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對制度分析與發展(IAD)框架的再評估本文初稿形成于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政治理論與政策分析研究所,作者受益于與Derek Kauneckis, Bryan Bruns, Christopher Bartlett和Luz Hernandez的多次討論,并感謝他們所提供的寶貴評論意見。作者尤其感謝印第安納大學政治理論與政策分析研究所以及Elinor Ostrom教授對本項研究給予的幫助。謹以此文紀念Elinor Ostrom教授逝世五周年。本研究得到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15ZDB164)、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71573151)、北京市宣傳文化高層次人才項目(2016XCB085)和清華大學自主科研計劃(2014z04083)的支持。

王亞華王亞華,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公共事物治理與公共政策,資源環境管理與水治理。

【摘要】制度分析與發展(IAD)框架是奧斯特羅姆夫婦的重要學術貢獻,是公共管理和政策研究領域的重要理論框架。在過去三十年間,IAD框架被廣泛應用于各種理論和實證研究,其中在公共池塘資源領域的研究中應用尤為廣泛。本文以灌溉系統這一典型的公共池塘資源研究文獻為例,評估IAD框架作為制度與政策分析工具的主要優勢和不足。總體而言,IAD框架在經驗應用方面的優勢包括提供了制度分析的通用語言、包容多學科的范式,便于處理復雜性,輔助研究設計和組織,提供制度研究的有益概念。當然,IAD框架在實際應用中也暴露出一些缺點或問題,比如系統應用的成本較高,比較復雜而不易掌握,提供宏觀指導但難以深入,使用子分類操作性不強。鑒于此,本文提出了旨在促進IAD框架應用的建議,并展望了其在中國的應用前景。

【關鍵詞】制度分析與發展框架 社會生態系統分析框架 公共池塘資源 灌溉系統 政策分析

一 制度分析與發展(IAD)框架

制度分析與發展(Institutional Analysis and Development,簡稱IAD)框架是以奧斯特羅姆夫婦為首的印第安納大學政治理論與政策分析研究所(Workshop in Political Theory and Policy Analysis at Indiana University)的學者群體在過去幾十年間發展起來的,其目的在于通過一個普遍性的框架,將政治學家、經濟學家、人類學家、社會心理學家和其他對制度如何影響個人面臨的諸多激勵及其相應行為感興趣的學者所做的工作融為一體。Ostrom E., “Institutional Rational Choice: An Assessment of the Institutional Analysis and Development Framework, ”in Theories of the Policy Process, 2nd, edited by Paul Sabatier, Westview Press, 2007, pp.21-64.IAD框架起源于文森特·奧斯特羅姆對城市服務供給的分析,最早于1982年提出,Kiser L.and Ostrom E., “The Three Worlds of Action: A Metatheoretical Synthesis of Institutional Approaches, ”in Strategies of Political Inquiry, edited by Ostrom E., Beverly Hills: Sage, 1982, pp.179-222.并由奧斯特羅姆夫婦的學生布羅姆奎斯特的博士論文將此框架應用于研究南加州的地下水盆地治理。William A.Blomquist, Dividing the Waters: Governing Groundwater in Southern California, ICS Press, 1992.在過去30年間,這一框架被廣泛應用于各種實際情景的分析,例如奧克遜、Oakerson R.J., “Analyzing the Commons: A Framework, ”in Making the Commons Work: Theory, Practice, and Policy, edited by Daniel W.Bromley et al., Oakland: ICS Press, 1992, pp.41-59.埃格拉沃爾、Agrawal A., Greener Pastures: Politics, Markets, and Community among A Migrant Pastoral People,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99.施拉格等、Schlager E., Blomquist W.and Heikkila T., “Building the Agenda for Institutional Research in Water Resource Management,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Water Resources Association, 2004(40),pp.925-936.吉布森等、Gibson C.C., McKean M.A.and Ostrom E., People and Forests: Communities, Institutions, and Governance, MIT Press, 2000.福特曼等Futemma C.and Brondízio E.S., “Land Reform and Land-Use Changes in the Lower Amazon: Implications for Agricultural Intensification, ”Human Ecology, 2003(31),pp.369-402.的研究。IAD框架早期版本提出后,通過大量實際應用檢驗,框架趨向于不斷完善。目前IAD框架已經成為理解社會行為的精致框架及公共事物(Commons)管理的精致理論。毛壽龍:《公共管理與治道變革—政府公共管理創新的治道變革意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04年第1期。   薩巴蒂爾:《政策過程理論》,彭宗超、鐘開斌譯,生活· 讀書· 新知三聯書店,2004,第125~149頁。該框架的近期經典版本如圖1所示。

圖1 制度分析與發展(IAD)框架

資料來源:Ostrom E. , Understanding Institutional Diversit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5.

埃莉諾·奧斯特羅姆(以下簡稱奧斯特羅姆)曾經在框架、理論和模型之間做出區分。她認為,框架是一個能夠幫助人們在制度分析中去辨識其中的因素和相互之間關系的元理論結構。理論能夠使分析者根據不同類型問題去研究框架中的具體影響因素,并且提出影響因素之間關系的研究假設。而模型是被用來處理一組有限的參數和變量的非常精確的假說。Ostrom E., Understanding Institutional Diversit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5.作為一般性的分析框架,IAD框架是幫助組織不同政策領域內的理論性和實證性研究的通用語言。Ostrom E., “A Method of Institutional Analysis, ”in Guidance, Control, and Evaluation in the Public Sector, edited by Kaufmann F.X., Majone G., Ostrom V., Berlin and New York: de Gruyter, 1986, pp.459-475.盡管已經有很多的嘗試去發展一個政策議程的普遍分析框架,但是他們都無法包容不同政策領域和情境設定的多樣性。

