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67.我們所面對的或許在過去已然發(fā)生
- 還拯救地球不
- 腎虛老不好
- 2070字
- 2018-08-18 22:18:16
《浪漫主義的根源》
作者:以賽亞.柏林
這是一本關于浪漫主義的書。
這本書講述了浪漫主義的演化。
一般看來,浪漫主義與文學藝術的關系更加緊密,但容易讓人忽略的是浪漫主義在人類思想潮流中的作用。
其實《浪漫主義的根源》講述的是一段關于浪漫主義的思想史。
如果說科學研究和技術革命是人類發(fā)展動力的表象的話,那么思想就是其內涵。每一個科技進步往往代表著一種新思想的誕生。
首先出場的是啟蒙運動。伴隨著牛頓定律的出現(xiàn),一場反封建、反教會的運動即啟蒙運動登場。
同時西方傳統(tǒng)思想的三個支柱形成――1、所有的真問題都能得到解答;2、所有的答案都是可知的;3、所有的答案必須是兼容的;
這正是西方傳統(tǒng)的理性主義的一般假設。而理性主義正是啟蒙運動的指導思想。
理性主義者認為,一切都是確定的。如同用牛頓定律可以精確計算出物體的運動軌跡一樣。自然界的一切事物的變化都可以通過計算得出精確結果。某時某刻某物體的狀態(tài)位置是必然的,是確定的。
進一步講,就是未來可以通過計算預測出來,一切將必然發(fā)生。
沒錯,這是宿命論――一切早已注定,且不可改變。純粹理性演化出的宿命論,無比冷漠,無比堅固。
在那個時代,有無數(shù)像陳大發(fā)一樣的人,在剛剛離開上帝之后,又陷入無盡的絕望與迷茫。
還有一些人,他們帶著對于理性主義的過度狂熱。他們是一群殉道者,用生命捍衛(wèi)著自認為的真理。他們推動這歷史的車輪前進。同時在狂熱中死去。
于是法國大革命爆發(fā)了。
另一面,德國虔敬教教徒冷視著一切。這群憂郁而內向的人將會開啟浪漫主義。
浪漫主義是一個很難定義的概念。這是一個危險和混亂的領域。很多人深陷其中,迷失了。這是書中原話。
混亂,包羅萬象,很難界定,奇奇怪怪,這就是浪漫主義的特征。不同的人對它的看法非常不同,甚至毫無關聯(lián)。浪漫主義可以與一切主義為敵,同樣包括浪漫主義自己。以至于很多人腦中會問:浪漫主義到底是什么?
一些有趣的事,卡萊爾說:伏爾泰是個微笑的偽君子。如此看來文學家們并不團結,也同樣不會總是持有一種觀點。有時候他們的立場甚至亂成一鍋粥。
盧梭被稱為浪漫主義之父,但他的思想導致了羅伯斯庇爾思想的形成。而羅伯斯庇爾是一個為了所謂的理想信念,制造了血腥屠殺的極端分子。
在某些方面,盧梭是浪漫主義的背叛者。
推崇浪漫主義的思想家很多。
他們來自不同的社會階層。有的出自中下階層,有的出自資產階級,有的屬于鄉(xiāng)紳階層,有的是王公貴族,或者是貴族私生子。
而真正給啟蒙運動最沉重打擊,啟動了浪漫主義進程的人卻毫不起眼,甚至出身卑微。他就是約翰.喬治.哈曼。
他的父親是柯尼斯堡的一個澡堂門房。他本人在東普魯虔敬教的環(huán)境下長大。他終日無所事事,總找不到工作。他平時寫一些小詩和短小評論,卻不足以戶口。
他曾經酗酒、賭博,負債累累。
之后,他經歷了一段宗教體驗,突然完成了一次精神轉變,開始投入精力寫作。
(書中原話)
最后,哈曼成了浪漫主義的真正父執(zhí)之一。
那么,浪漫主義的核心到底是什么。為什么浪漫主義要向啟蒙運動的理性主義進攻。
其實這兩個問題有同一個答案――浪漫主義的核心是反叛與自由。
浪漫主義混亂,包羅萬象,奇怪,有時還自相矛盾,這一切的原因是為了反叛規(guī)則的束縛。就像一個叛逆的青少年,越是被管束,反叛就越是激烈,而且不講道理。而理性主義為了宣揚理性而制作的各種條條框框就成了浪漫主義的破壞目標。
(事實上當時的理性主義并不理性,捏造著毫無意義的規(guī)則,那些條條框框嚴重束縛的當時人的思想。)
那么,為什么要反叛呢。答案是為了自由,或者說,有些事物讓浪漫主義者感到不自由。
原本,啟蒙運動同樣宣揚自由。但理性主義卻在最后打了一個邏輯死結――必然性――一切早已注定的必然性。沒有什么比一切早已注定更加讓人不自由,這意味著人類沒有其它選擇,命運早已安排好了一切,人類只是像機械鐘表一樣在一步一步的行走。
于是浪漫主義開始反抗。他們認為未來有無限可能,有無數(shù)條路,而選擇權在人類自己手上,人類可以自由選擇。
在那一時期,為了守護自由意志,浪漫主義開始蠻不講理的同看似講理但其實也不講理的理性主義戰(zhàn)斗。
最后,勝敗不論。因為思想斗爭沒有真正的戰(zhàn)爭那樣殘酷,勝敗并不那么重要。兩種思想已經成為過去。但他們的血脈傳承下來。每一種思想都是人類寶貴的財富,其中包含著真理。
于是剔除雜質,重新組裝。新的主義誕生了。
各種主義從中汲取營養(yǎng),然后枝繁葉茂。當然有些新思想同樣存在瑕疵,同樣存在問題。就好像浪漫主義的部分血統(tǒng)傳承給了邪惡的***主義一樣。思想潮流永遠是那么的難以揣測。
諾諾將《浪漫主義的根源》合上。她仿佛目睹了十七世紀十八世紀的一場戰(zhàn)爭。
古人對于自由同樣懷著渴望,并且試圖找出合理解釋,在懵懂無知中探索,在用錯誤證明錯誤中推理,如此混亂而又如此堅定。
“那時的人們像我們現(xiàn)在一樣不知道那個問題的答案。”諾諾道。
……
9月15日
東京中目黑
櫻花河道橋頭
一個穿著黑色兜帽長袍的人
,寬大兜帽遮住了臉。
陸續(xù)有人來到橋邊。很快,河道兩邊站滿了人。
在這個時代,除了公祭日,很少有這種情況出現(xiàn)。一場大規(guī)模的露天聚會。
人越來越多
橋頭的黑衣人拿掉帽子,露出一頭白發(fā)。
“那么,招募開始。”