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外生態環境保護經驗與啟示
- 夏光 李麗平 高穎楠
- 2017字
- 2019-01-05 00:15:52
序
2015年12月,中共中央黨校邀請我給生態文明建設司局級班講授“國外生態環境保護經驗與啟示”課程,為此我請所在單位環保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國際環境政策研究所的同志們一起準備講稿,后來以此稿在中央黨校講了幾次,反響比較好,本書就是在此基礎上增寫而成的。
為什么要研究國外生態環境保護的經驗?這里有一個發展和變化的過程。在20世紀70年代我國環境保護起步的時候,人們關于環境保護的知識幾乎處于空白狀態,而當時國外發達國家已經走過了工業污染防治的階段,具備較為完善的環境保護法律、標準和政策體系,于是中國如饑似渴地學習各國環境保護先進經驗,大量借鑒其政策體系和制度安排,逐步搭建起了環境保護的基本框架,像排污收費、環境影響評價、排污許可制度、總量控制等政策手段,基本上都是拿來主義,可以說,環境保護是中國比較早與國際接軌的領域,這個階段以吸收和應用國際經驗為主。
隨著我國環境保護的發展和完善,我國也逐步發展出來一些有中國特色的環境保護政策和制度,例如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定量考核、創建環境保護模范城市、創建生態省(市縣)等,這些政策和制度是對原有從國外借鑒來的政策體系的補充,向原有體系注入了中國元素,增加了中國含量,這可以看作以消化和轉化生態環保國際經驗為主的階段。
現在,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是世界共同的使命,靠少數國家的成功經驗來應對大量新的環境問題已經力所不逮。全球范圍內的生態環境問題既有相似性,也有特殊性,因此解決方案也是既有共通性,也有局地性,這需要發揮人類的創新智慧。在這個過程中,中國除了繼續學習世界的先進經驗外,還應努力推進中國實踐,貢獻中國方案,因此,在這個階段我們應以研究和提升生態環保國際經驗為主。
在這樣的新形勢下,用什么來指導深入研究和提升生態環保水平的國際經驗?這就是習近平主席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一種恢弘的全球觀,具有天下大同的深刻含義,這種大同格局是通過全球人類共同的努力而實現的,因此它強調的是人與人、國與國之間的相互借鑒和合作。
從生態環境的角度來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可以看到它是從全球生態環境保護發展歷史中提煉和總結出來的。在以往的全球化進程中,發達經濟體把大量對環境影響比較大的傳統產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由此使本國環境得到很大改善。世界銀行曾有研究報告認為20世紀最后二十年以來工業化國家環境質量改善較大,很大原因是產業外遷。顯然,這對人類面臨的共同環境問題而言,還不是治本之道??梢哉f,傳統的全球化沒有形成良性的、可持續的人與自然關系模式及相應的國際經濟秩序,反而因為長期積累的人與自然關系矛盾激化和國際關系失衡而出現大范圍的生態危機和經濟危機,因此人類需要進一步總結經驗教訓,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包含兩個基點:一是全人類要合作共贏,避免零和博弈,構建經濟命運共同體;二是人類只有一個地球,要善待自然,綠色發展,構建地球命運共同體。既要經濟全球化,也要環保全球化。把“綠色”理念盡早注入全球化之中,推動共建地球命運共同體,就是全面和準確地理解和落實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深刻思想。
習近平主席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指出,要把“一帶一路”建設成為和平之路、繁榮之路、開放之路、創新之路、文明之路,踐行綠色發展的新理念,倡導綠色、低碳、循環、可持續的生產生活方式,加強生態環保合作,建設生態文明,共同實現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這是對“一帶一路”在生態環保上的基本定調。“一帶一路”倡議吸取了以往全球化的教訓,不但不搞落后產能輸出,反而要實實在在地與沿線國家共同探討實現綠色發展的途徑,努力解決至今進展不甚理想的全球可持續發展問題,這就站在了人類發展的全局高度,順應了世界潮流和歷史大勢,贏得了世界范圍的響應。
《國外生態環境保護經驗與啟示》旨在面對當前社會發展失衡、生態環境治理困境等前進中的問題,從歷史中吸取智慧,從現實中尋找答案,互學互鑒,互利共贏。國外生態環境保護經驗內容豐富,需要按照一定的理論框架進行系統總結和提煉。為此,本書構建了國外生態環境保護經驗“3+2”的理論體系,“3”是指“嚴格法治”、“引導激勵”和“多方參與”三大環境政策,“2”是指“體制和機制”、“技術與產業”兩大支撐體系。
本書由環境保護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夏光、李麗平總體設計,集體完成。各章執筆分工如下:第一章,李媛媛;第二章,徐欣;第三章,高穎楠;第四章,李瑞娟、李媛媛;第五章,高穎楠;第六章,高穎楠、李瑞娟、殷培紅;第七章,姜歡歡;第八章,孫飛翔、徐欣;第九章,李麗平、李媛媛、高穎楠、孫飛翔、姜歡歡、徐欣、李瑞娟;第十章,夏光。本書由夏光、李麗平、高穎楠、李媛媛統一修改定稿。本書在完成過程中也得到其他同事的大力支持和幫助,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編輯為此付出辛苦勞動,在此一并致謝。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錯誤缺漏在所難免,敬請讀者批評指正。
夏光
2017年夏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