IAD框架的重要貢獻在于結構化地組織了存在于各種制度安排中的主要變量,其最重要的內容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區分憲制選擇、集體選擇和操作選擇這三個決策層次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二是闡明在三個決策層次的任一層次上用于分析結果及其影響因素。Ostrom E., “Institutional Rational Choice: An Assessment of the Institutional Analysis and Development Framework, ”in Theories of the Policy Process, 2nd, edited by Paul Sabatier, Westview Press, 2007, pp.21-64.就第二個方面而言,IAD框架包括行動舞臺、相互作用模式和產出,以及對產出的評估,如圖1右邊部分所示。所謂行動舞臺(Action Arena),是指個體行動者相互作用、交換商品和服務、解決問題、相互支配或沖突的社會空間,它包括一個行動情景(Action Situation)和該情景下的行動者。IAD框架的核心組成部分便是行動情景,即行動者所采取的行動或策略空間。IAD框架的每一部分均可分解為一組變量描述,行動情景的內部特征通過七組變量來刻畫:(1)行動者;(2)崗位;(3)潛在產出;(4)行動—潛在產出的鏈接;(5)行動者實施的控制;(6)相關信息;(7)給定產出的凈成本與收益。行動情境的內部結構如圖2所示。

圖2 行動情境的內部結構和關聯規則

資料來源:Ostrom E. , Understanding Institutional Diversit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Press, 2005.

除了既定的行動舞臺,IAD框架還關注那些影響和決定行動舞臺特別是行動情景的潛在變量。制度分析者認為,任何具體的行動情景的結構由三組外生變量所決定:(1)自然物質條件;(2)經濟社會屬性;(3)通用制度規則,如圖1左邊部分所示。其中通用制度規則尤為重要,奧斯特羅姆定義了七種規則:邊界規則、位置規則、選擇規則、范圍規則、聚合規則、信息規則和支付規則。Ostrom E., Gardner R.and Walker J., Rules, Games, and Common-Pool Resources, Michigan: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94.這七種規則分別對應于行動情景內部的七個要件,如圖2所示。

IAD框架的基本功能,是幫助研究者分析行動者在特定的行動情景下,如何根據三組外部變量相互作用,產生特定的激勵和互動模式,進而導致特定的產出,并對產出做出客觀的評估。該框架提供了一個結構性的方法,研究不同環境下的行動者的集體行動邏輯。它并不依賴傳統經濟學意義上的人性自利假設,而是強調非經濟激勵、利他和互惠的人性認識,強調社會規范文化等非正式制度、不完全信息背景對行動者行為選擇的重要性。IAD框架對于促進公共管理和政策研究中的理論發展做出了非常有價值的貢獻,因而在政策過程理論中占有一席之地,并在經驗研究中獲得了廣泛應用。Sabatier P., “The Need for Better Theories, ”in Theories of the Policy Process, 2nd, edited by Paul Sabatier, Westview Press, 2007, pp.3-20.

IAD框架在公共池塘資源(Common Pool Resources)領域的研究中應用尤為廣泛。作為一種典型的公共池塘資源,灌溉系統對于公共池塘資源的研究具有重要理論價值。奧斯特羅姆曾指出:“灌溉系統是制度研究者的標本,正如果蠅是進化生物學家的標本。”Ostrom E., “Coping with Tragedies of the Commons, ”Annual Review of Political Science, 1998(2),pp.493-535.研究灌溉系統對于理解復雜的公共事務治理機制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灌溉系統也因此成為IAD框架應用文獻最為豐富的領域之一。

本文以灌溉系統的研究文獻為例,評估IAD框架作為制度與政策分析工具的主要優勢和不足。在對IAD框架做簡要介紹之后,接下來將回顧IAD框架在灌溉系統中的應用概況,并分析該框架在文獻中的應用方法。之后將對IAD框架的優勢和不足做出評價,最后對IAD框架的更好應用提出建議。

二 IAD框架的應用概況

IAD框架已經在大量的實證研究中獲得廣泛應用。在早期階段,IAD框架主要用于對大城市的公共服務的實證研究。奧斯特羅姆夫婦通過對社會治安服務的研究,厘清了治安服務的相關行動者以及他們之間的相互作用模式和產出。此后,很多學者通過實證研究,對大城市公民組織和更一般的地方政府組織模式有了深入理解,形成了城市公共服務的合作生產理論。Ostrom V., The Intellectual Crisis in American Public Administration, 3rd, Tuscaloosa: University of Alabama Press, 2008.

從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IAD框架大量被用于公共池塘資源研究。王群:《制度分析與發展框架——公共池塘資源自主治理的“操作指南”》,《經濟學動態》2010年第4期。奧斯特羅姆夫婦領銜的印第安納大學政治理論與政策分析研究所,是該方向研究的學術大本營。他們建立了“公共池塘資源數據庫”,這是使用IAD框架創建的第一個結構化的數據庫,運用該數據庫,施拉格等Schlager E., Blomquist W.and Tang S.Y., “Mobile Flows, Storage, and Self-Organizing Institutions for Governing Common Pool Resources, ”Land Economics, 1994(70),pp.294-317.研究了大約50個近海漁場和灌溉系統。其后他們發展了公共池塘自主治理理論和實驗室分析技術,推出了一批最早將實驗方法應用于公共池塘資源研究的文獻,對行為實驗經濟學產生了重要影響。Ostrom E., Gardner R.and Walker J., Rules, Games, and Common-Pool Resources, Michigan: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94.   Ostrom E.and Nagendra H., “Insights on Linking Forests, Trees, and People from the Air, on the Ground, and in the Laboratory,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06(103),pp.19224-19231.20世紀90年代中期,他們實施了“國際森林資源和制度(IFRI)”研究項目,在美國、玻利維亞、厄瓜多爾、印度、馬里、尼泊爾和烏干達等十幾個國家建立了跨國協作網絡,探索制度如何激勵森林使用者進而影響森林管理績效的問題。IFRI項目運作20余年,是公共池塘資源研究領域最大型的林業研究項目,發表了大量研究成果,對公共池塘資源的理論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一個階段性的總結參見Wollenberg E.et al., “Fourteen Years of Monitoring Community-Managed Forests:Learning from IFRI's Experience, ”International Forestry Review, 2007(9),pp.670-684。

