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章 部門分割下的代際流動

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國家對勞動者在不同所有制部門之間流動進行全方位的嚴格控制,而這一控制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開展,以及勞動力市場制度的逐步建立和完善而日益削弱。

首先,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的經濟體制轉型過程是漸進式的,是按照兩個改革戰略向前推進的,一是在傳統的計劃體制部門中逐步地引入市場機制,使其逐漸轉化為市場引導型的經濟部門;二是在傳統計劃體制之外發展新型的市場主導部門,改變過去的部門和企業的單一所有制結構,以創造更加充分的競爭環境(樊綱,1993)。改革的效應首先體現在不同所有制部門的結構變遷上。在中國市場經濟體制轉型的30多年中,不同所有制的部門無論在經濟總量中的比重上,還是在從業人員的數量分布上,都發生了重大的結構性變化,這必然會對城市居民的就業和職業流動產生影響。

其次,在經濟體制轉型過程中,伴隨經濟體制改革和企業改革,中國的勞動制度改革也在一步步推進。改革開放以前實行的“統包統配”的就業制度、“鐵飯碗”的固定用工制度、“大鍋飯”的平均主義分配制度被逐步打破,形成了頗具中國特色的市場就業和社會保障新體系。第一,政府確立了“勞動者自主擇業、市場調節就業和政府促進就業”的機制,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建立了政府促進就業的目標責任體系。第二,勞動關系不斷調整,《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得以頒布實施,職工工資按市場機制得以調整。第三,戶籍制度、社會保障和福利制度以及其他公共服務制度的改革為農村勞動力向城市的流動創造了制度環境。總體而言,中國勞動體制改革的長遠目標是打破各種制度壁壘,建立勞動力市場一體化。

問題是,盡管經濟體制改革和勞動體制改革進一步促進了勞動力在不同所有制部門的流動,但改革是否真正實現了勞動者在不同部門之間的自由流動?父代的部門特征對子代就業的影響是否日趨減弱?已有研究發現,即使在改革時期,我國依然存在部門分割現象(蔡昉、都陽、王美艷,2005;劉精明,2006a)。因此考察部門分割對個人地位獲得的影響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根據本書從勞動力市場分割視角來探討個人地位獲得的研究思路,本章需要探究的問題有以下三個。

第一,從1978年至2010年,伴隨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以及隨之展開的勞動體制改革,我國城市勞動力市場的部門結構是如何變遷的?

第二,在我國城市勞動力市場的部門結構變遷過程中,是否存在部門分割特征,以及這種分割特征主要體現在哪些部門之間?

第三,部門分割對個人地位獲得具有多大影響?①部門的代際流動模式如何?②不同時期勞動者進入首個工作部門的影響因素是什么?③不同時期勞動者目前工作部門獲得的影響因素是什么?

下文將針對以上問題進行深入的分析和討論。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绥中县| 弋阳县| 阜宁县| 霍山县| 冷水江市| 类乌齐县| 青岛市| 抚顺市| 汽车| 平湖市| 博野县| 略阳县| 五华县| 淮阳县| 上饶市| 丰镇市| 华宁县| 博罗县| 万安县| 台东县| 五指山市| 威信县| 无锡市| 临漳县| 康平县| 奇台县| 高青县| 当阳市| 腾冲县| 石景山区| 临湘市| 乳源| 牡丹江市| 石林| 诏安县| 南充市| 莎车县| 沧州市| 济阳县| 眉山市| 永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