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權利與法律秩序
權利從法律角度講是指公民依法應享有的權力和利益。
權利是法律賦予人實現其利益的一種力量。與義務相對應,是法學的基本范疇之一。
從通常的角度看,權利是法律賦予權利主體作為或不作為的許可、認定及保障,是人在相應的社會關系中應該得到的價值回報。
當代權利理論可以大致分為三類,一是權利的分析理論,二是權利的價值理論,三是權利的社會理論。
權利的分析理論:權利的分析理論旨在研究權利的概念問題,弄清法律關系里所使用的權利術語,使法律問題的解決更容易、更確定。
比如,霍菲爾德認為“權利”一詞可以囊括要求、特權、權力和豁免。他試圖通過確定這四者在法理上的相對者和相關者來弄清法律關系;而哈特與麥考密克之間關于意志論與利益論的爭論也很有趣。對哈特來講,權利是受到法律保護的選擇;對麥考密克來講,權利則是受到保護的某些利益。
權利的價值理論:權利的價值理論構成了最近一百多年來權利理論最光彩奪目的篇章,它吸收了現代最好的哲學智慧,與正義理論密切相聯,因此在較大程度上受政治立場的影響。如在自由主義陣營里,以諾齊克為代表的自由權論者(libertarian)以人權(如財產權利)的絕對神圣不可侵犯為前提,德沃金所采納的自由主義觀點則從平等關懷和尊重個人這個前提起步。
權利的社會理論:權利的社會理論是隨著最近幾十年來法社會學的興起而出現的,它強調從社會闡釋權利,以權利闡釋社會。主要研究權利的觀念、體系和保護機制產生、發展和演變的社會條件、社會過程和社會機制,同時,還把較多的注意力投向社會生活里的人們實際享有權利的狀況。20世紀70年代以來,關于權利的社會學分析在權利與社會發展、人權與文化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但迄今還未形成比較成熟的權利社會學理論。
秩序是指有條理地、有組織地安排各構成部分以求達到正常的運轉或良好的外觀的狀態。
對于法律秩序,目前存在兩種不同的觀點:第一種觀點將法律秩序等同于法律制度或者法律體系;第二種觀點認為,法律秩序不僅僅是一種抽象的法律規范或者法律體系,同時也是法律在社會生活中的實現,在這種意義上,法律秩序也就等同于法治秩序。
法律秩序的含義:法律秩序構成法律內在運行的最后一環,是按照法律規范的要求,通過主體的法律行為建立法律關系,最終使社會生活呈現法律化的有序狀態,從而實現法律調整社會生活,維護社會政治、經濟領域等秩序的目的。
法律秩序不僅是關于公共領域和私人領域的權利和義務的抽象的法律條文和規范,也不只是如法律現實主義者所認為的那樣,僅僅是其在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存在,實際上是以上兩種觀點的內在統一。
法律秩序的基本特征:法律秩序是繼宗教秩序、道德秩序以后產生的一種新型的社會秩序。作為法律與秩序的統一,法律秩序除了具有與社會秩序共有的特征以外,還有以下幾個基本特征:實在性、強制性、普遍性、自治性。它們是互相關聯、互相貫通的。
本書將基于以上理論基礎,展開對影片的分析與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