除此之外,IAD框架還在其他研究領域中得到廣泛應用,包括社會經濟政策、產業和金融發展,以及城市基礎設施等廣泛的議題。Ostrom E., Schroeder L.and Wynne S., Institutional incentive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frastructure policies in perspective, The Perseus Books Group, 1993.對于IAD框架在實證研究中的應用情況,奧斯特羅姆本人曾經數次做過總結。Ostrom E., Understanding Institutional Diversit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5.   Ostrom E., “Background on the Institutional Analysis and Development Framework, ”Policy Studies Journal, 2011(39),pp.7-27.

總體來看,IAD框架被作為經典范式用于實證研究公共池塘資源,例如,地下水、灌溉、森林、草原、漁業和生態系統管理。其中,灌溉管理方面的研究是廣泛運用IAD框架的主要領域之一。灌溉系統代表了典型的公共池塘資源,它具有共同消費、高排他性成本和競用性收益的特征。許多灌溉系統都面臨著占有和供給問題:占有問題是由于水的數量難以滿足每個人的需要,容易產生“過度利用”問題;供給問題則是由于需要大量的投入建設和維護蓄水、引水和管理設施,容易產生“搭便車”問題。占有和供給作為典型的公共池塘資源集體行動問題,非常適合應用IAD框架分析,用以揭示行動者面臨的外部變量,包括自然物質條件、經濟社會屬性、通用制度規則,如何影響特定行動情景中的激勵結構。

IAD框架在灌溉系統方面的應用,始于1980年代末奧斯特羅姆關于公共池塘資源開創性的研究。Ostrom E., Governing the Commons: The Evolution of Institutions for Collective Action,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在她的指導下,鄧穗欣運用IAD框架實施了灌溉管理方面的首篇博士論文,Tang S.Y., Institutions and Collective Action in Irrigation Systems, Dissertation, Indiana University, 1989.其后又陸續發表了一系列相關論著。Tang S.Y.,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and the Management of Common-Pool Resources,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1991(51),pp.42-51.   Tang S.Y., Institutions and Collective Action: Self Governance in Irrigation, Oakland, CA: Institute for Contemporary Studies Press, 1992.   Tang S.Y., “Institutions and Performance in Irrigation Systems, ”in Rules, Games, and Common-Pool Resources, edited by Ostrom E., Gardner R.and Walker J.,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94, pp.225-245.IAD框架在灌溉系統領域的大范圍應用,則始于1990年代的“尼泊爾灌溉制度和系統(NIIS)數據庫”項目,該項目是運用IAD框架組織設計,由印第安納大學政治理論與政策分析研究所和尼泊爾的科研機構協作實施的,旨在探究制度如何與不同的物理和社會經濟變量聯合影響尼泊爾灌溉系統的績效問題。NIIS數據庫中的數據收集來自尼泊爾灌溉系統中編碼方法提供的127個案例研究和相關領域的工作。NIIS項目產生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對于奧斯特羅姆獲頒的諾貝爾獎,其重要性僅次于1990年的名著《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Ostrom E., Lam W.F.and Lee M., “The Performance of Self-Governing Irrigation Systems in Nepal, ”Human Systems Management, 1994(13),pp.197-207.NIIS項目的一個重要發現,是尼泊爾農民管理的灌溉系統優于政府機構管理的灌溉系統。在IAD框架指引下的分析表明,農民通過自主治理的方式克服了在灌溉系統中的建設、維護和持續管理中的集體行動困境問題。Lam W.F., Lee M.and Ostrom E., “The Institutional Analysis and Development Framework: Applicationto Irrigation Policy in Nepal, ”in Policy Studies and Developing Nations: An Institutional and Implementation Focus, edited by D.W.Brinkerhoff, JAI Press, 1997, pp.53-85.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灌溉官員更關心職位的升遷、機構的預算和新灌溉系統的建設,以致忽視既有灌溉系統的績效,而農民則由于關系切身生計被激勵去維護和管理灌溉系統。Shivakoti G.P.and Ostrom E., “Farmer and Government Organized Irrigation Systems in Nepal: Preliminary Findings from Analysis of 127 System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fourth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Common Property, Manila, Philippines, June 15-19, 1993.

