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巴經濟走廊的政治經濟學分析
- 高柏 甄志宏
- 1177字
- 2019-01-04 19:31:25
一 引言
自1951年中國與巴基斯坦正式建立外交關系以來,兩國逐漸形成了深厚互信的雙邊友好政治關系。進入21世紀以后,隨著國際環境和國內發展訴求的變化,中巴雙邊合作的重點逐漸由地緣政治領域拓展至地緣經濟領域。2015年4月習近平主席訪問巴基斯坦期間,中巴簽署了51項雙邊合作文件,預計投資總額達460億美元。在看到中國在巴直接投資將迎來更大發展空間的同時,更多學者對此持謹慎樂觀的態度。主要原因在于巴基斯坦國內存在很高的制度風險。世界銀行發布的通常用于衡量一國制度質量的全球治理指標(Worldwide Governance Indicators)數據顯示,1996~2013年巴基斯坦的腐敗控制、政府有效性、政治穩定性與暴恐控制、法規質量、法治程度等指數值均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其中,巴基斯坦的政治穩定性與暴恐控制指數值更是自2008年以來持續低于-2.5,意味著巴基斯坦不僅政治穩定性差,而且對暴力和恐怖事件的控制能力較低。即使在2013年巴基斯坦民選政府實現建國后的首次平穩過渡,謝里夫政府同軍方和司法部門之間的矛盾走向緩和之際,巴基斯坦的政治穩定性指數也僅高于索馬里和敘利亞,屬于風險顯著偏高的國家。與此同時,中國在巴基斯坦的直接投資卻呈現快速上升的趨勢。以中國在巴基斯坦直接投資的存量額為例,其從2004年的0.36億美元迅速增至2014年的37.36億美元,在十年時間里增長了100多倍,年均復合增長率高達59.08%,遠高于同期(2004~2014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總額的增長速度(34.73%)。
一般而言,東道國的高制度風險不利于外國投資者的進入。然而巴基斯坦的高制度風險不僅未讓中國投資者望而卻步,甚至還在不少年份見證了中國投資更大規模的流入。到底該如何解讀巴基斯坦高制度風險與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同向變動關系?是中國投資者特殊的投資區位選擇偏好,還是其他因素在其中扮演“減震器”的角色?考慮到中巴建交以來兩國形成的特殊友好互信關系,本文試圖從中巴雙邊政治關系的視角重新審視巴基斯坦高制度風險與中國在巴直接投資之間的關系。原因在于良好的雙邊政治關系,作為一種積極的信號,不僅可以增強中國投資者在巴基斯坦直接投資的信心,還有助于形成政府推進雙邊投資發展的動力,進而為中國在巴基斯坦直接投資提供更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更大的發展空間。在“一帶一路”倡議向務實階段快速推進的大背景下,本研究將有助于形成對中巴經濟走廊建設更為清醒和深刻的認識,進而為中國在制度風險相對較高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順利推進直接投資提供經驗與啟示。
本文余下部分安排如下:第二部分從理論上探討對外直接投資區位選擇與東道國制度風險水平之間的關系;第三部分探究中國投資巴基斯坦面臨的制度風險類型,并進一步分析2005~2014年中國在巴基斯坦直接投資與巴基斯坦制度風險水平之間的變動關系及其特征;第四部分在回顧中巴雙邊政治關系發展歷程的基礎上,詳細考察中巴雙邊政治關系對中國在巴基斯坦直接投資風險的平抑路徑;第五部分為中國在巴基斯坦直接投資的未來發展展望。
- 非價值量的價值化:經濟、社會、環境綜合評估模型
- 中部綠色競爭力研究報告
- 變革演義三十年:廣東民營家族企業組織變革歷程
- 調查研究 求真務實:四川省委黨校行政學院系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理論研討會論文集
- 城鄉一體化的推進路徑及相關政策:基于廣東省的研究
- 消費升級:實踐·研究
- 中國金融開放的下半場(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書系)
- 吳易風經濟思想評說(第二輯)
- 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十論
- 中國經濟增長質量發展報告:數字經濟驅動經濟結構升級(2023)
- 中國傳統經濟思想經典文選(傳統經典文獻導讀叢書)
- 中國私募基金投資年度報告2015
- 中國式跨越:新經濟引領新常態(領導干部悅讀坊)
- 中國“一帶一路”投資與安全研究報告(2016~2017)
- 政府與市場:看得見的手與看不見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