蜂蟄死。在無數消亡的生命里,人類和自然界的生靈沒有什么不同。這體現出一種奇妙的平衡。在鄂溫克族里,薩滿用神靈賦予自己的能力保護著族群,卻也在用愛和力量拯救別人的同時,遵循著某種交換定律,救起一個生命便要相應地失去一個生命。這是鄂溫克族和大自然的平衡。或許我們不能理解,但也正是這種不易被別人理解的信仰,構成了這個民族的壯麗畫卷。
在講述鄂溫克族人與馴鹿為伴艱難生存的同時,“我”也講述了俄軍侵占,日寇侵華陰云對于這個民族的影響。他們與命運抗爭,在各種危機中尋求生存繁衍的機會。第一人稱的敘述視角將這個故事緩緩道來,讓人深切地感受到這個少數民族所經歷的苦難,又深深地為他們的精神所折服。
讀《額爾古納河右岸》,優美的語言,詩意的文筆搭建了人與自然平等交流的橋梁。“在那段歲月,我相信照耀溫都翁河的是兩輪月亮,一輪在天上,由神托舉著;一輪在巖石上,由我的夢托舉著。”信仰使得這個少數民族充滿一往無前的勇氣,敢于直面剖心刮骨的苦難,也敢于奔向春光與風雪并存的人生。
合上書,閉上眼睛,靜靜思考。我好像看到了山林和馴鹿,看到了小屋里一個發白似雪的老奶奶,在晨霧下,聽到她正在緩緩講述,一個古老民族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