在NIIS項目中,一批亞洲學者參與并取得重要成果,代表性學者包括鄧穗欣、Tang S.Y., Institutions and Collective Action: Self Governance in Irrigation, Oakland, CA: Institute for Contemporary Studies Press, 1992.林維峰、Lam W.F., Governing Irrigation Systems in Nepal: Institutions, Infrastructure and Collective Action, Oakland, CA: Institutefor Contemporary Studies Press, 1998.施瓦格蒂。Shivakoti G.P.and Ostrom E., Improving Irrigation Governance and Management in Nepal, Oakland, CA:Institutefor Contemporary Studies Press, 2002.在NIIS項目的影響和帶動下,更多學者在其他國家用類似的方法開展了灌溉系統的制度分析,如印度、日本、菲律賓、意大利,以及部分非洲國家。其中阿拉拉爾建立了菲律賓的灌溉管理數據庫,運用IAD框架分析取得一批重要研究成果。Araral E., “The Strategic Games that Donors and Bureaucrats Play: An Institutional Rational Choice Analysis,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2009(19),pp.853-871.林維峰對中國臺灣地區的灌溉系統案例進行了制度分析。Lam W.F., “Institutional Design of Public Agencies and Coproduction: A Study of Irrigation Associations in Taiwan, ”World Development, 1996(24),pp.1039-1054.王亞華建立了中國的灌溉管理數據庫,運用IAD框架實證研究了中國灌溉系統治理的影響因素。Wang Y.H., Chen C.L.and Araral E., “The Effects of Migration on Collective Action in the Commons: Evidence from Rural China, ”World Development, 2016(88),pp.79-93.   王亞華、汪訓佑:《中國渠系灌溉管理績效及其影響因素》,《公共管理評論》2014年第16期。此外,值得關注的是,在IAD框架的幫助下比較研究開始出現。例如,林維峰Lam W.F., “Designing Institutions for Irrigation Management: Comparing Irrigation Agencies in Nepal and Taiwan, ”Property Management, 2006(24),pp.162-178.實施了一項在尼泊爾和中國臺灣地區兩地的跨地區灌溉管理比較研究。雷格米Regmi A.R., The Role of Group Heterogeneity in Collective Action: A Look at the Intertie between Irrigation and Forests.Case Studies from Chitwan, Nepal, Dissertation, Indiana University, 2007.做了一項跨部門之間的比較研究,分析了尼泊爾的灌溉和森林。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灌溉管理與發展援助相結合的制度分析也廣泛使用了IAD框架。Gibson C.C., Andersson K., Ostrom E.and Shivakumar S., The Samaritan's Dilemma: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Development Ai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Araral E., “Bureaucratic Incentives, Path Dependence, and Foreign Aid: An Empirical Institutional Analysis of Irrigation in the Philippines, ”Policy Sciences, 2005(38),pp.131-157.

大量基于IAD框架的灌溉系統的實證研究,促進了灌溉系統治理理論的進展,直接推動了公共池塘資源集體行動理論的發展。灌溉系統治理已經成為公共池塘資源領域的最重要的支撐性領域之一,為公共池塘資源乃至更為一般的公共事物研究提供了理論背景和經驗基礎。

三 IAD框架在文獻中的應用方法

應用IAD框架解決的主要問題,是研究制度如何形成行動者在特定行動情景中所面臨的激勵結構,這些激勵又如何影響產出,同時一系列復雜的外部變量又如何影響激勵。灌溉系統的復雜性特征,非常適合運用IAD框架進行研究,已經產生了大量有學術價值的文獻。

這些文獻中運用IAD框架的方式多種多樣,大體可以歸納為整體運用和局部應用兩種類型。由于IAD框架提供了研究系統整體的觀念和方法,可以用于指引大規模的公共池塘資源治理研究。鄧穗欣、Tang S.Y., Institutions and Collective Action in Irrigation Systems, Dissertation, Indiana University, 1989.林維峰、Lam W.F., Institutions, Engineering Infrastructure, and Performance in the Governance and Management of Irrigation Systems: The Case of Nepal, Dissertation, Indiana University, 1994.和阿拉拉爾Araral E., Decentralization Puzzles: A Political Economy Analysis of Irrigation Reform in the Philippines, Dissertation, Indiana University, 2006.的博士論文均系統研究了多種因素如何影響行動者所面臨的激勵和產出,屬于IAD框架的整體應用。王亞華等的研究也屬于這種方式,通過大樣本數據分析和變量檢驗,解釋了中國特色的因素如勞動力外流,如何影響灌溉系統的集體行動及其績效。Wang Y.H., Chen C.L.and Araral E., “The Effects of Migration on Collective Action in the Commons: Evidence from Rural China, ”World Development, 2016(88),pp.79-93.但是由于IAD框架的整體運用非常耗時耗力,大量研究屬于局部應用。例如,林維峰對臺灣地區的灌溉系統案例的研究,主要側重于官僚行為的激勵結構研究。Lam W.F., “Designing Institutions for Irrigation Management: Comparing Irrigation Agencies in Nepal and Taiwan, ”Property Management, 2006(24),pp.162-178.

在運用IAD框架的灌溉管理文獻中,采納的研究方法也各式各樣。一些基于大樣本數據庫開展定量分析,其中運用統計數據和計量分析去檢驗特定的假設。Tang S.Y., Institutions and Collective Action: Self Governance in Irrigation, Oakland, CA: Institute for Contemporary Studies Press, 1992.   Lam W.F., Governing Irrigation Systems in Nepal: Institutions, Infrastructure and Collective Action, Oakland, CA: Institutefor Contemporary Studies Press, 1998.而另外一些研究則基于田野調查進行了定性分析。Lam W.F., “Institutional Design of Public Agencies and Coproduction: A Study of Irrigation Associations in Taiwan, ”World Development, 1996(24),pp.1039-1054.   Lam W.F., “Coping with Change: A Study of Local Irrigation Institutions in Taiwan, ”World Development, 2001(29),pp.1569-1592.還有些研究則采用案例研究方法;Regmi A.R., “The Role of Group Heterogeneity in Collective Action: A Look at the Intertie between Irrigation and Forests.Case Studies from Chitwan, Nepal”, Dissertation, Indiana University, 2007.   Bravo G.and Marelli B., “Irrigation Systems as Common-Pool Resources: Examples from Northern Italy, ”Révue de Géographie Alpin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lpine Research, 2008(96),pp.15-25.在一項新近的研究中,周茜利用IAD框架組織分析了中國湖北省的兩個用水戶協會的案例,揭示了中國灌溉管理分權式改革面臨的獨特困境。Zhou Qian, “Decentralized Irrigation in China: An Institutional Analysis, ”Policy and Society, 2013(32),pp.77-88.奧斯特羅姆等最早將實驗室實驗方法引入到公共池塘資源研究,OstromE., Gardner R.and Walker J., Rules, Games, and Common-Pool Resources, Michigan: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94.該方法有助于人為設定各種情境檢驗特定的研究假設或理論,因而獲得的應用日益增多。這方面的總結參見Poteete A.R., Janssen M.A.and Ostrom E., Working Together: Collective Action, the Commons and Multiple Methods in Practice,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0。

制度規則對于激勵和產出的影響研究,是該領域研究文獻的核心主題。從政策制定角度來看,IAD框架中的三組外部變量較容易更改的就是事實上的制度規則。通過改變制度規則,有可能促使行動者所面臨的激勵結構和行動者相互作用方式發生改變。由于憲制選擇、集體選擇和操作選擇三個層面的規則,共同影響公共池塘資源系統,對于灌溉系統的制度分析可以在三個層面中的任何一個進行。IAD框架支持多層次的嵌套制度分析,這方面的文獻也構成了IAD框架的高級應用。這方面的研究可參見William Blomquist and Peter deLeon, “The Design and Promise of the Institutional Analysis and Development Framework, ”Policy Studies Journal, 2011(39),pp.1-6。

事實上,該領域早期的文獻主要強調操作選擇層面的分析,自然物質條件、經濟社會特征和通用制度規則如何有效塑造基層行動者(灌溉農戶)的激勵結構。例如,為了理解和增進灌溉自主治理的運作,1990年代的文獻主要以農戶的激勵為中心;例如:Ostrom E., Crafting Institutions for Self-Governing Irrigation Systems, Oakland, CA: Institutefor Contemporary Studies Press, 1992.隨著對灌溉管理中官僚激勵結構重要性的認識,21世紀以來部分文獻開始轉向集體選擇層面的分析,重視研究更高層行動者(灌溉官僚)的激勵機制如何形成。Araral E., “Bureaucratic Incentives, Path Dependence, and Foreign Aid: An Empirical Institutional Analysis of Irrigation in the Philippines, ”Policy Sciences, 2005(38),pp.131-157.   Lam W.F., “Designing Institutions for Irrigation Management: Comparing Irrigation Agencies in Nepal and Taiwan, ”Property Management, 2006(24),pp.162-178.同時,也陸續有文獻將操作選擇層面和集體選擇層面整合起來,進一步研究灌溉官員和農戶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Araral E., Decentralization Puzzles: A Political Economy Analysis of Irrigation Reform in the Philippines, Dissertation, Indiana University, 2006.

在灌溉系統的上述文獻中,大都相對嚴格地應用了IAD框架,這也反映了該框架在灌溉系統研究中的適用性。但從更大范圍的IAD應用研究文獻來看,存在大量IAD框架的變形應用文獻。這主要是因為IAD框架是一個能夠用于分析制度、行為與激勵的普遍性框架,具有很強的理論抽象性,使得在一些經驗研究中直接應用IAD框架存在困難。事實上,大量實證研究文獻,都會根據特定的研究主題在應用IAD框架時作出微調或改造。

四 IAD框架的優勢和不足

通過回顧相關文獻,IAD框架在經驗運用方面的優點可以歸納為以下五個方面。

(一)制度分析的通用語言

IAD框架作為制度分析的通用語言,提供了一個可以跨領域進行診斷、分析和政策描述的框架,能夠幫助在不同的政策領域進行理論和經驗研究。IAD框架將不同類型的變量進行分類,形成了一個邏輯一致性的變量體系,可用于診斷不同類型的問題,有助于促進相關理論認識的形成和積累。

IAD框架多年來被多種學科的學者使用,提高了知識積累的效率,特別是在包括灌溉系統在內的公共池塘資源方面。在統一的分析框架下,世界范圍的灌溉系統治理具有了可比性,能夠檢驗不同的制度設定在各種情景下如何影響集體行動。目前,影響公共池塘資源集體行動的變量,已經被識別出數十個,所累積產生的理論影響深遠。Agrawal A., “Common resources and institutional sustainability, ”in the Drama of the Commons, edited by Ostrom E.et al.,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y Press, 2002, pp.41-85.   Wang Y.H., Chen C.L.and Araral E., “The Effects of Migration on Collective Action in the Commons: Evidence from Rural China, ”World Development, 2016(88),pp.79-93.正如一項基于意大利北部灌溉系統情況的案例研究指出的:“被廣泛認可的影響變量的識別對研究大有裨益,它允許研究人員更容易地對影響集體行動的更多其他因素進行詳細的研究,比如社會資本在灌溉系統中的角色。”Bravo G.and Marelli B., “Irrigation Systems as Common-Pool Resources: Examples from Northern Italy, ”Révue de Géographie Alpin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lpine Research, 2008(96),pp.15-25.

(二)包容多學科的范式

與上述通用語言的特征緊密相連的是,IAD框架提供了一個能夠包容多學科的分析范式。研究者可以使用該范式在不同的情景設定中有效地理解人類行為的相互作用及其影響。多層次和深度的分析需要多學科的范式,IAD框架具有整合多學科經驗的優勢。大量關于灌溉系統的比較研究基于來自不同學科的案例研究,比如,人類學、社會學、農業經濟學和政治科學等。這些不同學科的研究來自世界各地,聚焦到灌溉系統面臨的共同問題,形成的理論進展相當可觀。最新的理論進展綜述請參見Wang Y.H., Chen C.L.and Araral E., “The Effects of Migration on Collective Action in the Commons: Evidence from Rural China, ”World Development, 2016(88),pp.79-93.

IAD框架提供了一個基礎研究平臺,不同學科的方法論都能夠被用于理論分析和實證檢驗,共同服務于增進對某個特定領域或理論問題的認識。比如,單案例研究、多案例的薈萃分析、大樣本田野研究、理論模型與多主體仿真模型等多種方法,已經被聯合應用于公共池塘資源的研究,用于增進對集體行動理論的認識。Poteete A.R., Janssen M.A.and Ostrom E., Working Together: Collective Action, the Commons and Multiple Methods in Practice,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0.

(三)便于處理復雜性

制度體系非常復雜,其基本特征包括多樣性、不可分割性、多層次性和構形特征等。政策分析者面臨的挑戰是如何開展有效的研究設計,用以將復雜變量置于一個綜合的框架中研究其對產出的影響。IAD框架提供了一個有力的工具,強調許多因素的相互作用聯合決定產出,幫助從看似初始混亂無序的情境中尋找規律。IAD框架在處理復雜制度體系方面的優勢,可以為政策建議的導出提供可靠的實證研究基礎。

在IAD框架的引導下,作為復雜的社會生態系統的灌溉系統在許多實證研究中,被詳細地解構和精致地分析。比如,林維峰運用IAD框架來解釋制度以及多種自然和社會經濟屬性,如何影響尼泊爾灌溉系統的績效;Lam W.F., Governing Irrigation Systems in Nepal: Institutions, Infrastructure and Collective Action, Oakland, CA: Institutefor Contemporary Studies Press, 1998.阿拉拉爾利用該框架對菲律賓的灌溉系統治理的眾多影響因素進行檢驗,幫助理解公共池塘資源集體行動的復雜性。Araral E., “What Explains Collective Action in the Commons? Theory and Evidence from the Philippines, ”World Development, 2009(37),pp.687-697.

(四)輔助研究設計和組織

IAD框架是輔助研究設計的強大工具,能夠幫助將復雜的研究對象進行結構化的組織。大量現有的實證研究文獻,應用了IAD框架或者修訂的IAD框架,作為論文的基本分析框架。這其中既有大樣本的定量研究,也有定性的案例研究,應用該框架進行組織。IAD框架也可以作為一種思維工具,用于研究的組織和論文的寫作,而不一定體現在書面成果中。當然,IAD框架不但支持復雜系統的整體性研究設計,也可以用于組織局部問題的深入研究,例如,對行動者的戰略博弈和相互作用的分析。Araral E., “Bureaucratic Incentives, Path Dependence, and Foreign Aid: An Empirical Institutional Analysis of Irrigation in the Philippines, ”Policy Sciences, 2005(38),pp.131-157.

(五)提供制度研究的有益概念

在IAD框架的子類別中,規則被分為七大類型:邊界規則、位置規則、選擇規則、范圍規則、聚合規則、信息規則和支付規則。這樣的分類為定義制度如何影響一個行動情景的內部結構提供了理論方法。該理論方法在制度研究領域,是非常前沿也富有啟發性的。灌溉系統中的各種制度規則,可以根據這個分類進行精確地定義和精致地分析。Tang S.Y., “Institutions and Performance in Irrigation Systems, ”in Rules, Games, and Common-Pool Resources, edited by Ostrom E., Gardner R.and Walker J.,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94, pp.225-245.   Ostrom E., “Developing a Method for Analyzing Institutional Change, ”In Alternative Institutional Structures:Evolution and Impact, edited by Sandra Batie and Nicholas Mercuroeds, Routledge Press, 2014.

盡管有上述的多種優點,IAD在實證研究的應用中也顯示出它的不足,簡要總結如下。

(一)系統運用的成本較高

由于IAD框架包含的內容非常廣泛,系統應用依賴密集的信息,深度研究經常需要大量的實際調研工作,因此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比如,上文提到的NIIS項目,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財力資源用于建設數據庫。這使得系統地運用IAD框架,更適合出現在大型研究項目或者博士論文的研究中。實際上,目前已經有一批運用IAD框架研究灌溉系統的博士論文,并形成了多個灌溉系統數據庫。即使是系統運用IAD框架的定性研究論文,也需要對案例展開深度的實地調研,搜集內容豐富的資料和信息。因此,系統運用IAD框架的門檻較高,這也制約了該框架更廣泛的應用。

(二)比較復雜而難以掌握

作為一個包容多學科的分析范式,IAD框架可以提高跨學科的交流效率。然而通過文獻梳理發現,除了和印第安納大學政治理論與政策分析研究所有聯系的研究人員之外,運用該框架的其他學者數量相對較少。上文提到的相對嚴格意義上運用IAD框架的文獻作者大都是與該研究所直接相關的學者,比如,教師、訪問學者和研究生等。當然,他們發表的文獻也的確是引領該領域的高質量文獻。導致此種情境的重要原因,是IAD框架比較復雜,雖然容易接受但并不容易掌握,這也制約了該框架的更廣泛應用。

(三)框架包含太多的選擇

雖然IAD框架能夠很好地處理復雜性,但并沒有提供相對固定的因果鏈條。在這個框架中,所有框架內的因素都有可能發生相互作用。這可能導致那些不習慣于處理復雜系統,或者那些不完全理解該框架宗旨的人,在處理各種影響因素和多層次變量之間的聯系時陷入迷惑。IAD框架意圖定義一套變量,便于分析者進行研究設計,然而這些變量的特定價值在不同的問題分析中可能相差甚遠。從傳統的學科訓練來看,這是一個難以理解的綜合視角。由于它太過靈活并且包含太多競爭性假設,導致運用IAD框架高度依賴于使用者個人的理解。當然,這樣的批評恐怕也是不公平的,因為這個框架本意是被用來作為“組織調查”的有力工具,而非“提供解釋或者預測行為和結果”。Schlager E., “A Comparison of Frameworks, Theories, and Models of the Policy Process, ”in Theories of the Policy Process, 2nd, edited by Paul Sabatier, Westview Press, 2007, pp.293-320.   Ostrom E., “Institutional Rational Choice: An Assessment of the Institutional Analysis and Development Framework, ”in Theories of the Policy Process, 2nd, edited by Paul Sabatier, Westview Press, 2007, pp.21 -64.

(四)提供宏觀指導但難以深入

雖然IAD框架提供多層次的制度分析工具,但是大多數的使用者僅僅應用第一層次的框架來處理不同影響因素之間的關系,比如,自然物質特征、經濟社會屬性、制度規則、行動情景、相互作用和產出等。絕大多數上文提到的文獻都在第一層次使用IAD框架,依靠框架的第一層來設計研究或者構建分析。這種情況使得IAD框架更像一個提供宏觀指導從而讓研究得以開展的工具,但卻缺乏深度指導進行更深入的調研以及分析不同層次間的聯系。

(五)使用子分類存在困難

IAD框架在第一層次外確實提供了更多的指引。比如,規則和行動情景在第二層次已經被分為七個子類(見圖2)。然而,子分類變量定義的復雜性,可能妨礙使用者的具體應用。理論上,IAD框架可以用于辨識不同環境下行動者面臨的行動情景,包括規則的細微差異。而實際上,應用第二個層次對規則和行動情景進行聯系和分析的文獻寥寥無幾,說明子分類變量應用的可操作性并不強。一個新近的應用請參見Sarker A., Itoh T., Kada R., Abe T., Nakashima M.&Herath G., “User SelfGovernance in A Complex Policy Design for Managing Water Commons in Japan, ”Journal of Hydrology, 2014(510),pp.246-258。然而,這個批評可能不完全公平,因為奧斯特羅姆堅稱,用于評估這個框架優點和缺點的標準應該是學術的有用性而不是實際的操作性。Ostrom E., “Institutional Rational Choice: An Assessment of the Institutional Analysis and Development Framework, ”in Theories of the Policy Process, 2nd, edited by Paul Sabatier, Westview Press, 2007, pp.21-64.如果以學術的有用性作為標準,那么可以忽略這個批評。

五 作為IAD框架新發展的SES框架

在奧斯特羅姆的晚年,她在IAD框架的基礎上,又提出了社會生態系統(Social-Ecological System,簡稱SES)框架。Ostrom E., “A Diagnostic Approach for Going Beyond Panacea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07(104),pp.15181 -15187.SES框架自2007年提出以來,即引起了國際社會科學界的廣泛關注,也已經被介紹到國內學界。譚江濤、章仁俊、王群:《奧斯特羅姆的社會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總體分析框架述評》,《科技進步與對策》2010年第22期。   蔡晶晶:《診斷社會—生態系統:埃莉諾·奧斯特羅姆的新探索》,《經濟學動態》2012年第8期。SES框架的第一層如圖3所示,由八個基本要件構成。圖3中的每一個要件可以進一步分解,第二層變量列表如表1所示。

圖3 社會生態系統(SES)框架概念示意圖

資料來源:Mcginnis, Michael D. and Ostrom E. , “Social-Ecological System Framework: Initial Changes and Continuing Challenges, ”Ecology and Society, Vol.19, No.2, 2014.

表1 SES框架第二層變量列表

資料來源:Ostrom E. , “A Diagnostic Approach for Going Beyond Panacea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04(39),pp.15181-15187; Mcginnis, Michael D. and Ostrom E. , “Social-Ecological System Framework: Initial Changes and Continuing Challenges, ”Ecology and Society, 19, 2007, p.2。

SES框架提出的出發點與IAD框架是類似的,即奧斯特羅姆構建社會科學研究通用語言的努力,兩者的不同之處主要在于:①SES框架是在社會生態系統領域的具體框架,是旨在分析社會生態系統的通用語言,而IAD框架則是分析人類集體行動的一般性分析框架,適用的領域更為寬泛;②SES框架是IAD框架在公共池塘資源研究方面的升級版,提供了更多的構成組件與更精細的變量列表,因而更適合于公共池塘資源的研究。

對于公共池塘資源乃至更為一般的公共事物研究而言,SES框架提供了更有價值的分析工具,在繼承了IAD框架的優點的同時,還具有更多自身的特色。比如,SES框架提供的變量列表比IAD框架要豐富得多,在其第二層即有50多個,在社會生態系統的精確描述方面非常強大(見表1); SES框架也能夠更方便地處理多層次分析,通過變量逐層分解的方法,克服IAD框架分層分析不夠便利的缺陷。因此,一定程度上SES框架可以彌補上文提到的IAD框架的不足之(四)“提供宏觀指導但難以深入”。但是對于其他的不足,SES框架并不能有效彌補,反而可能加劇前三個不足。

基于SES框架與IAD框架的簡要對比,可知前者并不能簡單取代后者,兩個框架各有千秋,因而未來會長期共存。但是,SES框架的確也帶來一些機會,可以改進IAD框架在某些方面的不足,特別是在公共池塘資源領域的研究。

六 擴展IAD框架應用的建議

毫無疑問,IAD框架是一個廣泛用于制度和政策分析的有用工具。未來繼續擴展IAD框架的應用范圍,并支持其在更多領域的實證研究有很大潛力。基于這樣一個目的,本文提出以下建議。

(一)鼓勵更多的應用

雖然IAD框架并不是社會科學家試圖理解社會秩序難題的唯一框架,然而它值得在社會科學研究中獲得更多的關注和應用。由于現代治理問題的復雜性日益凸顯,在更多的治理診斷和政策分析領域,值得嘗試運用該框架處理復雜社會系統。這個建議對于SES框架也同樣適用。

(二)提供指導或者培訓課程

IAD框架比較復雜,制約了其應用,因而可以考慮開發該框架的應用指導手冊。制作指導手冊的目的,是為了研究者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應用該框架。IAD框架的指導手冊最好能夠與具體應用結合起來,一個成功的案例是國際森林資源和制度(IFRI)研究計劃的田野調研手冊。另一個推廣IAD框架的有效方式是為制度研究者和政策分析者提供相關的訓練課程。對于SES框架而言也是如此。

(三)根據需要靈活應用

IAD框架不是一個僵化的和靜態的框架。它允許根據特定的分析目的,靈活調整框架的應用。它可以在多種方面提供借鑒:為概念設計提供靈感,局部的應用,整體的分析等。文獻中也的確是以多種多樣的方式在運用IAD框架。實際上,IAD框架的應用帶有很強的經驗性,可以根據研究者的需要靈活選擇應用方式,也可以加以改造或修訂以適應特定的研究對象。使用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大膽地改造和修訂IAD框架,以滿足特定研究的需要。

(四)結合運用SES框架

近年來新發展起來的SES框架,是IAD框架在社會生態系統領域的具體應用和升級,并且已經受到了國際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展現了富有生命力的發展前景。在公共事物特別是公共池塘資源的研究領域,強烈推薦應用SES框架取代IAD框架,對社會生態系統提供更有針對性和精確的制度診斷分析。當然在運用SES框架的同時,IAD框架仍然可以提供有益的宏觀指引,因此兩者也可以結合使用。

(五)簡化子類別變量

為IAD框架提供子類別變量非常有益,有助于更深度地應用這個框架。然而,對于研究人員來說理解或者使用現有的子類別變量存在很大困難,比如對7種規則的分類和行動情景的7個內部構件的區分。從理論發展的角度講,這些子類別變量的使用情況并不重要。但是,為了讓該范式能夠在更廣泛的實證研究范圍內推廣,這些子類別變量可能需要簡化。建議研究人員根據自己的需要靈活應用或修訂使用子類別變量。

在實證研究的文獻中使用上述IAD框架的優勢、不足以及改進建議總結如表2所示。需要注意的是,表格中每一行關于優勢、不足以及改進建議,只是一個粗略的并不是嚴格的邏輯對應。

表2 IAD框架應用的評估結果

七 結論與展望

IAD框架是以奧斯特羅姆夫婦為首的布魯明頓學派長期倚重的分析框架和標志性的理論符號,因此值得公共管理學界重視。作為制度與政策分析的重要工具,IAD框架具有成為制度分析的通用語言和多學科范式的顯著優勢,因而能夠為組織和設計研究提供一般性的框架,特別是在處理復雜的調查和制度分析時顯示出優越性。然而,IAD框架同樣暴露出較高的系統應用高成本和難以學習的問題,從而導致該框架在絕大多數的實證研究中的作用僅為提供宏觀指導。

IAD框架已經被中國公共管理學界熟知,過去十幾年間已經涌現越來越多運用該框架的理論和實證研究文獻,展示了其在中國應用的價值和潛力。本文歸納的IAD框架應用中存在的問題,也是中國學者在研究中面臨的實際問題,由于東西方語境的差異,這些問題可能在中國的應用過程中還更為突出。比如,基于中國本土資料系統應用IAD框架的研究還很少,大多數的實證研究還是將其作為一個參考工具或者局部性的應用。

在認識到IAD框架是一個處理制度和政策難題的有效工具后,我們同樣應該注意到該框架并不是社會科學家用以理解社會秩序問題的唯一框架。事實上,IAD框架僅僅是制度理性選擇分析框架大家庭中的一員,Ostrom E., “Institutional Rational Choice: An Assessment of the Institutional Analysis and Development Framework, ”in Theories of the Policy Process, 2nd, edited by Paul Sabatier, Westview Press, 2007, pp.21-64.或者被認為是政策過程中的重要范式之一。Sabatier P., “The Need for Better Theories, ”in Theories of the Policy Process, 2nd, edited by Paul Sabatier, Westview Press, 2007, pp.3-20.在所有研究政策過程的競爭性框架當中,施拉格認為雖然IAD框架能夠包容分析很多內容,但是“倡導聯盟框架”(Advocacy Coalition Framework, ACF)對于政策制定問題更加具體,而“霍弗博特政策評價模型”(Hofferbert Framework)更適用于政策選擇問題。Schlager E., “A Comparison of Frameworks, Theories, and Models of the Policy Process, ”in Theories of the Policy Process, 2nd, edited by Paul Sabatier, Westview Press, 2007, pp.293-320.因此,我們應該根據特定的調查需求,認真選擇最合適的框架,不能陷入只有一種框架能夠選擇的誤區。

總體來看,由于IAD框架處理復雜結構和問題的顯著優勢,IAD框架在制度分析和政策分析過程中應該得到更多的應用。鼓勵更加靈活的應用,設計相關的指導手冊或者培訓課程以及簡化子分類變量等措施,能夠潛在地提高IAD框架的應用范圍。當然,隨著近年來SES框架的興起,在公共事物特別是公共池塘資源研究領域,SES框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替代IAD框架。

盡管如此,由于制度對于人類福祉的影響十分顯著,作為一個能夠用于分析人類制度、行為與激勵的普遍性框架,相信IAD框架在未來公共管理研究中仍然是一個有重要價值的分析框架。IAD框架的推廣和應用,不僅能夠幫助發展更好的理論來理解人類行為和激勵,而且能夠廣泛地指導理論的實際應用,幫助實現更優的制度設計和更好的政策。

中國過去的30多年間,經歷了快速的經濟社會制度變革。如何理解制度變遷與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在機制,IAD框架提供了一個非常有益的分析框架,對于中國的制度分析,學者具有一般性的參考和應用價值,有助于為中國的制度變革提供更為綜合全面的深層透視。同時,中國作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人口總量、地理疆域和經濟規模大國,擁有世界上最為復雜而多樣的公共事物,IAD框架在中國的公共事物治理研究中可以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為中國的資源環境政策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贡觉县| 武平县| 鲜城| 西平县| 玉山县| 丰县| 滦南县| 扶余县| 马龙县| 治县。| 柘城县| 金山区| 苍溪县| 长春市| 德庆县| 准格尔旗| 武城县| 临潭县| 五常市| 隆回县| 京山县| 红河县| 土默特左旗| 资源县| 镶黄旗| 周口市| 沁阳市| 揭阳市| 麦盖提县| 唐海县| 兴海县| 尤溪县| 昌邑市| 陇西县| 江达县| 万盛区| 汨罗市| 玉树县| 揭西县| 南投县| 临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